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中卫市海原县三河中学(黒城中学)陈海燕 755200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1.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初中化学教育是面向未来公民的基础教育。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燃烧、利用燃烧。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本课题教案的这种价值定位,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以知识为本,以应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2. 教案策略——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

对燃烧这一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学生一定还会有着好多的疑问,教案的线索应该发端于此。满足学生这方面的求知欲望,应该是这节课教案发展的动力。改变过去远离学生,单纯以教材为线索,或以教师的设想为线索的做法,而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教案,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案背景分析

1.教案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课题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熄(扑)灭火的方法和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氧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且有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能力,对于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比较熟悉,教师应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等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视频及实验等各种教案手段,精1 / 5 心设计教案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只有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参与面广(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才能达到课堂效益高,实效性强的效果。

三、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实质,知道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的原理;

(2)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3)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燃烧现象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2)渗透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燃烧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案重难点的确定

教案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防火、自救的常识。

教案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1.仪器:大烧杯

2.药品及其它:水、火柴、蜡烛、湿抹布、沙土、剪刀

3.多媒体课件

2 / 5

六、教案过程

【展示图片】展示几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引入新课】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板书】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

【展示图片】展示木炭、硫、铁、镁、蜡烛、煤等物质的燃烧图片。

【学生讨论】再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

【板书】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所说的)

【教师提问】氢气和氯气中反应是不是燃烧了?由此得出燃烧不一定都有氧气参与。这儿我们所讲的燃烧是常见的通常所说的燃烧哦。

【过渡】那么是不是什么物质都能燃烧呢?学生回答不是。例如:水、石头等。教师紧跟着提出问题:我们的书本子都是用什么做的?同学们知道它能燃烧吗?学生肯定回答:用纸做的能燃烧。教师接着问那么现在为什么没有燃烧了?这说明燃烧是不是需要条件?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教师讲解】着火点的概念: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表1 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白磷红磷无烟煤木炭

320--370

240

点着火700--750

40

(℃)

说明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它就像物质的沸点、熔点一样是物质的一个性质。一般来讲,着火点越低的物质越易燃烧。例:纸比煤容易点燃。

【教师展示视频】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

3 / 5

通过观看实验,每个小组分别选出代言人来表述本组的分析结果,各小组汇总之后得出一个结论。

【教师提问】依据那些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从而考察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过渡】通过探究分析和讨论,我们知道物质满足这三个的条件,燃烧就能顺利地进行,但缺一个或几个条件,就会不能燃烧,那么同学们,按照这个道理,我们只要怎么做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呢?

由学生依据燃烧的条件推出灭火的原理:

破坏燃烧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那具体应如何破坏燃烧的条件,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学生上讲台演示用不同的方法来熄灭蜡烛,并说出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即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熄灭蜡烛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并进行总结。

【板书】三、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1、隔绝氧气(或空气)

2、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练习】下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火情时采取的灭火办法,同学们分析一下分别运用了哪些原理?

【课堂检测】展示习题

教师学生一起对检测进行评价,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展示视频】介绍一些常见火源引起的火灾及自救常识(展示防火自救常识图片)。【学生讨论】引起火灾的火源有哪些?发生火灾了怎样自救。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灭火救火不如防火,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4 / 5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作业布置:1.查找有关消防器材的资料。

2.根据自己住宅特点设计防火灾的方案

七、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1、隔绝氧气(或空气)

