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血肉筑长城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血肉筑长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通过“从哪里开始筑长城”“长城建设的目的”“长城建设的过程和成果”和“神话与长城”四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长城的建设历程和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长城建设背景、目的、过程、成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使学生对长城建设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产生浓厚兴趣。
(2)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掌握历史资料的利用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长城建设的背景、目的、过程、成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历史资料的利用方法,提高文献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长城建设的历史背景、目的、过程和成果等方面的信息。
2.分组阅读法将学生分进不同的小组,在教师安排的时间内,让他们结合课本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和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在指定时间内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
3.实践活动法通过实地考察长城遗址、观看长城建设的多媒体资料以及长城建设的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城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强其对长城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安排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课时:从哪里开始筑长城第二课时:长城建设的目的第三课时:长城建设的过程和成果第四课时:神话与长城第五课时:长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第六课时:文献阅读和实践活动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通过多媒体资料或PPT等介绍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长城建设的研究热情。
(二)渗透: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开始掌握长城建设的背景、目的、过程和成果等方面的知识。
(三)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增强其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4.16血肉筑长城【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及其意义。
中共“七大”的召开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意义”,培养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了解中国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难点:七大的召开。
【课前导读】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1. 平型关大捷:(1)时间:年月。
(2)作战双方:八路军师→日军。
(3)战况:歼灭日军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4)意义:。
2. 台儿庄战役:(1)时间:1938年春。
(2)参战部队:国民党第五战区军队。
指挥者:李宗仁。
(3)意义:台儿庄战役是,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二、百团大战:3. 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和疯狂的“扫荡”。
4. 时间:年月。
5. 参战部队:。
指挥者:。
6. 作战地区:地区。
7. 主要目标:,。
8. 意义:。
三、中共七大:9. 时间:。
地点:。
10.主要内容:(1)。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就是:。
(3)。
11. 意义:。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12. 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1)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掷两枚原子弹。
(2)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反攻和。
13. 投降时间:年月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也回归祖国。
14.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
(2)。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问题导读—评价单答案:1.(1)1937 9。
(2)115。
(3)一千。
(4)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1)1938。
(2)第五战区李宗仁。
(3)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3. 囚笼政策。
4. 1940 8。
5. 八路军彭德怀。
6. 华北。
7. 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课题:血肉筑长城授课人:朱春林授课班级:八(3)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及其意义;掌握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了解中共七大的召开的内容及理解其意义。
通过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比较问题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辅之以图片、影像等课件资料,声情并茂,身临其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实;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中,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初步掌握利用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共七大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讲故事、影像法。
教学设计说明:本课内容较多,一课时难以完成,因此,我将它划分为两课时完成,据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以及“百团大战”第二课时:“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城的图片,教师讲解引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了。
日本刽子手的屠刀指向了中华大地,南京30多万同胞被杀,鲜血染遍了整个南京城;面对这种野蛮的侵略与杀戮,中国人民惟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全体同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打倒侵略者。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用血肉之躯筑成了抵抗日军侵略的坚固长城。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驱筑起保卫国家、民族的长城的。
血肉筑长城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案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电影《台儿庄战役》序幕片断,感受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的惨烈场景,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抵御日本侵略的坚固长城。
经过全民族的英勇抗战,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6课——《血肉筑长城》。
(板书):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过程:请同学们打开《同步学习与探究》八年级上册第63页,阅读内容标准,明确课标的主要要求。
结合内容标准,根据课标的要求,请同学们把本课的内容设计成几个具体问题,看谁设计得既全面又准确?(思考后,让学生展示所设计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并给予评价,学生应至少设计出下列问题,否则由老师进行补充)1、中国军队是怎样英勇抗战的?通过这些抗战活动,你体会到中国军民的什么精神?2、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结合教材第79—80页的大字标题,找出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的史实有哪些?(生答: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国民党军队主要是在正面阻击日军的进攻,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称为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是其最重大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它粉碎了日军自发动战争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迅速壮大力量,开辟了敌后战场,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遥相呼应,194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破袭战,即百团大战。
