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西方会计要素的比较研究

最新中西方会计要素的比较研究

最新中西方会计要素的比较研究
最新中西方会计要素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会计要素的比

较研究

目录

前言 (1)

一、会计要素概述 (2)

(一)会计要素的内涵及意义 (2)

(二)会计要素的总体认识 (3)

(三)中西会计要素体系 (4)

二、中西会计要素内涵的比较 (6)

(一)我国与美国(FASB)会计要素的比较 (6)

(二)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会计要素的比较 (9)

三、我国会计要素体系存在的缺陷 (10)

(一)我国会计要素与国际会计的设置不一致 (10)

(二)会计要素存在交叉,不具有合理性 (10)

(三)在收入和费用范围的界定上不科学 (11)

(四)利得和损失概念模糊不清 (11)

四、我国会计要素体系需要改进的建议 (12)

(一)结合实际,基本按照IASB概念框架定义五个会计要素 (12)

(二)科学界定收益和费用 (12)

(三)取消“利润”要素,按照FASB的概念框架定义“全面收益”要素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7)

_Toc356150613

中西方会计要素的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外会计要素的组成及其定义内涵,对我国新经济环境下构建会计要素体系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介绍会计要素概述;第三部分介绍了中西方会计要素内涵的比较;第四部分介绍我国会计要素体系存在的缺陷以及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西会计会计要素比较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and definition of accounting element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construct accounting system in China under the new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to achieve the overall convergence.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overview of accounting elements;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ccounting elements;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defects of accounting element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accounting;Accounting elements;compare

前言

2006年2月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①。2009年9月,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时间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持续

①郝丽霏:《会计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第2页。

全面趋同的完成时间确定为2011年①。财政部此次发布《路线图》的核心目标,是希望能够积极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拟作出重大修改的准则项目,促进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充分考虑我国新兴市场经济的实际,并积极消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存的极少数差异。这就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并非只是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修改企业会计准则,而是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多地考虑我国的情况,并对我国会计准则做出相应的调整。有效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而高质量的全球统一会计准则是实现有效财务报告的前提。目前世界绝大部分经济体都开始采纳国际财务报告规则或准则②。伴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完成了金融危机重大项目,我国会计准则可能再次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③。正因如此,我国会计界就更有必要来研究中外会计之差异,积极寻求更为妥善的解决途径,更何况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大趋势,这为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创造条件。

同时,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国内企业在业务领域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会计要素的研究与探讨就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拟对中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所确认和定义的会计要素进行比较,对我国新的经济环境下构建会计要素体系提出建议。

一、会计要素概述

(一)会计要素的内涵及意义

在会计实践中或实际运用过程中,为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核算,从而提供各种分明让你别累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于是,会计要素这一概念就应运而生④。对照“要素”的定义,可以类比会计要素是组成会计对象的本质或实质或因素。可以更为详细地解释会计要素,也称之为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企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是设定

①郝丽霏:《会计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第3页。

②吴玲萍,杨汇凯:《会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第5页。

③吴玲萍,杨汇凯:《会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第7页。

④吴玲萍,杨汇凯:《会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第12页。

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是为确认和计量,特别是为确认提供依据①。

财务人员或会计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准则等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行为和结果进行反映和控制, 以促进会计主体的会计目标达成或实现的管理的系统过程就是会计②。因此, 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准则是会计实际工作或实践的基础与规范,也是考核和评价会计工作结果和效果的标准, 其科学性、全面性、完善性和可操作性对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会计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会计要素是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准则基础和核心,是整个会计的基石,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企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分类要与现实经济环境具体要求和特征相适应, 如此才能服务于企业或组织,才能为管理人提供高效的会计信息或财务信息③。而各国会计对象是一致的,会计目标也大体相似,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所确认和定义的会计要素有许多相似之处。会计要素的划分和设立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但各国会计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具体环境不同,制定会计准则时的考虑也各有侧重,会计要素体系的构建就体现了特定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经济活动本身的特征和会计目标的要求④。科学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对于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会计目标以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会计要素的组成和具体内涵又不尽相同。

(二)会计要素的总体认识

我们先用下表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所确认和定义的会计要素进行总体比较,以期产生大体的认识。

