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7
成语的特点、来源成语:即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上像短语或小句但有了定型的语言备用单位。
1、特点:结构的稳固性,不可改动,如:背信弃义、移风易俗。
意义的整体性,并非字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特定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义。
如:胸有成竹、三人成虎、水中捞月、快马加鞭、得寸进尺、斩草除根、下落不明、口耳相传、心如刀割、不义之财。
古代神话寓言,如: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朝三暮四、黔驴技穷、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破镜重圆、请君入瓮、闻鸡起舞、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曲高和寡、举案齐眉、东山再起、败军之将、韩信将兵。
古代典籍、诗文,如: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切磋琢磨《诗经•卫风》、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洋洋大观《庄子•天地》群众的口头语言,如: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敝帚自珍《典论•论文》、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一干二净、三长两短、拐弯抹角、分秒必争、爱财如命、安家落户、白纸黑字、百年大计、人山人海、指手画脚、直来直去、大男大女。
3、作用:恰当运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言简意赅,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愚公移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文章生动形象,如:“掩耳盗铃”喻自欺欺人、“口蜜腹剑”喻嘴甜心狠、“异想天开”喻想法不切实际、“千言万语”喻话语很多。
能够协调句式,增强节奏感,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附录一:成语中易写错的字(括号中为正确)出人投地(头)走头无路(投)众口烁金(铄)中流抵柱(砥)乌和之众(合)直接了当(截)(罔)真知卓见(灼)张慌失措(皇(贷)再接再励(厉)运筹帷握(幄)欲盖弥张(彰)(杳)同仇敌慨(忾)投机捣把(倒)图穷匕现(见)(饰)无耻滥言(澜)相形见拙(绌)消声匿迹(销)(销)修茸一新(葺)诩诩如生(栩)暇思迩想挺而走险(铤)叹为观只轻歌漫舞(曼)前踞后恭披肝历胆(沥)篷筚生辉暗然失色(黯)按步就班并行不背(悖)不加思索陈词烂调(滥)穿流不息愤发图强(奋)蜂涌而至感人肺腹(腑)膏梁子弟汗流夹背(浃)好高鹜远涣然一新(焕)积毁消骨 修养生息(休)宣宾夺主(喧)(遐)一张一驰(弛)一愁莫展(筹)言简意该(赅(止)世外桃园(源)如法泡制(炮)磬竹难书(罄(倨)迫不急待(及)破斧沉舟(釜)披星带月(戴(蓬)沤心沥血(呕)奴颜卑膝(婢)弄巧成绌(拙(部)白璧无暇(瑕)别出新裁(心)病入膏盲(肓(假)草管人命(菅)层峦迭嶂(叠)缠绵悱测(恻(川)惮精竭虑(殚)耳儒目染(濡)飞扬拔扈(跋(拥)斧底抽薪(釜)富丽堂黄(皇)肝脑途地(涂(粱)功亏一匮(篑)鬼计多端(诡)海角天崖(涯(骛)和霭可亲(蔼)轰堂大笑(哄)怙恶不俊(悛(销)急流勇退(激)坚如盘石(磐)金榜提名(题)金壁辉煌(碧)精神焕散(涣)苦心孤旨(诣)口干舌躁(燥)烂竽充数(滥)离经判道(叛)礼上往来(尚)历兵秣马(厉)历精图治(励)缭原烈火(燎)留芳百世(流)流言非语(蜚)龙盘虎据(踞)录录无为(碌)落英宾纷(缤)貌和神离(合)美玉无暇(瑕)明辩是非(辨)名列前矛(茅)明火直仗(执)名记不忘(铭)摸糊不清(模)莫不关心(漠)默守成规(墨)目不交捷(睫)脑羞成怒(恼)凤冠霞佩(帔)振人心魄(震)民生凋弊(敝)不温不火(瘟)坐想其成(享)前扑后继(仆)兵慌马乱(荒)融汇贯通(会)巾国英雄(帼)日新月益(异)背景离乡(井)如洪气势(虹)空空如野(也)淋漓尽至(致)蛋丸之地(弹)怨天由人(尤)无可非异(议)洁然一身(孑)直言不诲(讳)锋芒必露(毕)故名思义(顾)相反相承(成)事得其反(适)劳役结合(逸)占了上峰(风)包罗万项(象)轻而一举(易)不可名壮(状)道貌暗然(岸)无精打彩(采)浮想联篇(翩)物及必反(极)无可质疑(置)及及可危(岌)人才倍出(辈)养尊处悠(优)受益非浅(匪)不求慎解(甚)出类拔粹(萃)自立更生(力)不可就药(救)忧心重重(忡)孩啼时代(提)争争日上(蒸)功不可抹(没)致关重要(至)应辨能力(变)珊珊来迟(姗)人至义尽(仁)义气用事(意)余勇可估(贾)永保青年(葆)举旗不定(棋)无则加免(勉)冒然行动(贸)哀声叹气(唉)针贬时弊(砭)当物之急(务)辛辛学子(莘)腆不知耻(恬)彼彼皆是(比)苇编三绝(韦)百孔千窗(疮)炉火纯清(青)自名得意(鸣)胜气凌人(盛)一本万历(利)势均利敌(力)悬梁刺骨(股)名思苦想(冥)珠丝马迹(蛛)全宜之计(权)老声常谈(生)一獗不振(蹶)立杆见影(竿)大气晚成(器)精兵减政(简)委屈求全(曲)棉里藏针(绵)合盘托出(和)举止安祥(详)大名顶顶(鼎)立案侦察(查)勾通南北(沟)纷至踏来(沓)以老卖老(依)口密腹箭(剑)山青水秀(清)不及不离(即)一泄千里(泻)嘻笑怒骂(嬉)滥芋充数(竽)卑躬曲膝(屈)岂人忧天(杞)吊以轻心(掉)震聋发聩(振)惩前必后(毖)坐地分脏(赃)装黄门面(潢璜)。
如何判断一个四字词是不是成语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不依靠成语词典和搜索引擎,怎样大概判断一个四字词语是不是成语?1、记住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形象具体、语势有力、文气较足。
凡是符合上述特点的四字词有可能是成语。
例如:紫气东来。
2、相反,词语平淡、文气很差、念起来拗口甚至不通顺的四字词语很有可能不是成语。
例如:不能战胜。
3、很新的典故组合的四字词组,还没有收录进成语词典呢,肯定不是成语,成语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和时间。
但是今后极有可能是一个成语。
例如:正龙拍虎。
4、对于像“与时俱进”这样的词组,虽然还可能没有收录进成语词典,但是由于它符合第1条的特点,加上影响巨大广泛,可以肯定的说,与时俱进就是个成语了。
当然以上不是绝对的,例如五颜六色,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成语词典收录了它。
不过,这个五颜六色的确太平淡了,可以淘汰掉,不把它当成语用。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
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
什么在上四字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特点成语的定义: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特点: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意义整体性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
“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语法功能的多样性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
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1、结构上的稳固性。
构成成分一般不能任意更换。
