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 格式:ppt
- 大小:429.55 KB
- 文档页数:32
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思维一、引言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一种洋泾浜语言。
“中式英语”这个词语在英语里面被称为“Chinglish”,意思是汉语及英语组合而成的语言。
是指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
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在英语的运用中经常会受到中式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干扰,尤其在翻译中这样的毛病比较普遍,比如“When you leave car,please turn off door and window,take your valuable things.(离开车时,锁好门窗,拿走贵重物品。
)”,“Today’s weather is not very good.(今天天气不是很好。
)”,“The classroom is quite hot.(教室里面很热。
)”等等。
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中式英语思维的造成往往是学习者在翻译中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易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
二、中英思维对比分析其实,所谓地道的英语,就是所表达的语言符合英语思维方式与习惯。
想要正确运用英语的思维模式,唯一且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
下面试比较中英思维的差异:1.思维方式:中式思维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特性。
主体意识善于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性出发,以人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为标准,以主体介于客体,客体融入主体的形式,有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
语言上多以“人”为主语,语态上多用主动语态。
而西方人多以客体为认知对象,把自然作为探索和征服的对象,因而主客对分,天人对立,对自然持尊重客观的态度,导致客体意识为主,以科学认知为基础,由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
所以严格区分主客观,语态上多用被动语态。
2.西式思维喜外露,中式思维喜含蓄。
英语经常开门见山先论述观点态度,再开始叙事表达;而汉语则往往相反。
中式英语特点浅析Ξ■ 陈三东 摘 要:英语学习中常出现中式英语,本文从语音、词法、句法、语篇及语用的层面分析了中式英语的特点。
最后指出了避免中式英语的几种对策。
关键词:中式英语 避免 对策中式英语(Chinglish ),也叫汉式英语或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之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
[1]在我国,由于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等存在着很多不同,而且,大多数中国人学习英语是在掌握了母语后开始,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已养成了用母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因此在学习时,他们习惯于从中国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考虑西方的国情及语言习惯,这样便造成大量的中式英语的出现。
总结起来,中式英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层面。
一、语音层面中国学生在发不出英语中的某些音位时,倾向于使用母语中的某些发音部位类似或听起来类似的音代替英语发音。
例如,我们标准汉语中没有ΠθΠ和Πe Π这两个音,但是我们有与ΠθΠ和Πe Π发音部位和听起来都很类似的Πs Π和Πd Π,大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都很自然地借用了汉语中的这两个音,把ΠθΠ和Πe Π发成Πs Π和Πd Π,从而造成了中式英语。
再如,英语和汉语中都有Πr Π这个音,但是这两个Πr Π是有区别的。
英语中的Πr Π要求有摩擦,不像汉语中的Πr Π那么简单平实,只要卷舌就可以了。
大多中国学生由于受汉语干扰,用汉语里的Πr Π代替英语里的Πr Π,发Πr Π开头的英语单词时,摩擦都不够。
就好像大多数美国人学汉语时,由于受到他们母语的影响,会在发“热(re )”这个音上用上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发成“Πre Π”一样。
中国学生发英语的Πr Π音时也会受到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
二、词法层面在词汇方面,我国英语学习者经常出现的中式英语主要有六类,即生搬硬套、用词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和累赘、过多使用修饰词、褒贬误用等。
中国式英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利与弊在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这样的表达法:1.Open the door see mountain.(开门见山)2.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Give you a little color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
)经过调查研究,这种所谓“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orChinese English)的产生决不是一时的失误,而是具有深厚的社会语言学根源。
一、中国式英语的概念及其成因中国式英语最初指的是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是19 世纪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做生意时所使用的一种贸易语言。
当时,因为国人对于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所包含的英语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使用一些不规范的翻译方式,具有很大局限性。
李文中1993 年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中指出:“所谓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从二语习得的理论来看,中国式英语是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或过渡语[2]。
它是二语习得者按自己发展的规则创造出来的含有母语特征又具有目的语特征的语言系统,是属于掌握目的语之前的过渡性阶段———这是二语习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中介语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所产生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引起的,即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语言结构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那么第一语言对二语学习就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3]。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在语言形式与结构、使用者思维特征、负载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非常明显和典型。
中介语是某一个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现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个语言体系会不断地向目的语靠近,因此具有个体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浅谈中式英语的表现、成因及改进办法作者:杜小云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2期一、中式英语概述Chinglish,即“中式英语”。
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很多人常常混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认为二者是一回事。
其实,“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中式英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表现(一)词语搭配不当中国人从小学习的是汉语,在词感和词语的搭配方面都与国外的英语方式不同。
那么我们习惯的搭配一旦用到英语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明显的问题。
(二)误用词语在中英文的实际使用中,经常会出现一词多义,在不同的意境中同一个词语可以有不同的意思表示,初学英语者往往会以学习中文的思维角度去看到英语中的词语,而且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的语言环境,这样就造成中式英语,形成词语误用的现象。
(三)基本语法错误英语的语法是学习英语的又一重要法门。
而在生活中的口语表达成交流中经常出现语法的运用错误。
(四)重复表达重复表达说的是在英语的运用中说话人本来用一个词语就可以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由于不知道词语的完整意思,往往用多个词语或整句话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犯了重复表达的错误。
(五)时态运用不当在英语的运用中,有一个特点和汉语有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英语中对于时态的运用,而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时态这一回事。
因此学生们在口语和写作中经常会忘记动词时态的变化或者根本就没有时态观。
(六)语态运用不当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是英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就像汉语当中有主动句和被动句。
在不同的情形,或者为了迎合某些表达需要,英语和汉语都需要不同的表达方式。
学生们经常会忽略英语的时态运用,或者运用不当。
三、中式英语的成因(一)语言基础不扎实1.词汇量问题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要有足够的词汇量。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词汇量的积累,掌握了大量的词汇是使英语提升的必须途径。