①陈国辉, 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第18页。

②陈国辉, 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第19页。

③郝丽霏:《会计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第25页。

④郝丽霏:《会计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第26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规定的会计要素存在差别,但这些会计要素都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或体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的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一般是资产、负债、权益(所有者权益);一类是反映或体现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的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一般是收入、费用以及利润等。会计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会计等式表示出来①。会计基本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如果考虑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会计要素,则基本会计等式就演变成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我们把这个会计等式称为扩展的会计等式②。

①郝丽霏:《会计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第32页。

②陈国辉, 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第25页。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读书体会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书评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三版)》葛家澍、林志军一书系统全面的讲解了西方会计的起源、会计理论基本知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原则方法和内容、国际会计、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及会计要素的知识。本书在一些主要内容上,力求反映西方规范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本书是会计理论,主要又是对那种会计理论的论述,在与“财务会计”同类问题的阐述上,尽可能把它提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即讲清道理。同时,有关原则、准则、程序和方法等等的说明都不止介绍一种观点、一种做法而尽量列举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观点。这对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分析、鉴别与评估决策能力很重要。用此书作为课外资料,在各位前辈的启迪之下我对会计专业和会计具体业务有了更多的思考、感悟和更清晰的认识,对已学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会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产活动和对生产活动进行记录的需要。人类的会计行为源远流长。复式簿记作为一种现代会计(簿记)技术问世促使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促使资本主义的利润目标取代了中世纪社会的宗教灵魂。世纪以来,会计取得了重大发展,会计理论和方法取得显著进步,折旧会计、成本会计、报表审查制度、财务会计的诞生及发展。 一切学科的理论皆来自实践并高于实践,会计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会计理论与方法来会计实务。世纪年代后,会计理论才基本形成体系。西方国家会计学界中长期存在不同种类或学派的会计理论,所以不同的会计理论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一是按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将会计理论以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进行分类。二是按照会计理论研究目的将会计理论以法律法规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事项法、系统法、进行分类。现代会计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有了这些特点: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上扩大了有关研究群体的功能,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上逐渐趋于规范化,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会计理论在会计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它解释了现存的会计实务,另一方面是它预测或指导未来的会计实务。 会计准则在西方财务会计实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构成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认会计原则以美国的最具有代表性,美国的会计原则主要由民间制定、权威支持和法律认可几个阶段完成,可见为了改进会计实务,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会计处理程序的规范化或统一化逐渐显得必要。在会计准则制定同时,由于会计实务面临的是与价值相关的经济数据,它不是确定的物理因素,而是高度不确定性的数据,在会计处理时难免运用判断和估计,西方会计学者提出了会计假设。财务会计必须受到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单位、会计期间条基本假设的约束。当然在理论上,会计方法程序或有关准则需要一些原则来指导。早在世纪初,会计学界就已经开始探索会计的基本原则。目前较被普遍接受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如实反映原则、一致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 为了规范在资本主义市场流动的会计信息,西方财务会计即财务报告逐渐转向接受公认原则的约束和指导。但公认会计原则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概念作为依据。所以自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出现了开始由准则制定组织直接着手研究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这实际上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发展。概念框架研究标志着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重要趋势,也可以反映其会计准则制定的最新动向。现在作为理论体系的概念框架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基础。二是可以节省准则制定成本。三是有助于使用者理解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还有就是辩解。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的财务概念框架研究的一个项目就在于重新概括财务报表的要素他们得出十项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分派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当代中国采用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财务报表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决策最有用的信息应列入财务报表,并且要经过确认。进行确认需要四条确认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在财务会计中,确认与计量是密

