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3)
- 格式:pdf
- 大小:89.42 KB
- 文档页数:3
英汉委婉语不同点对比研究摘要:现代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人们的素质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人们越来越讲究得体,说话越来越委婉。
因此,委婉语成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英委婉语的功能基本是相同的,但其中也有少许的不同之处。
本文旨在就汉英委婉语的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其不同点,并且试着探究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
只有注意到这些差别并尽量避免冲突,跨文化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关键词:委婉语内容跨文化交际1. 引言委婉语( euphemism)一词发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说好听的话,古希腊人在祭祀时,都得讲吉利话,即使用委婉语(张曲,2007)。
委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现在,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委婉语的使用。
委婉语就是用来淡化或美化一些人们通常认为是禁忌,或令人难堪的事物的词语,句子,或一段话(陈彦彦,2007)。
中英文中有很多委婉语,因为他们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因此存在很多相似点。
然而,文化能反映在某种语言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委婉语能够反映特定的文化现象。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所以不同国家的委婉语也有着其不同点。
国内外很多人对委婉语进行了研究。
然而,很少人对中英委婉语不同点进行系统地的分析。
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英委婉语都一样。
因此本文旨在试图对中英委婉语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原因。
2. 英汉委婉语的不同点一般说来,英汉委婉语中的相同点远远多于其不同点。
英汉语中在禁忌、说话的得体性方面就有着很大的相似。
除了这些相似点外,其的不同点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2.1 年长由于美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其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独立与进步这两个品质被给予极高的重视。
英语国家的人追求创新,因为害怕遭到歧视,他们害怕变老。
单词“old”对西方人来说是一个禁忌因为它意味着在思想或行动上缓慢。
因此,一些含单词“old”的英语短语都是贬义的,比如“ old-fashioned, old school, old gentleman”等。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意蕴对比】文化意蕴一、引言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eu-是前缀,意思是“good”,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aying;speech”,合起来就是“goodspeech”(好听的话)。
Neaman(1990:1)把euphemism定义为“substitutinganinoffensiveorpleasanttermforamoreexplicit,offensiveone,therebyve neeringthetruthbyusingkind words.”(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词语去代替直率的、触怒人的词语,用好听的词语去掩饰事实)[1](P228)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中对euphemism的定义是:“useofpleasant,mildorindirectwordsorphrasesinplaceofmoreaccurateordirectones ”(P491)(用愉快、温和、间接的词或词组替代直露、直接的词)。
以上两者基本上概括了euphemism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人禁忌、忌讳的地方恐怕不比西方国家少。
“汉语中有与euphemism相对应的修辞格,一叫婉转或委婉语,即‘在说话时遇有伤感惹厌的地方,就不直说,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二叫避讳格,即‘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及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3](P69)在实际使用中,无论是euphemism,还是婉曲、避讳都与各民族的民族心理、礼教规范、价值取向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连。
了解委婉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反映的不同文化,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英汉语言与文化的认识,益于我们跨文化的顺利进行。
二、委婉语产生的原因(一)、由于敬畏天地神灵而使用委婉语“无论是高度文明社会还是原始部落,都存在委婉语的现象;无论是大语种还是少数民族语,都有委婉语。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作者:陆鹏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摘要】委婉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语言现象。
作为委婉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死亡文化。
本文通过对英汉死亡委婉语进行比较,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中西不同文化底蕴。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文化现象;文化差异一、引言委婉语指说好听的言词或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交流,它的目的是为了用柔和的话语来替代那些生硬的,容易触怒人的直接话语,用好听的话语来掩盖令人不快的事实。
[1]死亡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往往不愿意直接提及死亡这个词语,因此死亡委婉语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以加深对两种文化的理解。
二、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共同性(一)价值观念的相近性中华民族对家国的兴衰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当一个人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选择牺牲自己时,人们常用献身、牺牲、英勇就义等对其进行赞美。
