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音乐美学思想探微——《4分33秒》带给我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17.24 KB
- 文档页数:1
艺术作品的多重视角解读作者:刘毅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5期【摘要】约翰·凯奇的《4,33,,》作为偶然音乐的极端例子,在音乐界一直受到争议。
对此作品的认知和理解一直关注在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审思上,对此作品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对其存在的审美价值也颇有争议。
本文通过对《4,33,,》的音乐“文本”解读开始,试图能从文本中发现更多的内容,进而由此引发对艺术作品多重视角解读的相关讨论。
【关键词】约翰·凯奇;《4,33,,》;艺术作品;多重视角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052-03约翰·凯奇作为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先锋派作曲家之一,其知名度必然是随着他的偶然音乐而“被认知”的,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属于偶然音乐类型。
凯奇的第一部偶然音乐作品是1951年创作的《变化的音乐》,根据中国《易经》中的64个卦制定出64个音乐图示,然后用抛硬币的方式组合这些图示,决定作品的具体内容。
随后,《想象的风景第四号》应运而生,此曲为12台收音机而作,舞台上只有乐谱、收音机及收音机操控者是可知可控的,且在乐谱上有何时该换台、何时该调大或调小音量等具体“创作”指示,并由指挥全程把控。
翌年《钢琴音乐I》问世,全曲只规定了音高,而时值由演奏家自己决定。
其他作品如《变奏曲Ⅰ》(1958)、《变奏曲Ⅱ》(1961)、《变奏曲Ⅵ》(1963)等都带有极强的偶然性,作曲家以任意表现方式而作的设定给予演奏者极大的自由度,以至于除了时间固定外,演奏者处于一种近乎无限制的状态下进行表演。
其作品《想象的风景第5号》,将42张唱片的片段经剪辑后转录到录音带上重新拼贴,形成完全偶然性的音响效果,虽然音响材料作曲家是已知的,但音响素材时间长度是随机的,组合顺序是随机的,因此便造成了演出实际音响上的不确定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凯奇又将偶然音乐与实验音乐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即兴混合媒体音乐”形式,即在多媒体的交融中实现他的偶然原则。
浅谈“大音希声”与《4分33秒》在美学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作者:梁婷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无论是老子的“大音希声”还是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二者都表达了一种对“无声之乐”的追求。
老子的“大音希声”所表达的是一种崇尚自然、朴素的理念,而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虽然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有着老子的“大音希声”所提倡的“无声之乐”的形式。
但在基本思想内涵又不是完全一致的。
约翰·凯奇首创的“偶然音乐”是对生活中艺术的一种追求,对生活中未知的偶然事件所创造出的音乐的追求。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思想,约翰·凯奇的音乐创作是一种“发明”。
“无声音乐”的存在及其美学价值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
关键词:大音希声;老子;《4分33秒》;音乐美学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77-02一、中西方文化起源的比较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以来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
从经济状态上来讲,农业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的心理追求,祈望稳定、和谐与墨守成规。
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封建宗法制度,不仅表现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还表现为对传统习俗的极端尊重。
受儒家“礼乐”教化的深刻影响的中国戏剧,以“乐”为本的体制,具有纵观古今的稳定性。
儒家对“礼乐”的制定有着极为严格的定律,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别的统治目的。
所谓“礼乐”便是“礼节”和“音乐”。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
西方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后来的英国、法国,他们都是从狩猎或渔业发展而来的岛国、半岛国,长期与海洋这样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抗争中生存形成了典型的西方海洋文化。
从希腊、罗马史前文化传说中的神话故事也可以看出他们很多故事都与大海有关,诺亚方舟神话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文化产物。
《4分33秒》是不是音乐
