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72
不明原因发热的起因不明原因发热的起因首先是感染性低热,这种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约占40%左右,而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热中,以结核菌感染最多。
结核菌感染表现为午后低热,还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间或睡醒后出汗等。
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艾滋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及病毒等引起的长期低热也较常见。
其次是非感染性发热,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热、红斑狼疮、血液病、肿瘤、药物热等。
再次是功能性发热,多见于青年女性和3岁以内的儿童,上午以发热为主,也可能伴随有出汗、手颤、失眠、乏力和不想吃饭等。
不明原因发热(POU)是普通内科疾病中的疑难病,主要牵涉病因的确定,要逐一排查可能的原因,包括:各种慢性感染或传染病、风湿免疫疾病、血液病、肿瘤、内分泌疾病等。
因此一般需要先在普内科或感染科住院随诊观察诊治。
发热不退肯定必有原因,只不过由于病情发展阶段及检查手段、技术条件影响,未能及时发现而已。
耐心随诊,与医生密切配合,仔细追查原因,经常需要反复追查,是有效控制本症的重要问题。
请及时正规就医或请上级医院会诊,以保证不影响诊治。
不明原因发热怎么办1/ 2物理降温:湿毛巾敷额部、腋部和腹股沟部,或者酒精擦浴也行。
到了医院甚至用盐水灌肠的办法降温。
这对于各种类型的发热均有作用,特别是高热和小孩尤为重要,保护脑组织和心肺功能,也为药物治疗争取了时间。
一般措施降温:①多喝水,多喝水本身可以物理降温,多生成的尿液和汗液也可以带走大量的热,还可以补充高热损失的水分②通风,带走体表的热量,降低空气的细菌密度,避免二重感染。
解热镇痛抗炎药:如果上述措施发热无法控制,你就得用解热镇痛抗炎药了,可以调节体温中枢,达到降温的目的。
抗生素、抗病毒:如果有流脓鼻涕等细菌感染症状就得用抗生素了,如果淋巴细胞细胞增高,就应该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了,或者发热无法控制也应该考虑常规使用,记得这些都是处方药,必须去医院,去药店不行的哦。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中心躯体温度高于体温正常的日波动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时即称为发热。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病人热程短,多伴有明显的伴随症状,病因诊断一般不困难。
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这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一、发热的病理生理(一)体温的调节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的窄范围内(36.2~37.2℃)。
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和骨骼肌,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重要场所。
机体的散热主要以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进行,据估计约90%的热量通过上述方式散失,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为皮肤。
机体具有两种控制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节,一是自身调节(即反馈调节系统)。
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
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兴奋时散热增加)和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set point)的学说来解释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
该学说认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
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与处理主讲人:单连旭时间:2018-01-26地点:内三医生办公室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
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
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
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1.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和热度;②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相伴随,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和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病史;④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和冶游史等。
这些病史对确诊大部分FUO病因非常有益,但某些医师经常会忽略病史的重要性,常泛泛地询问病史,或对患者提供的某些病史充耳不闻。
如果能对某些病史线索追根溯源,往往能够很快发现病因。
(二)认真、过细、彻底的体格检查:1.不放过任何可疑体征;2.不放过任何部位;3.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重要的体征: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4.容易被忽视的体征:口、咽、甲状腺,等2. 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体检时需注意:①不能放过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一些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口腔、咽喉、甲状腺和指(趾)端等;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无缘无故发烧是什么原因发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身体不适症状。
很多时候,发烧并非由明显的原因引起,让人感到困惑和担忧。
那么,无缘无故发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感染是导致无缘无故发烧的常见原因之一。
病毒感染,比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鼻病毒等,可能在我们不经意间入侵身体,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导致发烧。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能潜伏在身体内,在免疫力下降时兴风作浪,引起发热。
除了常见的病毒和细菌,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同样可能导致感染性发烧。
免疫系统的异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发烧。
此外,免疫缺陷疾病,使得身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也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
恶性肿瘤也可能是无缘无故发烧的“罪魁祸首”。
某些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物质,引起身体的发热反应。
例如,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以及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都可能伴有发热症状。
药物反应也不容忽视。
有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发烧,这被称为药物热。
常见的可能导致药物热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癫痫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不明原因的发烧。
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身体的代谢率增加,产热增多,可能引起发烧。
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中暑时,身体的散热机制出现问题,体温调节失衡,会导致发烧。
严重的创伤、烧伤或大手术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可能出现发热。
要弄清楚无缘无故发烧的原因,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问诊时,会询问发烧的特点,如体温的高低、发热的规律、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
