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套107页)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案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5.41 MB
- 文档页数:107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1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二、透镜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一、物体的质量一、【学习目标】:1、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符号kg表示.2、了解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通过阅读课本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3、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4、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二、【学习重点】:知道质量的概念和单位;知道测量质量的工具,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学习难点】:利用实验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三、【自主学习】:1、物体是由组成的。
2、叫做物体的质量。
3、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和.4、实验室常用测量物体的质量;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有、、等.5、质量是物体的,所以它不随物体的、、的变化而变化。
四、【合作探究】:物体和物质的概念:1、讨论对话得出:物体是由组成的.2、质量这个概念是人们生活中天天接触的一个物理量。
如:到水果店里每斤苹果,到超市里买一代大米,体检时称量体重的多少等,这些都是质量。
再如:比较面粉与馒头;桌子与木料;楼房与砖头、水泥、砂石的关系了解物体与物质。
讨论得出:物体的质量定义:物体所含叫做物体的质量(用字母m表示).3、质量的单位:换算关系为: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常见物体的质量:1米3的水的质量是吨,( 1分米3的水的质量是1千克1厘米3的水质量是1克),1个鸡蛋的质量约克,一名中学学生的质量是千克,一瓶矿泉水的质量大约克,一代大米的质量大约为千克,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克练习: 582mg=________g 2069kg=_______g 5.38g=_________kg 6315t=_________g质量的测量:1、质量的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测量物体的质量;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有、、等.2、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托盘天平测手边文具盒内钢笔、钢尺或物理课本的质量.托盘天平使用方法:(1)使用之前先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及分度值.(2)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3)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4)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讨论分析:如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右盘,平衡螺母向移;如指针来回摆动个不停,并且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则此时横梁是平衡的.(5)测物体质量时,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横梁平衡.讨论分析:加砝码时,应先估测物体的质量,按照从到的顺序逐渐加减砝码;如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右盘,应砝码,或将游码向移.(6)读数方法: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被测物体的质量.3、分析课本图6—2:指出使用托盘天平中错误4、小结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说明:托盘天平的称量是天平铭牌上标的数值,而不是所有砝码的质量和)(2)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以防止损坏刀口.(3)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把潮湿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4)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物理天平: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测量质量的工具.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1、实验探究:课本活动6.12、结论:当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理位置发生改变时,它的质量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1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路程大的就快)(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 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1.创设情境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
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的相关资源。
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
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
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费赠送!)(共34套110页)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精品教学案汇总第六章第一节物体的质量个人复备【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质量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通过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了解其他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3.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大小,培养估测质量的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阅读课本P2-P4,完成下列填空:(1) 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 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符号为 .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 ( )、 ( )和 ( ). 它们的换算关 系是 .(3)实验室中常用 测量物体的质量. 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2.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质量1.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1)、(2)小题.个人复备练一练:1.8t= g 30mg= kg 2.想一想:P5 “WWW ”第2题.练一练: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初中生的质量50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粒药片的质量100 一只鸡的质量2 一只苹果的质量150 一头大象的质量4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1.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3)小题.2.读一读: 阅读P2 “托盘天平使用说明”,完成下列问题: (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使用方法: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 上.②调节天平时,应先将 移至标尺左端的 处,再调节横 梁上的 ,使指针对准 .