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拒绝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拒绝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拒绝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拒绝语的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

2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3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4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

5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

6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

7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9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10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11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2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

13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14 The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15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1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7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18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19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20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

2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2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23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

24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

25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2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27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

28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29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

30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31 误解与沟通——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问题研究

32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5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36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

37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无助与反叛

38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39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40 Elements of Chin ese Culture in Wallace Stevens’ Poems

41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42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43 汪榕培《诗经?国风》中的拟声词翻译研究

44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45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46 从《自我之歌》,看美国梦对惠特曼的影响

47 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

48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49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

50

51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52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

53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

54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YeYuJiBei

55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56 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

57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

58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

59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

6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61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

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3

64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65 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

66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67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68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69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70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

71

72 浅析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人物的异化

73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74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

75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76 Resonant Effect of Dialogues in Lolita on Readers

77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

78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英语广告双关

79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

80 英美电视剧中双关语的字幕翻译

81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

82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83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84 论被动句的翻译

85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86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87 商务英语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

88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89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

90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

91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

92 “有”的用法及其英译研究

93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94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95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96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97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98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99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00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

101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102 《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

103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

104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105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106 “东方主义”和“美国梦”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107 从功能对等视角看董乐山《》的翻译

108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

109 理解美式幽默的初步分析

110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111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112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

113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

114 (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

115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

116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117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118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

119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120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特许经营模式下受许人获得的优势--以全聚德为例

121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22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Fitzgerald: Nick and Gatsby

123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

124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125 背叛与救赎:从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成长

126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127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

128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29

130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131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32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

1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

134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

135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136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137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

138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

139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140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

141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42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43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

144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6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147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

14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

14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50 浅析英语委婉语

151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

152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53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

15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5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

156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157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

158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159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

160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161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162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163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164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

165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

1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7 苔丝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168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169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70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171 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

172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

173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

174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

175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176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177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

178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9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

180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

181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182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183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184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

18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186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

187 《神探夏洛克》文化现象研究

188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

189 《马克?吐温—美国的镜子》中的中英文衔接手段的对比和翻译

190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191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92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

193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194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

195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

196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

197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

198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99 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

20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5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958035 640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2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4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5 浅析海明威《战地钟声》中的女性形象 6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7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 8 9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10 11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1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3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4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15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16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 17 网络表情符号的分析 18 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 19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20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 21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 22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23 从托妮莫里森透析世纪黑人民族意识演变 24 论政治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5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26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他们眼望上苍》 27 政治委婉语的取效性行为分析 28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29 从对立到和谐—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 30 浅析《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爱情观 31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3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33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34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摘要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问候语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礼仪,对于构建延续和谐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问候用语和所用习惯有时也会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列举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交往规则的不同,旨在为中西方更好的交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问候语;差异 1.引言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说话讲究“言近而指远”;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思想较中国更为开放,西方人较中国人的内敛而更加率真。当“保守”的中国人与“开放”的西方人交流时,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的使用和处理问候语。 本文从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分析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2.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1]。 问候的称谓 首先,中国的称谓“条条框框”,而西方的称谓“不拘礼节”。在中国,自古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研究遵守称呼准则,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 其次,中国的称谓“不对等式”,而西方的称谓“对等式”。在中国,属下对上司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等等,都表现出不对等性。例如,属下不能直呼上司姓名,只能称呼某主任、某书记等,而上司对于属下的称呼不但可直呼其名,而且还可在其姓前加一个“小”,例如小张、小王、小李等。这并不是表明歧视,而是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称呼恰恰是“对等式”的。例如,在英国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用“You”称呼。而且,西方人除了几个传统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问候的内容 首先,中国的内容是“家长里短”,西方的内容是“谈天说地”。在中国,对于不熟悉的朋友会来个“点头之交”。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切感。而且,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而西方人非常看重隐私,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候,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觉得会反感。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相当于中国的“吃了吗”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2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3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4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5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6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7 金钱与婚姻—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与导向 8 作家的病态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9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10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12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3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14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15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16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 17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 18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19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20 Pragmatic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Observanc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21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 22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 23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24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Gift-giving Customs 25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26 血性意识—D.H.劳伦斯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27 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28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29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30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31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2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33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34 谁在说话?——论作者-叙述者和译者-叙述者在原本和译本中的叙述声音的不同处理 35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 36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37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38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39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40 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德莱赛《珍妮姑娘》中珍妮的形象 41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 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封建时代——偏见 (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因此, 现在很多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逐渐消失或被其它词所代替。如“黑鬼”一词现在就很少使用。 三、禁忌语的对比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共性, 虽然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英汉禁忌语言存在诸多共同特性。 1、语音层面: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但是在原始时代,语言被赋予神秘的力量,人们认为语言是人类一切祸福的根源。因此中西方人民普遍把你些与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当作禁忌语,在交流中尽量避免使用,以免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灾难。例如,在中国, 人们送礼时十分忌讳把“钟”作为礼物, 因为, 送“钟”和送“终”是同音词, 而生死离别被认为是人生最可悲的遭遇。实际上还

