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问题解决不但能够协助学生巩固、拓展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水平、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案例:1、比较两辆车的快慢

师:现在有两辆车,第一辆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板书);第二辆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

师:你知道哪辆车跑得快一些吗?自己先考虑一下。分析数量关系:即:速度=路程÷时间

一、注重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

“问题表征”是指解题者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问题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构建属于自己的“问题表象”并被“短时记忆”的过程。主体“解决问题”时的数学思考,通常依赖头脑中“即时获得”并“短时记忆”的“问题表象”而展开。

( 1 )读懂题目

新课程提倡使用图、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表现信息,这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能够采取鼓励学生多读几遍,尝试完整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采用情境表演等方式协助学生理解。

( 2 )有效地收集和选择信息

能够鼓励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选择若干信息提出能够用数学解决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回答,如果要解决某一问题,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能够根据实际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对问题实行选、判断或补充。

二、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在分析数量关系上,过去有一些好的方法。能够借鉴传统“应用题”的教学经验,将“分析法”、“综合法”的思考方法“教”给学生。但问题在于很多教师往往“迫不及待”地将自己解题的方法或已经提炼出的方法告诉学生,导致学生再遇到问题时还是不会用。所以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的时间,对分析数量关系的总结一定是建立在学生思考、探究和充分的交流基础上的。

另外,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两个数量关系一般在小学四年级左右开始引入,但教师应注意他们在小学数学中的学习线索,包括第一学段的引入——正式学习——高年级的进一步理解。低年级虽然没有正式学习,但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对

运算意义的理解,就能够理解如“飞机每分钟飞行21 米,60 分钟飞行多少米”的问题,这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要注意这两个基本数量关系的变式。

六年级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不成比例) (3)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2.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一定)) 3.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x×y=k(一定)) 4.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点明主题,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新课的学习。】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课件出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和()的()相等。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12.8:8=x:10),比例的解是x=16。(板书解法1)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探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探讨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周晓蕾 摘要: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使他们具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关键是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 关键词:数量关系教学作用 The number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o solve problem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Normal college Zhou Xiaolei) Abstract:Teaching through problem-solving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so they have a simpl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helps develop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fore,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to solve problems is key to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Keyword: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Teaching Role 数量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数学概念,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使他们具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关键是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是老师教学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觉得困难有压力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假思索地做出来,如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怎么样去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利用简单应用题培养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意识 简单的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解答应用题的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教师把握机会,适时适当地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重视培养学生“数量关系”意识,一定会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很快就会使学生走进数学王国的大门。 案例1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数字的认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2”这个数字,学生会知道它表示两个物体,像2个苹果,2个同学等。在教“2”的合成与分解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合起来是两个苹果”,“两个苹果被你吃掉一个剩下一个苹果”。从中渗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使学生初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到了接触应用题时,再给学生点出“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的运算用加法”,“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用减法”。这时再把相应的数量关系教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很轻松。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建立大小的概念,在比较两数大小这类应用题中,求大数用加法,求两数差或小数用减法。 关于加减法的数量关系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个数+另一个数=和;差=和-另一个加数;大数=小数+差;小数=大数-差。 在让学生掌握这些简单的数量关系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又来了”、“多了”、“增加了”、“走掉了”、“用去了”等词语的含义,这样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就会使学生会审题、能列式,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行测数量关系题目解题技巧:常用的数字特性汇总