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 盘;然后用 向 盘中加减砝码,移动 ,使指针对准 . 此时, 与 之和,就等 于所测物体的质量.注意事项: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 . 向托盘中加减砝码时,应 .②天平与砝码应保持 ,不要把 或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不要用 直接取砝码.(3)仔细观察你使用的天平最大测量值是 ,分度值是 .3.议一议:(1)观察课本P3图6-2,指出在使用托盘天平过程中的错误.(2)课本P5“WWW ”第3题.(三)活动6.1: 探究物体形状、物质状态对质量是否有影响1.想一想:(1)根据探究目的,你认为主要运用什么物理研究方法?(2)议一议:你能尝试设计出实验方案吗?步骤:判断方法:2.实验感悟:对于给定的物体,其质量(随着/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质量是物体的一种 .五、总结提学:1.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表示.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符号为 .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和().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3.实验室中常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4.使用方法: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上.②调节天平时,应先将移到标尺左端的处,再调节横梁上的,使指针对准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盘;然后用向盘中加减砝码,移动,使指针对准 .此时,与之和,就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5.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的变化而变化. 质量是的一种属性.六、达标检学:【板书设计】【教后反思】个人复备第六章第二节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天平,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2. 通过实验,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回顾第五章内容,我们是如何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的?为什么采用这 样的方法?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用天平测量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并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 ;标尺上的分度值为 . 2.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测量一枚或多枚回形针的质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内.实验序号 回形针的数量/枚质量/g 一枚回形针的质量/g① ② ③个人复备4. 实验总结:⑴ 实验方法: ⑵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 确,测量的回形针的数量应该 (较少/较多) (二)用天平测量瓶中水的质量1.想一想:给你一个烧杯,如何用天平测量瓶中的水的质量? 2.将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填入表格.3. 举一反一:在“测量瓶中的水的质量”实验中,若需要在烧杯中注入90g水,则应该怎样操作?(三).议一议:1.在被测量物体的质量较小时,你认为怎样才能使测量结果更精确?2.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有什么区别?五、总结提学: (一). 总结与归纳1. 测量一枚回形针的质量的一般步骤是:2. 测量瓶中水的质量的一般步骤是:3. 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 的总质量,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质量/g① ② ③然后再计算的质量.(二). 拓展与提升1.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中:若砝码潮湿、锈蚀、脏兮兮的,用这样的砝码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会比真实值(偏大,偏小,不变);若砝码磨损了,用这样的砝码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会比真实值(偏大,偏小,不变);2.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中:若尚未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就调节平衡螺母,余下的步骤都按“托盘天平使用说明”的要求操作. 这样做可以吗?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会比真实值(偏大,偏小,不变);六、达标检学:【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知道密度的单位以及换算关系.【重点、难点】个人复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某种物质的物体,其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计算公式为ρ= ,其中m表示,V表示,ρ表示 .2.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符号为,读作,常用的密度单位还有,符号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想一想:要区分表面被涂成同样颜色塑料块和铁块的,你有哪些方法?如果不允许损坏其外观呢,你打算采用什么方法?(一)活动6.2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①发现并提出问题:相同的硬币,数量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每一枚硬币的体积是相同的,那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②猜想与假设:列举一个支持你的猜想的经验实例:③实验与测量:如何选择待测物体?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课本P9的表格中.④交流与讨论:1.根据测得的数据分析,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接近或相等?质量与体积成什么比例关系?2. 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⑤实验结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是:个人复备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不相等/相等);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不相等/相等).练一练:P11 WWW第2题(二)密度交流:“预习探学”1比一比:像密度这样建立概念的方法,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个物理量?点拨:同种物质的密度 ,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 ,所以是(物体/物质)的一种特性.练一练:“同步练习”P5 第9题交流:“预习探学”2练一练:P11 WW W第1题五、总结提学:(一)总结与归纳1.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物理学中用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2.某种物质的物体,其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计算公式为ρ= ,其中m表示,V表示,ρ表示 .3.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符号为,读作,常用的密度单位还有,符号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二)拓展与提升1. 公式V m=ρ的物理意义. 2. 由公式Vm=ρ还可以得出m = ,v =六、达标检学:【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六章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1.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的大小; 2. 