英语演讲前的问候语

英语演讲前的问候语 篇一:(全英文论文)英汉问候语的礼貌差异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XX 届) 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英语毕业论文)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2、 (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 3、 (英语毕业论文)论《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4、 (英语毕业论文)《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5、 (英语毕业论文)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Love

Affair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Romeo and Juliet(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6、 (英语毕业论文)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7、 (英语毕业论文)《双城 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8、 (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9、 (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0、 11、 (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 (英语毕业论文)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 (英语毕业论文)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 13、 格 14、 15、 文献综述)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英汉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之间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语;汉语;委婉语;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bstract: Euphemism is not only a widespread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 mirror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more differences on forms and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its origin, the way of its formation, its forms, conten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euphemisms; contrastive study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已有许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的,。综观委婉语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国内外委婉语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个别语言上,缺乏深入的多语间的对比研究。而关于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国内外著作较少,要揭示委婉语的普遍特征,或更好地理解某一语言委婉的特殊性,还须通过对比的方法。本文将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1. 英汉委婉语的词源 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善词令)。因此,euphemism 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所给的定义是用比较模糊但更温和或比较委婉的单词或短语代替直言直语。王德春等认为,汉语辞

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摘要:从语用学角度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揭示出英汉委婉语在语用功能方面的相似性,都具有避讳、雅化、礼貌、掩饰及淡化和夸张功能。 委婉语是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思想的语言在英、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极为广泛,是进行语用研究的很好语料。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文化限定词,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 委婉语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交谈中凡是涉及到说出来有可能令人感到难堪、不悦甚至反感的言语,人们通常都采取曲折、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让交谈双方能从心理上淡化甚至消除某些不愉快,从而达到容易接受的目的。从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来讲,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避讳功能、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及淡化和夸张功能上。一、英汉委婉语避讳功能的相似性委婉语的产生源于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如:pass away(逝世), be no more(不在了),dep art(去世),be gone(走了),join the 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go to meet one maker(见上帝),to be at peace(平静了),the final 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go to one S long home(回到永久之家),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与之相对,汉语中有:“去世了”“仙逝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逝世”,“谢世”“过世”,“下世”,“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离开了我们”,“毙命”,“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用“功甍”,妻子死了叫“断弦”,为了守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 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 出席最后一次点名to be written off 被勾销 t0 fall 倒下 to fire one s last shot 射出最后一发子弹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 第卷第期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试眦 年月∞ . .... 文章编号:枷. :./.遗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胡绍廷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英文化的戢体,都各有其语言禁忌和由此产生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英汉两种语言在禁 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本文尝试对英汉禁忌语和委娩语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分 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英汉互译中,对于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套译和加注翻译等四种处 理技窍,以期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 的鸿沟,成功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对比分析;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即是产生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一些逐渐成为根引言 植于人类文化中的风俗,人们在交际中都应该遵守。在日常交际中,当人们不得不涉及那些受到禁忌的行为或语言时, 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而委婉 为了避免直接提及,人们寻找另外一些词语或说法来暗示或是禁忌心理的产物,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为了使交际代替它们。委婉语即是用来暗示或代替这些禁忌词语的成双方均能接受,保证交际的和谐顺利,在人们的交往中,一些分,在英语中Ⅱ。咖”。。”一词源于希腊 属于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就必须改头换面,以一种相对得体、文,从词源上说,即或、盹好;锄即能 高雅的名称出现,人们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话,整个单词的意思就是好听的话,即。融 之,于是产生了委婉的修辞手法。禁忌语及其相应的委婉语啪耐”,有时还被称作美化词“、Ⅳ”。 这一语言现象在各民族语言中普遍存在,在语言交际中不可在人们的交往中,哪些行为或语言受到禁止或可以接 避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有受,因所处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就对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由于两种语言在历史背景、生活环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17628562.html,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作者:余真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9期 摘要:禁忌语不仅是一种口头表达,而且是反映某一特定文化价值观的社会现象。中西 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但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由于双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一些禁忌语的差异,从而对对外交流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禁忌语;特征;差异 禁忌语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对不能直接谈及的人、事、物及相关活动采取规避的词语表达出来的语言。禁忌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学术上称为“taboo”,大意是“犯忌讳的话及行为”或者“应该要十分注意的事。” 英汉文化中的禁忌语都有其特殊的起源,并且在各自的文化当中体现出来,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通过英汉禁忌语的对比仔细探讨它们的特征、差异以及正确规避禁忌语的措施。 一、禁忌语的特征 (一)普遍性 禁忌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其历史来源也较为悠久,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禁忌语。它存在各国文化之中,其存在和发展具有普遍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但存在于各社会形态中,也存在于各国家中,由于语言禁忌的存在,人们受强制性心理支配,“不许说”某些语言,从而产生禁忌。 (二)特殊性 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就导致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语言差异,禁忌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因为对不同国家间的禁忌语不了解,使人们对同一语言存在着完全相反的看法,语言误解、观念冲突、观点分歧也就由此产生。 (三)因时而变 语言是一定社会习俗约定的产物,它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语言也不例外,它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禁忌语在不同时代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英汉禁忌语的差异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青岛科技大学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论文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eeting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 ___月 ___日

