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节选)教案_1
- 格式:docx
- 大小:22.25 KB
- 文档页数:13
《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勾践灭吴》(节选)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相关知识:《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
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
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写作背景: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
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
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
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重点、难点:思考题:1.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2.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3.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4.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勾践灭吴》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重点知识系统解析:1.通假字句,帅,取,免,政(),,歡,摩厉,有(亿有三千),已(不可失也已),其(其有敢不尽力者乎)2.重要实词知、资、成(达成协议,讲和)、吊、宦、蕃、旅、劝、更、游3.虚词乃(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连词,于是)(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让,然后乃求谋臣(副词,才)于(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介词, 在)(3)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对)(4)东至于鄭(动词,至U)4•词类活用使动(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2)服之而已(服,使......屈服)(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使...... 吃饱)名状(1)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名动(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名词动用,穿)5.古今异义爪牙于是丈夫中原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1)何后之有?有何后?状语后置(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勾践灭吴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二、作品简介《国语》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作。
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990年__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重记事不同。
语言艺术虽不及《左传》,但说理严密,刻划人物也比较形象生动,对后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到前465年在位。
越王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四课文研读(一)整体感知课文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读准字音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3.梳理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4.明晓文章大意(二)结构梳理第一部分(1)写文种定计,赴吴求和第二部分(2、3),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第三部分(4、5),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1、《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一、教案基本信息《勾践灭吴》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勾践的品质分析。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哲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分析勾践的品质,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品质到现实生活中。
5. 历史哲理讲解教师讲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品质和历史哲理。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经过。
2. 分析勾践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历史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案例分析法:以勾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勾践灭吴(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3、学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写法;4、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2、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教学方法自学点拨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教学程序一、导入1、蒲松龄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2、完成课后“练习三”(加标点翻译文段)二、关于《国语》1、学生自读文中注释2、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三、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勾践灭吴》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
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
《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恨,灭掉吴国的故事。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
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
《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恨,灭掉吴国的故事。
那么勾践是如何“十年磨一剑”雪洗前耻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讲析课文前三段。
、正音栖(qī)于会(kuài)稽贾(ɡǔ)人资絺(chī)蓑(suō)笠暴(pù)露请更(ɡēnɡ)所恶(wù)宦(huàn)士鄞(yín)蕃(f án)豚(tún)饩(xì)政(zhēng)疾疹(chèn)餔(bǔ)歠(chuò)衣(yì)囿(yòu)没(mò)2.讲析第一段:求谋臣、文种定计、与吴求和。
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这一段。
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退守。
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明确: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乃:于是、就。
三军:古时军队大多分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指全军。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知:管理。
资:积蓄,储备。
以:目的连词,用来。
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然:转折连词,不过、但是。
爪牙:古今异义字,古:勇猛的将士。
今:走狗、党羽。
不可不养而择也: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然后:这样之后;然,指示代词,这样。
无乃后乎?:特殊句式“无乃……乎?”,恐怕……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之。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其:指代文种。
行成:离去前往吴国,并与吴国达成协议。
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
何后之有?: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有何后。
遂:终于。
行成:求和。
大夫种是怎样论述为政必须“求谋臣”的道理的?明确:“臣闻之……无乃后乎?”文种以比喻说理的手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
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明确:本段主要写了(为了保存奄奄一息的越国)勾践退守会稽山后求谋臣定计、与吴求和。
3、讲析第二段:(勾践责己请更:对内体恤民情、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于吴。
)国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践,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勾践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段。
同学们对照注释看一下文段,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的回答第二自然段中勾践做了哪些事?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些重点字词:(幻灯片显示):其:指代说话人自己。
而:连词,表转折,却。
以:连词,表因果,以致中原:古(原野)今(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
请更: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
请②:请你做某事。
(治国策略)【省略句】然后:然,代词,这样,这样之后。
卑事:卑下地侍奉。
宦:做帝王的仆隶。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简要概括一下这一段勾践主要做了哪些事?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没有的话老师就点将了哦!××同学你来说一下。
点评明确:回答得非常全面。
勾践首先是把战败的责任归于自己向国民请罪并表希望改变治国策略,对内关心百姓,安抚国民,对外则卑事夫差、宦士于吴。
思考: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明确:从卑事夫差、宦士于吴这些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付吴国勾践在这里运用“苦肉计——暗渡陈仓”越王勾践卑事夫差,骗取了夫差的信任。
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他的真正目的是?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富国强兵,这是缓兵之计。
4、讲析第三段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我们接下来看,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对照注释阅读第三自然段。
我们来点一下这一段的重点字词:至:到达。
乃:于是,就。
誓:告诫。
之:代词,指代后面说的话。
归:归附。
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
丈夫:古(男子的通称)今与:提供。
释:减免。
洁、美、饱:使动用法,使之洁、美、饱。
其:第三人称代词,那些。
庙礼: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礼待。
通假字:、南至于句无(勾)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3、令壮者无取老妇(娶)4、将免者以告(娩)5、三年释其政(征)6、而摩厉之于义(磨砺)7、无不餔出(哺)8、无不歠之(啜)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同学们来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明确:鼓励生育、优生优育、减免赋税、爱民如子、关心弱势群体、广纳贤才、身体力行。
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达到了休养生息、民富国强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
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出处:《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五、结课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听同学们回去做好预习,把课后练习做一下。
下课!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析4、5段,梳理结构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启示。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勾践灭吴》的前面三段,了解了勾践为存国、复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越国日渐民富国强。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
二、讲析第四段:国之父兄请战,勾践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最后两段。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么样的反应?明确: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重点字词: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节:克制。
请报之:请②:请你做某事。
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勾践答应了吗?(明确:没有。
)安与知耻?:哪里还知道什么是羞耻呢?国之父兄是否就放弃了?(没有)这一次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亲:敬爱。
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请复战: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
(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勾践这次答应了吗?(答应了,勾践既许之。
)既:副词,……之后。
既然勾践已经答应与吴国一战了,那么他在战前做了什么准备呢?其众之不足: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衣:名词作动词,穿。
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欲:赞成。
(明确:召集民众,对吴国作分析,表明这是助天灭吴是正义之战。
同时还严明军纪,赏罚分明)三、讲析第五段。
果行(果断地这样做),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明确: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能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难道不应该为他效死吗?)是故:因此。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万众一心的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屡战屡胜,终于灭掉吴国。
本文的题目是《勾践灭吴》。
可是我们发现作者把笔墨放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有多少呢?(明确、很少,只用了一句话概括灭吴的战果)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
那么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明确:重点写了勾践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段:存国——求贤定计,与吴求和。
第2、3段: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第4、5段——灭吴: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四、拓展延伸作者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勾践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我们来分析一下勾践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认为勾践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明确:败而不馁,能屈能伸,城府很深,知人善任,性格坚忍,善于团结人民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
从勾践身上,同学们得到了那哪些启示?(学生各抒己见)明确:蛮对挫折和困难,要生不见败不馁,不轻言放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士兵突击》“不抛弃,不放弃”。
五、讲解课后练习,结课。
在勾践身上同学们都收获了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胜不骄败不馁,取得更高的成就。
下面我们来看课后练习。
……下课知:复:、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
重复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感觉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又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反复4、孰为汝多知乎?通“智”,知识既:劝:、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2、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已经2、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3、将军既帝室之胄。
既然遂:当:、自杀未遂。
成功、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2、登轼而望之…遂逐其师。
于是、就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正值、正当3、遂使之行成于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