2、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防火自救常识

5 / 5

《燃烧和灭火》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认识燃烧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设计理念】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 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 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课题内容的呈现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从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学习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 学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总结灭火的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增强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交流合作,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播放视频“少数民族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 知道了火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相信同学们已经猜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题了:7-1燃烧和灭火。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驱逐猛兽,熟食增强了人的体质,为身体发育,特别是脑髓的发育提供了更多的营养,使猿猴变成了人。 (设计意图:引起兴趣,引入课题) (二)燃烧的定义 火在我们化学中被称为“燃烧”。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蜡烛、硫、碳、铁丝的燃烧,你能总结他们的共同特点给“燃烧”下个定义吗?(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分类”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设计意图:总结,生成概念) (三)探究燃烧条件 猜想燃烧的条件: 猜想一:要有可燃物(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 猜想二:要有氧气,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设疑:三个条件都要满足?只满足其中几个?还需要其他条件吗? 探究1——燃烧需要可燃物 水能燃烧吗?酒精能燃烧吗? 演示实验:点燃蘸有水的棉花团和蘸有酒精的棉花团。 可见燃烧是需要达到一些条件才能进行的。下面我们就对燃烧所需达到的条件进行探究。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九上化学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材于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常用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第二课时围绕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和爆炸发生的原因,展开关于燃烧的继续学习。教材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讲述了爆炸的原因,以燃放鞭炮为例说明,并通过家用燃气爆炸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教材选取面粉爆炸的有趣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进而引出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关系,并对学生进行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标志和安全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的性质,知道了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通过第一课时,也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消防常识。学生对燃烧和爆炸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热衷于看到实验现象,且有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的意识,但对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现象为何不同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 2、知道可燃性气体有爆炸极限。 3、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

4、认识安全图标,初步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会对比和分析。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面粉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充分燃烧和爆炸,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燃烧条件,爆炸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爆炸产生的原因,安全意识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2通过提问回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3、实验展示,通过面粉燃烧系列实验,引导学生深入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并自然过渡到充分燃烧条件的发现和得出。 【实验探究】 通过问题引入:如何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1、面粉燃烧实验 通过改变面粉状态,呈粉尘状时可被点燃,验证面粉是可燃物,进一步体会接触面积对燃烧的影响。 2、面粉爆炸实验 继燃烧实验后,再次提出问题:如果瓶口塞上软木塞再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将学生带入对燃烧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时的思考,对爆炸产生的原因有一个直观地感受。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及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C 及CO的可燃性),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 知识讲解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3)由上述实验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高清课堂《燃料、燃烧与环境》一、2)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要点诠释】 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 2.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单元二的教学内容,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获取能量,征服自然的必要手段。燃烧是最常见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形式,了解燃烧的现象对充分利用能源、控制有害燃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本专题的学习对前面专题中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给予了必要的提高和补充。因而本专题的学习,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使教学内容具有阶段性和相对完整性,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初三学生对化学的了解仍处在初级阶段,熟悉的少,待认识的多,学生在探问或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中,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往往过多地依赖感性直观材料,具有较明显的依赖性。所以教学中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得出并证明结论,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设计思路: 在设计课程时,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只有当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介绍灭火的安全常识。 方法和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通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逐步树立研究自然科学必须要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并借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和归纳的能力。难点是对可燃物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理解。 3、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边讲边实验,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综合性教学法。根据化学教材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用由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边观察、边讨论,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主动的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学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概念和条件。 2.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旧知回顾】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人类祖先砖木取火的过程是_________变化。 【新知学习】 一、燃烧的条件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 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 下图所示)。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红磷__________。水下的白磷__________。 2.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实验现象___________ ___。 分析: ① 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 件?__________。 ② 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 件?__________。 ③ 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 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 3.__________与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燃烧。 4.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_____ _____;(2)____ ______;(3)__________。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实验7-2】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 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倒扣在杯中的蜡烛;正放在杯中的蜡烛;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的 烧杯中的蜡烛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 (2)隔绝。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 7.根据右图灭火器的原理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1.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 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水能灭火---水蒸发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木柴架空了能够燃烧更旺---与氧气充分接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和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徐磊盐城市第五中学 一、教材、学生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知道是很多促进燃烧和帮助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本节课将学生已知的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多的期待与想象。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讲授:讲解启发与演示启发结合; 2.教学手段:实验活动与探究、问题与讨论、多媒体投影交流。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品:白磷、红磷、试管、坩埚钳、玻璃棒、酒精灯、烧杯、打火机、蜡烛、小木条、煤炭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学生

