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生命美学思想探微
- 格式:pdf
- 大小:219.72 KB
- 文档页数:6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J.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21年第]期N o.1#2021史诗《江格尔》的跨媒介传播进路探究朱杰,郭文豪(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30)[摘要]史诗江格尔作为中华民族文学共同体的一部分,经过说唱艺人为传播主体的口语传播过渡到手抄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其受众以几何倍数增长的ST进程,正是我国各民族交9、交流、交;的生动写照。
作为映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根脉,史诗江格尔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和对外文化交流具有I特-义$通过对《江格尔》历时性和共时性跨媒介叙事的梳理可以发现,《江格尔》跨媒介叙事的ST就是5不断扩大受众进而深深嵌入中华民族文学共同体8ST$[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学;跨媒介叙事;T诗;江格尔;媒介变迁[中图分类号]129!+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5140(2°21)°1-°1721°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特别谈道:“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留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中华民族提供养,而且为世界文华彩篇章这段讲话中提到的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精品”——《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合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
就文学精神特质,包孕于中华民族文学内核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于中国受儒家哲学的文化区域具有重要的共享价值;就对往,有研究表明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中,“传播效果与'共同经验'(传播主体与客体间所共同拥有的语言、经历、爱好等)所的共”2,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对流传利于扩大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文化间性。
史诗《江格尔》在数百年以前以口耳传播的方式形成于生活在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一带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
15回本“江格尔”文化审美特性作为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彝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便是“江格尔”文化。
15回本的“江格尔”文化是彝族传统歌舞艺术的代表,从音乐、舞蹈、服饰到表演形式,都极具特色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15回本“江格尔”文化的审美特性,分为以下九个方面:一、音乐方面:15回本“江格尔”文化的音乐以其悠扬动听和富于节奏变化的特点而著称,体现出彝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舞蹈方面:15回本“江格尔”文化的舞蹈融合了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身体语言,充满了民族情感和地域特色。
三、服饰方面:15回本“江格尔”文化服饰的独特性和民族特色以及通过服饰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使其在视觉上给人以一种别样的美感。
四、表演形式方面:15回本“江格尔”文化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群舞、独舞、合奏、独奏等,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艺术表现和交流空间。
五、场景和背景方面:15回本“江格尔”文化的场景和背景是整个文艺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对场景和背景的设计,使其更好地展现出民族文化魅力和审美特点。
六、情感表达方面:15回本“江格尔”文化的表演充满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性情感表达,使其在情感共鸣和身体语言上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七、价值观念方面:15回本“江格尔”文化表演背后蕴含着彝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如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尊重自然和顺应天人合一等,这些价值观念也构成了文化审美特性的重要一环。
八、历史传承和当代创新方面:15回本“江格尔”文化在历史传承和当代创新方面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既在传统文化上不断地挖掘和发掘,又在当代社会中进行着更多的创新和探索,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
九、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15回本“江格尔”文化具有黏着力和集聚力,不仅在本族内部传播发扬,同时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和交流。
在文化传统和当代性应用的同时,促进了文化多元共生和展示彝族民族自信的文化形象。
总之,15回本“江格尔”文化的审美特性不仅源于彝族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反映出现代化以来多元文化融合和创新的特征。