会计发展史

西方会计思想对近代中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式复式记账方法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会计史上的 重大事件,对后来的会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式复式记账法,即源于13世纪以后的意大利沿海城市弗洛伦萨,热亚那和威尼斯等地,后经英美等国长时期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借贷记账法。至大清银行的创办,标志着借贷记账法从此开始在中国的企事业中得以实际应用。西方会计思想的传人促使中国会计理论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在近代以前没有出现会计专论,中国古代会计史更多的是会计实践的历史。 关键词:复式记账西方会计思想传统会计现代会计 Abstract: After the Opium War, Western-style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method began to spread to China a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counting, accounting for the later had a profound impact. Western-style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that is, from the 13th century after the Italian coastal city of Florence, Genoa and Venice and other places, long after Britain and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debits and credits. Tai Ching Bank was founded, marking the debits and credits began to be in China's enterprise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Westernaccountingthought Tradition Accounting Modern intellectual Accounting 1、西方会计思想推动了中国传统会计思想向近代化转型 1.120世纪初西方会计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会计学研究的范围拓宽,有关会 计学包含的内容得以大为拓展。一方面增加了原来会计思想中从未有过的新内容,如整理帐和统驭帐。据杨端六介绍“整理帐法为英国学者所推崇,其法较繁,而统驭帐法为美国学者所鼓吹,其法较简,国人爱简恶繁,遂多采用统驭帐法而放弃整理帐法”,其认为采用统驭帐法“总帐内户数可以减少而易于试算准确,且报告表册较易明晰。至于记帐手续,并不十分增多”。 而整理帐法与统驭帐法的差异在于“进货销货现款三簿形式均同仅多过帐一次手续;进货总帐与销货总帐仅各多一整理帐户;进货总帐与销货总帐各有试算表,与统驭帐法之结差表相比较,仅多一户之差额”。在西方众多的会计理论学派中,会计目标理论上的“决策有用学派”和“经管责任学派”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笔者认为,系统认识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对于我国更新会计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以及推动会计实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构建理论的方法与理论结构的起点西方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 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无论是归纳法、演绎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等传统研究方法,还是事项法、实证法、系统法等所谓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且为人们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会计理论,解开会计理论之谜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工具。可以认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是形成西方不同会计理论模式、不同会计理论学派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真正对西方会计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方法还是传统的演绎法,因为按演绎法构建的会计理论至今仍强有力地指导着西方会计实

中美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美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会计目标 中美在会计目标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中国会计的目标: 总体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美国会计的目标: 提供企业外部报表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 二、会计原则 中美在会计原则上,美国的更具典型性,中国的更为细致具体。 1.中国会计原则(会计准则): 基本会计准则(财务会计的目标、4项假设、8项信息质量特征、6要素、5个会计计量、4大报表)具体会计准则 2.美国会计原则: 公认会计原则是其最重要的原则 三、准则制定机构与实施 1.中国 制定: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实施: (1)以会计规范的形式出现;(2)以法令的形式得以强制实施。 2.美国 制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实施: 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实质性支持和行业权威组织支持而实现。如SEC的支持——规定其权威性;AICPA的支持——规定其作为出具无保留审计报告的依据。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中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主要差别是:美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具可操作性;更具体系性;有更强的逻辑结构。 1.中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2.美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原则。 五、会计规范体系 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美会计规范体系差异较大,美国的更为庞杂,适用范围更广;中国的相对不够完善,还需补充。 1.中国 1) 基本会计准则(财务会计的目标、4项假设、8项信息质量特征、6要素、5个会计计量、4大报表) 2) 41个具体会计准则 3) 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4)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2.美国 美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主要是“公认会计准则(GAAP)”是指适用于各个不同行业的企业的,

中国会计思想史读后感

读中国会计思想史有感

会计作为管理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产生,并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始终存在,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以中国各个时期商业金融活动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以政府对会计管理的政策为主线,串联起中国会计思想发展演变的全局。在分析问题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一,剖析各个时期会计循环、财务管理和审计的状况;其二,揭示在发展现状背后的思想演变过程。就这两方面的关系而论,前者是对中国会计思想最为基础的理论反映,它可以站在现代会计理论的立场上,研究中国会计发展的一般规律;后者则是以前者为基础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中国会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商业金融活动发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作用。从会计思想的发展状况来看,大致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当代会计三个阶段。 会计思想的萌芽 会计思想首先是简单的计数观念,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萌生于人类识别和监督的需要,孕育于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商品经济思想的演进是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上也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只有少数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大部分时间封建政府是采取重农轻商的政策,商业金融活动一直受到压抑,只是到明朝中后期才有比较长足的发展。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会计思想的萌芽时期,判断会计思想的出现