现代人们对Chinglish-“中式英语”应持有的态度摘要:Chinglish是“Chinese English”的缩写,中文叫做“中式英语”。
它伴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受中英不同语音系统,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意义准确,不影响双方交流的情况下,带有“中国式”发音特征的中式英语是可以允许存在的。
当然更应鼓励人们自觉探究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发音问题,克服传统思维,文化差异的影响,进而慢慢向地道纯正的英语靠拢。
关键词:中式英语;定义;起源;原因;态度最近一段央视记者采访赞比亚发展署总监安德鲁的视频在网络上引来热议,视频中的男记者用英语和赞比亚官员对答。
中国记者向赞比亚官员提出了三个问题:(1)Andrew, what’s your view about the five BRICS countries? (安德鲁,你对金砖五国有什么看法?)(2)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 (你怎么看中国近几年的发展?)(3)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ambia and China in development? (你怎么看赞比亚和中国的发展关系?)这位记者喜欢用“How do you see(你怎么看)来提问很显然是用中文的逻辑来思考。
但从总体上来说,该记者在语法句型上均没有太大的错误。
大家热议和取笑的重点是他没有正宗的英式或美式发音,而是带有纯正的“中国方言式”发音特征。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对“中式英语”的思考。
本文从中式英语的含义,起源及其产生的原因出发,旨在促进大家对中式英语形成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一、中式英语的含义“中式英语”是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例如口语中出现的中国式口音,根据中文语法构建的句子,使用由字面意思直译的中文习语等。
在全球颇具影响力的在线百科全书中,对Chinglish一词作了如下定义:Chinglish refers to spoken or written English that is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 Chinglish can be compared with other putative international hodgepodge varieties of English, such as Denglisch (German), Franglais (French), Spanglish (Spanish), Engrish (Japanese), Hinglish (Hindi), etc。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辨析摘要:英语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广泛的本土化。
一批带有地域特色的英语变体,如:日本英语、菲律宾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这其中也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在中国发展三个阶段出现的变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发展并弘扬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文化软实力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93-0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英语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其传播地生根发芽,并受当地语言、文化、习俗的影响,逐渐变化发展,其名称也由单一的“english”变成了“world englishes”(kachru,1990)。
在英语本土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出现成为了客观存在,学界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甚至有很多人把“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混为一谈。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在中国发展三个阶段的背景、成因、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说明积极承认“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并大力发扬推广的意义,进而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终目标。
一、英语在中国的三个发展阶段英语自19世纪进入中国以来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洋泾浜英语(chinese pidgin english)、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一)洋泾浜英语(chinese pidgin english)洋泾浜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是中国人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打交道时使用的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夹杂有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及印地语等,而语法结构是广东话。
这一语言现象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更加普遍。
“洋泾浜英语”没有严格规范的语音、语法系统,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作者:刘彬彬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1期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一些基本定义和形式。
笔者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了解决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汉英翻译中式英语方法一、中式英语定义中式英语(Chinglish)一词由来已久,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二、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学生学习英语时自然是先接触英汉互译,在母语基础上对英语进行同化处理,所以中英对照翻译学习成了学习者认知英语的手段之一。
学习者通过一对一的记忆来达到对英语的认知。
如英语中 big 就是汉语的"大",所以当要用英语翻译"一大早"时,他们就翻译成 a big morning,而没有顺应英语中很早的含义,从而做出相应的变化译成 early in the morning。
还有诸如马路译成horse road 等典型中式英语现象。
在词汇方面一词多译现象很多,但实际上含义不尽等同,如英语中的 look,see,watch 等都译成汉语的"看",学习者在翻译看书时就成了look a book。
不仅仅词汇翻译过程中容易产生中式英语,在句子互译中中式英语更难纠正。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体现和行文习惯差异导致在句子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如时态,修辞等方面中式英语。
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是承受者,这是汉语两种语言的共同点。
汉语中没有时态和词的单复数之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有意识地进行同化认同而忽视英汉语言体系的差异。
英语名词有单复数之分,在名词后有词形的变化,而汉语则没有。
例如,一本书是 a book,而两本书就是 twobooks。
名词作主语,相应的谓语动词须随单复数做相应的改变。
学习者在翻译活动中习惯性地认同了汉语语言习惯而忽视了数的变化。
2007.10.20XUEBAO*[收稿日期]2007-05-14[作者简介]周春艳(1976-),女,汉,江苏海安县人,讲师。
硕士研究生在读,现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说法,即我们英语里常说的ChinaEnglish与chinglish。
这两种看上去很接近的说法,其实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英语即ChinaEnglish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而中国式英语即chinglish则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对英语的干扰影响的产物,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消极意义。
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大力发扬中国英语,从而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呢?一、中国式英语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和学习了西方发达的文化和文明,也有很多人在积极地学习英语,甚至涌现出了“外语热”。
但在英语的使用方面,我们学到的只是一些非常表面、非常皮毛的东西。
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等不同,很多人在说英语或翻译时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地道的英语,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因英语文化知识缺失而产生的一种导致文化交际能力不足或交际失败的不规范英语语言形式.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中国式英语的出现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说话者英语语法基础很好,但由于不熟悉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会产生一些看上去并没有语法错误,但其实并不符合英语国家人们语言习惯的说法,如我们乘公交车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句子,“welcometoourbus(again).”乍一听,好像没什么不妥,其实,地道的英语说法应该是,“thankyouforridingwithus.”或者是“wewouldbepleasedtohaveyoubackinthefuture.”第二种,说话者的英语基础尚可,但由于失误或对某些不常见的用法的不熟悉而产生一些中国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