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中环境雌激素残留的检测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59
生态环境 2005,14(1): 108-112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3919457)作者简介:杨再福(1968-),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修复。
E-mail: zzfyang@ 收稿日期:2004-08-15环境雌激素对水生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杨再福,赵晓祥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51摘要:水环境是环境雌激素的最大储存库。
环境雌激素通过食物的传递进入动物体内,类似于雌激素的功能。
环境雌激素可导致水生动物性别特征丧失和后代不能繁殖;可引起水蚤性别比例失调,蜕皮率下降,导致软体动物性畸形和超雌性化现象;导致鲤鱼等生殖器畸形,引起鱼类种群生存力和资源量下降。
壬酚(NP )、双酚A (BPA )和E 2在河水、水生附着生物和底栖生物之间的生物积累与放大倍数在18~1200倍之间,环境激素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比通过水体的传递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危害更大,并且在河流等的枯水期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更大。
文章讨论了环境雌激素的降解与研究前景。
关键词:环境雌激素;水生动物;影响;进展中图分类号:X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5)01-0108-05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西方国家最早用雌激素防止流产和促进胚胎发育,若干年后才发现服药妇女易患乳腺癌,她们所生子女易患生殖系统癌症,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DES 综合症,美国毒理学会(NTP )已列出78种可能属于内分泌干扰剂化合物的实验室试验法[1~3];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 )通常包括类似于雌激素的外源化学物质(壬基酚、双酚A 、已烯雌酚、17α-乙炔基雌二醇,等)和环境中的内源性雌激素(17α-雌二醇、17β-雌二醇、雌三醇、雌酮),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被喻为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4~6]。
鸡肉组织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检测与分析鸡肉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之一,它富含高蛋白质、低脂肪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养殖和加工过程中,鸡肉中可能残留着一些药物,其中四环素类药物是常见的一种。
四环素类药物在畜禽养殖中被广泛使用,它们具有抗菌和生长促进作用,但过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鸡肉中残留过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对鸡肉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四环素类药物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四环素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包括土霉素、金霉素、沉默霉素等,它们能够有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生长繁殖,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在畜禽养殖中,四环素类药物常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感染疾病,同时也被用作生长促进剂,能够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
四环素类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过量使用四环素类药物会导致畜禽体内残留过高,不仅影响了动物的健康,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类体内,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
监测和控制鸡肉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二、鸡肉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1.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通过生物传感器能够实现对鸡肉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多种基于抗体、酶或细胞的生物传感器,能够实现对四环素类药物的高效检测。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的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
通过此技术可以实现对鸡肉样品中四环素类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够满足监管部门对鸡肉产品中残留物的严格要求。
3. 免疫毛细管电泳免疫毛细管电泳是一种新兴的分离和检测技术,结合了免疫学和毛细管电泳的优势,能够实现对鸡肉中四环素类药物的快速检测。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分析速度快的特点,逐渐成为鸡肉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检测的新趋势。
DOI :10.3724/SP.J.1096.2011.00793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检测江水、尿液及牛奶中雌激素残留薛敏1王安1王瑜2王丹1吕稚1孟子晖*1张维冰21(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1)2(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200237)摘要以β-雌二醇和炔雌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填料制备固相萃取小柱,选择60%(V /V )甲醇-水溶液作为雌激素的淋洗液,甲醇-乙酸(9ʒ1,V /V )为洗脱液,洗脱两次可彻底洗脱固相萃取小柱中目标分子。
以建立的萃取条件对上海黄浦江水、尿液、牛奶中雌激素进行富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基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检测上述实际样品中雌激素的新方法,检出限低于0.1mg /L ,回收率高于80%。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雌激素2010-08-19收稿;2010-11-13接受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0775007)、853计划(No.2007AA10Z433)和环境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No.KF2009-08)资助*E-mail :m_zihui@yahoo.com1引言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环境中存在多种能模拟和干扰动物及人类机体功能的人工合成雌激素,如β-雌二醇、炔雌醇及己烯雌酚。
