论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92.83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2期山东社会科学No.12

总第196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6

论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构建

方明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大陆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主要有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法规目的说和客观归责理论。普通法系将侵权法因果关系划分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

因果关系。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构建应从对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的二分、介入因素对

因果关系认定的影响以及因果关系的推定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侵权行为因果关系;事实因果关系;法律因果关系;介入因素;推定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2-0068-04

一、大陆法系和普通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

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学说:第一,条件说。条件说认为凡是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的条件,都是该损害结果法律上的原因,一切条件对结果事实的发生都是一样的,不必进行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的区分,只要是条件都是平等的、等价的。根据对损害结果作用的不同,条件说分为必要原因理论和有效原因理论。必要原因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必然引起另一现象发生,此行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因。如果结果的发生有介入因素,则原行为不能视为损害的原因。基于必要原因理论,毕克梅耶创立了有效原因理论,他主张某种结果发生的全部条件均有相当作用,并对结果的发生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果关系。尽管条件说是大陆法系因果关系认定最古老的标准,但是条件说没有对事实的因果关系进行价值判断,容易造成因果关系范围的扩大。第二,原因说。原因说将引起结果发生的因素分为原因和条件,原因是对结果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条件,条件为原因之外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条件均能引起结果的发生,只有原因能够引起结果的发生,因而不同于条件说。原因说是条件说的发展和创新,其中包括了必生原因说、直接原因说、最重要原因说、决定原因说等。必生原因说认为,只有结果发生所必要的条件才能成为原因,其余的为条件。直接原因说认为,直接引起结果的条件是原因,其余的为条件。重要原因说认为,引起结果发生最重要的条件是原因,其余的为条件。决定原因说认为,引起结果发生并占有优势的条件为原因,其余的为条件。原因说对原因和条件进行区分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原因和条件的判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因此,原因说对因果关系的认定也差强人意。第三,相当因果关系说。冯·克里斯在1888年发表的《论客观可能性的概念》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相当因果关系理论。随后,默克尔、赫尔满、鲁梅林、莱布曼和特拉格尔等学者接受并发展了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在相当因果关系中,认定因果关系的相当性主要基于如下因素:结果的发生与一般情况下条件作用的联系具有客观可能性,对该客观可能性应该以全部经验和最高洞察力进行判断。相当因果关系以侵权人的行为增加损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认定该行为是造成结果的原因。“冯·克里斯将可能性判断引入因果关系领域,旨在用科学的方法为因果关系的认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能性的认定理论既是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核心,也是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难点。”①法国司法判例倾向于相当因果关系说。在法国侵权法中,相当因果关系被界定为“损害仅仅是由那些在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损害的那些事件所引起的,因此,损害仅仅同一般情况下会引起损害的事件有

收稿日期:2011-11-15

作者简介:方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民商法、知识产权法。

①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因果关系。”①在大陆法系中,相当因果关系说在侵权责任认定中适用非常广,并且其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仅要求被侵权人证明损害的可能性,而不需要达到必然因果关系理论的要求,从而大大减轻了被侵权人的民事举证责任。相当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在于法官对可能性的判断标准是客观的。与此同时,相当因果关系说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当因果关系对可能性的认定主要由法官进行,势必存在着不同法官对类似侵权案件中因果联系的可能性存在着不同的认定。第四,法规目的说。法规目的说是指侵权人对其行为导致的损害是否承担责任,不仅要考虑相当因果关系,而且考量应适用法规所要保护的权利范围。其“特点在于:其一,归责独立于相当因果关系学说;其二,在某些情况下,基于规范的目的可以将一些完全少见的、非典型的风险事件视为相当因果关系中的原因。”②法规目的说并不适用所有的损害,其主要适用于《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2款的范围,行为人是否承担损害赔偿义务首先取决于相关法律是否提供保护,受害人是否属于该法律所保护的范围。法规目的说肯定了法规目的对责任认定的作用,但是该理论的缺点在于对侵权法中一般条款的法规目的难以判断。因此,在判断因果关系的成立上适用相当因果关系,而在责任承担上适用法规目的说乃是较为合理的选择。第五,客观归责理论。客观归责理论原本只涉及刑法中因果关系与归责的理论问题,侵权法领域对客观归责理论的研究还很有限。客观归责理论是指当行为人对行为客体制造了不被容许的风险并在结果中实现了,该行为引起的结果就可归责于行为人。对客观归责理论的采用学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周光权教授认为,客观归责理论不会影响因果关系的判断,“没有客观归责理论,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刑法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实质判断。”陈兴良教授认为,客观归责理论应当纳入我国学者和立法者的视野,“客观归责理论肇始于因果关系理论,但它又彻底从因果关系理论中摆脱出来,从而使因果关系的归责性功能更加明显,对于解决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的混乱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客观归责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尤其是对“违法性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传统观点的突破。对于刚刚制定的《侵权责任法》而言,如何理解和适用客观归责理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侵权责任的认定上,我国侵权法对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规定上存在不足。因为侵权损害事实发生后,人们认识的一般路径是先认定损害事实,而后客观归责,最后确定该行为具有违法性。刑法领域中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侵害通常伴随着刑法惩罚和侵权责任两种法律责任,而客观归责理论恰好可以使得两种责任承担具有相同的判断思维和路径。

普通法系将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分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第一,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理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是指只要原告指控被告造成的损害是被告事实上造成的结果,被告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不考虑法律或公共政策。事实原因理论要解决的是事实发生之后,在被告的加害行为和原告的损害结果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事实原因只考虑事实判断,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会考虑到价值判断,如对共同危险行为的判断更多地体现了侵权责任的分散价值。在对事实原因的考察中,法官对加害行为和损害结果的判断通常存在着隐性的价值判断。事实上因果关系的判断理论包括必要条件理论、实质因素理论和错失机会理论。必要条件是指如果没有加害行为,则没有损害结果的发生,必要条件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对必要条件的认定可采用剔除法和替代法。剔除法主要是指若剔除侵权人的行为对损害后果不会有影响,则不存在因果关系;若剔除侵权人的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出现有决定性的影响,则该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剔除法对于积极行为较为适用,对于不作为引起损害的情形是不大适用的。”③替代法是以一个合法行为代换侵权人的不作为行为,如果损害结果不受影响,则不作为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若以合法行为代替不作为行为,损害结果不发生,则该不作为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加害行为是作为时采用剔除法,加害行为是不作为时采用替代法。实质因素理论由美国法学家史密斯首倡,后被《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版)》采用并说明:“如若有两项因素同时起积极作用,一个因素是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另外一个是行为人的不法行为,但任一因素足以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则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可被认定是损害结果的实质因素。”④其在事实原因的认定上以必要条件说为基础,辅之以实质要素说。错失机会理论主要运用于医疗纠纷案件,特别是解决对医生职业过失导致病人丧失或者减少治疗和生存的机会是否应当纳入赔偿范畴的案件。由于病人通常对治疗的机会非常重视,错失机会理论就成为法院在此类案件

①②③④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V.Caemmerer DAR1970,288;Lange JZ1976,200.

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Restatement of Torts,ɦ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