【提问】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 【点拨】温度(解疑点水点灯,燃烧原因,

九、课堂评价 本节课有如下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 1、创设情境,以魔术引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思维的碰撞。 2、实验探究的设计,小组分组实验,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显示自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十、教学反思 1、实验改进 除了我预设的问题,学生也有一些额外的小的“意外”—“白磷为什么保存在水中?”、“水能降低温度”“那把白磷放在热水中,会燃烧吗?”“会”结果白磷并没有燃烧,实验现象与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立即能分析出“隔绝氧气”。并且由这个问题就巧妙地完成了预设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进而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燃烧与灭火 特等奖优质课展示 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学简案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谢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是在前面学 习的基础上的总结和延伸。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并且在1-6单元 的学习中,分别接触了液态(酒精)、固态(硫,铁等)、气态(氢气等)物质的 燃烧。所以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 之中。教材从燃烧条件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需要的三 个必备条件和灭火的一般方法,最后通过解决实例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 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 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 到生产、生活实际当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通过科学探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讲解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法:课堂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学习。

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南网头中学高丽芳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利用对比实验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能利用探究实验归纳物质燃烧的条件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2)学习分析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利用实验现象分析灭火的原理,总结灭火方法。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辨证地认识燃烧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3)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化学知识,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因此,本课题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算大,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且,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所以,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完成本课知识的学习;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利用物质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过程 活动1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火吗? 多媒体展示:人类利用燃烧史的相关图片:①远古时代:取暖、获得熟食;②古代:冶金、烧制陶瓷、制造火药;③近代:内燃机、蒸汽机广泛的应用;④当代:飞船升空、火炬燃烧等。 师:那你们知道火的历史吗?熊熊的火炬让我们感受到神圣和力量,无情的大火又使无数个幸福的家庭遭受灭顶之灾。 那么,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一旦发生火灾怎样灭火? 活动2【讲授】燃烧的定义 课件:木炭、硫、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小组讨论、概括燃烧的定义。 活动3【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问:燃烧的发生有什么条件? 探究活动1:从下列仪器及材料中选择你所需要的,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酒精灯、火柴、小木条、小块煤、小石块、蜡烛、烧杯、坩锅钳。 学生上讲台汇报自己组的实验方案,各组交流后完成实验。 方案:(1)用坩锅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煤,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学生实验后记录现象、分析。 探究实验2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全面版

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 北四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费相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设想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以及应用多媒体视频展播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位于上教版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是初中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燃烧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我们在学习氧气性质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的燃烧。对于旧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新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既可以让学生对燃烧的概念明朗化,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灭火措施和从火灾中安全逃生的方法,拥有较好的预防火灾安全的心理准备。让尽量减少火灾发生率落到实处。同时也是一节很好的德育课。 3、教材处理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交流与讨论”中的“分别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改为“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小木条和玻璃棒”。还增加了“水火不相容的教学内容”。这样改动,让学生更容易从实验现象分析出实验结论。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评价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素养。激

18-湖南-现场课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刘永林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刘永林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对燃烧还是比较熟悉。本课题重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将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教材主要内容:本课题内容包括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把燃烧定义,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做为第一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 识等内容作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学生和老师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根 据实验现象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等。让学生学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新闻联播》有关“天津大爆炸”的片段视频报道,让学生体会到燃烧利用不当给 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同时利用视频中涉及到的灭火方法引入学习灭火的原 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再通过电影《奇幻森林》、《紫日》片段视频,让学生从生 活中学习灭火的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便于掌握和运用。 3、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尝试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尝试灭火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燃烧与灭火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化学原理来为自身服务,历史悠久。燃烧与灭火也是今与 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 影响,对这些现象的本质认识比较缺乏。 2、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 认识的直接支持。初三的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年龄,所以本次课力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生活事例和实验中的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基本知识和技能: 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和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和逃生方法。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四、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答:火)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1) 师: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注意鼓励学生) 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