会利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个人复备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活动一:阅读课本P10密度表中常温、常压下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回答问题:(1)水的密度为: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2)通过阅读密度表,说说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规律. (3)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相同吗?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吗? .(4)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密度的大小?. 活动二:典型例题例1 关于密度定义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 .密度由质量和体积共同决定D .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例2 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它的 ( )A .质量变小,密度不变B .质量变小,密度变大C .质量和密度都不变D .质量和密度都变小例3 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kg/m 3,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是 .例4 甲、乙两金属块,甲的密度是乙的2/5,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那么甲的体积是乙的( )A .4/5B .1.25倍C .1/5D .5倍 例5 谁的质量大?V m=ρ个人复备铝块铁块铜块例6 如图所示,三个容器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内装质量相同的盐水、水、酒精三种液体,则装水的是 ( )A.甲容器中的液体B.乙容器中的液体C.丙容器中的液体D.无法判断例7 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ρa 、ρb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A. ρb>ρ水>ρaB. ρb>ρa>ρ水C. ρ水>ρa>ρbD. ρa>ρ水>ρb练一练:课本P11“ WWW ”第3、4题活动三:阅读课本P10“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微小差异中的重大发现通过阅读物理学家瑞利的科学史实,你有什么感悟?五、总结提学:1.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也有特殊情况,比如 .2.固态、液体的密度普遍气体的密度,一般,固态的密度要比液体,也有特殊情况,比如 .3.同种物质中不同状态下的密度,比如 .个人复备4.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 . 六、达标检学:【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六章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第1课时)【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认识测量体积的工具—— 量筒(量杯),学会使用量筒(量杯) 测量液体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初步掌握利用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这一节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量筒是测量 的工具,其单位通常是 ,符号为 ,1mL= cm 3.(2)观察右图的量筒:最大测量值为 mL ,分度值为 mL.(3)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上. 读数时,视线应与相平.(4)仔细观察P12图6-9(b),说一说:如何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计算得出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为 .2.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一)测量物质的密度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密度各不相同,应该怎样测量呢?个人复备2.设计测量方案:(1)要测量物质的密度依据的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对于固体(形状规则、形状不规则)、液体,需要测的物理量分别如何进行测量?分别需要哪些测量工具?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1)、(2)、(3)、(4)小题.思考: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时,量筒中要放入适量的水,你认为适量的水的要求是:;.(3)测量物质密度的合理步骤通常是先测什么物理量?后测什么物理量?(4)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形状规则的固体(如金属块)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如金属块)液体(如盐水)3.进行实验,记录数据.4.交流评估:实验中哪些环节容易形成测量误差,如何减小误差?五、总结提学:1.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其单位通常是,符号为,1mL= cm3.2.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上. 读数时,视线应与相平.3.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步骤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计算得出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为 .4.测量物质的密度所依据的原理是,所需的测量器材是和;测量的合理步骤通常是先测,后测 .六、达标检学:【板书设计】【教后反思】个人复备第六章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第2课时)【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1.会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2.会利用刻度知识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会用公式Vm=ρ 、m =ρv 、V=ρm 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 1.由公式Vm=ρ可知,m= ,v= ; 1t= kg= g= mg ; 1cm 3= m 3,1dm 3= m 3; 1mL (cm 3)= L (dm 3)= m 3. 2.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例1 一个实心铅球的质量是4.52kg ,经测量它的体积是0.565×10-3m 3,求: (1) 这个铅球是用纯铅制成的吗?(2)如果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体积 多大?(已知ρ铅=11.3×103kg/m 3)例2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砌成. 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宽2.9m,厚1.0m,它的质量约为多少吨?(花岗岩的密度为2.8×103kg/m3)例3. 体积为1m3的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多少?.(ρ水=1.0×103kg/m3,ρ冰=0.8×103kg/m3)个人复备例4 某省富“硒”的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 如果要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且每瓶净装550g,则:(ρ矿泉水=1.0×103kg/m3, ρ酱油=1.1×103kg/m3)(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为多少毫升?(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的酱油,装满时至少能装多少毫升的酱油?例5 一辆载重汽车的车厢容积为3.5m×2m×0.6m,额定载重量为6t,求:(ρ泥沙=2.4× 103kg/m3)(1)如果车厢装满泥沙(泥沙的体积等于车厢容积),汽车载重量为多少?(2)为了行车安全,汽车不能超载,如果不超载,此车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的泥沙?五、总结提学:1.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时,首先通过实验测出样品的 ,再与 对比,从而大致判断出物质的种类. 2.利用密度知识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六、达标检学:【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六章第五节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 【教学目标】1.