史诗《江格尔》中的马及其文化阐释史诗《江格尔》中的马及其文化阐释王颖超内容提要: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蕴藏着丰富的马文化.自然属性的马在史诗中的描绘是经过夸张,渲染的,通过史诗中透露的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马的习俗,可以理解这种艺术夸张的合理性;史诗中亦有大量的关于马的人性化描写,那是因为马适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与蒙古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蒙古人把马看作自己的战友和伙伴;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马还具有超自然的本领,即把马神性化了,这与蒙古人的思维与审美密切相关.关键词:史诗江格尔马文化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研究生马是构成蒙古史诗的最基本的情节要素之一.没有马就成不了英雄史诗,英雄在马背上才能体现出其成为英雄的本领.∞在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与勇士同时出场的以毛色命名的骏马就有三十多匹,"马"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谓"马文化",即史诗中有大量的对马的形象刻画乃至神化,除此而外,许多对故事,物象的叙述,评价,比喻也涉及到马.因此,本文试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史诗《江格尔》中的"马"进行文化阐释.一,马的自然属性及其相关习俗(一)马的自然属性蒙古马是世界上的优良马种之一,由于饲养和调教得法,形成了体质粗壮结实,肌腱发达的特征.史诗《江格尔》中有大量的颂词对马的体态,性情及英姿进行赞美,虽然这些描绘是经过夸张和渲染的,但足以证实蒙古马的优良体质.如史诗中这样描绘江格尔的坐骑阿兰扎尔:阿兰扎尔劲秀的前腿,/蕴育着无比神速./阿兰扎尔明亮的两眼,/显露无比机敏.68STUDIESOFETHNICLITERATURE阿兰扎尔的后胯,/好像巨大的铁砧,/展示了体态的雄伟;/阿兰扎尔的长尾'/八十八庹长,好像珊瑚,/显示了它的潇洒俊美.阿兰扎尔竖起两耳,/坚硬的刀齿将铁嚼咬得几乎_粉碎./阿兰扎尔甩动脑鬃,/脑鬃在阳光下光彩熠熠.③其实,关于马的"赞词"或"祝词",在蒙古族民众中十分普遍,它是蒙古族的口承语言民俗中的一种形态, "是从原始崇拜,信仰,祈愿,祷告仪式中,逐渐世俗化的一种生活民俗仪式"0④蒙古民众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描绘了心中的完美伙伴——马.(二)有关马的习俗《江格尔》中有大量关于马的习俗的描写,透过这些信息,我们不但可以加深对蒙古人的游牧生活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能体会到马对于蒙古人的重要性,从而可以看出,"马文化现象,特别是艺术创造中的骏马形象,同早期蒙古人的物质生活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⑤1,马是财富的象征黑格尔认为,生活在高地和宽广草原上的人们,他们的财产不是固定的土地,而是随他们一同漂泊的畜群."蒙古封建主确有过数千畜群,经营过大型的牧业经济,据史书记载,以一千帐幕为一古列延,这样的古列延就有七十多个."@因此,在《江格尔》中,反映出了马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这一文化信息,部落首领可汗都以拥有数量多和质量优的骏马而感到荣耀.如"江格尔牧养着九千匹毛色血红的骏马","阿拉谭策吉有八万匹铁青马",洪古尔"有九万匹铁青马放在哈拉盖河源",胡德里?扎嘎尔国有八万匹黑马群,托尔浒的阿拉坦可汗有"一万匹玉顶豹花马",扎拉干可汗的"马群一望无边,洪古尔跑了两个七天,才跑过那庞大的马群"."赶马群宣战"是战争的基本子情节之一,这其实也表明了马是财富的象征.因为"宣战"即表示要对财产进行侵占,只不过在那战乱的年代,马还是占领地盘,夺取财富的武器,所以,史诗中会出现战争因马而起的事例.2,马具有交换价值在那古老的年代,对于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众来说,为了满足基本生活所需,有时就必须同其他民族进行物物交换.而因为草原上盛产骏马,所以就常常用马匹来充当简单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历史上出现的"茶马贸易"也是马具有交换价值的明证.在《江格尔》中,描述英雄的腰带时,往往说"腰束价值七十匹骏马的腰带";描述阿盖的金耳环时,说"一两重的金耳环价值七百匹骏马".物品的价值在与马的交换中可以体现出来,当然,这里的"七十","七百"并不是实际的数字,而是用来体现物品的珍贵.3,马是重要交通工具蒙古高原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蒙古人不论是放牧狩猎,还是结婚远征,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完成.而在那广袤的草原上,快速敏捷的骏马具有其它牲畜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自然也就成了草原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婚礼"和"战争"是史诗的基本题材,而马又是承载这两种题材的最基本要素,没有马,勇士便"寸步难行".例如洪古尔在与马拉查干争夺新娘时,查干兆拉可汗说:"你们双方竞赛,谁赢得胜利,谁就聘娶我的爱女!"比赛的第一项就是举行五十伯勒的远途赛马.另外,史诗中还提到过在江格尔的婚礼上也举行过赛马. 马更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凭借马,蒙古骑兵曾驰骋于欧亚大陆,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战绩.而史诗中所反映的每一场战争无不有骏马的参与,真是"没有马就成不了英雄史诗".二,人格化——马在蒙古人生活中的升华史诗《江格尔》中的马不仅是与勇士密不可分的坐骑,还被赋予了人的性格.马与人一样会说话,和人一样有思维,有感情,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聪明过人".那么马为何具有了人性,并且成为人的伙伴和战友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探求一下史诗产生的土壤.因为,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样式,史诗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植根于蒙古民众的社会生活之中.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赋予了蒙古人的先民以畜牧业为生存的主要手段,在漫长的岁月中,蒙古民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马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马,在蒙古民族的fl,目中,"马比一切更受重视,没有马,草原经济就无法经营……"蒙古人对马的热爱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地方把马甚至看作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不但禁止任意宰杀马,而且马死后,还要给予厚葬.