应该是以会计循环体系逐渐形成为标示,夏代是古代中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它所建立的以父权家长制为基础的奴隶制的邦国组织,不仅为以后上周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华名族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形成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明确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计量方法,文字叙述式的会计思想已经出现,但是会计思想初露端倪;春秋时间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时期,此时的会计思想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告整个会计循环体系已初步形成,理财思想和审计思想开始出现,但是会计思想已经基本确立。 单式会计思想的确立和规范 随着商业金融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秦汉南北朝时期的契约思想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备,产权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单式会计思想逐渐确立和规范,会计凭证思想逐渐规范,会计张博进入到序时流水帐时期,会计报告也进入到数据与文字结合式的阶段。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巩固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春秋时期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技术上的进步再加上汉高祖刘邦的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政策的推行,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进入到黄金发展期。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历史战乱频繁,分裂割据的时代,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商业金融活动受到极大的打击,会计思想基本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的状态。 单式会计思想的完善和复式会计思想的萌芽 唐宋时期是苦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古代风剑经济发展进

西方会计

对会计的第 1 章介绍 学问目的: 在完成这一个章节之后,你应该能够: 1.定义会计 2.在簿记和会计之间说不同 3.了解会计工作的区分 4.了解组织的表格 5.解释会计观念和原则 6.了解会计的道德规范 1.1簿记和会计 会计是一个识别的资讯系统,测量,记录而且传达有关、可靠、一致的而且关于一个组织的经济活动的类似资讯。它的目的将帮助人们作出较好的决定。 一个赚得藉由记录生意的财务活动住的个体即是一个簿记员,而程序─分类而且概述商务交易而且解释他们的效果被会计员完成。 1.2专业会计的领域 有专业会计的三个领域: 公众的会计是会计员为大众运行他们的服务的一个会计的区域宁可超过为一个组织。基本的服务由一个公众的会计员提供是收支检查,准备税报告、协助各种不同的税问题,而且建议商务决定。 私人的会计是会计员为一个组织运行他们的服务的一个会计的区域。私人的会计员用财务的商务决定的数据需要维持会计记录而且提供管理。 政府和非营利的会计是会计员为地方、州和联邦的政府机关运行他们的服务的一个会计的区域,连同为非营利组织。 1.3会计观念和原则 会计实体观念:一个会计实体是控制资源,而且从事经济的活动的任何经济的单位。每生意被感觉是而且被当做一个实体,分开、清楚的从它的拥有者(s)和每隔一生意。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商务交易和财务报表以客观、能作证的证据为基础。 费用原则:费用原则说为会计企图所有商务交易将会以费用被记录或这实际上支付的元。 兴隆的公司原则:兴隆的公司观念实体将会为可预知的未来留在操作的把握。 会计时期原则:会计时期原则在特性期间识别一个商务活动时间叫做会计时期的时期。一个组织通常以一年作为它的主要的会计时期。然而,一个组织也能准备包括一个月或

成文法国家和不成文法国家的会计模式比较分析

成文法国家和不成文法国家的会计模式比较分析 成文法主要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法律条文形式,但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其并非来自立法机关的创制。 大陆法系是成文法国家,这些国家以制定法为主习惯法为辅不承认判例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英美法系是不成文法国家,这些国家的法律以判例为主制定法为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文法国家和不成文法国家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这次我就它们的会计模式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会计模式,它是指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 首先,从会计模式的会计实务来比较。 一、从会计法律的角度进行比较。美、英属不成文法系国家,而欧洲大陆国家属于成文法系国家,中国也是成文法系国家。在美英会计准则可以不具有法定的强制性而只具有取得相关权力机构支持的权威性。而在成文法系国家,会计准则和惯例以法规形式发布。成文法系国家有宽松的环境,会计变革不需要严格的立法程序。而在不成文法系国家中,会计变革必须通过立法程序,变革自然也就比较缓慢。 二、从真实公允性的角度进行比较。在美英会计模式中为了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一般对企业财务报表所披露信息的最低程度做出规定,要求充分披露;而在欧洲大陆模式中,首先必须“合法”,为了保护公司利益和主要债权人利益,一般对财务报告不要求充分披露;在中国会计模式中,为了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要求对企业财务报表做到充分披露。 三、从会计不确定性的角度进行比较。在美英会计模式中只是“适度”稳健,对资产的估价则要求“公允”而不能任意低估;而欧洲大陆会计模式则往往过于审慎;而在中国,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强调了对会计不确定性因素的披露要求。 其次,从会计模式的优劣比较。 一、美英会计模式的优劣性。美英会计模式的会计目标主要是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会计实务处理程序及方法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它要求充分披露其财务报表。但是,该模式中会计准则的制定是通过民间机构完成的,因此会计准则制定具有明显的利益相关者倾向,制定准则时很容易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而且其会计准则体系相当繁杂而具体,企业很容易在众多的会计条款中找出漏洞并逃避准则的约束。 二、欧洲大陆会计模式的优劣性。该模式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和日本影响很大,该模式极为重视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管理体系框架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来规范,这样既注意到市场对会计信息的灵敏性、公司对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也注意到充分保障国家权益,使国家权益不受侵犯。但是,欧洲会计模式出于适应现