摘要 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关键词:问候语交际差异内容结构称谓

Abstract Greeting is a kind of phatic language which is used to sus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is emotive rather than informative since it is just for greeting each other.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for communication and is w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No matter which language community is, greeting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various languages differ sharpl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If we do not know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e will inevitably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each other. Hence,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rast, we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ent, meaning, structure and appellation, which is of great help for us to use them freely and flexibly. Key words: greeting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 content structure title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1)委婉是禁忌心理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某些事物心存忌讳,为了交际的和谐顺利,为了交际双方更易接受,遭到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必须改头换面,有些刺激性的字眼,敏感的话题就得转移,以一种人们认为“得体、高雅”的名称出现。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之,于是避讳委婉的修辞手法应运而生。 2)共同的使用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英两国在语言禁忌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民族习惯。但是,仍然有些领域的禁忌是在两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成为了中英委婉语的共同使用领域。例如,英汉委婉语都与死亡、疾病、职业、犯罪、性和排泄等密切相关。 A.表达死亡。在《圣经》或其它与基督教有关的传说中存在许多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例如:“to be with God”,“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in Jesus/to lie in Abraham’s bosom”,“to go to heaven/paradise”,“to be promoted to glory”。西方人也认为人类生来有原罪,也就必会受到惩罚,所以“死亡”也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中国对于死亡有禁忌,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古代中国皇帝死亡则称为“驾崩”、“弃群臣”;百姓之死称为“过世”、“作古”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靓女弃世称作“玉陨香消”,等等。 B.人体排泄方面。如关于上厕所,英语有“wash one’s hand,relieve oneself,powder her nose,还有”feel the call of nature”(感觉到自然在召唤),意为“要上厕所”;汉语有“洗手、方便”。如果女士在场,就必须这样问:“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吗?”或问“洗手间在什么地方?”C.关于性的委婉语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里,性关系和身体的某些部位是谈话的禁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性解放的更深认识,在最近几年里西方国家对性的态度开放了许多。在小说和电影中类似“to 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这样的语言也出现了。谈到性关系,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同房”,“夫妻生活”等语言来代替。英语中也有一些新创造的词汇“go to bed with”,“be in bed”,“do it”。与汉语相比而言,英语拥有更多的关于性方面的词汇,这可能与人们对性抱有更开放、更随意的态度有关。 D.教育生活方面:成绩差的学生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 或working on his own level,而do betterwith help则指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学生考试作弊则冠以to depend on others to do his (her ) work.汉语中可用“学习要下劲、成绩要提高”来表达学习成绩差的含义。“考试时做小动作”等来代替考试作弊。美国学生考试不及格,回家对其父母说:“I didn’t make it.”E.社会地位、职业方面:对生活的贫富、职业的贵贱,倾向于低调陈述而不直言不讳。如对贫穷,英语有disadvantaged,underprivileged,汉语有“手头拮据”。有一部分职业委婉语,将一些平凡的职业名称予以改头换面,以此克服自卑感。比如hair dresser (女理发员)被誉为beautician (美容师)、cook (炊事员)被称作chef (厨师)、janitor (守门人)被冠以security officer(安全官员)。汉语中,我们称清洁工为“城市美容师”、小保姆为“小阿姨”、蹲监狱为“在高墙里面”等等。 3)共同的表达方式 如:使用缩写和省略。在所有的文化中,为了避免不愉快,或表示礼貌,或掩饰某些东西,某些词汇可能就会被省略掉。在英语里,“The woman is pregnant”被委婉的表达成“She is expecting”,在这个句子里“a baby”就被省略了。同样,“out”就是“out of work”省略后的委婉语。语音省略也是一种缩写,例如,“WC”是“water closet”,“G-man”是“garbage-man”的省略。汉语里也有利用缩写词委婉表达意思的,例如,“行将就木”中的“木”是“棺木”的委婉表达法。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3)

