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 癌症化疗的皮肤不良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化疗的皮肤不良反应

在白血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实质性肿瘤和一些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中,化疗药的应用正日益增加,其皮肤粘膜的并发症是常见的,虽很少危及生命,但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忧虑(如脱发)、毁形(如色素沉着)和不适(如口炎);偶尔这些反应可预示有较严重的全身毒性。本文讨论各种化疗药比较特异的皮肤粘膜反应,并依其发病机制或形态来归类。

细胞毒性反应

化疗药影响迅速分裂的细胞,对恶性和非恶性细胞的作用无选择性,故迅速增殖的组织如粘膜、毛发和甲对这些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是易感的。

一、粘膜炎:主要见于用博莱霉素、阿糖胞苷、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氟尿嘧啶、甲氨喋呤者,较少见于用胺苯吖啶、6-巯基嘌呤、米拉霉素、丝裂霉素和甲基苄肼者。其症状为用药后4~10天粘膜表面出现弥漫性红斑,随之成为糜烂面和溃疡(可孤立,成群或融合,常出血),主要见于口腔,偶见于直肠,经5~7天痊愈,其严重度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次数有关,减少药量或用药次数可减轻反应,偶需停药。化疗引起的粘膜炎需与细菌、病毒和霉菌性粘膜炎相鉴别。

粘膜炎的并发症包括中等到重度疼痛,脱水甚至消瘦等,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治疗继发感染和止痛等。

二、脱发:生长初期的毛发是人体增殖最迅速的细胞群体,故细胞毒类药物最常见的作用是脱发。药物可抑制有丝分裂或损伤毛母质的代谢过程,使毛干变得软弱或不能形成毛发,轻度外伤或摩擦均可使毛发断裂和脱落。化疗引起的脱发仅影响有活性的生长初期的毛发(占头发的80~90%),脱发常呈弥漫性,但最初并不完全脱落,经反复用药后常引起全秃。其他短毛(须,眉,睫,腋、阴毛)依其有丝分裂率和生长初期毛发所占百分率也不同程度地受影响。毛发脱落常在化疗后1~2周开始,1~2月后变得最明显,停药后可恢复。与脱发有关的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博莱霉素、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氟尿嘧啶、羟基脲、氮芥、丝裂霉素、长春碱和长春新碱。

在输注细胞毒药物时,使用头皮降温或头皮止血带,使药物到达毛发毛囊的量减少,可使脱发延迟或减轻。

三、Beau线:它的出现反映了甲基质中有丝分裂活性的减少或停止。使甲板发生横行凹陷,并明显变软。Beau线随甲的生长向远端移动,在6个月内从指甲中消失。偶尔在化疗后可发生甲板部色素脱失性横行凹陷沟,称Muehrcke线,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化疗后产生的甲板化学成份或结构异常有关。

四、水疱:偶见于接受超高量的甲氨喋呤或联合用其他化疗药者。水疱发生在正常皮肤,更常见于皮肤受压或菲薄区,推测其发生机制与有丝分裂受抑制后粘膜形成溃疡类似。

局部损伤

一、静脉炎:静注许多高浓度的抗肿瘤药可引起局部化学性静脉炎,其表现与感染性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相似。可见于应用卡氮芥、柔红霉素、多柔比星、氟尿嘧啶、氮芥等后。

二、化学性蜂窝织炎:一些化疗药物输注时如外渗到静脉外组织可产生化学性蜂窝织炎。表现为局部立即发生疼痛和红斑,12小时后发生水肿,依药物外渗的数量及其毒性,反应可至此停止发展并慢慢消退,局部皮肤变硬和有色素沉着;也可发展成广泛坏死和溃疡,甚至使神经血管结构、肌腱和肌肉暴露,溃疡愈合缓慢,常并发感染和关节挛缩。药物外渗致局部坏死最多见于用多柔比星后,也见于用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氮芥、米拉霉素、丝裂霉素和长春硷后。已报告局部应用二甲基亚砜可使溃疡缩小;皮损内用异丙肾上腺素或心得安有解毒效能,苏打局注对多柔比星或柔红霉素外渗、硫代硫酸钠局注对氮芥外渗有特异性

