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对比及学习策略探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这两个词不同,但往往被混淆使用。
前者是指一种被中国人所使用的英语,而后者则是指为了避免使用标准英语而使用的一种过于中式化的英语。
下面将具体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提出学习策略。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有什么不同?“中国英语”是中国人所使用的英语,用以进行工作或者生活交流。
由于各种因素如村庄教育,学校的语文教育,语音等等,中国人使用的英语与标准英语有所不同。
这种英语通常被他们看作是一种交际工具,并且认为这种英语是符合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的。
“中式英语”,相反地,是指过于中国化或者不太标准的英语示例。
当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因为various reasons 而不想使用一种真正的英语,这种英语语言过度强调中方文化的影响,并且无法正确地发音。
由于文化的原因,有些中国式英语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世界可能会得到不当的评价。
学习“中国英语”的策略1. 提高发音技能 - 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善你的口音。
多听一些正常发音的音乐,训练自己的舌头和喉咙。
也可以询问一些外国老师和外国朋友们是否可以帮助你训练口音。
2. 提高词汇量 - 学习适合自己语言背景和英语口音的词汇,了解自己说的‘错话’是什么,如何用in conclusion 或however等关联词使文章深入而且合理,这些都是词汇量之内的事儿。
3. 沉浸式学习 - 通过使用英文电影、电视、书籍或其他资源,让自己沉浸到英文环境中。
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听力、口语和写作技巧。
4. 理解语法 - 理解语法的不同之处可以帮助你使用正确的方法表达想法。
在掌握了基本语法规则之后,应该开始学习高级语法。
5. 多看原版英文材料 - 读英文原版电影评价、英文报纸材料会帮助你较好地了解英文技巧和表达。
你应该学习选择相关的英文材料来提高你的英文水平,比如BBC、CNN 等。
学习“中式英语”的策略1. 参加英语角 - 参加英语角活动可以让你与母语为英语的友人交流。
翻译中的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是指华语人士在使用英语时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和用法。
大多数使用英语的华语人士会发现,他们会适应一种特定的英语风格,随着时间不断的沉淀,这种英语风格可能会在一些方面与标准英语有所不同。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包括了语法、词汇和语调等多个方面,千变万化,极具特色。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具体差异,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对现代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它们确实有一个本质的区别。
中国英语是针对使用标准英语的华语人士的说法,他们使用标准英语语法和词汇,并且通常在发音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
然而,他们在语调和语法上可能有轻微的错误。
例如,“I go store”或“me go store”这样的语言习惯。
相比之下,中国式英语是融合了中式思维和表达方式,产生出的一种融合式语言。
这种英语风格通常发生在华语人士之间交流时,其中包括一些翻译错误、语法错误和词汇问题。
例如,“你吃了吗?”(Have you eaten yet?)、“你的爸爸在哪里?”(Where is your daddy?)这样的语句,这些语句使用的英语单词本来就存在,但其语法和词序是不同于标准英语的。
中国式英语是如何产生的?中国式英语的产生主要跟中式思维有关。
中式思维是一种语言习惯,其表达方式和标准英语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汉语的动词动作是在前面,而英语的是在后面。
这种思维方式会影响到华语人士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的表达方式。
此外,许多华语人士在学习英语时使用了机械性的方法,只注重背单词,而缺乏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
因此,他们在使用英语时往往会生硬地套用汉语的词汇、说法和语法结构,从而导致他们使用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的影响中国式英语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语法习惯和语法误解。
很多华语人士没有学习正确的英语语法習慣,或者没有学习全面,所以在使用英语时会出现很多语法错误。
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之比较
周春艳
【期刊名称】《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6)005
【摘要】"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与"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在起因、发展、影响等各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中国英语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式英语则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对英语的干扰影响的产物,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消极意义.我们应充分发展中国英语,避免一些不正确的中国式英语.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周春艳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10046;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通,226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英语教学中的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由"Have you had your meal?"说起
2.黑人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比较研究
3.谈标准英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
4.论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5.浅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摘要:中国英语属于规范英语,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它用来描述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自然、风土人情等,对丰富英语内涵、介绍中国文化等有着积极作用。
而“中式英语”属不规范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日常交际、写作和翻译中,受英汉文化差异的影响而成,是英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应该尽力避免的现象。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国英语;文化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英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国内出现了大量“直译”式英语表达法,如“Four Books”(四书)”、“You don’t bird me,I don’t bird you”(你不鸟我,我也不鸟你)”等。
这些具有鲜明的中国时代特征的语言事实叫做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其实包含了2种性质不同的语言变体,一种是Chinese English,可称为中式英语;一种是China English,即中国英语。
其中Chinese English就是我们常说的Chinglish,是汉语和英语的混合体,属于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会造成交际上的困惑与笑话。
China English则指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表达法,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可以成为规范英语的一部分,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不可或缺。
本文拟从定义、成因、词汇特征等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定义与内涵“中国英语”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葛传椝[1]指出,每个国家都各有各的情况,有些本国家、本民族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使用英语交流时就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英语表现形式。