(板书)一、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战场对于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概况,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79—81页大字,结合有关插图、表格、小字进行理解,并填写《同步学习与探究》第63页探究过程的内容要点,时间约5—7分钟。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填写情况)并进行提示:填不出的内容可同位、小组内交流,互相检查填写情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案新人教版课题使用人编号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2、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难点中共七大学法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教法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分组导学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板书设计第十六课血肉筑长城第一乐章《怒吼吧,黄河》1、平型关大捷2、台儿庄战役3、百团大战第二乐章历史道路的抉择──中共七大1945.4 某某第三乐章胜利之歌1、局部反攻2、美苏参战3、抗战胜利:1945.8.15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4、历史意义:教学过程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时导入新课《国歌》音乐播放音乐,学生气唱国歌。
问:你知道“血肉长城”指的是什么吗?学习第16课《血肉筑长城》。
齐唱国歌回答问题激发兴趣2’落实课标理解课标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投放课标内容阅读课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1’解读课标同步探究过程指导自主探究组织展示交流,进行评价展示交流作出评价6’第一乐章怒吼吧黄河八路军一一五师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2、台儿庄战役1、投放《平型关大捷》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经过及影响。
《血肉筑长城》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认识目标: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教材分析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方法新闻报道、讨论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欢迎大家参加“历史告诉我们什么”这个节目,今天,我们又将有一次特别的历史之旅,我们将回到过去,回到五六十年前,重温那段充满硝烟战火的历史,看看优秀的中华儿女是怎么样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新课:请问:同学们,日本1931年日本制造了什么事件开始了侵华战争呢?(9·18事变)9月18日,日本发动了9·18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奉行“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不仅不抵抗,反而命令张学良杨虎城去进攻陕北的红军,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史称“西安事变”,最后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才被迫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制造了什么事件?(“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急的关头,国共再一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钱正式形成,八年抗战拉开了序幕。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本野心勃勃,他们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斗计划,狂妄地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他们的计划是否达到了呢?下面我们请出两位小记者,让他们带领我们穿过时空,去感受那段血与火的残酷战争!记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日军进入山西,国民党军败退,八路军未待整编完毕就投入了战争,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聂荣臻领导下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歼灭日军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我们称之为“平型关大捷”。
历史教案-第16课血肉筑长城历史教案-第16课血肉筑长城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中共七大等重要史实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图列表复述战役根据图例符号意思,识别战役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进程;配合列表,捋顺知识要素;通过复述,习得论从史出方法.重现情景体验情感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血肉筑长城”课题的涵义.讨论探索多角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思想意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共七大起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A.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B.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1.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意义平型关大捷1937.9 山西太原附近八路军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台儿庄战役的知识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意义:台儿庄战役1938.春山东台儿庄第五战区国民党军队抗战以来最重大的胜利教师小结、过渡:这两次战役都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平型关大捷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教材通过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从两个角度突出体现了“血肉筑长城”这一主题:一、中国军人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用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脉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
中共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光明前途,召开了“七大”,会议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美、苏、中联合对日打击,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本课的重点有二。
一个是台儿庄战役。
首先,因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其次,这次胜利是用生命为代价换取的。
这一战役集中体现了“血肉筑长城”的主题及民族危亡时激发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其二是百团大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这一时期,国内投降的倾向日益严重。
为了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克服投降危险,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出击日军,进行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绩,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中流砥柱。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材没有介绍抗日战争局部反攻和国民党六大内容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七大的内容、理解七大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法建议1.讲述平型关大捷时,建议教师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和《平型关战斗示意图》。
首先,利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攻的方向和地区,明确日军向西进攻山西,国民党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赴抗日前线,与国民党军队协同作战。
这样讲述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是正面战场的胜利。
然后,利用《平型关战斗示意图》讲述平型关大捷的经过。
可以老师讲述,也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在讲述中注意突出战斗中八路军的机智、英勇和日军的骄横、狼狈。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的结论。
2.讲述台儿庄战役时,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选择。
一种是播放电影《台儿庄战役》片断,突出台儿庄战役的残酷性和中国军人的英勇。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讨论“为什么士兵作战那么英勇”?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了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感受中国军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种是通过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战役。