税务会计的三种模式比较

税务会计的三种模式比较与我国理想的税务会计模式 一、三种税务会计模式 1.1投资者导向的税务会计模式——财税分离型(英美模式) 英美税务会计模式的典型特征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完全分离,在这一模式下,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进行各个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受税法约束;在确定税基、计算缴纳税款时,完全依托于税务会计,不需要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 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条件为:“自由式”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不直接干预经济,由市场决定供求,证券市场极为发达。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会计和税法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可以充分实现会计为投资者服务的目标,而税务会计可以充分实现为纳税人服务的目标,充分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需求。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个突出的缺点,由于财务会计是根据公认会计原则而进行的,并没有法律约束力,而税务会计根据税法来进行的,这就要求同时编制两套会计报告,无形中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1.2政府导向的税务会计模式一一财税合一型(法德模式) 法德的税务会计模式是典型的财税合一模式,不允许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差异的存在,财务会计被认为是面向税务的会计,税务当局是法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税法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对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 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条件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通过计划干预经济,由于证券市场不发达,政府对投资领域起重要作用,企业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政府注入的公债收入,国有企业垄断了国民支柱产业。所以,法德对会计信息要求相对较弱,会计目标是满足国家对税务管理的需要。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由于财务会计服从于税法,因此也无须通过另外的核算体系来单独核算,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成本。但这一模式也有缺点,一方面企业的自主权会受到很大限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对企业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受税法的直接影响,这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公允要求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3企业导向的税务会计模式一一财税混合型(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是兼有财税分离与财税合一特点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为依据税收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进行协调,即税务会计是一种纳税调整会计方法体系。这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其典型特征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以协调为主,而且这种协调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依据。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和会计准则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协调系统,共同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进行管理。 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条件为: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除了政府对企业情况的信息需求外,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信息需求也不容忽视。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单一模式的缺点,实用性较强,缺点则是纳税人的成本会增加,但与财税分离型相比较,其成本会降低。 二、我国理想的税务会计模式 根据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税务会计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税务会计理想模式应是以分离型为主、混合型为辅的一种税务会计模式。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 姓名:王朝霞 学号:089104440 班级:会计082 任课教师:顾银宽 完成时间:2011年4月22日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Analyses the modern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and trend 摘要:21世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集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于一体的现代市场经济;将呈现出一种以知识经济代替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崭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其目标、信息质量、核算重心以及无形资产产权理论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前景更为可观。本文旨在通过讨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的新转变,对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实际应用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会计财经应用发展变革 所谓新经济,就是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为背景、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为目标、以不断创新为保证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 现代化财务会计,是指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求下,既能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要求,又能在国家各种特定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合理、及时、高效的进行核算。 1.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新经济时代,可能发展成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 2.会计基本前提。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