如中国特有的“气功”、“饺子”、“八股文”等分别翻译成qigong,jiaozi,eight legged essay。
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可以称作“中国英语”。
后又有学者陆续阐述“中国英语”的内涵[2-4]。
尽管目前语言学界对究竟什么是“中国英语”依然众说纷纭,但有3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1)标准英语是其核心和参照点;(2)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用来表达汉语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现象;(3)它属于当今世界众多的Englishes中的一种,通过英语传播中国文化,有利于丰富当代英语的表达方式,有可能成为标准英语的一部分。
中国英语论文: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摘要:中国英语是英语中国化的一个过程,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的英语表达,它在跨文化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使用的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体系。
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英语教学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快,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英语被越来越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拥有和使用,成为了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日益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但是随着这种国际化趋势的发展,英语的本土化(nativization)也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英语”应运而生,并在本国对内对外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英语不再是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
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宣布自己的“英语”“独立”,中国英语也是其中之一,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两个名词。
我在本文中将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学习。
一、中国英语1.概念20世纪80年代,葛传槼在其撰写的《漫谈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概念,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
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
就我过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
”如“五四运动”(may forth movement)、“科举制”(empirial examination policy)、“道教”(taoism)等。
葛先生认为上述英语都不是英语本族人的惯用词语,应当是china english,而不是带有“洋泾滨”的chinese english。
中国英语是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译。
“它首先是正确的,其次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它是适应于中国的思想方式和文明,并为中国的思想方式和文明丰富了的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摘要:本文从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起因,定义,和他们的区别等方面分析,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收的一种英语变体,能反映中国的特色,有利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应该积极发展中国英语并避免使用中式英语。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区别一、中国英语的起因与定义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
世界各国的很多人们都在学习英语,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在全世界众多学习英语的国家中,人们在学习标准英语的同时,却形成了英语广泛的本土化,,即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等。
而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在各自国家的对外交往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这些本土化的英语开始慢慢地被国际英语所接收。
在中国,随着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我国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
因此,对具有中国地域色彩的英语——“中国英语”的出现,发展及研究也就日显重要。
中国英语的产生是由很多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它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地位的明显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爱好中国文化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在与中国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承认并接受中国特有的文化,然后将其与他们的文化知识背景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同样,中国本土的英语工作者也通过翻译、交流等方式把本国文化推向世界。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中国英语这一英语变体。
它的出现填补了中西方在文化表达差异上的空缺,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的因素。
1980年葛传规先生最初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
他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
1991年,汪榕培先生则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1]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论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文献标识码]A1 . 中国英语的定义对于改革开放、加入WTO的中国来说,英语就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
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被称为中国英语。
李文忠(1993)教授认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中国英语”的定义包括三个部分: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
定义的第一部分是前提条件,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英语是中国英语,就像美国人在美国本土上使用的英语是美国英语一样。
美国人生长在英国使用的是英国英语,华裔生长在美国可能说一口美国英语。
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中国英语的中国特点。
定义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互为补充的,中国英语作为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从其性质来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标准英语(Standard English)是其核心;另一方面,中国特点(中国当地化的成分nativization或indigenization)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标准英语,根据Peter Stevens的定义,是“英语的一种特殊方言,唯一的没有地区性的方言,没有明显变异,可以到处通用,普遍接受为英语教育的合适目标,说话的口音不受限制。
”标准英语不特指任何地区,从而可以在任何地区通用,尽管每个人说话都有可能有某种变异,不过已经限制到最低程度,因而适合在学校中教授。
离开了标准英语这一核心,任何英语国家变体都不成为英语了。
当然,中国英语也不例外。
“当地化”(nativization)指的是一种语言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里使用而经历的适应性变化,当地化,反映在英语的语音、词汇、拼写、语法、语用等各个层次和方面。