在蒙古人的眼中,马具有功利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往往把马同勇猛,忠义,赤诚等审美意象联系起来.这种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象反映在史诗《江格尔》中,就是江格尔奇(即史诗的演唱者)不惜言辞地赋予马以人格.于是马会说话,通晓人性,时刻忠诚于主人,给主人出谋划策,替主人解除困难.1,马是人的亲密伙伴和知fl,朋友,往往为人出谋划策蒙古人在狩猎,放牧或是远征时,往往都是单身匹马.在那广袤的草原上,马就成了人长途跋涉时的唯一伴侣.因此,有时人为了排遣孤独和寂寞,就常常和马说话.遇到难题时也爱说给马听.在史诗<江格尔》中,勇士就是把马当作一个朋友一样对待,毫不避讳的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马也能听懂人言,往往会给英雄以作战的勇气,甚至出谋划策."勇士马的特殊作用体现在智慧方面,它们的智慧往往弥补了无经验的少年鲁莽勇士的短处."④史诗中对洪古尔与铁青马之间的感情描绘得最为细致,最为感人.铁青马是洪古尔心灵的唯一依托,常常给他出谋划策,是他的知心朋友.铁青马不仅时刻STt,~DiESOFETHNIC{ITERATURE69对洪古尔表现出忠诚,更为难得的是,它的忠诚不是"愚忠",而是懂得运用智慧,使用计策.史诗中叙述洪古尔去远方寻找新娘,没想到,正碰上"姑娘与大力士图赫布斯举行婚礼",洪古尔"看了一眼心爱的铁青马, 犹疑不决,左右徘徊."铁青马看穿主人的心绪,便对洪古尔说:你已度过了十八个春秋,为娶亲离开家乡长途奔波,如今和新娘还没有照面,你就畏惧退缩.难道你不怕辱没英雄的美名?纵然你在战斗中牺牲,宝木巴还会抚育出你这样的英雄!⑨铁青马的聪明在于它懂得如何把握尺度,从反面激励洪古尔之后,又马上从正面给他出主意:你为何不揪住他的腰带,为何不用你强壮的躯体压下去,压断他的脖颈,压断他的腰杆.怎能叫人家举在空中两脚朝天?0洪古尔于是按照铁青马的建议,"伸手揪住了敌人的腰带,用全力压敌人的头顶,脖颈,图赫布斯肉绽皮开",最后把图赫布斯砍为两段.在这场战斗中,洪古尔能够取得胜利,铁青马实在是功不可没.铁青马的过人智慧由此也可窥见一斑.2,马是人的得力助手和忠诚战友,往往救人于危难之中马是蒙古人的骄傲,凭借马的神威,蒙古人驰骋于辽阔的大草原,征服了欧亚大陆.在那战争的年代,马有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马对于个人来说,可以说是最有利的武器和坚强的保护伞.因此,在蒙古族的民间文学中,有很多"马救主的传说.马的形象也便愈发高大,愈发深入人心.在史诗《江格尔》中,几乎每位英雄与自己的坐骑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江格尔与阿兰扎尔.江格尔六岁时去驱赶阿拉谭策吉的马群,结果被阿拉谭策吉一箭射中后背,史诗70STUDIESOFETHNICLITERATURE中说到"江格尔失去知觉,从马背上昏迷欲倒.""灵敏的阿兰扎尔,通达人性,却不叫小主人落鞍."又如萨布尔与栗色马.萨布尔与芒古里决战时,芒古里"观察,琢磨,从容不迫"."栗色马来势迅猛,马背上的萨布尔不停地摇曳.人中的鹰隼,他自恃有勇, 凭借战马的神速,挥舞月牙斧,直取芒古里","芒古里从背后弯弓一箭,正中萨布尔的肩背,直透前胸.""萨布尔13吐鲜血,人事不省","凭借栗色马的神速逃向宝鲁山峰".如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马与蒙古人的财产乃至生命都息息相关,蒙古人对马充满感激之情,有时对马的行为甚至是颇感惊讶.于是,他们便从自身出发,赋予马以人的性格和品质,并且在13头文学中极力加以渲染,使马的光辉事迹不断得以流传.三,神性化——马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升华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在原始的游牧狩猎经济活动和残酷的民族部落间的战争中,马匹非但不可或缺,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放牧,娶亲和征战等重大活动中,马匹张扬了他们的威风,增强了他们的力量,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从而使他们愉悦,又引起他们的惊讶.于是他们不仅把马视为家畜,而且视为战友,视为谋士,甚至视为神灵和保护神."⑩史诗《江格尔》中的骏马往往是集人性与神性于一体,不仅具有人的性格,还具有神的性格,被神化了.1,马的特异功能史诗中的骏马往往具有普通人无法比拟的特异功能,具有感知和预言能力.比如萨布尔的坐骑栗色马能够听到远方的江格尔的呼喊,可以洞察发生在遥远的宝木巴的变故.它对萨布尔说:主人江格尔在呼救!你出走以后,赫拉干出动七万大军,包围了宫殿,活捉了江格尔.我听到他在懊悔呜咽:"人中的鹰隼,铁臂力士萨布尔,史诗《江格尔》中的马及其文化阐释如果你没有离去,我怎能被人捆缚?"为了这不幸的消息,我才来把你唤醒.@这时的栗色马虽与人一样会讲话,但已不是单纯具有普通的人性了,而是具有感知的神奇功能,带有神秘的色彩了.史诗《江格尔》中阿拉谭策吉老人能够"洞悉未来九十九年的吉凶,牢记过去九十九年的祸福",或许能和老人这种本领相媲美的只有马了.如明彦的金银马,史诗中说到,明彦匹马单身去偷袭托尔浒国阿拉坦可汗的马群,金银马受伤后悲痛地对明彦讲:"我的四蹄受了箭伤,明天中午,敌人会把你追上.那时,如你说的那样,你真要成为孤独的人,你的朋友也将你遗忘."接着史诗说到:"第二天,正是金银马预言的时刻,图和布斯追上了明彦."2,马的神奇本领史诗中的骏马还往往具有它们的主人所不能具有的本领,而这些本领恰恰是英雄能够走出困境的法宝. 如《三位小勇士擒大敌》这一章中,阿拉谭策吉对即将出征的小勇士谆谆叮嘱:遇到大泥塘时,"让赤骥做前导";遇到女妖捧着甘美的食品又舞又唱时,"放开阿兰扎尔的金缰,它会摆脱妖魔布下的罗网";遇到一群年轻的女人捧着有毒的食品时,"让金银马作先行,它会使你们平安无事."三位小勇士按照阿拉谭策吉的吩咐,果然顺利走出困境.蒙古民众赋予马以神性,把马视为神灵和保护神,是马在蒙古人心目中得到进一步升华的结果.蒙古牧区有这样的习俗:在疆场上立过大功的马,被蒙古人放生,并封为"神马".它佩带彩色布条,在草原上自由往来,受到人们珍爱,没有人敢去捕捉它,骑乘它.因为它已被奉为神物.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中,成吉思汗就曾封小马为"神马". 四,结语史诗《江格尔》中马的形象被塑造得高大光辉,不仅体现了蒙古马的优良体质,而且还被赋予人格,具有神奇的本领.可以说,马的形象是集兽性,人性,神性于一体的艺术形象.在这种意义上它又与英雄史诗的原始性,神秘性统一起来.从民俗学的角度探及,我们会发现马形象的背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特殊种类,蒙古史诗"始终生成于大众文化之中,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是一个活动着的完整体,一个连续符号,一个大众文化的信息综合过程"@.