进一步用探究的方法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尝试将这些物理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2.学会对物质进行分类,通过填写分类表将物质常见的属性表述出来,感受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3.在探究活动中了解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学会交流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求物体的体积 形状不规则或不便于直接测量较大物体的体积(1)查出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m ; (2)根据密度的变形公式 可求出物体的体积.求物体的质量 不便于直接测量的庞大物体的质量(1)查出该物质的密度,测出物体的体积V ;(2)根据密度的变形公式 可求出物体的质量.个人复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阅读课本第五节内容,完成下列填空:硬度是描述 的物理量. 2.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物质的物理属性1. 观察课本P16图6-13中文字所标注的物体,说一说:分别利用了它们的什么 物理属性?2. 总结: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密度和 、 、 、 、 、 、 等. (二)活动6.6 比较物质的硬度 1. 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题.2. 设计一种方法,比较课本P17中组成各物体的物质的硬度.铜钥匙 粉笔 铁钉钢锯条 铅笔芯塑料尺 铜钥匙粉笔铁钉 钢锯条刻划物 被刻划物根据实验结果,将这些物质按硬度从大到小排列:.(三)物质的分类1. 将玻璃、水晶、铁、牛奶、水银、白酒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把它们分为两类.分类方式1(示例)填空分类方式2(请填空)分类方式3(请填空)讨论:除以上三种分类方法外,你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知道分类的基本 原则吗?2. 思考:课本P19WWW 第1题.个人复备个人复备(四)生活·物理·社会阅读“航天飞行器的特殊‘外衣’”,了解由于现代科技发展使古代的陶瓷材料 焕发出青春,了解烧蚀材料耐高温和保护飞船的原理.五、总结提学:1.硬度是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2.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______ 、 、 、 、 、 、 、 等.六、达标检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概念;2.了解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3.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4.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5.能用密度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和解决有关问题; 6. 知道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物体所含 叫做物体的质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 是 , 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为1t= kg= g= mg. 2.实验中常用 测量物体的质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来测量质量的 工具有 、 、 等.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放”:将天平放在 上; (2)“调”:先将游码移至 ,再调节横梁上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 的刻度线,这时 横梁平衡;(3)“称”:把被测物体放在 盘里,用 向 盘里加减砝码;移动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 的刻度线;(4)“记”: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 + 所指示质量. (5)注意事项:①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 ,向托盘中加减砝码时,应 ;②天平和砝码应保持 、 ,不要把 的物品或 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不要用 直接取砝码. 4.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 、 的变化 而变化,所以质量是 的一种物理属性.5.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n 个物体的总质量M ,则一个物体 的质量m= ,这种测量方法叫作“累积法”.6.测量液体质量的合理顺序是:先测量 的质量m 1,后测量 总质量m 2,则液体的质量m 液= .7.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不同物质的物体,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 ,物理学中用 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8.某种物质的物体,其的比值叫作物质的密度.9.密度的计算公式:ρ= ,可以变形为m= ,V= .10.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 . 密度单位的换算关系为1g/cm3= kg/m3.11.水的密度是,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2.密度是的一种物理属性,密度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无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无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相同/不同).13.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其单位通常是,1mL= cm3.14.量筒的使用方法:(1)量筒应放在上;(2)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15.测量物质的密度所依据的原理是;所需的测量器材是和;测量的合理步骤通常是先测,后测 .16.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时,首先通过实验测出样品的,再与对比,从而大致判断出物质的种类.17.利用密度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变形公式计算出物体的质量.18.利用密度间接测量物体的体积: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变形公式计算出物体的体积.19.物质的物理属性通常包括:密度、、、、、、、、等.20.硬度是描述物质的物理量,也是的一种物理属性.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例1 质量为1.5×106mg的物体可能是()A.一只鸡 B.一头象 C.一头牛 D.一只蚊子个人复备例2 下列事例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 .由热变冷的铝锅 B .烧杯中正在沸腾的水C .铁球被压成铁饼D .从地球带到太空的食品 例3 一件200kg 的冰雕作品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为 kg ,体积是 m 3.例4 体积为0.5cm 3的钢瓶内装有密度为6kg/m 3的氧气,某次电焊中用去了其中1/3,则钢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 kg ,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kg/m 3.例5 高度相同、材料也相同的甲、乙两个实心圆柱体,甲的直径是乙的直径的2倍,则甲的密度是乙的密度的 倍,则甲的质量是乙的质量 的 倍.例6 如图所示是某大学研究小组研发的一种独特的复合材料——“石墨纸”. 其成分以石墨为主,薄如纸张,比钢还要硬10倍且轻巧,还可以回收再利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与同体积的钢相比,石墨纸的质量较小 B. 与钢相比,石墨纸的硬度较大 C .石墨纸是一种环保材料 D.石墨纸是绝缘体,不易导电例7 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明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 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金戒指的真伪;(3)测定一捆铜 导线的长度;(4)鉴别小铁球是空心还是实心;(5)测定一大堆大头针的 个数. 