行测数量关系题目解题技巧:常用的数字特性汇总 一、整除性 整除性在公考中用的非常的频繁,更多体现在速算上,结合公考数算的特性,根据选项,不通过计算,直接出答案,整除性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思维,而不是方法;带余除法可以结合到这里,理论依据为同余问题,剩余定理。 1、(国家2007-52)某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80%,一次考试后,全班平均成绩为75 分,而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 ,则此班女生的平均分是: A、84 分 B、85 分 C、86 分 D、87 分 解析:此题的方法很多,有常规的方程法,也有稍微好点的十字交叉法,但这些都不是这里所要表述的利用数字的整除性。 因“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即女生的平均分是男生的1.2倍。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公考),分数只会是整数,所以我们只需要在选项中找一个12的整数倍的数即可,只有84符合题意。 2、(国家2006 一类-40)有甲、乙两个项目组。乙组任务临时加重时,从甲组抽调了四分之一的组员。此后甲组任务也有所加重,于是又从乙组调回了重组后乙组人数的十分之一。此时甲组与乙组人数相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A. 甲组原有16人,乙组原有11人 B. 甲、乙两组原组员人数之比为16∶11 C. 甲组原有11人,乙组原有16人 D. 甲、乙两组原组员人数比为11∶16 解析:此题的最佳思路还是利用数字的整除性,从“甲组抽调了四分之一的组员”,推出甲组的人数为4的倍数,排除掉CD,然后结合逻辑学的包含关系,排除掉A,选B。因为A成立的话,B也成立,答案只会是1个的,所以A是错的。 3、(天津2008-7)农民张三为专心养猪,将自己养的猪交于李四合养,已知张三,李四共养猪260头,其中张三养的猪有13%是黑毛猪,李四养的猪有12.5%是黑毛猪,问李四养了多少头非黑毛猪? A.125头 B.130头 C.140头 D.150头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 识解决有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如:)(一定行驶速度所用时间 所行路程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3 2102140=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 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板书: 8吨水 10吨水 水费12.8元 水费?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 1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 2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3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引导提问: A . 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 B . 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C . 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吨数 水费吨数水费=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 元 10 88.12X = 8X=12.8×10 X=8 108.12? X=16 答: 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3)与算术解比较。 ① 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板书: 先算每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时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① 用比例来解决。 ②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③ 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 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吨数 水费吨数水费=

数量关系解题方法之比例法细讲

数量关系解题方法之比例法细讲 什么是比例? 比例是数量关系之间的相对关系,或指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 用比例不用方程,学会比例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提高解题速度,在分秒必争的考场上取得好成绩。 解决比例问题的核心思想是“份数思想”,即根据题目中各数量间的比例关系,设定各个量的份数,将复杂的比例问题简单化 注意:比例问题的重点在于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明确两种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有助于你能快速,简便的解出题目。 如何运用比例法 当我们采用比例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含有一个固定乘除等式关系。 例如:路程=速度*时间总量=工作效率*时间利润=成本*利润率等,在使用比例法解决这类问题时,三个量必须固定一个量,寻找另外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例题讲解 例题1: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20个,可以提前一天完成.工作4天后,每天多加工5个,结果提前3天完成,问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解析:效率比是20:25=4:5 总量是不变的则时间比是5:4 因为工作效率没变之前完成工作总量是1天后来工作效率增加时间提前3天 则一份时间相差3-1=2天 所以4份就是8天则总量是4*20+25*8=280 例题2: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返回时它用原速度走了全程的4分之3多5千米,再改用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走完余下的路程,因此,返回甲城的时间比前往乙城的时间多用了10分钟,甲、乙两城相距多远? 解析:速度比是4:3 路程是不变量则时间比是3:4 相差一份是10分钟则速度变化的那一段路程所用时间是3*10=30分钟

那么这一段路程为0.5*40=20千米 设全程为S S/4-5=20 则全程S=100 例题3:一辆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提速20%与原速度的比是1.2:1=6:5 路程是不变量那么时间比是5:6 相差一份时间是1小时,则原定时间是6小时=360分钟 提速25%与原速度的比是1.25:1=5:4,路程是不变量那么时间比是4:5 相差一份时间是40分钟则提速后所用时间是160分钟 120千米的路程所用时间是360-160-40=160 总路程是120/160*360=270千米

统编教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用估算解决问题》名师教案

第二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5页例4及做一做。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学习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注意选择合适的单位,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二)核心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还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三)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学习重点 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五)学习难点 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用估算解决问题)》名师课件、《用估算解决问题》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按要求把下面的数填在相应的圈内。 203 195 123 285 308 215 114 (2)按要求把下面的数填在相应的圈内。 452 441 447 459 436 458 463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导入:找邻居 找出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十数:327、213、482、194 找出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百数:203、197、517、999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找邻居的小游戏复习如何找一个数的近似数,为后面的估算教学做好铺垫。】 2.问题探究 (1)引入估算 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题一:通过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呢?坐得下是什么意思? 问题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学生讨论解题思路:要想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比较六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与座位数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个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而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23+234= 问题三:必须要准确算出结果,才能做出判断吗?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这个问题是问能不能坐得下,并没有让我们去求两

对“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再思考

对“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再思考 [内容摘要] 本文从当前“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热议的话题着手,理性地分析了传统应用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当前新课改对解决问题教学的价值取向,对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数量关系的剖析、数量关系的提炼与概括以及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这三个环节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数学教学 从最近对不少一线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对于传统 “应用题”教学与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两者关系的认识不清是他们深感困惑的问题。一方面,从过去我们熟悉的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为目的的“应用题”教学到新课程以发展学生综合数学能力为核心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许多教师面对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编排呈现方式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不少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缺乏全局意识,导致了教学的“脱节”、学生解题能力的下降。而作为曾经是“应用题”教学核心的“数量关系” 教学,自课改开始就备受关注,“解决问题要不要突出‘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看待数量关系的作用?”“传统数

