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48
节目主持人第一节节目主持人的标准和类型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概念近10年来,我国学者、专家对主持人的定义见解不一。
大致有:一为主持人是广播电视中出场为听众、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员。
在节目中,他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起着“组织串联”和“传播信息”的作用。
二为主持人是节目方针的体现者,内容的组织者和节目的主播者。
三为主持人是节目之主要操作者,相当于乐队的指挥。
其作用不仅仅在台上,更多的工作在幕后,即在登台指挥前进行。
主持人应该参与、制定节目的方针、计划,确定选题,应对整个节目负责,否则就称不上是节目主持人。
四为主持人在演播阶段起主导作用,不一定是“露面的主编”。
主持人是节目演播阶段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节目和听众、观众之间感情和信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节目的代言人。
美国哥伦比亚公司(CBS)新闻部经理伦纳德认为:作为主持人,应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1、必须能够在电视上传播消息,胜任报道和写作工作,并且形象较好。
2、在屏幕后有做记者的能力,具有新闻敏感性,能察觉到一些将会成为新闻的东西。
3、危急时刻,能理智的做即席报道。
4、主持人要具有好的人品。
二、节目主持人的类型1、“四分法”分类第一种,是以主持人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形态来分的,也就是所谓的“四分法”:独立型、单一型、参与型、主导型。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虽然在一番分析之后,也有认为部分结论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甚至得出相反结论的。
傅成励在《再谈节目主持人的类型》中认为,1、独立型主持人的特点是可以独立的承担节目采、编、播各个环节的工作,几乎是节目的唯一制作人2、“单一型”主持人主要是从事话筒前的再创作—播音工作,但是和播音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由播音员表达编辑(记者)的文章变为编辑为主持人写稿”。
3、参与型主持人“参与节目的采、编、播、控各个环节的工作,这种主持人是和编辑平等合作的关系。
4、主导型主持人:是节目的指导者和领导人,“实际上是个在话筒前、荧屏前露脸的主编”。
《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大课教案(简介)第一单元:电视新闻播音(4课时)讲授内容:教材第一章《电视新闻播音》讲授电视新闻播音特征、出镜播音、新闻片配音、演播室主持、副语言手段运用。
重点:电视新闻播音创作特点。
难点:演播室主持中语体多样化转换。
授课设计: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讲授一线前沿实践范例,与学生互动,教师示范,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展示声画形象进行对比教学。
第二单元:电视新闻现场报道(4课时)讲授内容:教材第二章《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讲授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概说、特点、分类、传播方式、要求与把握。
重点:现场报道的特点、现场采访与评论。
难点:现场报道中的评、述;语言即兴编码能力。
授课设计: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讲授穿插不同作品进行讲评。
第三单元:电视纪录片解说(4课时)讲授内容:教材第三章《电视纪录片解说》第一、五、六节。
讲授电视纪录片概说、解说的创作、解说的表达特征、解说的处理。
重点:电视纪录片解说的创作与表达特征。
难点:不同样态电视纪录片解说的区分与把握。
授课设计: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课堂提问,与学生互动,配合讲授内容观摩作品片断及教师示范相结合。
第四单元:电视访谈节目主持艺术(4课时)讲授内容:教材第九章《电视访谈节目主持艺术》第二节讲授主持人专访的界定与特点;专访的准备与实施;谈话节目的类型、主持人的素质;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
重点:主持人专访的特点、主持人专访的准备、主持人的前期准备、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把握谈话方向,推进谈话层次。
难点:倾听与提问;控制谈话场秩序和节奏。
授课设计:以讲授为主,穿插鉴赏与讨论。
第五单元:电视社教节目主持艺术(4课时)讲授内容:教材第七章《电视社教节目的主持艺术》讲授社教类节目类型;主持人职业素质、功能;主持艺术的对象性及服务性特点。
重点:职业素质特点。
难点:对象性特点。
授课设计: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讲授一线前沿实践范例,与学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手段,穿插讨论。
西南科技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第九章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学习目的和要求〇了解、认识只有个性鲜明、独具魁力的传播才能在众多同类事物中脱颖而出。
〇了解、认识语言形象对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的重要性。
〇了解主持人这种“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具最亲和力的传播者”的职业角色以及在语言传播上的区别性特征。
□考核知识点〇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能区别〇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〇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位置和作用□考核要求〇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能区别1.了解播音员的职能是:播音员一般只承担将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最后一道工序,其所传播的信息理所当然的完全代表电台、电视台编辑部的意志,播音员的个性特色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的表达层面,况且非主持人节目不设相对固定的主持人,播音员自身无论与节目还是与观众之间都是一种变动的、松散的关系,因此播音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电台、电视台这一传媒机构的“官方”代言人,是更富于政治性的、自上而下的、较为郑重而严肃的传媒角色,或者说,播音员更多的具有传播机构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1.了解主持人的职能是:节目主持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是集社会性与人际交往于一身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