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A. (1)(2)B. (1)(2)(4)C. (1)(2)(4)(5)D.(1)(2)(3)(4)(5) 例8 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 质量m 及液体的体积V ,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 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液体密度为2g/cm 3B.该液体密度为 1.25g/cm3C.量杯质量为40gD.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0g例9 小杜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水的体积V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填写序号).(2)如图甲所示,小杜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 .(3)小杜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 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 cm3,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 g/cm3.个人复备(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变大/变小/不变).(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变大/变小/不变).例10 某中学环保小组在长江边取适量江水样品,分别进行了江水密度的测量.(1)小薇把样品带回学校,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①将天平放在台上,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左)调,直至天平平衡;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 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江水样品,测出烧杯和江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烧杯中江水的质量为 g,将烧杯中的江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江水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江水的密度为 g/m3.③小薇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江水密度比真实值 (偏大/偏小).(2)小亮把样品带回家,用家里的一台电子秤(如图丙所示)和没喝完的半瓶纯净水,做了如下实验:①用电子秤测出半瓶纯净水的总质量为m1,并用笔在瓶身水面位置标记为A;②把瓶中的水全部用来浇花,然后吹干,用电子秤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2;③把江水慢慢倒入空瓶中,直至液面与_ 相平,再用电子秤测出瓶的总质量为m3;④则江水的密度表达式为ρ= (纯净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⑤小亮测算江水的体积使用了下列3种物理方法中的。
9.1二力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一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难点】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器材】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笔、橡皮泥、水杯两只、水、盐水、弹簧测力计、密度计。
【课型】新授课、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多媒体展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2、演示实验:铅笔、小刀、和手指(三力平衡)。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二力平衡的概念【看图分析】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匀速上升的潜水艇、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缓缓降落的神州飞船回收舱。
【议一议】(1)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2)他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点拨】师: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平衡力。
【议一议】以上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征?(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小结归纳】(板书)1.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
【提示】“平衡”应包括静平衡(静止)和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两方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猜一猜】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大胆的猜想【猜想归纳】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分析归纲【启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6.1物体的质量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6.3物质的密度6.4密度知识的应用6.5物质的物理属性7.1走进分子世界7.2静电现象7.3探索更小微粒7.4 宇宙探秘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8.3摩擦力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1 二力平衡9.2牛顿第一定律9.3 力与运动的关系10.1压强(课时1)10.1压强(课时2)10.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0.4浮力10.5物体的浮与沉《6.1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教学资源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块、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导入: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
结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2.质量的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提问: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引出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指导学生讨论概括: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托盘天平的使用.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四、教学设计1.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铭牌上标的:“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2.问题探究: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你的方法又是什么?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让学生明白: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3.问题探究: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3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三、教学资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质量(g)2.密度概念的建立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2)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 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3.例题(学生板演)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4.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2.