量关系教学的优势如何在当前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对数量关系的剖析——数学化的必由之路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而让学生具有数学化的能力便是“解决问题”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1 重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两次转化。 《小学数学教育》(2009.3) 刊登了北京师范大学周玉仁教授关于“解决问题”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其中第一个观点就足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审视当前的教学。文中指出,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完成了两次认识上的转化,第一个转化是指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经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全面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这两个转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过于重视第二次转化而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而课改后的教学又将关注的重心过多地放在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上,对数量关系的形成与

图形推理--蕴含数量关系的图形推理题解题技巧

图形推理--蕴含数量关系的图形推理题解题技巧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图形推理题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常出现,也是难度比较大的一种题目。在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中,图形推理题一般有10道,考查规律繁多,很多考生在解这种题时往往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便自动将其划为固定失分点。经过多年对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测试真题的的分析,专家发现,在近几年的图形推理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成为了图形推理的主要测查内容之一。现总结六类蕴含数量关系的图形推理题的解答方法,相信考生在学习了本篇文章之后,会大大增加解答图形推理题的自信度。 一、图形中特殊元素的个数 通常包括图形中的比较明显的图形,如图形中的角(直角)、交点、对称轴、三角形等。 例题: 【解析】题面都是汉字,但是本题不是笔画的规律。这些汉字的共同点是都含有“口”,观察第一组图形,“口”的数量为:1,2,3;第二组图形为:2,,4。故应该选择有三个“口”的。应该选择D答案。 二、图形中的笔画数与线条数 例题:

【解析】题干中每个汉字的笔画数分别为1、2、3、4,选项中只有D项是5笔。 三、图形中小图形的移动格数或者旋转度数 例题: 【解析】观察图形,容易发现是旋转的规律。外围的阴影逆时针旋转,每次移动两格;内圈的扇形阴影顺时针旋转,每次移动一格。按照此规律,应该选择C答案。 四、图形中阴影部分占所在图形的比例 例题:

【解析】观察图形,含有阴影部分。考虑面积的规律。发现每排前两幅图阴影面积相加,结果等于第三幅图的阴影面积。第一排阴影面积所占比例为:1/8,3/8,1/2;第二排是2/6,1/6,1/2;所以第三排图形中,将前两幅图的阴影组合在一起,通过观察就可以直接选择D答案。 五、图形中的封闭区域数 例题: 【解析】题干中各图有且只有一个封闭区域,选项中只有A符合。 六、组成图形部分数 例题:

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2.解决问题(2)

今天要学习的除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学习新 知。 课件出示第71页例8。 1.认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引导分析:要求买8个需要多 少钱,必须要先算什么?再算什 么?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老师板书:列成综合算式: 18÷3×8=48(元)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 定表扬鼓励。 4.究竟算得对不对呢?你会检 验吗? 老师:对!我们一定要记住解 答完之后要进行检验,才能有效提 高我们解题的正确率。 5.扩展思维:18元可以买3个 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说说思路并独立列式。 (2)检验正确性。 1.学生交流说说信息和问题。 2.必须知道先算1个碗多少钱, 再算8个碗多少钱? 3.小组讨论: 学生1: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 来帮助理解问题。 学生2:求买8个同样的碗用多 少钱,就需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 再算8个同样的碗多少钱。 学生3:一个碗的价钱就是18 ÷3=6(元),8个同样的碗的价钱 就是6×8=48(元)。 学生4: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18÷3×8,结果仍然是8个碗48元 钱。 …… 4.学生:可以这样检验,买8 个碗48元,说明一个碗的价钱是48 ÷8=6(元),这样3个碗的钱数就 是6×3=18(元),说明我们的解答 是正确的。 5.(1)学生说思路:先算一个碗的 价钱18÷3=6(元),再算30元里面 有几个6元就可以买几个碗,列式 为30÷6=5(个),所以说30元钱可 1.一个转笔刀3元,买7个要 用多少钱? 答案:3×7=21(元) 2.小兰买了4个同样的本子8 元钱,买一个本子多少钱? 答案:8÷4=2(个) 3.看图列综合算式计算。 答案:12÷4×6=18(千克) 4.乐福超市感恩节促销,2盒 巧克力18元,明明买7盒这样的 巧克力需要多少钱? 分析:先算买1盒巧克力需 要多少钱。再算买7盒巧克力需 要多少钱。 答案:18÷2=9(元) 9×7=63(元)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正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那么,学习了正比例到底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 2、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掌握用正比例知识