会计史文稿

研究中西方财务会计的意义 中西方财务会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会计准则趋同以及在建设全球会计准则的大环境下,构建国际趋同的西方财务会计框架势在必行,从而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西方财务会计是西方各个国家适应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和核算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财务会计。西方财务会计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结合本国实际制定各国自己的会计准则,美国自成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就制定了多项“公认会计准则”。我国也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西方“公认会计准则”,1993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西方财务会计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和公认会计准则指引下进行理论阐述、具体核算和操作的一种专业会计。所以说西方财务会计与国际会计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绝对不能把西方财务会计等同于国际会计。当前西方财务会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财务会计较为完善,是世界各国学习的主要对象。 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国际趋同(一)趋同的背景分析 1.GDP高速增长的需要 “世界迈一步,中国跨三步”,这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形象的描述。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CDP剔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长9.4%,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3倍,位居世界之首。与高速增长相伴的是,中国GDP总量急剧扩张,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经济血脉里,这就要求会计制度也必须跟上国际步伐。 2.应对贸易摩擦高发期需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加入WTO后,在后过渡期,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幅降低,但是中外贸易却是摩擦不断,2005年有18个国家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63起,其中反倾销调查51起,应对反倾销的核心工作是会计工作。因此,我国需要一整套与国际西方财务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准则,这将为我国应对国际反倾销提供有利支持。 3.加快中国建立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步伐 西方财务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提升我国会计、审计质量,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争取国际社会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建立统一、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就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4.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势所趋 如今,在吸引国外企业来华投资的同时,大量中国企业正通过海外并购谋求扩张机会。但由于以往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对引进外资和实施“走出去”战略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将会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可以降低资本进入的风险,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 (二)趋同的主要内容 ?会计准则趋同 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亦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中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会计管理体制趋同 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

(完整版)中美会计准则具体差异

中美会计准则具体差异 1.存货 表 1 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的差异比较 2.长期股权投资 表 2 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的差异比较 3.固定资产 表 3 企业会计准则第 4 号—固定资产的差异比较

4.无形资产 表 4 企业会计准则第 6 号—无形资产的差异比较

5.非货币资产交换 表 5 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差异比较 6.雇员薪酬、福利、奖励(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 表 6 企业会计准则第 9/10/11 号—雇员薪酬、福利、奖励差异的比较

7.收入

表 7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收入的差异比较 8.建造合同 表 8 企业会计准则第 15 号—建造合同的差异比较 9.政府补助 表 9 企业会计准则第 16 号—政府补助的差异比较

助的主 要形式 业的资金。 比如, 财政部门拨付给企业用于购建 固定资产或进行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 鼓励企业 安置职工就业而给予的奖励款项, 拨付企业的粮 食定额补贴, 拨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研发经费 等 (二)财政贴息。有两种方式:( 1)财政将贴 息 资金直接拨付给受益企业;( 2 )财政将贴息 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 由贷款银行以政策性优惠 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 (三)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政府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采取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向企 业返还的税款, 属于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的一种 政府补助。 注:增值税出口退税不属于政府补助, 直接减征、 免征、 增加计税抵扣额、 抵免部分税额等形式不 在此列 于购建固定资产或进行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 鼓励 企业安置就业, 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而给 予的奖励款项,拨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研发经 费,鼓励企业发展环保项目等 (二)税收优惠。含 税收返还和税收减免,税收减 免虽未直接向企业无 偿提供资金, 但并未改变企业 获得政府补偿的实质,因而也属于政府补偿 计量 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 应当按照收到或应收 的金额计量。 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 应当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 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名义金额为 1 元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计入当期损 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 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 理: (1)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 的,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 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2)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 应当分别下列情 况处理: (一) 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 冲减相关递延收益 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二) 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 直接计入当期损 益。 分为与资产购置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费用相 关的政府补助。均应当采用递延法进行计量。 与资产购置相关的政府补助, 采用递延法进行计量 时,允许选择以下两种方法: 1. 将所获得的政府补助直接抵减所购置资产的成 本。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通过减少折旧费用影 响当期损益。 2. 将所获得的政府补助计入递延收益。 并在相关资 产使用寿命内每年摊入 (其它收入) 影响当期损益。 无论选用何种方法, 企业应保持政府补助会计处理 的一致性,不得随意变更 与收益费用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 相同。损益计入(其它收入) 10. 所得 税 表 10 企 业 会 计 准 则 第 18 号 —所 得 税 的 差 异 比 较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3) Abstract Key words (4) 一、引言 (5) 二、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的意义 (5) (一)学习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普遍规律 (5) (二)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会计模式 (5) (三)建立和完善会计学科体系 (5)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5) (一)制定机构不同导致性质差异 (6) (二)制定程序相近下的细节差异 (6) (三)社会经济环境和法律体系不同导致会计准则内容不同 (7) (四)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 (7) 四、中外会计准则差异的具体表现 (8) (一)固定资产准则比较 (8) (二)借款费用准则比较 (8) (三)合并准则比较 (9) (四)租赁准则比较 (9) 五、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的发展趋势 (9) 六、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建议 (10) (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论方法 (10) (二)完善会计准则制度架构 (11)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11) (四)建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环境 (11) 七、参考文献 (12)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建立成为必然趋势。会计准则的制定会随着每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法律规范条文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其在其制定机构、制定步骤和内容的组成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环境,同时也要考虑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要求,符合国家化和国际化并存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会计准则;发展趋势;人才培养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ccounting standards Abstract Accounting standards have been slowly becoming today's market economy essential need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national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Accounting standards establishment will vary in each country economic, political, and legal norms provisions, and it also has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setting bodies to develop procedure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tructure.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must be based on a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environment, must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mparative; the national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一、引言