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种是建议教师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1937—1940年)和《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
教师先利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分析台儿庄战役的背景。
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徐州的地理位置,即徐州是铁路枢纽,向南可以到达国民党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日军作战意图,日军板垣第五师团和矾谷第十师团企图与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
然后播放有关这场战役的影像资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形象资料,了解和感受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通过士兵的服装、与日军交锋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国民党军队在抗日中的作用。
不管哪一种学习方式,建议最后说明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重大胜利”的结论。
3.讲述百团大战时,建议教师准备一幅《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37—1940年),将这幅图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1937-1940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抗日的作用和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政策,通过上述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百团大战的背景。
然后,利用《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并结合图片资料,明确百团大战作战地点、指挥员,边引导学生通过图例认识示意图中相关事物,边讲述百团大战的经过、分析作战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百团大战的背景、经过并结合《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分析百团大战的意义。
4.本节课要学习三场战役,注意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可以选择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
选择这一方式的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事先,要让学生作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对学生讲述的内容、方式、时间给与指导和规定。
5.建议在学习三个战役后,小结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战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进行的。
中国军人、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抗日长城。
6.讲述中共七大时,结合《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形势图,简单介绍1945年抗战的形势,引导学生得出抗战即将获得胜利的结论。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抗战即将胜利但还没有胜利,怎么能尽快打败日本侵略者获得最后胜利?抗战时,代表中国的是哪一个政府?它对中国的统治好吗?抗战胜利后还能让这个政府统治吗?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明确抗战后中国走向何处等问题,中共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中共七大准备怎样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七大召开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七大的历史意义。
7.讲述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促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事件有哪些?8.建议教师在学习完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抗战胜利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影响抗战胜利的具体史实,然后对史实进行分类,最后总结出抗战胜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讨论:一、从国民党的抗战、共产党的抗战、人民的抗战等具体史实,概括理解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二、从美国在太平洋对日作战、苏联出兵中国的史实,理解中国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和援助。
三、教师还可以补充从白求恩支援中国抗日的事迹,概括理解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爱国华侨对抗日的贡献。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的战争。
三、学法指导1.学习战役的方法。
有关抗日战争这几节课,涉及到众多的战役。
那么,怎么学习这些战役呢?首先,学习一个战役要掌握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
其次,了解这个战役发生的原因、经过。
这可以充分利用地图,使用地图时,注意要先阅读图例。
最后根据战役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分析战役的意义。
如何掌握众多的战役呢?可以利用列表的方法。
表头可以包括这样几项内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原因、简单经过、意义等知识。
2.本节课要学习三个战役,学生可以选择给大家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学习。
怎么能把故事讲清楚、同时又让大家爱听呢?第一、事先要做充分的准备。
围绕要讲述的战役,搜集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然后把所收集的材料按背景、经过、意义等方面进行整理;最后从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第二、根据故事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
或完全的语言讲述、或借助图片、影像。
第三、讲述时,口齿要清楚,声音要洪亮,语言要简洁、流畅,表情自然,举止大方。
第一点是讲好故事的基础。
3.本节课在学习战役的时候,多次遇到使用地图的问题。
如何使用地图?首先是识图。
其要求:一是充分利用地理课识别地图的基础知识,把历史地名与现代地名进行对照,从而掌握史实的地理位置。
二是利用图例了解各种设计符号的意思,识别有关史实空间分布的特点,或认识判断历史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
例如,运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1937—1940年)学习台儿庄战役时,先在图中找到台儿庄的位置,然后根据图例观察日军进攻的方向,推断日军下一步行动计划,从而了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
其次是运用地图,方法是将获取的历史地理信息与特定的历史阶段或重大史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例如,把台儿庄战役放在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这一历史背景下,可以看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军南下、打通津浦线的进程;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抗日还是比较积极的。
4.在讨论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时候,注意从哪儿想、怎么想、怎么说等几个方面考虑。
主要从抗日战争的经过考虑,想出抗日战争经过中影响胜利的史实;说的时候最好能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斗争、国民党的抗战、国际友人的支援、美苏的对日作战等方面叙述史实。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同学,在别的同学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其余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倾听。
然后对听到的内容做出评判,如果反对,用相应的史实反驳或纠正;如果赞同,用相应的史实补充。
四、问题探究动脑筋你能试一试,从目标、规模和战绩三个方面来评价百团大战吗?答:①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据点。
②百团大战的规模很大。
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先后组织100多个团,20万大军,在华北2 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
③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战绩辉煌。
八路军战斗达1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人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敌据点近3000个。
练一练A活动与探究1.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下面几种说法你同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材料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材料C: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观看抗日战争的影片,更多了解抗战史实。
建议观看《台儿庄战役》《地道战》《地雷战》《西安事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