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八年级物理上册3.2人眼看不见的光教案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一、概述·物理、八年级·八年级物理第一册光现象、1课时·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认识红外线、紫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4)教学重点:红外线及紫外线的应用。
(5)教学难点:学会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方法及建立环保意识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是炮里中学八年级学生·学生为八年级的孩子,对物理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学生有过一定的小组合作讨论经验·学生已经本章第一节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或了解一定的相关应用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一边听老师讲述,一边观察图2.5-1的光谱。
)·引导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图片,设计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猜想、探讨的学习当中·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尽量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苏科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物理(上)·教参中的视频、图片,相关挂图·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3章第2节《人眼看不见的光》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3章第2节《人眼看不见的光》。
2. 详细内容:(1) 了解光的传播范围,掌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概念。
(2) 掌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作用和应用。
(3) 了解人类对光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性、作用和应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
3. 学生能够理解人类对光的研究历程,培养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作用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概念,特性,作用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红外线加热器、紫外线灯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作用和特性。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光的传播范围,引出红外线和紫外线。
讲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作用和应用。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实践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人类对光的研究历程,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例如:第3章第2节人眼看不见的光1. 红外线概念:……特性:……作用:……应用:……2. 紫外线概念:……特性:……作用:……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概念。
(2) 列举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描述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
2. 作业答案:(1) 红外线是光谱上红光以外的光,紫外线是光谱上紫光以外的光。
(2) 红外线的应用有热谱仪、电视遥控器等;紫外线的应用有验钞机、消毒灯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二、人眼看不见的光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了解光的本质和传播方式; 2. 了解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感知能力; 3.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色散现象;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光的本质和传播方式;•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的感知能力。
2.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光的色散现象。
三、教学准备准备好以下教学工具和材料: - 多媒体课件; - 实验装置:光棱镜、激光笔等; - 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与本节课进行过渡。
2. 知识讲解与示范(2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光的本质和传播方式,并通过实际图像和动画示意图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路径。
•介绍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感知能力,并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为何人眼无法看到某些波长的光。
3. 实验演示与讨论(30分钟)•在实验室环境中,使用光棱镜和激光笔进行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色散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路径变化和光的波长分布变化。
4. 深入探究与拓展(3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在水中看到的鱼比在空气中看到的鱼要扭曲?–太阳光经过玻璃透过来后,为什么会出现照射平面上的彩虹色?•邀请几组学生进行发言,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5. 进行练习与巩固(10分钟)•分发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解与订正。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下节课内容进行展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光的本质和传播方式,以及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的感知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环节的准备和组织还需加强,以保证实验演示的效果和教学效果的达成。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人眼看不见的光一、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介绍光在空气、水和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光的折射:讲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以及折射定律。
3. 光的干涉:介绍干涉现象的产生条件,以及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
4. 光的偏振:讲解偏振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偏振光的性质和应用。
5. 红外线和紫外线:介绍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特点和应用,如红外线的热效应、遥控器等,以及紫外线的荧光效应、消毒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折射、干涉、偏振等基本现象,理解光的特性和规律。
2. 掌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对光现象的认知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干涉、偏振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折射规律,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显微镜、红外线和紫外线光源、光具座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红外线和紫外线光源,让学生观察到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发学生对看不见的光的好奇心。
2. 课堂讲解:(1) 光的传播:讲解光在空气、水和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光的折射:讲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以及折射定律。
(3) 光的干涉:介绍干涉现象的产生条件,以及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
(4) 光的偏振:讲解偏振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偏振光的性质和应用。