《4分33秒》是一首有争议的音乐作品,它由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于1952年创作,被认为是现代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作品的长度为4分33秒,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声音被演奏出来,只有演奏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表演出演奏动作,以冥想和观察音乐的无形性
质。
这个作品没有明确的音符,无字谱或者唱歌。
基本上,在此过程中,演奏者无法听到
或感知到与任何乐器相关的声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音乐。
事实上,《4分33秒》的核心概念是音乐是无处不在,音乐是整个世界的声音,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音符和
调式。
凯奇将这个作品描述为“三个部分,任意演奏者和乐器的停顿”,他的主旨在于将乐
器和声音本身转化成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他有意识地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笨重的乐器音响
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知与之配合的环境声音,例如人们的喘息声、街上的车辆、风吹过
草地的声音等等。
音乐不仅仅是有音符和旋律的声音,它是声音和环境的微妙交互,凯奇的这种创新思
想赋予了音乐更为广泛和多元的表达方式。
《4分33秒》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困惑或者无法理解,但它毫无疑问是音乐。
这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探讨
了声音和环境的新定义和交互。
它成为了一种启示,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音乐的听觉效果,还要通过身心的感知,探求世界超越我们想象的美。
浅释偶然音乐《4′33〞》发表时间:2010-04-20T22:23:05.21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卢仁惠谈菁[导读] 音乐作品《4′33〞》以零音符作为作品的载体、以无声的表演现场传达作品创作理念卢仁惠谈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江苏常州 213105)摘要:音乐作品《4′33〞》以零音符作为作品的载体、以无声的表演现场传达作品创作理念。
在整个人类音乐文化中仅唯一部奇特怪作,意味着偶然音乐的诞生与终结。
关键词:《4′33〞》;偶然音乐;背景;创作手法;思想与特征等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69-01 偶然音乐《4′33〞》是美国作曲家,先锋派音乐代表人物约翰·凯奇的作品。
东西方音乐界人士对其看法褒贬不一,引起很多争议。
一切事物的产生皆具前因后果,那么作为《4′33〞》的无声音乐的出现也不例外。
《4′33〞》的产生背景是什么;《4′33〞》的创作手法是什么;思想是什么;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意义又是什么。
本作主要围绕以上几个问题作一尝析,目的是让所有研究《4′33〞》的音乐学者们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冷静地去面对这种奇怪音乐的出现。
1 《4′33〞》产生的背景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有一个背景,她的源头在哪里,她是在何种状况下产生的等等。
那《4′33〞》的出现也离不开创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
《4′33〞》创作的社会背景。
约翰·凯奇是在二战中成长起来的音乐家。
二战的爆发,给整个社会文化都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演变。
人们对社会的看法也很矛盾,人们心理的复杂、扭曲也是必然的。
两次世界大战导致现代主义文化现象的产生是自然的。
音乐大师勋伯格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后期的作品大多是十二音音乐的出现,从内容到形式表现的是荒诞。
凯奇是勋伯格的学生,他多多少少从老师的创作理念中受到了一些影响。
《4′33〞》创作的文化背景。
从音乐的存在看《4分33秒》作者:王道藏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0期摘要: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加入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从而创作出的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偶然音乐,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作曲家就是约翰·凯奇,他的作品《4分33秒》也成为这个时代具有争议的作品,它以“无声”的形式来演奏音乐,从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来表达“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美学思想。
笔者将通过对音乐存在的研究,来分析偶然音乐。
关键词:约翰·凯奇;偶然音乐;《4分33秒》;音乐存在在二十世纪末端,偶然音乐成为这个时期创作的潮流,它摆脱了序列式的控制变得更加的自由,它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创作原则。
凯奇的“偶然音乐”所产生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结果,造成了作曲家创作心理与观众接受心理的差异。