而在西方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为正义献身,为国家事业捐躯的表达,如to lay down,to kiss the dust等。
而对罪恶满盈的人,中西方所表述的情感也是相似的。
汉语中经常用毙命、断命、一命呜呼等来表示对这些人的痛恨,轻蔑。
英语中的kick the bucket等也都表示同样的情感态度。
[2]由此可见,中英死亡委婉语所表述的褒奖或贬斥的态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
(二)死亡观的相似性中西方都将死亡看做是自然的进程,在中英死亡委婉语的体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人们用睡眠或休息来代指死亡,这表示无论哪个民族对生命都有相似的理解,都持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离和归是中西共有的死亡认知观。
离是离开现实世界,反映在死亡委婉语中如中文的谢世、与世长辞等,在英语中也有着类似的表达,如depart from life等。
而归则代表着对另一世界的向往。
这在中英死亡委婉语中也都有着类似点,像中文中的归天、归道山,而英语国家也因为信仰基督教的原因,用to return to dust来表示这个含义。
111一、引言汉英两种语言的委婉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到底有什么不同?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中西方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从研究委婉语的定义、分类,或从跨文化方向解读委婉语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从社会语言学、传统修辞学、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
本文汉语语料来源为《汉语委婉语词典》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英语语料来源为《英语委婉语词典》和英语国家语料库。
二、死亡委婉语的界定古往今来,“死亡”都是一个隐讳的话题,但“死亡”一词却时常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没有人愿意直面这个词,于是人们创造了许多与死亡有关的替代语。
在英语里有关死亡的代用语有400多种,如 go to a better world,depart,sleep,be with God等。
同时,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也是多种多样的,曾有学者统计,“死亡”的近义词或者同义词的数量在480个左右。
那么如何定义死亡委婉语呢?专家是这样定义死亡委婉语的:在语境的制约下,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趋吉避凶的心理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直接说出本意, 会选择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等。
死亡委婉语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按照束定芳先生在《委婉语研究:回归与前瞻》中的表述 :“狭义的委婉语是委婉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的,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词或短语。
”广义的委婉语是指“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如否定、时态、语态),或是话语手段(如篇章等)临时构建起来具有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
笔者认为狭义的死亡委婉语包括固定下来的,涉及人类“死亡”的词或短语,如“去世”“见马克思”等,而广义的死亡委婉语是指那些运用各种语言或言语手段生成固定的或临时生成的死亡委婉语。
三、汉英死亡委婉语的分类汉英两种语言中死亡委婉语数量大,种类多,本文将从死亡委婉语的涉及对象、有无标记和色彩义三个角度对汉英死亡委婉语进行分析。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作者:刘艳玲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9期作者简介:刘艳玲(1978—),女,陕西富平人。
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硕士研究生,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英语教学。
刘艳玲(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英汉语言中都存在委婉语,委婉语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本文从委婉语构成结构的异同点及委婉语的文化特征等方面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对比;文化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41—02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语言也是特定文化的折射。
禁忌语是禁忌观念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镜像,是社会禁忌的重要方面。
人们使用委婉语是为了取悦对方,避免冒昧或无礼,即在人际交往中以礼相待。
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是“忌讳”和“文明礼貌”。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这两种语言的委婉语在表达方式以及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很多不同。
一、英汉委婉语的定义英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im)一词源于希腊语euphemismos,它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者善辞令)。
英语委婉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066年的“诺曼征服”。
法语被视为高贵文雅的语言,是不列颠上层社会的交际工具,而盎格鲁撒克逊本族语遭到贬毁,被认为是粗俗的,难登大雅之堂。
诺曼人和当地上层阶级开始使用许多“高雅”的拉丁语和法语词汇,慢慢地,这些拉丁语和法语成为最早的英语委婉语。
委婉在汉语中又被称为婉言、婉曲。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在他的《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对委婉的解释是:“婉曲,指的是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词,转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