解毒作用,但早期作手术切除和植皮似为治疗溃疡最有效的方法。

过敏反应

抗肿瘤药的过敏反应较少见,如发生常需停止。

一、I型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症。以用门冬酰胺酶的病人最多见。65%可发生I型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荨麻疹,但也可发生慢性荨麻疹,血清病和过敏症。顺氯氨铂占第二位,静注后很快发生,其特征为脸红、瘙痒、红斑、风团、呼吸困难、气管痉挛、大量出汗、呕吐和低血压,危及生命的反应的发生率从5%(单用时)到20%(与其他药合用时)不等,预先应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可使某些病人能耐受以后的治疗。用多柔比星时,在输注静脉上可发生特殊的局限性荨麻疹,其机制不明。环磷酰胺也可发生I型反应,但较罕见。

二、Ⅱ型反应:应用大剂量抗肿瘤药物后引起的大疱性皮疹可能是由本型免疫反应所介导。

三、Ⅲ型反应:临床表现为荨麻疹、多形红斑和血管炎。应用甲基苄肼可引起Ⅲ型反应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接受羟基脲和氮芥治疗的病人可发生多形红斑;用米拉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羟基脲可引起血管炎(伴发热和流感样综合征)。

四、Ⅳ型反应:局部应用氮芥治疗蕈样肉芽肿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用柔红霉素、多柔比星和氟尿嘧啶可引起刺激性皮炎。

与射线的相互作用

某些化疗药物与各种波长的射线相互作用可产生特异的皮肤反应。表现为:

一、射线增强作用:小剂量抗肿瘤药和X线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引起射线作用增强,这对某些实体肿瘤的治疗是有用的,但也可引起对非肿瘤组织特别是对皮肤、食道、肺和胃肠道的反应,发生组织坏死,严重者需延迟或停止放疗。这一作用在放疗和化疗同时进行时最可能发生。最易引起射线增强作用的药物是放线菌素D和多柔比星,而博莱霉素、氟尿嘧啶、羟脲和甲氨喋呤等也可与此类作用有关。

二、射线回忆:当原经放疗的组织再次接触到某些化疗药物时,在放疗部可发生炎症反应,称为射线回忆。此反应与射线损伤不同,可发生在放疗后的数月至数年中,反应可出现在皮肤、肺、食道、小肠和心脏。其中放线菌素D和多柔比星是与皮肤内射线回忆反应有关的两种药物。

三、光敏感:用氮烯咪胺、氟尿嘧啶和长春碱后可产生真正的光过敏(对UVB的红斑反应增强),故病人在应用上述药物后应避免日晒和宜用高日光保护因子(SPF)的遮光剂。

四、紫外线性红斑的再活动作用:有些病人在轻度晒斑消退后,如应用大剂量甲氨喋呤则可使晒斑再发,且再发的晒斑比原来更重。

色素改变

色素改变是癌症化疗中最常见的和最少了解的皮肤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色素沉着,偶也有色素脱失。

一、弥漫性色素沉着:广泛性的皮肤色素沉着可见于用马利兰、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羟脲或甲氨喋呤者,用马利兰后还可发生阿狄森样综合征。

二、局限性皮肤色素沉着:用博莱霉素后可发生特殊的线状或鞭毛样条纹的色素沉着(推测与搔抓有关);用多柔比星、马利兰,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后有口腔粘膜的色素沉着;静注博莱霉素和氟尿嘧啶在静脉上可出现特殊的匐行性色素沉着(可能是一种亚临床的静脉炎);用博莱霉素后在身体压力部位可发生色素沉着;间歇性地应用大量甲氨喋呤后在毛发内可发生横行色素带。

甲的色素沉着可是弥漫性或呈带状,先发生于甲近端,随甲的生长向远端推进,常见于用环磷酰胺、柔红霉素、多柔比星和氟尿嘧啶后;用环磷酰胺或联合化疗者也可发生甲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