由于偶然性的结合,有些作品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因此,凯奇的“偶然音乐”很容易带来一些极端,往往会引起观众的不满和批评。
凯奇“偶然音乐”体现的是对作品的不可控制性以及偶然性,他忽视了作曲家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极大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好像只有指挥家和表演者才是作品的临时作者。
在1952年《4分33秒》第一次演出,整部作品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33秒,第二个部分为2分40秒,第三个部分为1分20秒。
在演奏中,演奏者在钢琴旁边坐在钢琴凳子上,每一个部分开始的时候打开钢琴盖,整个部分结束的时候盖上钢琴盖,最后结束离开座位。
表演的时间一共是4分33秒,在期间并没有弹奏任何一个琴键。
整个演出结束之后,在音乐界引来了一场平地风波,许多人说这是有意取笑他的行为,但有些人称赞并欣赏他的作品。
凯奇回答了那些袭击他的人,自己并不是为了制造轰动才做的这些事情。
音乐是“以一系列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表达人类感情的一门艺术”。
从古希腊时期到现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我们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众多阶段,音乐创作形式也由最早的一度到三度、四度等,我们所有的音乐都是有一定的组织的音高组成的,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获得审美的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他要表达的情绪、想法,几千年来这个规则亦是如此,在20世纪中期,音乐的发展虽然有些改变,但是基本的框架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从乐音序列到音乐事件——以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为例陈芸
【期刊名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8(0)2
【摘要】约翰·凯奇宣称“声音就是各种可能性的事件”。
他的观点引发听者对音乐媒介认知模式的思维逆转:从乐音与噪音两者之间分立对抗的二元关系转变为彼此和解融合的共同体。
本文以《4分33秒》为例,聚焦凯奇提出的“声音”概念和“时间”观念,阐明当代音乐审美语境下的声音媒介、时间观念、聆听方式、音乐文化内涵等诸方面的内在关系。
从乐音序列到音乐事件的艺术观念转型是理解凯奇音乐作品乃至当代音乐审美文化之关键所在。
【总页数】13页(P250-262)
【关键词】约翰·凯奇;《4分33秒》;声音;沉默;音乐事件
【作者】陈芸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94.37
【相关文献】
1.关于后现代音乐审美方式的若干思考——以约翰·凯奇偶然音乐作品为例 [J], 金英子
2.现代音乐浅析--以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为例 [J], 阎潞
3.从艺术批评角度初探偶然音乐——以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为例 [J], 李思竹
4.激浪派音乐家及其作品中的行为艺术——以约翰·凯奇、谭盾的作品为例 [J], 沈沛
5.浅谈"偶然音乐"与禅宗思想——以约翰·凯奇为例 [J], 申紫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分33秒》是不是音乐在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有一部作品备受争议,那就是约翰·凯奇(John Cage)的《4分33秒》。
这部作品在1952年问世以来,一直被广泛讨论和争论,人们争论的焦点是:这是否可以被称为音乐?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人们还在争论不同类型的声音是否可以成为音乐。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4分33秒》是不是音乐的问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4分33秒》这部作品。
《4分33秒》是一部由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创作的作品,它的创作时间是在1952年。
整部作品被划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对应一个音乐家:钢琴、弦乐和木管。
与传统的音乐作品不同的是,《4分33秒》中没有任何音符被演奏。
作曲家约翰·凯奇本人曾表示,作品中的乐章不是要求演奏者去演奏,而是要求听众去聆听周围的声音,将周围的环境纳入到音乐之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4分33秒》跳出了传统音乐作品的框架,它不再依赖乐器的演奏或者音符的编排来创造音乐效果,而是让听众自行去感知周围的环境声音。
这一点反映了作曲家约翰·凯奇对音乐的一种新的定义。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演奏出来的声音,而是周围环境中存在的一切声音。
《4分33秒》成为了一部引发争议的作品。