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好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生:发光、放热等 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 生:氧气 师:对,燃烧就象你们所说,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是氧化反应。 怎么样才能让燃烧顺利地进行?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不妨先从下面的问题入手: 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 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 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 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 探究一: 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物质的着火点。 同学们实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板书: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事例分析证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7.1燃烧与灭火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7.1燃烧和灭火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2)培养学生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了解安全自救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三、教学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四、教学方法: 自学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同时也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不光火灾,还有各种各样的危害事故。 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教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教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教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燃烧和灭火(教案和教学反思)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活动] 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时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分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提问: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板书:三、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了解火灾中逃生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初步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渗透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了解火场逃生一般常识,提高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小蜡烛(3支)、水、镊子、大理石、小木条、煤块、碳酸钠、盐酸、滤纸、刀子、抽滤瓶、试管、白磷、红磷、导管、烧杯(250 mL3只、500 mL1只)、铜板、酒精灯、火柴、废物杯。 教学过程: [演示]小魔术----手帕燃烧的实验 看课本人类历史有关火的利用的图片 [引入]燃烧是我们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至今,我们仍然通过燃烧获取生活生产所需的能量。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问]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演示]燃烧的条件实验:实验7-1 让学生讨论: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讲述]只要达到条件,燃烧就能发生,即使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情况下。 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板书) [讲述]只要三个条件都满足,燃烧就能发生,前提: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 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烧暖气的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生活中,煤块直接能点燃吗?怎样用火柴、木柴,纸张、打火机等引燃煤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过渡]火,让愚昧化作文明,使黑暗趋向光明!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但是,火灾对人类的施孽却是非常严酷的。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学生观察图片和数据,体会火灾的危害。 讨论课本129页相关问题,总结灭火原理。 [学生]回答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有其中之一即可。 总结:灭火的根本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板书:灭火的三种方法。 探究蜡烛火焰熄灭的方法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教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两部分内容。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并且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学情分析 通过日常生活及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关燃烧的化学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例如,硫、铁丝等燃烧现象和变化原理。由于缺乏系统的分析,未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不能科学的概括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无法自主设计探究方案;不能准确应用控制变量等科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理解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原理,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探究”增强创新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 激发热爱生活,树立安全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 价值 (3)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取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燃烧的条件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流程图: 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6 分20秒)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考试题及答案.doc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考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共7题) 1.燃烧是指________与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 ________反应。 【答案】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燃烧的概念,适合学生预习和预习后的自我测评。 答案:可燃物氧气发光发热氧化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2.灭火的原理:(1) ________、(2) ________、(3) ________,三个条件只需具备一个。 【答案】思路解析:本题依据燃烧的条件设计灭火的原理。 答案: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答案】(1)生产运输使用贮存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4.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右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路解析: 温度较低的铜丝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金属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铜丝会吸收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导致燃着的蜡烛熄灭;若将铜丝线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此时铜圈不会在吸收热量了。 答案:前者是因为铜丝吸热使蜡烛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后者热铜丝不会吸热,所以可以正常燃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5.你能说出下列成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1)钻木取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煽风点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火不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优质课教案(安徽省市级优课)

初探“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火灾中的如何自救。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 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及火灾中的自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教具准备】: 1、仪器:镊子、酒精灯、大烧杯、小烧杯、 2、药品及其它:水、碳酸氢钠、盐酸、火柴、木块、蜡烛、白 磷、石子、热水、小刀、湿抹布、铁丝、纸条、纸卷、酒精、 点滴板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与我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烈焰中的手帕” (1)魔术表演:烈焰中的手帕 【讲】通过刚才的表演,聪明的您一定知道了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与火有关。并且同学们心中还会存在疑问,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也会了解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 (2)引言:火,让愚昧化作文明,使黑暗趋向光明!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 火,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二、新课授入】: 【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初探燃烧与灭火”的化学殿堂。【板书】初探“燃烧与灭火” 请同学们根据我给你们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完成以下实验探究:并把导学案上本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探究活动一】:燃烧 1、探究活动:燃烧的条件 实验:⑴请同学们分别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观察哪种物质能燃烧,为什么? 实验:⑵请同学们点燃可燃物,再把大烧杯罩在燃烧的可燃物上,可燃物还能能够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实验:⑶请同学们观察小木条放在桌子是否能够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一、燃烧: 物质具有可燃性 1、条件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讲】着火点指的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可改变,可燃物不同,着火点也不同。 大家可以试一下,木条和纸条那个更容易燃烧,为什么? 2、演示实验:白磷的燃烧 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能不能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呢? 物质具有可燃性 条件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缺一不可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思考】刚上课时我们做的“烈焰中的手帕”,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探究活动二】:燃烧 ①请同学们根据实验及图片交流讨论,总结得出燃烧的特征及定义。【板书】2、定义 ②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 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情境引入】 (1)哈尔滨大火:图片 【四、新授课引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