职业的分工要求主持人以淡化了官方色彩、媒体色彩,而颇具“个性化”特色的形象出现,更给予主持人一定的话语权和较大的创作空间。
一些优秀的主持人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成为观众喜爱的富于个性的主持人。
作为媒介向大众进行传播的中介人物,主持人是广播电视节目中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主持人以朋友的身份、与大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的视角和个性化的叙述方式进行传播,使传播具有人情味和吸引力。
2.从两者的职能找出之间的区别。
〇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1.从上面“主持人的职能”,认识主持人的“个性化”特色,即个性化传播是主持人主持节目的关键所在。
2.充分认识“个性化”特色的形象出现,给予了主持人一定的话语权和较大的创作空间。
第九章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和意义1.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类别界定的中外之别如果深入分析国外类似的节目实践,许多成功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都会更关注一个新闻栏目的整体风格和定位,而并不十分介意在栏目中播出的单个节目,究竟是调查性报道、特写还是访谈。
2.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践脉络(1)中国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历程中发育起来的。
(2)1990年代初中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
①中国媒介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生存压力骤增,新闻业新的竞争态势开始出现。
②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驱动下开始出现各种利益分化,新的社会问题凸显。
3.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和困境(1)2003年前后,中国的新闻深度报道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2)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力量以更加明确的方式体现出来。
于是,对于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而言,多个两难选择始终存在。
①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时代成分并存和多重利益分化,使得这类报道在面对大量可能涉及的内容时,担负着沉重的道义责任,却又时常力不从心。
②强大的市场驱动在一些时候成为道义责任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共谋。
(3)广播电视新闻深度类节目与中国新闻改革的发展脉络相一致,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类栏目的实践,呈现出宣传管理、市场需求和新闻媒介自身专业诉求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实践策略1.全新闻频率/频道的新闻理念广播电视全新闻频道(频率)的兴起,是新闻业和社会公共生活发展变化相互呼应的结果。
从1970年代末美国有了第一家全新闻广播频率,到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24小时播出的电视全新闻频道CNN开播,如今每时每刻不间断的滚动新闻和现场直播已经让受众习以为常。
2.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组织架构和节目策略(1)“时间迁移(time-shifting)”时间迁移是利用滚动新闻和重播让那些错过收听收看某些新闻栏目的听众和观众能在不同的其他时段补听补看。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九章第九章受传者研究学习指导:本章是五个W中间仅次于效果研究的部分,也是研究成果⾮常丰富的部分。
需要对各种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使⽤与满⾜理论应该重点加以掌握。
第⼀节受传者和受众概念: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问答:1.受众在⼤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①受众不但是⼤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的地,⽽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②在⼤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愿,传播者⽆法也⽆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
2.⼤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①⼴泛性。
⼤众传播是⾯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②混杂性。
⼤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③分散性。
⼤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3.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联系“使⽤与满⾜”)①消遣娱乐。
⼴⼤受众使⽤⼤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
受众往往⾸先视它为消遣、娱乐的⼯具。
②满⾜信息需求和⼼理需要。
了解国内外⼤事,获取市场、商品、⽂化等信息。
③获取知识,提⾼⽂化⽔平。
“空中学校”⼴播电视⼤学、中专等,极⼤的延伸了学校的课堂。
④⼈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起。