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英语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特点。
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使用英语确实存在文化适应(accumulation)过程,即英语跟中国人接触而发生的顺向变化。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作者:徐亚玲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7期【摘要】在我国引进并不断发展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同样存在着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冲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二者共存却也发生矛盾。
本文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及经验,对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辩证理解。
【关键词】英语中国中国式【Abstract】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eaching, there also exist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 that Chinese English and Chinese style English are coexisting but contradictory.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 experience, 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English and Chinese style English.【Key words】English; China; Chinese style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的地位、角色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其中,我国教育体系中英语教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多年以来的英语教育工作不断向社会培养和输送英语专业技能人才,对推动我国与国际接轨等国际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我国引进并不断发展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冲突的现象,那就是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二者共存却也发生矛盾。
具体来讲,中国英语是讲汉语的人使用的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和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的运用有利于促进中国同世界的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辨析摘要:英语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广泛的本土化。
一批带有地域特色的英语变体,如:日本英语、菲律宾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这其中也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在中国发展三个阶段出现的变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发展并弘扬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文化软实力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93-0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英语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其传播地生根发芽,并受当地语言、文化、习俗的影响,逐渐变化发展,其名称也由单一的“english”变成了“world englishes”(kachru,1990)。
在英语本土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出现成为了客观存在,学界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甚至有很多人把“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混为一谈。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在中国发展三个阶段的背景、成因、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说明积极承认“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并大力发扬推广的意义,进而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终目标。
一、英语在中国的三个发展阶段英语自19世纪进入中国以来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洋泾浜英语(chinese pidgin english)、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一)洋泾浜英语(chinese pidgin english)洋泾浜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是中国人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打交道时使用的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夹杂有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及印地语等,而语法结构是广东话。
这一语言现象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更加普遍。
“洋泾浜英语”没有严格规范的语音、语法系统,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第一章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界定1.1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等通过音译、译借以及语义再生等方法传入国际英语世界。
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谢之君[1]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
1.2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不了解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易产生语言失误和信息差,引起英语国家人的尴尬或者令人贻笑大方。
例如中国人习惯说“去哪?”。
翻译过来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但在西方,“Where are you going?”侵犯了他们的个人隐私;这种句式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合英语文化习惯,也可纳入中式英语之列,统称为Chinglish。
1.3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中式英语一般是对个体的语言特征而言;中国英语是对群体语言特征而言。
前者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处于不断自我修正之中,以便习得规范的英语;后者至少在句法文本上是相对稳定的;其发展变化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相适应的[3]。
中式英语是因学习者本身英语水平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点,出于无奈而瞎编的汉语式英语,是典型的负迁移。
而中国英语是为了表达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不同看法或是独到看法,有意识、有目的地、规范地“借用各种”汉式说法。
二者都是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具有中国特点,但中国英语属于规范英语,其构成和适用范围远比中式英语丰富和广泛,对英语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外宣传的进一步扩大而增强;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其构成和适用范围不稳定也不广泛,在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这种畸形语言会日趋减少直至消亡。
第二章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形成及表现2.1中国英语的形成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卢刚【摘要】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国际语言或世界语言,英语的繁荣和扩散及其在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中的重要性带来了英语教育的相应变化和发展。