西方会计的引入与发展历程(doc 7页)

西方会计的引入与发展历程(doc 7页)

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这时的“中式会计”远远落后于“西方会计”是必然的。 二、新中国成立前,西方会计引入的历史概况 1.学术方面。到了清代末年,一批从日本学成归国的青年学者将西式会计引入我国,并将其传播开来。这一时期有关著作和论述包括:1905年出版的蔡锡勇的遗著《连环账谱》,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和研究西式簿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1907年谢霖与孟森合编的《银行簿记学》出版,成为中国继《连环账谱》之后第二部系统介绍西方复式簿记的会计学著作。此后,徐永柞、潘序伦、安绍云、赵锡禹、奚玉书、朱国璋等会计学者又较系统地翻译介绍阐述了西方会计理论及思想。1933年在上海开始发行《会计杂志》、《立信会计季刊》,并出版了《立信会计丛书》,进一步传播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由于一些著名学者均有在美国学习的背景,翻译和介绍的西方会计学术著作以美国的为多,而其他国家的较少。其中,美国会计理论家佩顿(W.A.Paton)和利特尔顿(A.C.Littleton)合作撰写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由潘序伦翻译介绍到我国,对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30年代起至40年代末,中国会计学者自行

编著的会计学著作也开始出现。总的说来,数量较少,而且质量不高,但也不乏精品之作,如安绍云用英文所著的《会计学大纲》、《中级会计大纲》,选材精当、解释透彻,在高等院校中发行,用作教材。 2.实务方面。清代末年,尽管在少数企业引进西式簿记的推动下,爱国学者开始利用“西式会计”对“中式会计”进行改良,然而,当时的改良却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过30年代的会计改良与改革之争及其改良与改革方案推行,至40年代,无论政府会计,还是公司会计在革新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治、组织制度日趋腐败,并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所进行的会计革新也免不了最终流于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会计的引入和研究 1.学术界对西方会计的态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但对于西方会计理论的态度和评价,在我国会计界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由于受会计阶级性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基本上对西方会计持批判和排斥态度,如将借贷复式记账法视为资本家欺骗工人的手段。从70年代末起,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全盘否定转为批判、借鉴和利用。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在1980年撰

《会计发展史》读书笔记

《会计发展史》读书笔记 这两个月来,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关于会计学发展历史的书,那就是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建忠译著的《会计发展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记录下来了很多读书笔记。 一、会计的发展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臵,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臵“专门记录官”。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二)近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卢卡-帕乔利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