解答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过渡语: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我们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读李大妈的话进行体会,主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李大妈叙述的两个条件挖出隐含条件每吨水的价格以及水费和用水吨数之间的联系,感受水的单价一定)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师:除了算术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了? 生:比例 3、引入新课:对,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4、师: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自学提示: 呈现自学提示: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2)哪种量是一定的? (3)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师:你能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吗?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_会总比不会好

1)等差,等比这种最简单的不用多说,深一点就是在等差,等比上再加、减一个数列,如24,70,208,622,规律为a*3-2=b 2)深一愕模型,各数之间的差有规律,如1、2、5、10、17。它们之间的差为1、3、5、7,成等差数列。这些规律还有差之间成等比之类。B,各数之间的和有规律,如1、2、3、5、8、13,前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 3)看各数的大小组合规律,作出合理的分组。如7,9,40,74,1526,5436,7和9,40和7 4,1526和5436这三组各自是大致处于同一大小级,那规律就要从组方面考虑,即不把它们看作6个数,而应该看作3个组。而组和组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用乘法就能从一个组过渡到另一个组。所以7*7-9=40 , 9*9-7=74 , 40*40-74=1526 , 74*74-40=5436,这就是规律。 4)如根据大小不能分组的,A,看首尾关系,如7,10,9,12,11,14,这组数7+14=10+11=9+12。首尾关系经常被忽略,但又是很简单的规律。B,数的大小排列看似无序的,可以看它们之间的差与和有没有顺序关系。 5)各数间相差较大,但又不相差大得离谱,就要考虑乘方,这就要看各位对数字敏感程度了。如6、24、60、120、210,感觉它们之间的差越来越大,但这组数又看着比较舒服(个人感觉,嘿嘿),它们的规律就是2^3-2=6、3^3-3=24、4^3-4=60、5^3-5=120、6^3-6=210。这组数比较巧的是都是6的倍数,容易导入歧途。

6)看大小不能看出来的,就要看数的特征了。如21、31、47、56、69、72,它们的十位数就是递增关系,如25、58、811、1114,这些数相邻两个数首尾相接,且2、5、8、11、14的差为3,如论坛上fjjngs解答:256,269,286,302,(),2+5+6=13 2+6+9=172+8+6=163+0+2=5,∵256+13=269269+17=28 6286+16=302 ∴下一个数为302+5=307。 7)再复杂一点,如0、1、3、8、21、55,这组数的规律是b*3-a=c,即相邻3个数之间才能看出规律,这算最简单的一种,更复杂数列也用把前面介绍方法深化后来找出规律。 8)分数之间的规律,就是数字规律的进一步演化,分子一样,就从分母上找规律;或者第一个数的分母和第二个数的分子有衔接关系。而且第一个数如果不是分数,往往要看成分数,如2就要看成2/1。 补充: 1)中间数等于两边数的乘积,这种规律往往出现在带分数的数列中,且容易忽略如1/2、1/6、1/3、2、6、3、1/2 2)数的平方或立方加减一个常数,常数往往是1,这种题要求对数的平方数和立方数比较熟悉

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引发应用估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体会估算的价值,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会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三、教学过程: 1、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整理信息。 师:请同学们默读,然后说说这道题让干什么? 师:请你具体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信息有点多,怎样整理这些信息可以令我们一目了然呢? 根据学生意见,用表格的形式整理信息: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2.合作交流,分析解决。 (2)讨论: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方法一:笔算。 元(元) 61.2+21.2=82.4(元),100-82. 4=17.6(元),17. 6>10,所以用剩下的钱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方法二:估算。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3)赏析评价,重点研讨。 引导全班同学逐一分析上述不同的方法,在肯定前面两种方法后,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估算方法。 ○1提问: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 ○2设问:除了上述的估算方法外,你还可以怎样估算? ○3追问:那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你也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啤酒装箱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运用新知识来解决啤酒运输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继续上节课的话题,加强情境的延展性,有助于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的深入探究。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信息窗,请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改用载重10吨的汽车运,需要多少辆?” 谈话:请你用反比例知识列方程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解:设需要x辆。 10x=8×15 10x=120 x=12 答:需要12辆。