3. 例题讲解:选用典型例题,讲解光的传播、折射、干涉、偏振等现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光在空气、水和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案:3.2人眼看不见的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三章“光现象”,第3节“人眼看不见的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人眼能看到的光的波长范围,以及为什么有些光的波长超出了人眼的感知范围。
2. 学习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性质、作用以及应用。
3. 探讨为什么人眼看不见红外线和紫外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眼能看到的光的波长范围,以及为什么有些光的波长超出了人眼的感知范围。
2. 通过学习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性质、作用以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对光的全面认识,提高其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性质、作用以及应用。
2. 教学重点:理解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原因,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红外线加热器、紫外线灯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红外线夜视仪,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人眼看不见的光。
2. 理论讲解:讲解人眼能看到的光的波长范围,以及为什么有些光的波长超出了人眼的感知范围。
3.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器材,展示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性质和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人眼能看到的光的波长范围2. 红外线的性质和作用3. 紫外线的性质和作用4. 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人眼能看到的光的波长范围是多少?(2)红外线和紫外线为什么人眼看不见?(3)举例说明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作业答案:(1)人眼能看到的光的波长范围是380~740纳米。
(2)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波长超出了人眼的感知范围,所以人眼看不见。
(3)红外线的应用有:红外线夜视仪、电视遥控器等;紫外线的应用有:紫外线杀菌、荧光检测等。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2节——人眼看不见的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红外线的产生、红外线的应用、紫外线的产生、紫外线的应用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以及它们的应用,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红外线的应用、紫外线的应用难点: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应用实例,如电视遥控器、紫外线消毒灯等,引发学生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红外线的应用(如电视遥控器、夜视仪等)、紫外线的应用(如紫外线消毒灯、荧光灯等)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实验演示:进行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如红外线的的热效应、紫外线的荧光效应等。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1. 红外线的产生2. 红外线的应用3. 紫外线的产生4. 紫外线的应用5. 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
2. 请列举红外线和紫外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请谈谈你对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看法。
答案:1. 红外线是物体由于温度而发出的热辐射,紫外线是物体受到光照后产生的辐射。
2. 红外线的应用实例:电视遥控器、夜视仪等;紫外线的应用实例:紫外线消毒灯、荧光灯等。
3.2 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了解其在人眼中的感知。
2.探究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原因。
3.了解常见的光谱,如可见光谱、红外线、紫外线等,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物理八上教材第3章第2节。
2.工具:投影仪、电脑、课件。
3.实验器材:红外线遥控器、紫外线手电筒。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充满星星的夜空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星星。
询问学生在夜晚能看到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当夜晚没有月亮时,我们除了星星还能看到什么。
第二步:探究人眼看不见的光1.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张白纸,并打开一台红外线遥控器。
颠倒遥控器,用红外线遥控器指向纸张,并向学生询问他们是否能看到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只能看见纸张而看不见红外线。
3.解释人眼只能感知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超出这个范围的光我们就无法看见。
第三步:了解光谱1.利用投影仪展示可见光谱的图像,并解释它由七种颜色组成。
2.谈论可见光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天空的蓝色等。
3.引导学生思考,人眼看不见的光是否有实际应用。
提到红外线在遥控器、夜视设备中的应用,紫外线在防晒霜和紫外线杀菌灯中的应用等。
第四步:实验观察1.准备一支紫外线手电筒,并打开。
让学生观察手电筒照在一张白纸上会发生什么。
2.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思考为什么他们无法看到紫外线。
第五步:总结归纳1.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人眼能看到的光的波长范围是多少?–人眼看不见的光有哪些类型?–可见光谱由哪些颜色组成?–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板书设计3.2 人眼看不见的光- 光是一种电磁波- 人眼只能感知一定波长范围的光- 光谱的类型:可见光谱、红外线、紫外线- 光谱的应用- 可见光谱:彩虹、天空的蓝色等- 红外线:遥控器、夜视设备等- 紫外线:防晒霜、紫外线杀菌灯等五、课堂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介绍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原因,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眼看不见的光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水平桌面上,甲、乙两相同的杯中盛有不同浓度的盐水.现将两相同的物块分别放入杯中,待物块静止时,两杯中液面恰好相平,如图所示.则()A.甲杯中物块受到浮力较大B.乙杯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较大C.向甲杯中缓慢加盐,物块受到的浮力一直增大D.向乙杯中缓慢加水,物块受到的浮力一直减小【答案】B【解析】A.物体在甲中下沉,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重;在乙中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重;因此甲杯中物块受到浮力较小,故A错误;B.物体在甲中下沉,ρ甲<ρ物,在乙中漂浮,ρ乙>ρ物,则ρ乙>ρ甲,两杯中液面恰好相平,由p=ρgh可知,乙杯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较大,故B正确;C.若向甲杯中缓慢加盐,则甲的密度增大,当甲的密度等于物块的密度时,物块悬浮,此时浮力等于其重力,当甲的密度大于物块的密度时,物块漂浮,此时浮力等于其重力,因此向甲杯中缓慢加盐,物块受到的浮力不是一直增大,故C错误;D.在乙杯中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重;向乙杯中缓慢加水,盐水的密度不断减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断增多,当盐水密度等于物体密度时,物体悬浮,物体受到的浮力仍等于物体重力;当盐水密度小于物体密度时,物体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重;物体沉入水底后,盐水密度继续减小,物体排开盐水的重力继续减小,物体受到的浮力也继续减小.故物体受到的浮力先不变后减小,故D错误.2.如图,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点所受的压强是200PaB .b 所受的压强是200PaC .a 点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之比是1:4D .b 点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之比是4:5【答案】D【解析】A. 