第⼆节关于受众的理论概念:1.枪弹论(魔弹论、⼦弹理论、⽪下注射论):⼤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卫能⼒的“靶⼦”,很容易被⼤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弹”——信息——所击倒。
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却“拒不倒下”。
2.受众的个⼈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理学模式为基础,从⾏为主义的⾓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为,取决于个⼈特性的千差万别。
第九章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写作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广播语言1.广播语言的特点语言的表达形式是由语言活动的场合、方式、目的及传播对象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传播特性会影响语言特性。
据此口头语言可以分为对话语言与独白语言两种。
(1)对话语言①对话语言的特点:a.距离的接近。
谈话双方处于同一空间,距离近,他们能很清楚地听到和看到对方。
b.心理接近。
谈话双方在心理上处于共同情境之中,即对所谈论的内容都有相当的了解或关注。
c.双方互为信源信宿,角色转换自如,他们能够互相激发、互相支持,因此使语言活动变得比较轻松、容易,心理压力较小。
d.及时反馈——对话是完全意义上的双向交流。
e.可充分利用表情和动作,即副语言、身势语(体语)来帮助自己的言语。
②对话语言的优势:a.接收清晰。
由于距离近,双方都能听清、听好,如果没有语言障碍,能最有效接收双方传播的所有信息。
b.容易理解对方所讲内容的含义,及时反馈与多种信息通道同时使用。
c.语言活动还具有易于让人接受,并能进一步影响受传者行为等特点。
③对话语言的劣势:a.通道多、交流虽然方便,但其话语反而缺乏展开性、词汇量小;b.语法结构和逻辑系统方面也常常不很完善、不很严谨,经常会有语序混乱、词语颠倒。
(2)独白语言①独白语言特点:a.在此类语言活动中,说者与听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比对话语言要远。
b.它的听说双方角色固定:一方是信源,一方是信宿,且信宿(听者)的数量一般较多,所以它是小众(群体)传播的语言。
c.对讲话者来说,他只能以自己的谈话主题和自己的词句作为支持物来展开语言活动,没有其他支持者,因而其心理压力较大。
(3)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但是由于书面语言在写作过程中远离接受者,这使得其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没有反馈来帮助作者做出有利于传播效果的形式、内容调整,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非语言的辅助表达手段来使信息传达更丰富。
(4)广播语言的定位①它的信源信宿是分开的,它与受众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都很远,不知道自己的接收者是谁、在哪里,因此它不能收到及时的反馈信息。
周小普《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绪论0.1复习笔记0.2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编认识广播电视媒介第一章广播电视史前史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广播电视的产生与技术发展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广播电视新媒体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走近广播电视媒体第五章外国广播电视事业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操作广播电视媒介第七章广播电视节目类型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广播电视采访摄录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写作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广播电视节目声画编辑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广播电视文字编辑与节目编排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编理解广播电视媒介第十四章广播电视的产业经营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五章西方广播电视研究经典理论概述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
电视:电视(Television 、TV)指使用电子技术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的设备,即电视接收机,也是重要的广播和视频通信工具,最早由英国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在1925年发明。
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播声音、图像、视频的新闻传播工具。
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
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是2009年12月1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宫承波。
内容简介:在传媒业界,所谓“媒体创意”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客观现实,但若要问什么是媒体创意,人们却大多说不清楚。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语焉不详,甚至有些疑惑,都是正常现象。
作者简介:主编简介:宫承波,男,山东章丘市人。
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后曾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任媒体创意专业委员会主任、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主任。
有专著《新媒体的多维审视》、《传播学纲要》、《媒体创意导论》.合著《新媒体产业论》、《文化创意产业总论》、《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以及主编教材《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出版策划》、《新闻历史与理论》、《新闻业务》、《动画概论》等。