有人认为它违背了传统音乐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演奏出任何音符,而只是一个“空白”的音乐作品。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4分33秒》开拓了音乐的新境界,它展示了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除了《4分33秒》,在当代音乐界,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作品,它们挑战着传统音乐的定义。
一些现代音乐家利用环境声音、电子声音、自然声音等进行创作,这些音乐作品在传统的音乐观念中并不容易被界定为音乐。
这反映了音乐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拓展,它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和规范。
音乐的定义已经变得更加广泛和开放,它可以是一切声音的组合,无论是人声、乐器声还是环境声音。
在这样的背景下,《4分33秒》似乎更容易被界定为音乐作品。
Academic Contending 学术争鸣《4分33秒》是不是音乐徐泽韬(江苏省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摘要】《4分33秒》是当代音乐家约翰凯奇的成名作,六十多年来,人们对于这首作品是否属于音乐仍有争议,但并没有人系统完备地对此进行论述。
本文从音乐的定义出发,从形式与内在两个角度论证说明《4分33秒》属于音乐,同时阐明出现争议的原因。
【关键词】《4分33秒》;音乐定义;美【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4分33秒》的争议《4分33秒》是当代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奇的成名作,作品自1952年公演以来,引起巨大反响,赞誉者认为它是划时代的巨作,体现了音乐理念的又一次突破。
反对者则以“皇帝的新音乐”讥讽其根本不能算作音乐,不过是哗众取宠。
六十多年来,这部作品依旧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这首作品究竟属不属于音乐,假若它不算音乐,那它所承载的意义也无从谈起。
目前认为《4分33秒》不属于音乐的研究有宋兴宇,其在《浅谈凯奇的行为艺术品——<4分33秒>》中说:“《4分33秒》违背了音乐必须具有乐音的特性……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这部作品并没有包括任何具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或是任何一个音乐基本要素……从音乐的作用来看。
音乐是一门美的艺术,且音乐对人是有教化的功能,能把人教育成善的、美的。
而《4分33秒》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来对人们有什么教化功能,反而让大家对此深表疑问并有欺骗感。
”在文章中,他将其称之为行为艺术。
姜全福《现代音乐美学思想探微——<4分33秒>带给我的思考》中从“非自然性—创造性”“非语意性和非视觉性”两个方面论述,认为《4分33秒》没有创造性因素,同时,《4分33秒》只是给了观众“一种视觉的景象”,是不符合音乐逻辑的。
前者并没有从本质出发即否定了《4分33秒》的音乐性,“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来对人们有什么教化功能”显然具有片面的色彩;而后者恰恰忽视了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而具有的视觉效应。
《4分33秒》是不是音乐作者:徐泽韬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0期【摘要】《4分33秒》是当代音乐家约翰凯奇的成名作,六十多年来,人们对于这首作品是否属于音乐仍有争议,但并没有人系统完备地对此进行论述。
本文从音乐的定义出发,从形式与内在两个角度论证说明《4分33秒》属于音乐,同时阐明出现争议的原因。
【关键词】《4分33秒》;音乐定义;美【中图分类号】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一、《4分33秒》的争议《4分33秒》是当代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奇的成名作,作品自1952年公演以来,引起巨大反响,赞誉者认为它是划时代的巨作,体现了音乐理念的又一次突破。
反对者则以“皇帝的新音乐”讥讽其根本不能算作音乐,不过是哗众取宠。
六十多年来,这部作品依旧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这首作品究竟属不属于音乐,假若它不算音乐,那它所承载的意义也无从谈起。
目前认为《4分33秒》不属于音乐的研究有宋兴宇,其在《浅谈凯奇的行为艺术品——<4分33秒>》中说:“《4分33秒》违背了音乐必须具有乐音的特性……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这部作品并没有包括任何具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或是任何一个音乐基本要素……从音乐的作用来看。
音乐是一门美的艺术,且音乐对人是有教化的功能,能把人教育成善的、美的。
而《4分33秒》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来对人们有什么教化功能,反而让大家对此深表疑问并有欺骗感。
”在文章中,他将其称之为行为艺术。
姜全福《现代音乐美学思想探微——<4分33秒>带给我的思考》中从“非自然性—创造性”“非语意性和非视觉性”两个方面论述,认为《4分33秒》没有创造性因素,同时,《4分33秒》只是给了观众“一种视觉的景象”,是不符合音乐逻辑的。
前者并没有从本质出发即否定了《4分33秒》的音乐性,“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来对人们有什么教化功能”显然具有片面的色彩;而后者恰恰忽视了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而具有的视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