本文分析了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等概念旨在从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等角度来探讨中国英语【关键词】标准英语 中国式英语 中国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时会遇到一些与英语有关的名词概念,如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等等。
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容易被混淆,为了更好的加以区分我们将逐一进行解释。
一、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和作为外语的英语按照社会功能,英语主要划分为三大形式:(1)母语/本族语(ENL);(2)第二语言(ESL);(3)外语(EFL)。
这种划分也许不够确切,但是这三种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复杂的英语形势。
如上所说,ENL国家指的是那些历史上将英语作为母语或本族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有其共同的传统文化和英语语言基础;ESL 国家指的是那些曾经被英国殖民的国家(如印度、尼日利亚、新加坡等);EFL国家指的是那些用英语与说英语的本族人和外国人交流的国家。
Kachru作了与以上三种英语形式相对应的分类:他把世界英语分为三个同心圈(three concentric circles):内圈(the Inner Circle)、外圈(the Outer Circle)和扩展圈(the Expanding Circle),他们代表了不同文化情景中的英语发展形式、英语习得模式和英语的功能分配。
内圈人所说的英语是“提供准则”(norm-providing),外圈人所说的英语是“发展准则”(norm-developing),扩展圈人所说的英语是“依赖准则”(none-dependent)(P356)。
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中国英语的概念最早是由葛传槊先生在1980年提出的,他说,在中国说英语和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要表达。
李文中先生认为,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根底的,表达的是我国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所特有的事物,不受汉语的干扰和影响英语。
是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汪蓉培说,中国英语是在中国外乡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罗运芝将其简单地概括为“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标准英语为根底,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集合以上各家观点可以看出,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根底进入英语交际,不受汉语干扰,它是另一种语言现象,是汉语与英语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
中国英语会随着使用英语的频率,以及中国特点的不断形成,从而进一步得到扩充,进而丰富和开展英语文化和世界文化,更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英语的特点:1在表达的方式上必然采用标准英语的语言规那么和语言习惯。
2必须考虑到使用标准英语国家的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
3主要用于国际交流中,交流的主要对象是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的人却又不同文化背景,通常是对中国文化的输出。
4主要表达的是在标准英语中找不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
李文中曾说,中国式英语是由于受汉语影响,在交际中硬套汉语规那么和习惯,因此出现的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张培成认为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并无实质区别,“只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已,同样的语言现象在不同的使用目的中都可以,或是中国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是在中国土地上的正确表达”。
谢之君说“不管是中国英语还是中国式英语实际上都受到母语的影响”。
杜争鸣引用L.Selinker的理论,认为中国式英语是由于语言迁移而形成的“过渡语”。
由此可知,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进展交流时,受汉语语音、构造、语义及文化的影响和干扰而出现的错误。
农产品市场营销方案一、市场营销的含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治理过程。
市场营销决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制定什么价格,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出售产品或做广告。
市场营销治理体系包括:分析机会,决定市场,市场进入决策,发展市场营销策略,实施市场营销活动。
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
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与群体,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流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
农产品营销的主体是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个人和群体。
农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易的全过程。
农产品营销概念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现状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发展,类别多,其中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十几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之中,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覆盖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
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作为一种现代新型营销业态在近几年开始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竞争。
传统农贸市场的“我独尊”的销售地位正倍受挤压。
另一方面,、、、等地政府也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
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对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农产品营销创新(一)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先导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农产品储运、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
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应当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任何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也称营销治理观或市场营销观。
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的指南,也是为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二)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即营销组合的创新)在传统的农产品运销观念指导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储存与运输、推销与促销等手段来实现扩大销售。
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则通过协调市场营销即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创新,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