马在蒙古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升华,因为它与蒙古人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密切相关,于是人们赋予了马以人的性格,把马视为伙伴和战友.而马在蒙古人的心目中进一步得到升华之后,则使马上升为了人的神灵.它是蒙古族民众自古形成的恒定的心理积淀的一种体现,是蒙古人的审美和思维的一种体现.他们在马身上寄托和传承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如今,马已是英雄的象征,是蒙古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注释:①萨仁格日勒:<蒙古史诗生成论>,第106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②参见傅中丁:<巴?布林贝赫史诗诗学的研究方法),<民族文学研究)2ooo年第1期.③色道尔吉译<江格尔>,第2ll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④苏依拉:<从指称到意义:符号,象征与民族气质——蒙古民间文学中"马"的文化阐释),<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⑤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转引自傅中丁<巴?布林贝赫史诗诗学的研究方法),《民族文学研究)2o00年第l期.⑥邢莉:<游牧文化>.第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⑦邢莉:<游牧文化),第ll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⑧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第340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⑨色道尔吉译<江格尔>,第1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⑩色道尔吉译<江格尔>,第1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①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转引自傅中丁<巴?布林贝赫史诗诗学的研究方法),《民族文学研究)2o00年第l期.⑩色道尔吉译<江格尔>,第l3l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⑩萨仁格日勒:<蒙古史诗生成论>,第l2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责任编辑:周翔】STUDIESOFETHNICLITERATURE71。
蒙古族民间文学保护、传承与研究的几点思考——以卫拉特
史诗《江格尔》为例
齐艳艳;哈斯巴特尔
【期刊名称】《语文学刊》
【年(卷),期】2018(038)001
【摘要】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人民群众用灵活多样的口头创造能力创造出无数经典作品,并滋润着民众的精神生活.以卫拉特蒙
古人的《江格尔》为例,其活态传承、表演逐渐已趋于衰微.史诗《江格尔》的传承、保护和研究任务迫切,更重要的是这一民间文学经典如何在现代化社会中继续延续
它的生命,继续发挥它的文化价值和作用,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从史诗的文本、语境、表演等方面浅谈个人观点和思考,供大家讨论.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齐艳艳;哈斯巴特尔
【作者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北京 1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青海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例[J], 仙珠
2.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江格尔》研究综述 [J], 李逸帆
3.蒙古族民间文学保护、传承与研究的几点思考——以卫拉特史诗《江格尔》为例[J], 齐艳艳;哈斯巴特尔;
4.数字化背景下羌族民间文化活态利用创新研究\r——以羌族民间文学保护传承为例 [J], 彭婷婷;杨正钰;雷长桥;但丽英
5.民族史诗研究的谱系视角和传承保护——以瑶族史诗《密洛陀》为例 [J], 覃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格尔”汉语传播研究》篇一标题:江格尔:汉语传播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以江格尔的汉语传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渊源、传播方式及现代汉语教育中的运用。
通过分析江格尔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有效的传播策略,旨在为江格尔的汉语传播研究提供参考,并推动其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进一步发展。
一、引言江格尔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史诗作品,对汉语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梳理江格尔的历史渊源、分析其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江格尔的汉语传播策略及实践,以期为江格尔的汉语传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江格尔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江格尔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史诗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格尔的传播历史悠久,其内容涵盖了民族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三、江格尔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一)提高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江格尔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语言价值和教学价值。