2、意义上的整体性。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的特点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存有紧固的结构形式和紧固的观点,则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就是做为一个整体去应用领域的。
比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成语存有非常大一部分从古代相续延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存有古书上的成句,也存有从古人文章中放大而变成的词组,除了源自人民口里常说道的习用语。
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认知,有些从字面上就难于认知,特别就是典故性的。
例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据一定的比例。
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就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存有一定的原文。
例如“狐假虎威”自身利益《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自身利益《燕策》,“画蛇添足”自身利益《齐策》,“刻舟求剑”自身利益《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自身利益《韩非子·难势》,都就是古代的寓言。
成语和词语有什么区别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就是则表示通常概念的紧固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就是由四个字共同组成的。
比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就是四字成语。
多于四字的成语,"例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到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
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
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
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相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就是由几个字共同组成的紧固词组,但是专名就是则表示特定概念的,比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特的名称(当然,可能将存有下文),"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特的名称。
成语则就是则表示通常概念的,比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以形容被击败的军队,也可以用以形容稠密零散的人群。
成语的意义及用法一、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一定的语义内涵和修辞功能。
成语大多源于古代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语通常含有比喻、象征、寓言等修辞手法,能够简洁、生动、形象地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二、成语的结构与分类1.结构:成语的结构主要有并列式、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
2.分类:根据成语的语义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寓言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2)历史成语:如完璧归赵、草木皆兵等;(3)文学成语:如倾国倾城、判若云泥等;(4)比喻成语:如举一反三、锦上添花等;(5)象征成语:如狼烟四起、丹心一片等。
三、成语的意义与用法1.意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多层次性,包括表面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字面的意义,比喻意义是成语所表达的核心意义,象征意义是成语在特定语境中所具有的寓意和情感色彩。
2.用法:成语的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语在句子中作为固定短语出现,不能拆分、不能替换;(2)成语要与句子的语境相符合,表达准确、贴切;(3)成语的使用要遵循语法规则,如成语作主语、宾语、定语等;(4)注意成语的搭配和关联,避免出现成语误用、望文生义等错误。
四、成语的学习与应用1.学习成语:通过阅读、背诵、积累等方式,掌握成语的字面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了解成语的来源、故事背景等。
2.应用成语:在写作、口语表达等场合,恰当运用成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文采。
3.成语运用技巧:学会根据语境、对象、场合等选择合适的成语;掌握成语的固定搭配和关联词语;避免成语的误用和重复。
综上所述,成语是汉语语言宝库中的瑰宝,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理解和运用,使成语成为提高语文水平的有力工具。
习题及方法:1.下列成语中,属于寓言成语的是()A. 守株待兔B. 完璧归赵C. 草木皆兵D. 锦上添花解题方法:通过对成语的分类和寓言成语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选项A“守株待兔”是寓言成语,故选A。
成语的基本特点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简洁:成语的结构一般为四字,但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结构。
这种简洁的结构,能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2. 精炼: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含义精炼、生动、形象。
能够准确传达情感,以及描述完整的事情或比喻人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 形象生动:有些成语的含义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但更多的则需要了解其渊源出处,这就需要了解成语的形成过程。
成语不仅是四字结构,还有很多是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故、文人作品和外来文化等,这种丰富的表现形式,为人们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语言交流方式。
4. 准确: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含义。
只有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才能正确运用,避免误解或误用。
5. 历史悠久:汉语中的成语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故、文人作品和外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了解成语的历史渊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的含义。