第一,应该充分重视战略性营销,用好“市场探查”、“市场分割”、“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战略性4组合。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探查和仔细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寻找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
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
第二,充分利用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战术性“4组合。
由于四大策略各自包含若干个具体策略,形成各自的亚组合。
如产品策略中就包括诸如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包装策略、品牌策略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等。
因此,高绩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在于这四大策略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而且在于灵活运用和有效组合每一个亚策略,形成动态优化组合,协调一致为顾客需求服务。
第三,要积极应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
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
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目的。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㈠农产品营销的新产品开发策略农产品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出生、成长、成熟以至衰亡的生命周期。
因此,企业不能只顾经营现有的产品,而必须防患于蔚然,采取适当步骤和措施开发新产品。
它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任务。
新产品开发过程一般包括新产品构想的形成、新产品构想的筛选、概念产品的形成与检验、经营分析、制出样品、市场试销、正式生产投放市场。
新产品开发成功以后,还需上市成功,这意味着新产品被消费者采用并不断扩散。
新产品开发是从营销观念出发所采取的行动,因此首先必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试销对路的产品。
没有市场的产品,对企业而言再新也没有意义。
消费者对奇形异彩农产品需求,使一个产品多种式样,成了新的消费动向,如乌骨鸡、七彩龟、黑小麦等农产品虽分别属鸡、龟、麦类,但因为其颜色非凡,药用价值较高,不仅市场销路好,而且经济效益高。
因此,新产品要有自己的特色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变化。
㈡农产品营销价格策略农产品价格的制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定价,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所出售的农产品价格没有决策权,如我国曾长期实行过的酿粮棉油国家统购统销价;另一类是农产品经营者定价,依据农产品质量、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决定其价格。
农产品定价目标与程序以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其产品是否具备定价权力为前提条件。
在市场经济下,为了刺激顾客的消费行为,通常要对基本价格作适当的调整。
如价格折扣与折让,即实行让利。
抓住顾客的心理进行促销定价。
通常利用节假日和换季时节进行所谓的“大甩卖”、“优惠酬宾大减价”和“买一送一”活动,把部分产品按原价打折扣出售,以促进销售。
㈢农产品营销品牌化策略品牌是由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用于体现某个销售者或某钟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并使之与其他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借以促进销售的记号。
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并不仅仅表现在农产品的识别功能上,虽然农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企业的市场信誉能够首先通过品牌传导给消费者,但品牌尤其是品牌的功能,更多的是它的市场影响力,是它带给消费者以信心,它在带给消费者物质享受的同时,还带给消费者一定的精神享受。
品牌的这种非凡功能构成了品牌农产品所特有的市场竞争力。
任何农产品加工企业都不能忽视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创驰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品牌是高价格的基础,驰名品牌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品牌是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驰名品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品牌是吸引新消费者,留住老消费者的有利武器;品牌能够提高企业营销计划的执行效率;品牌是促进产品扩,促进贸易的有力杠杆。
⒈以名创牌。
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实行商标注册。
创牌既是为了宣传,扩大影响,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品牌。
⒉以质创牌。
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生产、提高产品品位。
⒊包装创牌。
美化农产品外表。
随着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农产品包装将成为必然趋势。
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是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包装,一流的价格。
而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则是一流的产品,三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
新加坡进口的中国果菜与美国果菜包装有明显的差距,他们是印制精美的标准包装箱,而我们的则是蛇皮袋、麻袋之类的原始包装,价格差距可想而知。
⒋加大创牌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除了企业和农民自身的宣传,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如我省砀山县财政出钱在中心电视台打广告,专门宣传“砀山酥梨”这一品牌,效果显著。
⒌做好名牌保护工作提高商标意识,提高品牌质量,注重品牌保护。
龙头企业一方面应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商标注册,求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应加强部治理,提高产品信誉,提高产品质量,珍惜和维护品牌信誉。
㈣农产品加工化策略农产品加工是指以农业生产中植物性产品和动物性产品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处理,使其改变外观形态或在属性的物理及化学过程;同时也是通过一定的治理技术处理,使其由初级产品转变为制成品,连接农业生产与居民消费的经营过程。
目前,农产品中直接能够进入生活消费及工业生产的种类并不多,因此,农产品加工是不可或缺的产业。
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产业的延伸和农产品价值增殖的必要过程,是每一个经济体不可缺少的环节。
农产品通过加工增值的例子,比比皆是,农民投资办加工企业不仅获得了农产品的增值部分,同时也获得了加工的收入。
80年代,省兴化市不少乡镇的大葱卖不掉,烂在田里,倒进河里,造成河水污染。
近几年,本地农民先后投资办起了十多家大葱加工厂,加工脱水葱、方便面调料出口到国和我国等地,全市大葱面积由万把亩猛增到40多万亩,每年增收几千万元。
可见,农产品的加工也在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它。
㈤农产品促销策略农产品促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传递产品信息,帮助与说服顾客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好感和信任,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销售。
农产品促销有广告推广、人员推销、关系营销、营业推广四种形式。
在进行农产品营销的时候要把促销策略灵活运用,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培养一批忠诚的顾客群。
㈥农产品营销渠道策略我国农产品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治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渠道效率较低,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损耗严重使蔬菜等农产品在流通过程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鲜包装措施,轻易腐烂变质,这使得农产品的采购量和实际销售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据有关资料显示,蔬菜中毛菜到净菜一般有10-20的损耗,这也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