第22卷第1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1V ol.22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2004年第1期)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12004 收稿日期:2003-06-23 作者简介:徐长扬(1945-),男,湖北宣恩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法。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徐长扬 (湖北民族学院大外部,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均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相同之点,但更有不同之处。委婉语作为语言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折射出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心理的历史沉淀和深层构建。研究英汉委婉语,对研究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等都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4)01-0106-03 引言 在社会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说话的环境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各异,人们在遇到难言之隐或令人难堪的场合时,往往不直截了当地道出个中真由,而用委婉、含蓄、模糊的方式把它烘托出来,以达到恰当、轻松自如、大方得体地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的目的。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并为社会语言交际服务的。英汉文化中都存在着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但更有相异之特点。 英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m )源自希腊语,由 词头“eu ”(good )和词干“phemism ” (speech )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 )或优雅说法(good speech )。汉语中的委婉语解释为:语言婉转,态度诚恳,即用一种不能明说,即用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式。由于委婉语的特殊修辞风格和它作为现实生活中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当今社会,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喜欢直言不讳,他们讨厌装腔作势,特别是在口头交际过程中如此。但是,在较正式场合则尽量使用委婉语。从总体上而言,委婉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各个领域。本文仅从委婉语中最有代表性的政 治、人们的心理因素和生理现象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及官方语言中的委婉语 1.汉语委婉语分讳饰和婉曲。讳饰指表达观点时,不直接说出犯忌讳的事情,而采用委婉修辞代替的方法。如在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云淡天高》中有这么一段夫妻谈话,一位即将退休的省人大副主任的妻子为了给刚从部队转业的女儿安置一个满意的工作,对其丈夫说:你革命一辈子,你这只蜡烛总是照别人,你这只蜡烛现在已经快耗尽了,能否让女儿也沾点光。其委婉意思是叫其丈夫凭借地位走走“后门”。婉曲指运用委婉曲折的说法表达本意的修辞方式。如:2003年6月,中国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总统布什就台湾问题时指出:……中方希望美方恪守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语言委婉曲折,令人深思。毛泽东同志是一名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此处毛泽东同志没有直说司徒雷登“处境孤立”和“灰溜溜滚回美国”,则说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和“夹起皮包走路”。语言委婉,回味无穷。  6 01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英语中有pass water, answer nature’s call, wash one’s hands, do one’s business等等;3)死亡。“死”是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汉语有“去世了”、“老了”、“走了”、“没了”等。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例如古代皇帝的死称“驾崩”,诸侯死称“薨”,战争中死称“牺牲”,坏人的死用“一命呜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如“pass away, go to the heaven, go to sleep, go to see the God, depart, be in heaven with God”等等。 中英禁忌语的不同之处:1)年老。在中国,“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老同志”、“老大爷”“老师傅”等。而在西方,“老”即“old”一词一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西方人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项来委婉地表示“old”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年长者)retirement home(敬老院)golden age club(老年俱乐部)等。2)谐音禁忌。在中国,四与死谐音,成为不少中国人的禁忌。送钟(终)、送伞(散)、送梨(离)也成为一种交际禁忌。因为五与恶同音,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不吉利。这种谐音禁忌只有汉语中存在,而西方国家不存在。3)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语。英国人的“隐私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二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三是最忌讳的是个人收入与开支。四是一般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没有“隐私权”这一概念。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都是人们正常交际中乐于彼此交换的信息。人们习惯于问“你高寿?”“你贵庚?”