通过学习江格尔,可以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包括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等方面。
(二)传承中华文化江格尔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汉语教学中引入江格尔,有助于增强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四、江格尔的汉语传播策略及实践(一)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进行江格尔的汉语传播已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制作江格尔的相关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传播效果。
(二)开展江格尔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江格尔文化交流活动,如讲座、展览、演出等,可以增强汉语学习者对江格尔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将江格尔融入汉语教材及课程将江格尔的相关内容融入汉语教材及课程,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结合江格尔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江格尔”汉语传播研究》篇一标题:江格尔:汉语传播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江格尔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史诗作品,其在汉语传播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江格尔的背景介绍、汉语传播现状、传播策略、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探讨江格尔在汉语传播中的发展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为江格尔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江格尔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一部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史诗作品。
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为汉语传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江格尔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对江格尔的汉语传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江格尔的背景及汉语传播现状江格尔是一部以蒙古族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史诗作品,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然而,在汉语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因素,江格尔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江格尔在汉语传播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播渠道单一,主要以书籍、网络等传统媒体为主;二是传播内容缺乏创新,未能充分挖掘江格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三是受众群体有限,主要集中在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中。
三、汉语传播策略针对江格尔的汉语传播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首先,拓展传播渠道。
除了传统的书籍、网络等媒体,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音乐、舞蹈等多元化形式,扩大江格尔的传播范围。
其次,创新传播内容。
深入挖掘江格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将江格尔的故事、人物、情节等元素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最后,扩大受众群体。
通过开展江格尔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江格尔的认识和了解,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江格尔的传播与传承。
四、研究方法及成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跨文化传播理论等多种方法,对江格尔的汉语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传播现状的梳理,提出了一系列传播策略和建议,为江格尔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摘要]作为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江格尔》的翻译研究从未间断过。
翻译研究有助于少数民族作品的传承。
以《江格尔》翻译中概念隐喻手法的使用为切入点,在分析作品翻译中概念隐喻多样化的背景下,对《江格尔》中蒙古族民俗翻译概念隐喻修辞手法的应用进行重点研究,以期生动、全面地展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助推蒙古族文学作品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关键词]《江格尔》;蒙古族;民俗翻译;概念隐喻[中图分类号]H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20-0094-02《江格尔》中蒙古族民俗翻译中的概念隐喻分析①王亚娟,李宗伟(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江格尔》蒙古族史诗描写了草原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景,塑造了以江格尔为代表的草原英雄人物为保家卫国作出的牺牲与奉献,歌颂了英雄人物不屈的奋斗史。