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知识阅读主要书目推荐

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知识阅读主要书目推荐 (2011版,供参考) 阅读要求总说明 ●总数100项左右,重点30项左右(加粗),每年的具体书目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 ●博士生入学后的第1学期,重点是择要阅读第五类书目,记好读书笔记以便交流,并由每人主持主办一次读书报告会(时间与导师另行商定) ●博士生入学后的第2-3学期,重点阅读第一、二类书目,记好读书笔记以便交流,并由每人主持主办一次读书报告会(时间与导师另行商定) ●各位博士生在第3学期将论文的选题方向确定后,由导师因人而异另拟专门的书单参考 ●第六类书目为全程必须追踪学习的期刊,每个人每周必须有一个单元时间在中外文期刊阅览室阅读相应的期刊,了解重要期刊上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并作好相应的记录,每月集中一次报告会(时间与报告人由导师另行确定) ●第三、四类为专业知识巩固类,各位博士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的储备情况选择性的地查阅 ●附1、附2为有兴趣者了解与选择性参阅的国学类书目 ●毕业答辩前,每人需要有一次专题的读书报告与在校期间的读书总结(文字) 一、国外会计理论类 1.[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文硕、董晓柏译.1988.会计思想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 [美]加里?约翰?普雷维茨,巴巴拉?达比斯?莫里诺著,杜兴强等译.2006.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意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美国会计学会(AAA)著、文硕等译.1991.基本会计理论.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4. [美]R.G.布朗等,林志军等译.1988.巴其阿勒会计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5.[美]A.C.利特尔顿著、林志军等译.1988.会计理论结构.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6.[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编,娄尔行译.1992论财务会计的概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 [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1987.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8. [英]C.W.诺比斯、R.H.帕克,潘琰等译.2002.比较国际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9.[美]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著,陈少华、黄世忠等译.2000.实证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美国与中国会计模式比较研究

美国与中国会计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会计部门以及一些国际性的会计组织在致力于研究会计模式研究,希望建立起一套适合各个国家国情以及经济环境的会计模式,以增强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国际会计信息的转换成本,但是至今这一设想仍没有实现。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使得各个国家的会计模式不能趋同。本文中,我主要研究了美国和中国的会计模式,因为它们是两种制度的代表,本文先是对美国的会计模式以及中国的会计模式进行论述,然后比较了中美两国的会计模式。 关键字:会计 试论美国与中国会计模式研究 要进行国别会计比较,就不可能不提到美国会计。作为当今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内容最为完整的会计模式,美国会计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会计模式也有自己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中国会计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学者在把美国会计与中国会计进行比较时,关注点往往都是美国会计相对于中国会计的优点以及对中国会计的启示。但是,美国的会计模式虽然先进,但并不是没有缺点,而中国的会计模式的完善,相对于美国会计来说也慢慢的具备了一些优点。 一美国会计模式 美国的会计模式对世界的影响很深,下面通过对美国经济特点、美国会计模式的发展历程等方面的介绍,全面展示美国的会计模式。 (一)美国经济特点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对经济方面也是如此,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很少,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不制定统一的公司法和所得税,社会资源在宏观层次上的分配也是通过资本市场和兼并破产的竞争机制来实现。在微观层次上,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受企业经营者的影响,所有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比较小。 (二)会计准则的发展 美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之前,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自行制定内部会计制度来实现公司内部的自我规范,直到1929年,以“罗宾斯案”为代表的会计造假案件纷纷被揭露,促使美国开始走上统一制定会计制度的道路。而到1937年,《证券交易法》授权,并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公认会计准则才标志着美国公认会计准则时代的开始。 而第一个介入制定会计准则工作的民间机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前身,也就是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但是由于会计程序委员会对基本准则和概念缺乏深入研究,其公报经常遭受人们的质疑。后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来替代会计程序委员会的工作。这些会计行为奠定了美国会计政策民间制定的基础。 而会计原则委员会的工作接替,让会计原则问题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四、中美会计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 各国本身环境的不同正是造成各国会计模式不同的主要原因(王建新,2004)。只有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社会环境诸因素对中美会计模式的影响,才能深入理解中美会计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差异,才能为上述比较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一)法律因素。 现代社会日益成为法制社会,法律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会计也不例外。在属英美法系的国家,会计原则和制度一般不是通过立法作出具体规定,即使某些法律涉及到会计,通常也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或要求。而在属大陆法系的国家,其会计模式受法律的影响又深又广,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到会计工作具体的实施办法中。正因为美国会计过多强调行业自律、较少依赖法律,才使得其法律规范不如中国会计健全。 (二)会计职业团体 一个国家会计职业界的规模和能力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实务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成立于1936年的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在1959年被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取代,至1973年又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至此,美国的会计职业团体业已十分成熟,其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日益增强,成为负责制定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民间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