如图a 点的深度为2cm ,所受的压强是:331.010kg/m 10N/kg 0.02m 200Pa a p gh ρ==⨯⨯⨯=,故A 正确;B. b 点深度为10cm 2cm=8cm=0.08m -,所受的压强是:331.010kg/m 10N/kg 0.08m 800Pa b p gh ρ==⨯⨯⨯=C. 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为:331.010kg/m 10N/kg 0.1m 1000Pa p gh ρ==⨯⨯⨯=底,a 点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之比是:200Pa 1==1000Pa 5a p p 底,故C 错误; D.b 点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之比是:800Pa 4==1000Pa 5b p p 底,故D 正确; 故选AD .【点睛】关键是正确理解深度,液体压强中的深度指从液面到液体中某点的竖直高度,千万不可从底部往上计算.3.下列有关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 .吹奏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B .高架桥两侧建有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 .“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形容的是响度D .无人机飞行表演时是通过超声波进行控制的【答案】A【解析】A .吹奏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改变了笛子内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出的音调不同,故A正确;B.高架桥两侧建有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形容的是音调,故C错误;D.无人机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联系属于无线电通信,所以此无人机飞行时是通过电磁波控制的.故D错误.4.如图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A.镜中的像变大B.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C.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D.镜中的像将远离你【答案】B【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A.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人等大,当人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B.你走向平面镜时,进入眼睛的反射光线夹角变大,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故B正确;C.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始终垂直,故C错误;D.当走向平面镜时,距镜子的距离减小,镜中的像也将靠近你,故D错误;【点睛】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征的掌握,牢记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5.如图是探究焦耳定律的实验装置,通电前,A、B两个U型管的液面相平,通电一段时间后,通过R1、R2的电流分别为I1、I2,则A.I1=l2,A管中的液面较低B .I 1>I 2,A 管中的液面较高C .I 1=l 2,A 管中的液面较高D .I 1<I 2,A 管中的液面较低【答案】B【解析】ACD 、由图可知,右侧两电阻丝并联后与左侧电阻丝串联,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I 1>I 2,故A 、C 、D 错误;B 、由2Q I Rt 可知,通电时间相同时,I 1>I 2,R 1=R 2=5Ω,所以左侧容器中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较多,密闭空气吸收热量后,体积不变,压强变大,左侧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的差值较大,则A 管中的液面较高,故正确。
3.2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确认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2、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性质,了解他们在生活、高科技领域的应用;3、通过阅读、讨论,客观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红外线、紫外线是不可见光;教学难点: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性质,了解他们在生活、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1、太阳光是不是最单纯的?它是由哪些颜色的光复合而成?2、光具有的能量叫什么?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光能的存在,试举例。
光能能转化为哪些能量?二、引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可见光,那么太阳光中是否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光呢?三、新课:1、认识红外线【猜一猜】太阳光能使物体发热。
在光的色散实验中,我们知道太阳光可分解为各种色光,大家猜一猜哪种色光发热本领大呢【点拨】师:同学们能不能用温度计测一测(为了使温度计更加灵敏,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
【做一做】教师要求学生在不同的色光区域用温度计测一测,比较一下。
【想一想】温度计放在红色的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明显上升,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眼只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还有一些光,人眼无法觉察,这些光叫不可见光。
刚才在太阳光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
红外线的特点:具有热效应,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
(太阳的热主要就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红外线的应用:学生阅读书61—62页在结合平常自己的了解总结红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红外线的应用:(1)红外线加热;(2)红外线照相;(3)红外线医疗;(4)红外线遥感;(5)红外线夜视仪。
2、紫外线【想一想】红光外侧存在红外线,那么紫光外侧是否也存在不可见的紫外线【做一做】将一张带有荧光防伪标志的人民币慢慢从红光外侧向紫光外侧移动。
【交流】人民币移动到紫光外侧时荧光显现,这说明紫光外侧也存在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人眼看不见的光”。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红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实例。
2. 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实例。
3. 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
难点:红外线和紫外线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可见光以外的光。
2. 理论讲解:介绍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实例。
3. 实验演示:进行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例,思考红外线和紫外线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各自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板书设计:板书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
7. 作业设计:(1)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应用实例。
(2)请简述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1)生活中常见的红外线应用实例有:电视遥控器、红外线热像仪等。
紫外线应用实例有:紫外线消毒、紫外线验钞机等。
(2)红外线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用于探测地球表面温度分布、观测恒星等。
紫外线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用于研究化学物质的结构、生物学实验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作用以及应用。
人眼看不见的光
【学习目标】:
1、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存在,了解它们的性质
2、初步尝试对不可见事物可以通过其可见效应来对该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转换法【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思考:光是怎样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的?