这些雌激素进入人体后,与正常分泌的激素竞争,结合细胞中的激素受体,造成人体激素过剩,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人体性激素的正常工作,多种机能出现障碍。
这些雌激素的残留已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1 6]。
由于其在环境中含量非常低,给检测带来了困难。
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具有易收集、能处理小体积试样、操作简单、回收率高、富集倍数大、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是目前常用的痕量物质前处理方法之一,在环境、药物、食品及生物分析等领域应用广泛[6 12]。
但是,传统SPE 法选择性不强,用于复杂样品分析物富集时,常发生共萃现象,干扰色谱分析。
鸡蛋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及其防治措施现在,鸡蛋作为我们饮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也必须保证其安全性。
然而,在生产、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农药和兽药残留,这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保护消费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检测和防治鸡蛋中兽药残留。
⒈酶联免疫法酶联免疫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之一。
其中,双抗体夹心酶标法和间接竞争法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其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专一性。
⒉荧光免疫法荧光免疫法主要是指荧光免疫层析法和荧光偏振法。
这些方法都具有快速、敏感、精确和经济等优点。
它们的灵敏度比酶联免疫法更高,代价也更低。
⒊电化学免疫法电化学免疫法是利用电化学法测定兽药残留的一种新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而且稳定性好,能够检测多种兽药。
为了保证鸡蛋中兽药残留的质量安全,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⒈加强兽药的管理和监督。
如进口兽药必须得到批准,合格的兽药必须有保质期和生产日期,兽药必须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
⒉加强鸡场卫生管理。
如饲养环境、设备卫生、饲料卫生、禽群免疫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鸡只的健康状态。
⒊进行正确、规范的使用兽药操作。
如做好兽药配制、使用量计算、用药方式等工作,严格按照兽医处方进行使用。
同时大力推广“无药养殖”和“绿色饲料”等绿色养殖模式,并加强对兽药残留的监测和评估。
结语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鸡蛋中兽药残留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在鸡蛋生产、销售和消费等环节中,必须加强兽药残留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牛奶中的兽药残留检测是确保牛奶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牛奶中兽药残留检测项目:
1. 抗生素残留检测:牛奶中可能残留各种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等。
这些残留可能来自治疗奶牛疾病的用药。
检测抗生素残留可以确保牛奶中不含有害的抗生素成分。
2. 激素残留检测:牛奶中可能残留一些激素,如生长激素、孕激素等。
这些残留可能来自奶牛的繁殖管理。
检测激素残留可以确保牛奶中不含有害的激素成分。
3. 驱虫药残留检测:牛奶中可能残留一些驱虫药物,如伊维菌素、多拉菌素等。
这些残留可能来自奶牛的驱虫治疗。
检测驱虫药残留可以确保牛奶中不含有害的驱虫药物成分。
4. 解热镇痛药残留检测:牛奶中可能残留一些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这些残留可能来自奶牛的疾病治疗。
检测解热镇痛药残留可以确保牛奶中不含有害的解热镇痛药成分。
5. 镇静剂残留检测:牛奶中可能残留一些镇静剂,如苯巴比妥、地西泮等。
这些残留可能来自奶牛的镇静治疗。
检测镇静剂残留可以确保牛奶中不含有害的镇静剂成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牛奶中兽药残留检测项目,具体的检测项目可能因地区、法规和市场需求而有所不同。
牛奶生产企业和监管机构通常会进行这些检测,以确保牛奶的质量和安全。
消费者也可以选择购买经过检测合格的牛奶产品,以保障自身健康。
牛奶中激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0-28T06:49:11.77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2期作者:林红娜张伟健[导读] 三聚氰胺含氮量很高,达到66%,因此被不法商贩非法添加到动物饲料和原料奶中,假冒增加蛋白质的含量林红娜张伟健烟台市华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3烟台市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烟台264003烟台市华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3烟台市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烟台264003摘要:三聚氰胺含氮量很高,达到66%,因此被不法商贩非法添加到动物饲料和原料奶中,假冒增加蛋白质的含量。
三聚氰胺是环丙氨嗪的一种降解产物,高剂量的三聚氰胺可导致肾结石和肾衰竭。
环丙氨嗪(Cyr)是一种三嗪类昆虫生长抑制剂,广泛应用于畜禽业中控制苍蝇和蛆。
环丙氨嗪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动物源食品污染,产生一系列潜在的环境问题,并且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危害人类健康。
已有研究证实它能引起小鼠乳腺肿瘤。
因为,动物源食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对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的残留进行检测,所以如何现场检测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的残留已成为动物源性食品和原料奶生产的热点问题。
美国FDA将在动物源食品中环丙氨嗪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设定为0.05~0.5μg·kg-1;中国规定原料奶中三聚氰胺的安全限量为2.5mg·L-1。
关键词:牛奶;激素;免疫分析法引言牛奶具有高蛋白质和高脂肪含量,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品之一。
自“三聚氰胺奶粉”“老酸奶工业明胶”“塑化剂超标”等事件发生后,奶粉及牛奶等奶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质疑与关注,上述事件多属于奶制品加工过程中添加违禁物以提高其“质量”。
除此之外,奶制品的生产源头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即原料奶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牛奶中激素残留,来源于养殖过程中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或是在饲料添加剂中的激素超剂量滥用和不合理配比使用等,导致药物在奶牛体内的正常代谢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原料奶中形成了对人体有害的残留物质。