《江格尔》中涉及蒙古族民俗,并且应用了大量概念隐喻,使作品的语言风格更加瑰丽、壮观,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特征,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一、《江格尔》简述《江格尔》是蒙古族一部气势雄伟的历史英雄史诗,在整个作品的描述中,善于对概念进行隐喻,通过富有幻想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并且对社会理想进行展望。
这部史诗级著作塑造了草原圣主,蒙古族部落首领江格尔带领众勇士保卫家乡包木巴,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形象,是草原人民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的集中展示。
研究《江格尔》中蒙古族民俗翻译的隐喻内容,对分析作品主旨含义和传扬民族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通读全文,史诗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独具艺术魅力,在国内外文坛中深受欢迎。
目前,针对《江格尔》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修辞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原因在于《江格尔》具有明显的隐喻特征,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够深刻且生动地表现出叱咤风云的江格尔英雄人物形象,对全书思想层次的升华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文参考色道尔吉翻译版本《江格尔》,对蒙古族民俗翻译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江格尔》小说背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1]。
史诗——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者:巴特来源:《中国教师》2008年第09期2006年6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共518项。
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与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列入其中。
史诗作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史诗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
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宝库,她所涵盖的内容是其他文艺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史诗为研究人类文化的各门科学,如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等,提供了在文献资料中难以找到的信息资源。
下面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为例,介绍一下史诗的主要内容与文化价值。
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拥有无比绚烂的文化传统,其中就有包含许多丰富多彩的英雄史诗,蒙古族英雄史诗从史前时期就流传在蒙古族人民中间,迄今仍在民间传唱,还保持着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在我国境内搜集到的蒙古族英雄史诗已经有近百部,在世界各国蒙古民族中收集到的史诗有三百余部。
其中有的歌颂人类童年时代的勇士战胜吃人的蟒古斯(蒙古史诗中的吃人恶魔);有的描写古代勇士经过惊心动魄的斗争打败对手,从而赢得美丽妻子;有的表现英雄人物为保卫家乡而同掠夺者和奴役者的搏斗;也有的反映封建割据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些为数众多的蒙古族英雄史诗当中,最长而且最优秀的—部,便是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
英雄史诗《江格尔》是新疆地区的卫拉特蒙古部落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说唱叙事诗,被誉为蒙古族古典文学的“三座高峰”之一,至今还以口头流传和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是新疆抢救挖掘的民族传统艺术之一。
《江格尔》史诗与《玛纳斯》《格萨尔》并称为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具有很高的价值,她不仅是了解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是我们整个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史诗《江格尔》所涉及的区域包括中国、俄罗斯、蒙古等国家。
在我国的传承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族分布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广大的区域。
20世纪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研究述评
巴·苏和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5)006
【摘要】我国史诗<江格尔>的研究在20世纪起步虽晚,但发展快,成绩突出,已形成了<江格尔>学.本文拟对<江格尔>的艺术特色研究、文化学研究、比较研究等成果进行收集归纳述评.
【总页数】4页(P154-157)
【作者】巴·苏和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内蒙古,通辽,028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7
【相关文献】
1.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与藏族史诗《格萨尔》"可比性"之探 [J], 齐玉花
2.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与蒙古族沙力搏尔式摔跤 [J], 杨海鹏
3.从史诗《江格尔》的婚姻形式看蒙古族史诗发展规律 [J], 无
4.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三种文学类型特征 [J], 黄霞
5.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与古希腊《荷马史诗》英雄形象比较——以江格尔与阿基琉斯为例 [J], 王卫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