2.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啤酒总量一定,汽车的载重量和辆数成反比例,找出一定的量就可以根据反比例的知识列出方程。) 练习: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3.比较正、反比例解法,归纳意义,总结方法。 谈话: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用比例知识) ①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 ②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巩固练习。 ①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 成,,?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3.自主练习 (1)第2题:找出两种成反比例的量,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2)第5、7、8题: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4. 拓展练习:

行测数量关系解题关键之找等量关系

行测数量关系解题关键之找等量关系 行测一直是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包括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五大部分。其中数量关系一直是大家所恐惧的一个板块,大部分考生在备考阶段就直接放弃,这主要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适合题目的方法。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习用方程来快速解决数量关系,希望能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一、数量关系考情介绍 从历年考情来看,数量关系一直是行测考试中难度较高的、比较能拉开差距,为帮助考生全面有效地复习,现对每种题型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目前公务员考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考试,考试内容和题量都比较固定,主要考查数学运算一种题型。从题型方面看,主要考查计算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排列组合同题、概率问题、极值问题以及几何问题等,总的来讲,数学运算部分题型多样、方法综合,命题愈发灵活、巧妙,日趋凸显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二、方程法解题 .

通过题干描述找等量关系解题可以说是大家都比较习惯、熟悉、容易理解的主要方法,它适用于每种题型,而且表达比较直观。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用方程快速解题。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 1、方程的基本概念 (1)定义: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类型:根据未知数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数量关系中常考的主要是一元一次、二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 2、方程法解题步骤 用方程解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我们一步一步来学习。 第一:通过阅读题干找到等量关系; 第二:根据等量关系从左向右进行列式; 第三:在列式的过程中把未知量用未知数来表示; 第四:解方程。 .

我们以下面的这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例1某抗洪指挥部的所有人员中,有的人在前线指挥抢险。由于汛情紧急,又增派6人前往,此时在前线指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5%,如该抗洪指挥部要保留至少10%的人员在应急指挥中心,那么最多还能再增派多少人去前线? A.8 B.9 C.10 D.11 中公解析: 第一:根据题干前半部分得到等量关系。 第二:已在前线的人数+新增派人数=此时在前线的人数。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可用归一、归总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是学习用正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同时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说说正比例、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已知A÷B=C。 当A一定时,B和C()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比例。 (2)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3)总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和判断,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培养能力 1.提出问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说课讲解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把“应用题”换成了“解决问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领域之中。课改以来,不少教师都不约而同的遇到了同样的尴尬:“解决问题时学生找不着思路,乱猜乱碰”,“综合列式学生困难大”,“班级里好的学生真好,差的真差,两极分化严重”…… 新课改带来的困惑:数量关系要不要?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相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而新教材中应用题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强调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题。在当前“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关注情境的创设,关注信息的收集,而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甚至认为数量关系的训练是机械训练,与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理念相违背,应该抛弃。充斥课堂教学的是学生一味地根据情境讲故事,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只是停留在具体情境,缺乏在大量情境基础上的归纳提炼和概括抽象。因而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题能力较差,数学思考的发展没有深度。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是否还应强调数量关系?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还管用吗? 实际上,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把创设情境、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模型并重,不要因为教学改革而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学生如果没有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的厚实基础,那么,他们对于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等的后续学习也将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所以,我们学校经过理性的思考,提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这个课题。通过研究,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不断地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育思想。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与意图,正视和反思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现状。在大量的实践探索中,寻求出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质量。 2、学生形成对数量关系的整体认识和结构把握,形成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富生机和活力,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提高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解题速度

提高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解题速度 一、相遇问题 要点提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甲,乙在AB途中相遇。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1、同时出发 例1:两列对开的列车相遇,第一列车的车速为10米/秒,第二列车的车速为12.5米/秒,第二列车的旅客发现第一列车在旁边开过时用了6秒,则第一列车的长度为多少米? A.60米 B.75米 C.80米 D.135米 解析:D。A、B两地的距离为第一列车的长度,那么第一列车的长度为(10+12.5)×6=135米。 2、不同时出发 例2:每天早上李刚定时离家上班,张大爷定时出家门散步,他们每天都相向而行且准时在途中相遇。有一天李刚因有事提早离家出门,所以他比平时早7分钟与张大爷相遇。已知李刚每分钟行70米,张大爷每分钟行40米,那么这一天李刚比平时早出门( )分钟 A.7 B.9 C.10 D.11 解析:D。设每天李刚走X分钟,张大爷走Y分钟相遇,李刚今天提前Z 分钟离家出门,可列方程为70X+40Y=70×(X+Z-7)+40×(Y-7),解得Z=11,故应选择D。 3、二次相遇问题 要点提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路程的两倍。 例3:两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离A城52千米处相遇,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在离A城44千米处相遇。两城市相距( )千米 A.200 B.150 C.120 D100