总之,成语的基本特点是简洁、精炼、形象生动、准确,以及历史悠久。
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正确运用成语的关键,而了解成语的渊源出处则能帮助理解和掌握成语的含义。
成语本来是人民大众口头上或古人今人的著作中使用的语言材料。
成语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言简意赅成语一般都能把人们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用十分简练、非常概括的几个字说出来,真正具有言简意赅(完备)的优点。
适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会使语句显得格外精炼。
例如:(A)方枘(ruì)圆凿意思是:方榫(sǔn)头不能楔(xiē)进圆孔洞,比喻两件事不相容,或者比喻事情的不可能。
(B)色厉内荏(rěn)意思是外貌看起来庄矜、威严,而内心里却很怯懦。
(C)众口难调意思是吃饭的人多了,饭菜的味道就很难使所有的人都满意。
比喻作一件事情,不容易使各方面都没有意见。
这类成语,如果改用一般的话来说,即使多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达得像用成语那样的意思丰富和透彻。
(2)易学易记由于成语在结构形式和组织方法上,基本上有规律可循,所以学起来都比较容易,甚至为创造新成语也提供了便利条件。
比如:翻天覆地横征暴敛醉生梦死抱残守缺啼饥号寒这些成语,从语法的角度上来分析是有它的共同之处的。
"翻天覆地"是动宾结构,是由翻、覆、天、地四个字交错组成的。
提起"翻天",可能就想起"覆地"。
又如"横征暴敛",是横、征、暴、敛四个字组成的。
"横征"和"暴敛"对仗是很工整的。
所以学起来、记起来都很容易,特别是由于成语具有四字性,也使成语易学易记。
(3)形象具体有许多成语,含有显著的修辞因素,看了或听了以后,就会在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具体的印象。
成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举几种常见的例:(A)比喻法。
借某一种情况说明另一种情况。
例如:中流砥柱这个成语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黄河中流的砥柱山。
"砥柱是在黄河中流的一座山,黄河的水日日夜夜汹涌澎湃地冲击它,可是千百年来,依然屹立在那里。
成语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例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
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
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
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
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
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
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
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
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
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
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
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
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
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
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
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
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
""蜜饯黄连先甜后苦。
"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
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
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尔被引用了。
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
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
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
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
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
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
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
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
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
"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
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
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
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
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
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如:巾帼须眉巾帼英雄巾帼丈夫今不如昔今蝉蜕壳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愁古恨今非昔比今来古往今日有酒今日醉今生今世今是昔非今是昨非今夕何夕今昔之感今雨新知今月古月斤斤计较斤斤较量斤斤自守金榜挂名金榜题名金碧辉煌金碧辉映金碧荧煌金篦刮目金璧辉煌金镳玉络金镳玉辔金波玉液金钗换酒金钗十二金钗细合金蝉脱壳金城千里金城石室金城汤池金翅擘海金丹换骨金貂换酒金貂取酒金貂贳酒金断觿决金风送爽金风玉露金刚努目金刚怒目金刚眼睛金戈铁甲金戈铁马金戈铁骑金谷酒数金鼓连天金鼓齐鸣金鼓喧阗金光盖地金龟换酒金闺国士金闺玉堂金壶墨汁金辉玉洁金鸡独立金鸡消息金枷玉锁金浆玉醴金浆玉液金尽裘敝金尽裘弊金精玉液金科玉律金科玉臬金科玉条金口木舌金口玉牙金口玉言金口玉音金口御言金匮石室金兰之交金兰之契金兰之友金马玉堂金门绣户金迷纸碎金迷纸醉金瓯无缺金瓶落井金人缄口金人三缄金人之缄金人之箴金舌弊口金舌蔽口金声玉服金声玉润金声玉色金声玉振金声掷地金石不渝金石交情金石可开金石良言金石丝竹金石为开金石之策金石之功金石之计金石之坚金石之交金石之言金石至交金台市骏金汤之固金淘沙拣金题玉躞金童玉女金屋藏娇金屋娇娘金屋之选金屋贮娇金无足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金吾不禁金相玉式金相玉映成语的特点汉语词汇极其丰富,四字结构的词语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