八种常见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作者:戴欣欣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12期【摘要】委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
本文就以八种常见的英汉委婉语为例来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对比跨文化交流一﹑英汉委婉语的异同英汉委婉语有相同的历史起源,都是最早起源于语言禁忌(language taboo),而且有着相同的社交功能。
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加之两种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有着各自的特性。
下面就以八种常见的例子来进行对比分析。
二﹑八种常见的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一)有关年龄的委婉语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家有一老就有一宝”,老人被认为是智慧﹑阅历﹑经验的象征,所以汉文化不以“老”为禁忌。
汉语中有很多的成语是对老年人的赞誉,如:老当益壮﹑金秋年华等。
相反,年龄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西方人特别忌讳“老”字,于是他们创造一些词汇来代替“get old”,如:third age(第三年龄的) ﹑golden age(黄金年龄)等。
(二)有关身材、相貌、生理缺陷等的委婉语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都对长相、身材等很在乎。
如果直言不讳地说一个人“丑陋”或者某种“生理上的缺陷” 时,都会冒犯对方,显得很不礼貌,于是人们就采用迂回陈述法来表达相关的词语。
人们关注自己的身材不亚于相貌,尤其是女人,中外女性都十分忌讳别人说自己“肥胖”,于是汉语中注定用“富态”、“福相”、“丰满”、“丰腴”等词来形容肥胖的女人,英语中则用“plump”代替“fat”;汉语中用“结实”﹑“壮实”来指代胖胖的男子,英语中则用“over-size”﹑“over-weight”﹑“stout”来指男子。
同样地,身材要适中,不胖不瘦刚刚好,如果过于瘦的话也影响形象,中国人通常用“苗条”,“ 高挑”来避讳“瘦骨嶙峋”和“瘦的像猴子一样”。
第22卷第1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1V ol.22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2004年第1期)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12004收稿日期:2003-06-23作者简介:徐长扬(1945-),男,湖北宣恩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法。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徐长扬(湖北民族学院大外部,湖北恩施445000)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均有大量的委婉语。
它们既有相同之点,但更有不同之处。
委婉语作为语言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折射出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心理的历史沉淀和深层构建。
研究英汉委婉语,对研究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等都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4)01-0106-03引言在社会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说话的环境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各异,人们在遇到难言之隐或令人难堪的场合时,往往不直截了当地道出个中真由,而用委婉、含蓄、模糊的方式把它烘托出来,以达到恰当、轻松自如、大方得体地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的目的。
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并为社会语言交际服务的。
英汉文化中都存在着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但更有相异之特点。
英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m )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 ”(good )和词干“phemism ”(speech )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 )或优雅说法(good speech )。
汉语中的委婉语解释为:语言婉转,态度诚恳,即用一种不能明说,即用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式。
由于委婉语的特殊修辞风格和它作为现实生活中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当今社会,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喜欢直言不讳,他们讨厌装腔作势,特别是在口头交际过程中如此。
但是,在较正式场合则尽量使用委婉语。
从总体上而言,委婉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
本文仅从委婉语中最有代表性的政治、人们的心理因素和生理现象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及官方语言中的委婉语1.汉语委婉语分讳饰和婉曲。
讳饰指表达观点时,不直接说出犯忌讳的事情,而采用委婉修辞代替的方法。
如在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云淡天高》中有这么一段夫妻谈话,一位即将退休的省人大副主任的妻子为了给刚从部队转业的女儿安置一个满意的工作,对其丈夫说:你革命一辈子,你这只蜡烛总是照别人,你这只蜡烛现在已经快耗尽了,能否让女儿也沾点光。
其委婉意思是叫其丈夫凭借地位走走“后门”。
婉曲指运用委婉曲折的说法表达本意的修辞方式。
如:2003年6月,中国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总统布什就台湾问题时指出:……中方希望美方恪守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
语言委婉曲折,令人深思。
毛泽东同志是一名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此处毛泽东同志没有直说司徒雷登“处境孤立”和“灰溜溜滚回美国”,则说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和“夹起皮包走路”。
语言委婉,回味无穷。
601 2.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使用政治性委婉语往往是用来掩盖和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混淆视听,以假乱真的目的。
如美国国务院享有“雾谷”(foggy bottom)的美称,这是因为它喜欢使用一种晦涩的官方语言(gobbledygook)的缘故。