兽药残留检验项目
兽药残留检验项目是针对农产品和食品中是否存在兽药残留进行的检验项目,主要目的是保障人类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
常见的兽药残留检验项目包括:
1. 抗生素类:例如氯霉素、磺胺类、四环素类等;
2. 激素类:例如瘦肉精、雌激素类、孕激素类等;
3. 抗寄生虫胺类:例如硝唑酮、氨膦酸等;
4. 甾体类激素:例如黄体酮、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5. β-激素类:例如沙丁胺醇、索美塞封等;
6. 禁用兽药:例如硫酸四氯化碳、硝酸沙他唑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和食品,可能存在不同的兽药残留检验项目。
检验一般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方法进行分析检测。
食品中的激素添加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食品中的激素添加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激素添加的原因、潜在风险以及相关的监管措施。
一、激素添加的原因激素添加是为了促进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生长和繁殖。
在畜牧养殖业中,激素可以用于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例如加快生长速度和增重,改善繁殖能力等。
在农作物生产中,激素通常用于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
这些激素包括雌激素、黄体酮、雄激素等。
二、激素添加的潜在风险尽管激素添加可以提高食品生产和加工效率,但其潜在风险也不可忽视。
首先,长期摄入含有激素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雌激素可能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而雄激素的过量摄入可能导致男性激素水平失衡,进而影响生殖健康。
其次,激素添加也可能破坏食品的自然成分和营养价值,降低其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激素添加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三、激素添加的监管措施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激素添加监管措施。
在国际层面,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了相关准则和标准,以规范激素的使用和残留量的限制。
在国内层面,各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监管机构和法律法规来保障食品安全。
例如,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负责监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标示。
此外,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也对监管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曝光丑闻和倡导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督促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措施。
四、个人的防范措施除了依赖监管措施,个人也可以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来减少激素摄入的风险。
首先,多吃新鲜和有机食品,尽量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
新鲜食品更加天然和健康,其激素添加的可能性较小。
其次,在购买食品时,应该选择产地可信、有相关认证的食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质量可疑的食品。
此外,适量、均衡饮食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食品中的激素添加既提供了生产和加工效率的提升,又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玉米赤霉醇在食品中的非法使用、原理以及检测方法(安徽省黄山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邮编245041)摘要:玉米赤酶醇又名“右环十四酮酚”,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下垂体和胰脏,提高体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水平,促进动物机体蛋白质的合成,提高饲料利用率,从而产生促增重作用。
部分违法者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使用玉米赤霉醇,导致玉米赤霉醇可能会残留在各种食用组织(如牛羊肉、动物肝脏、肾脏和血液等)中。
主要介绍一下LC-MS/MS法测定牛肉中玉米赤霉醇的残留。
关键词:玉米赤酶醇,玉米赤酶醇检测方法,非食用物质。
一.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玉米赤酶醇。
玉米赤酶醇又名“右环十四酮酚”,商品名字“畜大壮”,是玉米赤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的还原产物,属于雷索酸内酯类非甾体类同化激素。
玉米赤酶醇是一种效果理想的皮埋增重剂,系非固醇、非激素类化合物。
玉米赤霉醇由于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增重,在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广泛使用了几十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示范及推广应用。
后实验证明其对哺乳动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欧盟于1998年明确禁止将玉米赤霉醇等激素类药物用于畜禽养殖。
2002年,我国农业部第193号公告明确规定玉米赤霉醇禁用于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动物不得检出。
2010年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四批)》中明确将玉米赤霉醇列入非食用物质。
二.那么食品中为什么会残留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醇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下垂体和胰脏,提高体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水平,促进动物机体蛋白质的合成,提高饲料利用率,从而产生促增重作用。
由于玉米赤霉醇作为牛羊增重剂效果好,经济回报高,部分违法者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使用玉米赤霉醇,导致玉米赤霉醇可能会残留在各种食用组织(如牛羊肉、动物肝脏、肾脏和血液等)中。
三.玉米赤霉醇的作用机理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玉米赤霉醇以耳根埋植的形式应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能提高胴体瘦肉率及饲料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