解析:D。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两个全程,从A城出发的汽车在第二次相遇时走了52×2=104千米,从B城出发的汽车走了52+44=94千米,故两城间距离为(104+96)÷2=100千米。 4、绕圈问题 例4:在一个圆形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8分钟后两人相遇,再过6分钟甲到B点,又过10分钟两人再次相遇,则甲环行一周需要( )? A.24分钟 B.26分钟 C.28分钟 D.30分钟 答案:C。解析:甲、乙两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用了6+10=16分钟。即两人16分钟走一圈。从出发到两人第一次相遇用了8分钟,所以两人共走半圈,即从A到B是半圈,甲从A到B用了8+6=14分钟,故甲环行一周需要14×2=28分钟。 二、追及问题 要点提示:甲,乙同时行走,速度不同,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假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追及时间)内: 追及路程=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 =速度差× 追及时间 核心是“速度差”。 例5:一列快车长170米,每秒行23米,一列慢车长130米,每秒行18米。快车从后面追上慢车到超过慢车,共需( )秒钟 A.60 B.75 C.50 D.55 解析:A。设需要x秒快车超过慢车,则(23-18)x=170+130,得出x=60秒。 例6: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一辆汽车和一台拖拉机都从甲开往乙地,汽车出发时,拖拉机已开出15千米;当汽车到达乙地时,拖拉机距乙地还有10千米。那么汽车是在距乙地多少千米处追上拖拉机的? A.60千米 B.50千米 C.40千米 D.30千米 解析:C。汽车和拖拉机的速度比为100:(100-15-10)=4:3,设追上时经过了t小时,那么汽车速度为4x,拖拉机速度则为3x,则3xt+15=4xt,得xt=15,即汽车经过4xt=60千米追上拖拉机,这时汽车距乙地100-60=40千米。

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主题研修 实践探索研修案例 一、教研活动背景 新课程“解决问题”从一年级开始便渗透于数与运算领域之中,从理论上讲,六年的学习,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应该会得到加强。但在我校实际教学中发现,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弱了。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下的学生相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降低了,为什么学生拿到应用题会无所适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通过推门听课等常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他们将教学的关注重心过多的放在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教学中缺乏对数量关系的渗透、分析,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综合应用。这样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害怕做应用题,拿到题目,无处下手。长期下来,势必会削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本学期以“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作为切入口,让老师们在理论——实践——反思——跟进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循环中,提高对数量关系教学的再认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教研活动过程 2014年2月23日,我们进行了主题研修第二阶段活动——实践探索。本次活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一节课。在此之前,每位数学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构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上午第二节,我们进行了讨论,针对本节课的数量关系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节课,有朱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了课堂实录。中午,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活动,下面是一些评课的片段:在复习和引入阶段,郑老师紧扣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开始就进入了“综合列式”的构建模式中去,有利于下面教学的开展。利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用比较小的数字对问题进行解决,符合小学三年级的认知水平。在学生出示了计算结果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整理、学生通过说一说、倾听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好的进行了问题的解决思维训练;练习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朱老师先创设情景,把一步计算合并成综合算式引入到新课。先出示一个方阵有4行,每行5人,再出现3个方阵,进入了数学的主题。学生自行是做,经过交流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式。让学生说自己计算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比较评论,学生掌握了连乘的算理,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并解决了一些计算的实际问题,紧扣了数学目标。 以上两位教师的发言刚结束,我们立刻打断接下去的发言,因为发现教师没有围绕主题进行有效的评课。因此,在经过再次强调后,出现了以下的几位发言: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缺乏对数量的具体分析。比如,4表示什么?5在这里表示什么?那么4×5先求出的是什么?除了让学生明白先求什么?还要提问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很明显4表示的是行,5表示列,每行×几列=一个方阵的人数。包括其他的两种策略,我们要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最后教研组长进行了总结。 三、教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们主题研修的第二阶段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领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升评课水平,做到能够围绕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 1、精心准备,认真策划 本次活动时间较以往更长,在活动之前,我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并对本节课进行了集体备课活动,讨论本节课重点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中数量关系如何处理进行了预设。以前的教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