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3.提问: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两种方案的比较: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公式: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公式: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公式:ρ=m/v.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三、教学资源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四、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5.课内小结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 3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内容: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落叶飘零D. 冬天,雪花飘飘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说明: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学生分析诗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板书: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例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回顾实验3设问: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实验: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板书: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例4: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例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五、教学反思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初二年级下册物理教案(苏教版)第一节功(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实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实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准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有?(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个人复备(共34套107页)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案汇总第六章第一节 物体的质量【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质量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通过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了解其他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3.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大小,培养估测质量的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阅读课本P2-P4,完成下列填空:个人复备(1) 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 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符号为 。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 ( )、 ( )和 ( )。
它们的换算关 系是 。
(3)实验室中常用 测量物体的质量。
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
2.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质量1.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1)、(2)小题。
练一练:1.8t= g 30mg= kg 2.想一想:P5 “WWW ”第2题。
练一练: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初中生的质量50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粒药片的质量100 一只鸡的质量2 一只苹果的质量150 一头大象的质量4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1.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3)小题。
2.读一读: 阅读P2 “托盘天平使用说明”,完成下列问题: (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使用方法: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 上。
②调节天平时,应先将 移至标尺左端的 处,再调节横 梁上的 ,使指针对准 。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 盘;然后用 向 盘中加减砝码,移动 ,使指针对准 。
此时, 与 之和,就等 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事项: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
向托盘中加减砝码时,应。
②天平与砝码应保持,不要把或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不要用直接取砝码。
(3)仔细观察你使用的天平最大测量值是,分度值是。
3.议一议:(1)观察课本P3图6-2,指出在使用托盘天平过程中的错误。
(2)课本P5“WWW”第3题。
(三)活动6.1: 探究物体形状、物质状态对质量是否有影响1.想一想:(1)根据探究目的,你认为主要运用什么物理研究方法?(2)议一议:你能尝试设计出实验方案吗?步骤:判断方法:2.实验感悟:对于给定的物体,其质量(随着/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质量是物体的一种。
五、总结提学:1.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符号为。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和()。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3.实验室中常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4.使用方法: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上。
②调节天平时,应先将移到标尺左端的处,再调节横梁上的,使指针对准。
个人复备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 盘;然后用 向 盘中加减砝码,移动 ,使指针对准 。
此时, 与 之和,就等于 所测物体的质量。
5.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 、 的变化而变化。
质量是 的一种属性。
六、达标检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第六章第二节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天平,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2. 通过实验,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回顾第五章内容,我们是如何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的?为什么采用这 样的方法?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用天平测量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并观察:个人复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 ;标尺上的分度值为 。
2.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测量一枚或多枚回形针的质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内。