体格检查会重点检查身体的各个系统,寻找可能的感染灶或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可能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以帮助明确诊断。
总之,无缘无故发烧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些原因可能比较容易发现和诊断,而有些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分析才能明确。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1999 年我国发热性疾病的研讨会将 FUO 定义为:发热持续 3 周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临床最常用的分类为感染性疾病、恶性疾病、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4类。
一、感染性疾病诊断:1. 结核病导致 FUO 的结核病占感染性疾病的 16.7-43.1%。
典型的结核病诊断多不难,但临床上导致 FUO 的结核病常缺乏午后潮热、盗汗等典型表现,多以反复间断高热为主要特点,影像学、脑脊液、胸水等检查亦不典型,PPD 试验仅部分符合,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活检、诊断性治疗等。
引起 FUO 的常见结核感染类型为:肺结核合并感染、结核性胸膜炎、干酪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肺外结核等。
2.伤寒造成伤寒病因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多数患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相对缓脉、脾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规范的药物治疗导致热型不规则、肥达氏反应阳性率低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为肥达反应、骨髓培养等。
肥达反应常在病程第 1 周末出现阳性,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而递增,第 4-5 周达高峰,至恢复期应有 4 倍以上升高;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更高,可达 90%以上,且阳性率受病程及抗生素的影响较小。
3.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引起 FUO 的常见病因。
长期间断发热、新近出现的心脏病理性杂音、心脏瓣膜赘生物、抗菌药物治疗好转但病情易反复是其特点。
抗菌药物的不规范应用致使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血培养阳性率不高,而对于直径<2mm 的赘生物,常规心脏彩超很难检出,因此对于长期间断发热,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的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应多次多部位采血以求获得细菌学证据,若临床表现倾向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常规脏彩超未发现瓣膜赘生物,可行经食道超声检查,其准确率可达 90.0%。
4.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多具有以下特征:(1)大多数病毒感染病程少于 2 周,但 EB 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IV 等病程可长于 3 周;(2)外周血白细胞多数不增高,CRP、ESR 仅轻度升高;(3)病毒感染后常出现多个靶器官损害。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1. 本文概述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儿童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诊断和处理已经成为儿科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关于这一课题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首先分析了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和可能的病因,然后系统评价了现有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文的目的是为儿科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以优化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保护儿童健康。
2. 文献综述在《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中,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该指南主要针对0至5岁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其应用人群包括儿科医生、护理人员、急诊科医生和护理人员以及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
关于发热的定义,文献中指出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5定义为发热。
儿童发热以急性发热为主,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持续高热可能导致热性惊厥、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
引起宝宝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
在退热处理方面,文献中提到了药物退热和物理降温两种方式。
对于药物退热,2016年版的指南指出,当肛温0(口温5,腋温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对于物理降温,减少穿着衣物、保持环境凉爽以及温水擦浴等方法被推荐使用。
文献还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处理不明原因发热的重要性,以减少可能的并发症和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对于3个月以下体温38的婴儿,由于其免疫功能不完善和感染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建议发热时立刻就医。
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警惕孩子不明原因的发热(专业文档)
警惕孩子不明原因的发热 普通感冒没有什么可怕,但是专家提醒,现在儿童血液病人正在增加,如果孩子属于不明原因的发热,父母应该提高警惕,尽快带孩子到医院甄别,免得耽误了病情。 父母也应该学会辨别,无需草木皆兵。如果孩子长得太快,出现了正常的生长痛一般在晚上疼,揉揉就会改善。天气干燥或是食火较大造成的鼻子出血,如果父母在屋子里使用加湿器,同时给孩子一些防止鼻黏膜过于干燥的油脂涂抹应该有改善,不必太过担心。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异常有疑虑,最好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可以看出比如白血球、血小板、血色素等方面有没有异常。 目前儿童患血液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出现了增加趋势。这种趋势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像家庭装修、汽车尾气过度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加剧;学习紧张、父母要求高造成孩子精神压力的增加;父母对疾病重视程度的提高等等。另外,她个人认为,有些白血病可能还存在潜在的感染因素,可能是某种不知名的病毒感染造成的。 白血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治疗成功与否与早期判断有很大的关系。越早诊断,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预后的效果就越好。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只要单纯化疗就可以治疗,5年的生存率大约为75%,预后良好。如果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就需要进行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等的移植来治疗,现在这种移植手术越来越普遍,病人的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生存率正在逐渐提高。 所以,父母需要注意孩子是否属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病引发的发热会持续较长时间,热度比较高,而且即使使用抗生素也没有作用。 另外,父母还要注意孩子的身体有没有容易出血或是出现淤斑的现象。像腿疼、乏力、面色不好、厌食、肝脾肿大等等都有可能是白血病的征兆。虽然这些不会全部在一个小病号身上出现,但是这些都传递着危险的讯息,父母应该注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同时,大家保持好心情锻炼好身体,一定会健健康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去医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