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15、2014肝胆胰脾
- 格式:ppt
- 大小:13.34 MB
- 文档页数:101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为疾病早期的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肝胆胰脾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和代谢器官,其影像诊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肝胆胰脾的影像学基础、常见病症与检查方法以及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肝胆胰脾的影像学基础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在人体内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同时彼此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和代谢器官,胆囊则储存和分泌胆汁,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对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关键作用,而脾脏则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
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以及病变情况,为医生提供诊断的依据。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超声、CT和MRI等。
常见病症与检查方法肝胆胰脾的常见病症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胰腺炎和脾肿大等。
针对不同的病症,医生会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例如,超声检查常用于诊断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CT则可以诊断肝癌和胰腺癌。
影像诊断技术B超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的形态和病变情况。
CT通过X射线的断层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病变位置。
MRI则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器官进行详尽的成像,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
此外,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也为肝胆胰脾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结论医学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发现早期的病变,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医生能够结合多种影像模式,对疾病进行更精确的诊断。
《医学影像学》讲稿肝、胆、胰、脾第一节肝一、肝脏影像学检查的目的:①确定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提出定性、定位诊断。
②鉴别右上腹肿块的来源,以及与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
③了解肝的结构和其他病变的原因及程度,如门静脉高压,肝静脉淤血等。
二、采用实时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5.0MHz。
检查肝血管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正常肝实质为均匀分布的细小光点,中等回声。
肝内管道结构呈树状分布,肝内胆管与门静脉伴行,肝内动脉一般难以显示。
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检查肝动脉、肝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流。
三、疾病诊断(一)肝脓肿(hepatic abscess):1.临床与病理:肝脓肿有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可单发或多发,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肝肿大和肝区疼痛。
2.声像图表现:①早期肝脓肿:肝内局部出现低回声区,其内回声不均匀,或呈等回声光团,边界欠清晰,边缘不规则,或有由周边开始液化所致的无回声环。
②液化不全肝脓肿:脓肿呈无回声区,或称液性暗区,边缘不光滑。
无回声区见较多粗回声光点,分布不均匀,伴有后方回声增强。
③典型肝脓肿:脓肿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切面常呈圆形或类圆形、伴后方回声增强效应,内有细小光点回声。
(二)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1.临床与病理: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无症状,瘤体大小不一,可单发或多发,病理上,瘤体由血窦组成。
2.声像图表现:①肝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或分叶状、结节状回声。
②以高回声多见,其内部回声呈筛孔状。
③病灶后方常可出丙回声增强效应。
④彩色多普勒检查病灶内及周边血流不丰富,有时频谱多普勒可探及静脉频谱。
(三)原发性肝癌1.组织学上90%以上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还有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共三类。
多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大体病理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