4. 实验总结:⑴ 实验方法: ⑵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 确,测量的回形针的数量应该 (较少/较多) (二)用天平测量瓶中水的质量1.想一想:给你一个烧杯,如何用天平测量瓶中的水的质量? 2.将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3. 举一反一:在“测量瓶中的水的质量”实验中,若需要在烧杯中注入90g水,则应该怎样操作?(三).议一议:1.在被测量物体的质量较小时,你认为怎样才能使测量结果更精确?2.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实验序号 回形针的数量/枚质量/g 一枚回形针的质量/g ① ② ③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质量/g① ② ③五、总结提学:(一). 总结与归纳1. 测量一枚回形针的质量的一般步骤是:2. 测量瓶中水的质量的一般步骤是:3.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的总质量,然后再计算的质量。
(二). 拓展与提升1.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中:若砝码潮湿、锈蚀、脏兮兮的,用这样的砝码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会比真实值(偏大,偏小,不变);若砝码磨损了,用这样的砝码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会比真实值(偏大,偏小,不变);2.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中:若尚未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就调节平衡螺母,余下的步骤都按“托盘天平使用说明”的要求操作。
这样做可以吗?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会比真实值(偏大,偏小,不变);六、达标检学:【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知道密度的单位以及换算关系。
【重点、难点】个人复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某种物质的物体,其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计算公式为ρ= ,其中m表示,V表示,ρ表示。
2.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符号为,读作,常用的密度单位还有,符号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想一想:要区分表面被涂成同样颜色塑料块和铁块的,你有哪些方法?如果不允许损坏其外观呢,你打算采用什么方法?(一)活动6.2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①发现并提出问题:相同的硬币,数量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每一枚硬币的体积是相同的,那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②猜想与假设:列举一个支持你的猜想的经验实例:③实验与测量:如何选择待测物体?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课本P9的表格中。
④交流与讨论:1.根据测得的数据分析,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接近或相等?质量与体积成什么比例关系?个人复备2. 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⑤实验结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不相等/相等);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不相等/相等)。
练一练:P11 WWW第2题(二)密度交流:“预习探学”1比一比:像密度这样建立概念的方法,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个物理量?点拨:同种物质的密度 ,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 ,所以是(物体/物质)的一种特性。
练一练:“同步练习”P5 第9题交流:“预习探学”2练一练:P11 WWW第1题五、总结提学:(一)总结与归纳1.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不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 ,物理学中用 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2.某种物质的物体,其 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计算公式为ρ= ,其中m 表示 ,V 表示 ,ρ表示 。
3. 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 ,符号为 ,读作 ,常用的密度单位还有 ,符号为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
(二)拓展与提升 1. 公式Vm=ρ的物理意义。
2. 由公式Vm=ρ还可以得出m = ,v = 六、达标检学:【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六章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1.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的大小; 2. 会利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个人复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活动一:阅读课本P10密度表中常温、常压下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回答问题: (1)水的密度为: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2)通过阅读密度表,说说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规律。
(3)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相同吗?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吗? 。
(4)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密度的大小?。
活动二:典型例题例1 关于密度定义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 .密度由质量和体积共同决定D .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例2 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它的 ( )A .质量变小,密度不变B .质量变小,密度变大C .质量和密度都不变D .质量和密度都变小V m=ρ铝块铁块铜块 例3 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kg/m 3,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是 .例4 甲、乙两金属块,甲的密度是乙的2/5,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那么甲的体积是乙的( )A .4/5B .1.25倍C .1/5D .5倍 例5 谁的质量大?例6 如图所示,三个容器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内 装质量相同的盐水、水、酒精三种液体,则装水的是 ( ) A .甲容器中的液体 B .乙容器中的液体 C .丙容器中的液体 D .无法判断例7 如图所示的是a 、b 两种物质的质量m 与体积V 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a 、b 两种物质的密度ρa 、ρb 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A. ρb >ρ水>ρaB. ρb >ρa > ρ水C. ρ水> ρa > ρbD. ρa >ρ水> ρb 练一练:课本P11“ WWW ”第3、4题活动三:阅读课本P10“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微小差异中的重大发现 通过阅读物理学家瑞利的科学史实,你有什么感悟?个人复备个人复备五、总结提学:1.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 ,也有特殊情况,比如 。
2.固态、液体的密度普遍 气体的密度,一般,固态的密度要比液体 ,也有特殊情况,比如 。
3.同种物质中不同状态下的密度 ,比如 。
4.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 。
六、达标检学:【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六章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第1课时)【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认识测量体积的工具—— 量筒(量杯),学会使用量筒(量杯) 测量液体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