副主编:成文胜(1969~),女,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艾红红(1970~),女,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萧盈盈(1979~),女,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讲师。
葛自发(1987~),男,文学学士,毕业于河海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生。
图书目录:第一单元广播电视历史论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观第一节世界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世界广播电视体制沿革第二章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观(一)第一节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第三章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观(二)第一节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第二节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第三节澳门的广播电视事业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第二单元广播电视技术论第四章传统广播电视技术概观第一节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沿革第二节广播技术第三节电视技术第五章新媒体技术与广播电视新形态第一节新媒体技术概观第二节新媒体技术与广播媒体新形态第三节新媒体技术与电视媒体新形态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第三单元广播电视传播论第六章广播电视传播概说第一节广播电视传播的优势与劣势第二节广播电视的传播层次第七章广播电视传播要素解析第一节传播内容解析第二节传播者解析第三节受众解析第八章广播电视传播生态审视第一节当下媒体生态格局概观第二节广播媒体生态位与生存空间试析第三节电视媒体生态位与生存空间试析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第四单元广播电视节目论第九章广播电视节目概说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第三节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概观第十章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第一节广播节目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第十一章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与类型第一节节目形态概念辨析第二节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与类型第十二章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一节节目主持人的定义第二节节目主持人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节目主持人的类型第四节节目主持人的修养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第五单元广播剧、电视剧论第十三章广播剧第一节广播剧发展概观第二节广播剧艺术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性第三节中国广播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第十四章电视剧第一节电视剧的特点第二节电视剧的发展历史第三节电视剧的类型第四节具有中国特色电视剧的基本要求第五节中国电视剧的创作现状和发展趋势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第六单元广播电视产业论第十五章广播电视产业概说第一节广播电视产业本论第二节国外广播电视产业概观第三节我国广播电视产业概观第十六章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探析第一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趋势试析第二节当下我国广播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三节当下我国电视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节目主持人概说第一节什么是节目主持人?一、节目主持人的概念:(一)主持节目即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演播阶段出面“操持”节目。
也就是在话筒或摄像机前,把具体的节目处理成声音,直接出面与听众、观众交流。
这里突出的是具体动作。
(二)主持工作即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操持”节目。
也就是除了在节目的演播阶段“主持”节目,还参与、控制项目的选题、设计、采访、写作、编辑等工作。
这里强调的是地位、责任和权力。
简单地说,主持节目是在节目的演播阶段“说丁其”;主持工作则是在节目整个过程中“说了算”。
虽然二者存有差别,但人们仍都把它们称作“主持”。
二、节目主持人的层次:(一)初级节目主持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不主持固定的节目,只是主持临时的、零散的节目。
比如,以一年一度的中央电现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各种文艺晚会的节目主持人;各种竞赛和歌手戏曲大奖赛等竞技类节目主持人;象《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特别专题节目以及一些非固定的普通专题节目的主持人均属此类。
他们一般不参与节目的设计、采访、写作和编辑等工作,只是按照编导的意图和设计规定好的程序,用别人撰写的稿子来主持节目,通常是“照本宣科”,间或一些“即兴发挥”,但余地不大。
(二)中级节目主持人其最大的特点是主持固定的节目,参与部分采、写、编等工作,但对整个节目的设计、构思、筹划不起决策作用。
比如,中央电视台主持《观察思考》的肖明琳;主持《经济半小时》的敬一丹、王映真、赵赫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午间半小时》的傅成励、陈希以及主持《今晚八点半》的雅坤等,都属于这个层次。
“中级节目主持人”,也有人称之为“编播合作型”节目主持人,是目前我们国家节目主持人的中坚力量。
我国绝大多数节目主持人都是这个“级别”,而且在短时时内这种状况不会改变。
(三)高级节目主持人这是节目主持人的最高层次。
其主要特征是主持固定的节目,参与节目的设计、构思以及采编等工作,并对整个节目起主导、决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