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新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303.14 KB
- 文档页数:4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
Alan R. Roth;Gina M. Basello;裘敬平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2004(011)012
【摘要】成人常因发热(体温超过38.3℃)而就医.大多数的发热病人可通过伴随症状及相应的检查而确诊.有时需要做血常规、尿培养才可诊断.大多数自限性病毒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等)通常在2周内康复,持续性发热需全面系统检查.本病虽偶见于重症,大多数还是容易诊治的.……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Alan R. Roth;Gina M. Basello;裘敬平
【作者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86期七年制2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血清相关炎性标志物早期检测对成人不明原因发热诊断的价值
2.1990-2013年中文文献报道的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构成分析
3.急诊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观察
4.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不明原因发热成人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5.成人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标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温升高:体温多次超过摄氏度,通常以腋下温度为准。
2. 发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超过三周。
3. 检查未能确诊:经过一周的系统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常规检查等,仍未能确定病因。
请注意,不明原因发热并不意味着无法找到病因,只是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未能确定病因。
同时,每个人的基础体温存在一定个体差异,因此,突然发热并不一定等同于不明原因发热。
如果遇到不明原因发热,建议先到急诊就诊,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由医生进行初步判断,并指导下一步到哪个专科科室就诊。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该类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原因太多、复杂,所以,不明原因发热的咨询每天都有一大篮子没有医生回答,我总觉着咨询者很无助、很无奈、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从专业角度简单介绍以下,仅供参考了解。
一、概述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两周以上,体温在38C以上的中、高热者,且于患者入院一周内经病情观察、多次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发热(fever of known origin , FUO。
热型以弛张热及不规则热等为多见,其他包括稽留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因疾病不同而异。
二、发生机制正常人体温受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当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时,产热和散热点水平提高,但其外周温度调节机制,包括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催汗、肌肉紧张度等,仍保持正常而出现的发热称为内源性发热。
当外源性致热原,包括细菌及其内毒素、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肿瘤,坏死物质,免疫反应等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IL-1、TNF等致热原作用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释放出花生四烯酸,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导致外源性发热。
三、常见病因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性疾病的临床分类方法有多种,依病因类别大致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急、慢性全身和局灶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而细菌、真菌感染是长期发热中最多见的原因之一,而结核菌感染肺内外脏器是感染性长期发热的常见病因。
其他如螺旋体、蠕虫、原虫等感染,感染部位及程度不一,发热特点各异。
2.非感染性发热包括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无菌性组织坏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物理因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长期发热。
四、伴随症状1.长期发热伴寒战:见于败血症、感染性胆管炎、溶血性疾病、疟疾等。
2.长期发热伴关节痛: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3.长期发热伴皮疹:可见于伤寒、莱姆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成人Still 病、血清病等。
不明原因发热诊疗指南一、定义及分类不明原因发热(FUO)是指体温数次超过38.3℃,发热持续3周以上,经1周住院检查仍未确诊的发热。
根据疑似病因将不明原因发热分为:经典型、医源型、免疫缺陷型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各型不明原因发热的特点不同,要与不同疾病相鉴别,诊断程序也不相同。
另外应根据定义排除普通发热及自限性发热。
1.经典型经典型包括符合以往不明原因发热标准的病例,强调既往的健康人。
要求在医院检查至少3天,3次门诊检查或1周的全面系统的门诊检查,仍未明确发热原因者。
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恶性肿瘤、胶搏血管病。
2.医源型医源型是指住院至少24小时,数次发热,人院前未证实有明确感染源(尽管有可能被感染),至少观察3天而未明确发热原因。
病因包话细菌性静脉炎、肺栓塞、梭状芽抱杆菌小肠结肠炎、药源性发热。
经鼻食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窦炎也是可能的原因。
3.免疫缺陷型即中性粒细胞减少型是指反复发热,中性粒细胞不超过500个/ml3,观察3日仍未明确发热原因者。
发热多由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引起,这类患者大多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要考虑到真菌引起的隐性感染,如肝脾念珠菌病和曲毒病,而少见的单纯疙疹病毒感染,多伴有典型皮肤症状。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是指门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人反复发热超过4周或住院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人反复发热超过3天。
尽管急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经典型不叫原因发热的重要病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也可导致条件性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患者的不明原因发热要与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如鸟一胞内复合分枝杆菌肺炎、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及巨细胞病毒。
在病因诊断中还要充分考虑地理因素。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中,非感染因素较为少见,包括淋巴瘤、卡波西肉瘤及药源性发热。