如,在官方文件中用low income(低收入)代替poverty(贫困);用inner city(内城)或ethnic neighborhood(少数民族社区)代替slums&ghettos(贫民窟);用human re2 sources development(人力资源开发)代替unemploy2 ment(失业);把bribery(贿赂)说成manipulative method(操纵方法);把lies(谣言)说成terminologi2 cal inexactitude(术语确切);strike(罢工)被喻为in2 dustrial action(工业行动);economic crisis(经济危机)说成recession(经济衰退)或slump(经济疲软),把对伊开战说成消毁杀伤性武器等。
二、用于人们心理因素方面的委婉语使用委婉语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和感情,迎合对方的心理,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和感情。
用于心理因素方面的委婉语有人体外观、年龄大小、疾病轻重和“死亡”。
1.人体外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加强,对人体胖瘦也有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把人体“瘦弱”(thin)和“皮包骨”(skinny)说成“纤弱”(slim)和“苗条”(slender);把人体“肥胖”(fat/corpulent)说成“丰满”(plump)、“强壮”(strong)和“富态”(stout)。
2.年龄。
在西方国家,年龄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老人对“老”(old)及“年龄”(age or aging)更是反感。
这说明西方人不服老,不倚老卖老;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社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等。
因此,英语中出现了senior citizen (年长的公民),advantage in the age(年龄的优势), the mature(成熟),seasoned person(有经验的人等)。
而在汉语中有:“古稀之年”、“高寿”、“夕阳红”等。
除此之外,汉语中常在姓氏前面加一个“老”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老李,同时“老”字还是一种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如老革命、老前辈、老总等。
3.疾病。
一般来说,人们总忌讳生病,因为疾病令人畏惧。
人们在谈到“疾病”这个字眼时,总是避开这个字眼。
从古至今,均有实例,古代人名有“霍去病”、“辛弃疾”,现在有“张卫健”、“周康”等。
由于生病是难以预料的生理现象,即使是生了某种病,也总想把大病化小,小病化了。
其委婉说法有,中国人把“霍乱”叫做“子午沙”,称“疯子”为“精神患者”,把一般疾病说成“身体不适,腿脚不便”、“耳有点背气”,“眼睛不好使”等。
英语中把cancer(癌)称为long illness,leprosy(麻风)叫hensen’s disease(汉斯病,汉斯是一名内科医生),把constipation(便秘)叫做irregularity(无规律性),mad为mental problem (精神问题),用B.O代替Body odor(狐臭)。
又如AIDS(艾滋病)是一种可怕又治愈率低的疾病,据说非洲猴是这种病的传染源,故人们常用Green Mon2 key Disease(绿猴病)作为艾滋病的代名词。
三、与生理现象有关的委婉语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人类的组成部分,都具有人类共同的生活现象和生活特征。
人们往往采用间接、回避、模糊的委婉方式来代替令人难以启齿的说法。
因此,人们竭尽美化之能事,发明创造了许多得体而又饶有趣味的委婉语。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不同,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较大差异。
下面从分泌、排泄、性爱三个方面的委婉语进行英汉对比分析。
1.分泌。
分泌是人们客观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
人们对体内分泌出来的不洁之物往往持回避态度,如汉语把妇女的“行经期”叫做“例假”、“不舒服”、“身上不干净”等。
英语中把女性的menstrua2 tion(行经期)叫做I’m have my period,I’m a wom2 an for a week,I’m having my friend with me etc。
英汉表示“分泌”的委婉语也存在差异。
如英语中的sweat(汗)有hard work(苦差事),atone for one’s crime(赎罪)之意,如:In the sweat of shalt you eat bread(用你脸上的汗水去挣面包吧)。
而汉语中的“汗水”与“辛劳”和“荣誉”有关,如“付出辛勤的汗水”、“时间+汗水”、“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马功劳”等等。
2.排泄。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们对于“排泄”这一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感到难以启齿。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较丰富的委婉语。
如“上厕所”,汉语中的委婉语有:“解手、净手、去方便一下、去洗手间、起夜、上一号”等。
关于英语中“上厕所”的委婉说法很讲究,有男女之分,大人小孩之别,公共与私人住宅之异。
总体而言,英语中表示“上厕所”的委婉语有:go to stool,feel the call of nature,go to the bathroom,wash one’s hands,get some fresh air,go to the toilet etc.就具体而言,男厕所叫comfort sta2 tion,gentlemen,use the bathroom,get to the re2 stroom,go to rear etc是男子用语;to fix one’s face, to power one’s nose属女子用语。
G o to the lavato2 ry,go to w.c是大人用语;go to the pet,make num2 ber one则是儿童用语。
此外,loo指英美私人住宅701内的厕所。
英语中还有用人名表示厕所,如,go to John,go to Jakes。
对中国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3.性爱。
每个民族都必须带着本民族遗传基因,这种基因决定着他们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走向。
从古至今,各民族对“性爱”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法均持谨慎态度,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说法,但其主流仍然采用回避、模糊、委婉的说法。
如英语中的sex appeal(性感),人们使用时不用全称,而用缩略词SA,如,Mary isn’t one of those girls who are all SA and IT.[玛丽不是那种性感十足的野女孩。
SA(性感)and IT(不道德)都是禁忌语的缩略词。
]英语中谈及性行为的委婉语有make love,art of pleasure,union intimacy (亲昵),relartionship,go all the way(美俚语)etc.汉民族历来对性行为持封闭态度,谈及性行为时总是遮遮掩掩,含混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