1、明:有光入眼
2、黑:无光入眼
3、亮:强光入眼
4、暗:弱光入眼
5、彩:色光入眼
6、暖:光有能量
二、新课学习
【板书】可见光:人眼能够感觉到特定频率的光。
【探究】哪种色光的发热能力强?
猜想:(学生回答)
方案设计:1、你怎么获得各种色光?(光的色散)(滤色镜)
2、如何体现光的发热能力?
(用色光照射温度计,看哪个温度上升快)
3、需要准备哪些器材?
思考:如果实验中温度计变化不明显怎么办?(玻璃泡涂黑)
动手实验:
实验总结
(1)、你观察到不同区域温度计示数有什么变化情况有什么不同?
结论:红光处温度上升快,但红光外温度上升更快。
(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红光外侧可能还有某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3)、方法:通过事物的各种效应来研究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方法,叫做转换法【板书】红外线:
1、定义:位于红光外侧,频率比红光低,人眼无法直接感受的光。
2、红外线的特点:具有热效应
3、来源:太阳的热主要以红外线的方式传播到地球上
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4、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成像:A.红外摄像机 B.红外夜视仪
(2)、红外遥感:A.感应门 B. 感应龙头 C. 红外温度计
(3)、红外遥控:A.红外感应器 B. 红外发射器
(4)、红外制导
(5)、红外医疗
【思考】:在红光的外侧存在红外线,在紫光的外侧是否存在紫外线呢?
发现:德国物理学家里特有一次把含有氯化银的照相底片放到可见光光谱的紫外光外侧,发现底片被感光,他反复探究,终于发现里面有一种不可见的光----紫外线(ultraviolet rays)
不可见光:人眼不能够感觉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
【板书】紫外线:位于紫光外侧,频率比紫光高的光。
1、特点:使被照射的荧光物质发光称为荧光效应。
2、应用:A.验钞机 B. 消毒柜 C. 灭蝇灯 D. 适量促进钙吸收
3、紫外线的危害:A.眼睛白内障 B. 皮肤黑色素 C. 细胞癌变
4、防护:A.防护眼罩 B. 遮阳伞 C. 防晒霜
【课堂达标】多媒体屏投
1、红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通过红外线的照射,可以使物体的温度,任何物体均可以辐射红外线,温度较高的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也。
2、紫外线也是一种看不见的光,紫外线能杀死,能使荧光物质,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
3、在近期美英联军对伊拉克作战中,美英军人在夜间都佩戴红外线夜视镜,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发现敌方。
红外线夜视镜是根据夜间人的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
度,人体辐射的比它们的的原理制成的。
4、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是,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的可吸收紫外线,使得眼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不能到达地面,但目前正在受到空调、冰箱里逸出的等物质的破坏,出现了“空洞”。
5、下列有关红外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红外线拍出的“热谱图”,有助于对疾病做出诊断
B、在步枪的瞄准器上安装夜视仪,在夜间能捕捉到敌人
C、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经常可以看到用红外灯来灭菌
D、红外线可以用来对仪器设备进行遥控
6、紫外线是()
A、蓝色的
B、紫色的
C、看不见的
D、无法确定
7、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A、户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的电热丝的温度超过标准,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并不是红外线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一部分只能是淡红色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8、医院里杀菌用的紫外线灯看起来发出淡紫色的光,其原因是()
A、其实那盏灯并不是紫外线灯,因为紫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
B、灯管在发紫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的蓝光和紫光
C、该灯管发出的紫外线与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不同,前者是淡紫色的,后者是看不见的
D、上述说法都不对
【板书设计】
二、人眼看不见的光
一、可见光:人眼能够感觉到特定频率的光。
二、不可见光:人眼不能够感觉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
(一)红外线:位于红光外侧,频率比红光低,人眼无法直接感受的光。
1、红外线的特点:具有热效应
2、来源:太阳的热主要以红外线的方式传播到地球上
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3、红外线的应用:
(二)紫外线:位于紫光外侧,频率比紫光高的光。
1、特点:使被照射的荧光物质发光称为荧光效应。
2、应用:
3、紫外线的危害:
4、防护:
【作业布置】
课后预习:3、3 光的直线传播
课后作业:完成《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不多,主要通过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物理在科学研究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