二、鉴别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关键在找出病因,临床上主要应鉴别四类疾病,即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可引起发热的疾病。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与处理主讲人:单连旭时间:2018-01-26地点:内三医生办公室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
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
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
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1.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和热度;②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相伴随,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和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病史;④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和冶游史等。
这些病史对确诊大部分FUO病因非常有益,但某些医师经常会忽略病史的重要性,常泛泛地询问病史,或对患者提供的某些病史充耳不闻。
如果能对某些病史线索追根溯源,往往能够很快发现病因。
(二)认真、过细、彻底的体格检查:1.不放过任何可疑体征;2.不放过任何部位;3.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重要的体征: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4.容易被忽视的体征:口、咽、甲状腺,等2. 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体检时需注意:①不能放过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一些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口腔、咽喉、甲状腺和指(趾)端等;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 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反复发热超过38.3℃,持续3周以上,其中至少1周住院系统检查仍病因不明。
针对FUO深入细致的检查,至少包括以下方面:①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反复体格检查;②常规化验:血尿常规(包含显微镜检)、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③特殊化验: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RF)、铁蛋白、3次血培养(用抗生素前)和尿培养、病毒(CMV、HIV)、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结核菌素试验;④影像学:胸片,腹部超声。
经过上述检查如果仍未明确诊断,才考虑FUO。
2. 不明原因发热的传统病因文献报道FUO的病因至少有200余种。
常见原因包括(:①感染: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伤寒、结核等;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真菌感染,如曲霉、耶氏肺孢子菌。
②结缔组织病(非感染炎性):类风湿关节炎(RA)、脊柱关节病(Sp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大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镜下多动脉炎、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PMR)、炎性肌病、成人Still 病;③肿瘤:淋巴瘤、血液病;④内分泌疾病: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⑤其他:功能性低热、药物热、伪装热等。
导致FUO的感染性疾病病因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在于三方面:①感染部位比较隐匿,例如心内膜感染;②致病微生物为非典型病原体,如巴尔通氏体、利什曼原虫等;③结核: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
此外,在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导致的FUO占主导地位。
在肿瘤性疾病中,目前认为导致FUO最常见的病因是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
其他疾病,如急性甲状腺炎、药物热等,临床中也要进行充分鉴别。
文献显示,1964—2007年期间,在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比例逐年下降,FUO的病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
在我国历年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患者仍然占大部分,然而FUO 患者也在逐年增多。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概况【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诊治不明原因的发热(fever of unkown origin,FUO)在临床较为常见,因其病因复杂、表现迥异,就诊时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而仅以发热为主诉,故许多不明原因发热病例难以确诊。
有的虽经多种检查及长期密切观察,仍不能确诊,以致延误治疗。
现结合文献对长期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治的一些进展做如下介绍。
1 定义1961年Petersdorf 和Beeson[1] 提出把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101℉)且住院一周未能确诊者定义为FUO。
1992年Kanzanjian 和Petersdorf把原有的诊断标准除去“住院1周未能确诊”这一条。
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的研讨会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2]。
不明原因发热虽不是独立的疾病,但诊断不明原因发热必须符合上述标准,并排除人为性发热。
同时应将发热原因待查与不明原因发热区别开来,发热原因待查是临床习惯用语,是指接诊后尚未进行仔细的检查或检查结果尚未出来,无确切定义。
2 病因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病因繁多,据报道超过200种[3],大致可概括为四大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其他。
在国内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以感染、肿瘤、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占前3位[4-7]。
①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的第一位原因,可高达30%~60%[8],其中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居多[9],病毒次之,真菌、寄生虫均可引起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气候及卫生习惯等的差异可造成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不同。
在FUO 感染性病因中,肺部感染、胆道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心内膜炎是较常见的原因。
由于大部分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不明确,感染部位不确定,多数病例漏诊。
近年来病毒感染有增多趋势,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免疫力低下人群增多,如老人、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另外与发热患者常做病毒检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