“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等。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禁忌语出现一定的趋同性。如英汉语中对“富”都有所保留:He is well off. “他经济条件不错。”对“贫”也不说得那么严重:They are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讨论禁忌语的产生根源、应用范围的共同性、相异性等,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交际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纽带,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尽管语言中存在明确表达概念或事物名称的方法和词语,但针对某些概念或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谈及。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禁忌现象。 1 禁忌语的由来及产生根源 英语taboo一词的含义是禁忌,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Tongan),意为“神圣”,“不可接触”。1777年英国的库克(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来到汤加群岛时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允许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使用,而不允许一般居民所使用,当地居民把这禁忌的现象称为“taboo”。从此,“taboo”这个词就进入了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学科,开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研究课题而得到广泛重视和使用。 2 英汉禁忌语应用范围的共同性 禁忌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从历史的角度看,英语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禁忌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在表达上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涉及亵渎神明的禁忌语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一般都不能随便提到神灵或所崇拜的对象的名字,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在英语中,宗教上的好多词语,像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里才是合适的,违反了这个规则就会使说话人受到谴责或遭到人们的回避。于是在英语中,就用gosh来代替God,用Goodman来代替the devil。中国也是如此,早期的中国禁忌的内容与形式相当繁杂。比如,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老虎被视为神灵。因此,“虎”字是不能随便说的,凡遇到虎字就要用别的名称,像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就改称老虎为“猫”,北方森林中的猎人则改称为“大虫”。逢年过节时尤其不能亵渎神灵。比如,买财神画像不能说“买”,只能说“请;商家直销员去卖时也都说是“送财神”,而不是“卖财神”。 2.2有关排泄物的禁忌语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引言 文化是一个共同信念(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和工件(工具、房屋、艺术作品),一个社会成员用来应付他们的世界,然后,我们通过学习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来。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方面(人的艺术和技术)和非物质方面(一个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和交流模式)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往往对于文化背景这块研究的不是很多。既然书本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我们就来做一个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一、话语语言的问候 当你想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首先,你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你们两个都有兴趣的话题, ,然后你可以自由地交谈。这样的话题有很多,如天气、人物、地点、就业、业余爱好、兴趣等。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中国人民的观点,那就是,“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作为问候语。显示了他们关心你。在英语国家,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不喜欢问别人谈论这些问题,他们也不喜欢别人问他们这些问题。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如果你不知道西方国家的习俗和文化,当你和他们交流,他们会觉得不舒服,而不知道做什么,他们甚至可能误解了你,你可能误会,他们也是如此。 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当西方人听到这个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很惊讶,甚至生气。他们可能会想,我所去的地方是我个人的事情,又不关你的事,你为什么这么关心我的私事?。西方人非常小心的对待他们的隐私。他们从不谈论别人的私事,如别人的婚姻和他们的家庭成员,除了把他们的希望朋友的家庭成员,更不用说对别人的年龄、工资,尤其是当你跟一个女人,如果你问女士的年龄,她会审判你作为一个不懂礼貌的人,甚至是一个粗鲁无礼的人。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在中国,当你遇到一个好朋友,你会跟他或她“你看起来比以前胖了很多。”或跟他或她与担心“你变得越来越瘦,瘦的这些日子里,有什么事了吗?你必须照顾好自己。”当他们听到这些, 他们非但不会生气,甚至会感到高兴,因为你担心他们。而在西方国家,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问一个西方人说“你胖”或“你这么瘦”,你就会使他或她生气,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即使你是很好的朋友。因为在西方国家,祝福他们这样的话是不礼貌的,有时,它似乎很野蛮。 其次,中西问候语中的称谓也是区别很大的地方,在中国双方见面的时候,我们可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