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教学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15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知能定位】本题以磷元素对微藻的生长影响为话题,以曲线的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关键】通过审图,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并在特定条件下,如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准确预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答案解析】D 由甲图可知,微藻A对较低浓度的磷元素环境比微藻B强;由图B知,微藻A在磷元素浓度较高时的生长速率较快。
【易错点击】审题、审图不细致,未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知能定位】本题通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S”型和“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及其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种间关系、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答案解析】C 由图可知:a种群的数量达到K时,b的数量为0,与捕食关系相悖;若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后期a种群的竞争加强是导致b种群灭亡的原因;a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影响;b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不是“J”型增长。
【易错点击】不能准确获取图文信息及其对能力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是导致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知能定位】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意义。
2020-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讲解与练习: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纲展示]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核心概念及重要结论】1.种群特征包括种群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与迁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常用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4.“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5.“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6.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通过对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的研究,动态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7.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考点速览】考点一: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其概念为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观点和基本规律。
2. 掌握种群数量波动和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学会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种群数量波动和增长的原因,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表。
2. 准备实验或模拟活动的材料和设备。
3. 准备案例或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我会介绍种群的基本观点以及种群密度等基本观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群数量的变化。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观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实验材料包括标志重捕法所需的各种数据表格、鼠妇等小型动物或植物。
学生需要记录每次捕捉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以便进行分析和统计。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我将详细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包括J型曲线、S型曲线、指数增长率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等。
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4. 小组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认识,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控制种群数量变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5. 教室小结: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D.当一种生物迁入到新的环境后,其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呈“S”型曲线2.下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D.DE段兔群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3.(2016年湖南衡阳一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4.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D.在t1~t2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特征》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武汉高三考前冲刺)如图表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b、c、d可分别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性别比例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不一定保持稳定C.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2.(2024·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如图表示某自然保护区中,五种植物种群内部各级胸径个体所占的比例。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数据可通过样方法获取,操作中要随机取样B.各胸径径级个体的比例可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C.径级较低群体中金钱槭占据竞争优势,数量较多D.白辛树种群将走向衰退,应给予重点保护3.图a是某保护区海边潮间带不同龄级的红海榄个体数量,图b是红海榄不同龄级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a表明应重点加强对Ⅰ、Ⅱ龄级个体的保护C.a、b表明该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大D.a、b表明该种群的Ⅵ龄级的数量将越来越多4.(2022·海南,8)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
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5.(2024·徐州高三检测)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B.粪便DNA 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小6.(2024·武汉高三月考)“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第32讲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3)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X 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思维诊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某某,5A)( √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某某,4B)( √)(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新课标,6D)(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2012·某某,30Ⅱ(2)改编)(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6)依据年龄组成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7)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8)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X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 √)题组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 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一、选择题1.(2013·课标Ⅰ卷)某农场面积约140 hm 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2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
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 ,则x 100=2802,x =14 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140=100只/hm 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该营养级所含能量越少。
答案:C2.(2013·浙江理综)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3.(2012·海南卷)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
用样方法取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随机取样,这样可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A正确。
②各个生长期的个体都要统计。
B错误。
③要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D正确。
根据样方法获得的数据可以对该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
答案:B4.(2011·浙江卷)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析:由表中数据转化成存活曲线图,横坐标应为年龄,纵坐标应为存活数,画出存活曲线可看出刚开始曲线下降较快,之后曲线下降较慢,然后下降逐渐变快最后与横轴相交,所以存活曲线呈凸型。
答案:B5.(2011·重庆卷)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解析: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不定向的,环境(黑暗)只能选择变异,不能引发变异;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因素除种群密度外,还有水体溶解氧、食物数量等生态因素;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盲鱼作为进化研究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6.(2011·海南卷)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为酒精和CO2,两者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运到细胞外。
答案:B7.(2010·山东卷)如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A错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B错误;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D错误;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C正确。
答案:C8.(2010·浙江卷)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即“S”型曲线及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
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 段相似,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曲线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A错误。
答案:A二、非选择题9.(2013·山东理综)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
根据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2。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解析:本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综合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
(1)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利用样方法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即(15+18+15+19+15+14)÷6=16只/m2。
(2)一般情况下,作物的价值应大于防治成本,故可判断曲线Ⅰ表示防治成本;两曲线的差值越大则收益越大。
(3)稻田中引入鸭属于生物防治,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鸭的粪便经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成为无机物后被水稻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水稻生长。
答案:(1)随机取样16(2)Ⅰ 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10.(2013·重庆理综)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解析: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③为优势物种,物种①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②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
(2)该坡地经治理后,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对大气中CO2的固定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产出。
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11.(2012·新课标全国卷)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
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及实验探究能力。
(1)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
(2)一定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
(3)该实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的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因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的正确性。
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的风险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