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病方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2
帛书《五⼗⼆病⽅》这是⼀部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专著,全书1万余字,记载了52类疾病的治病医⽅和疗法,书中有医⽅280个,药名254种。
内容主要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科和五官科,其中记载最多的是外科疾病,诸如外伤、动物咬伤、痈疽、溃烂、肿瘤、⽪肤病、痔病等等。
帛书所记的医⽅中,以药疗为主,也有炙法、砭⽯及外科⼿术割治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记载的某种疾病往往有⼏种不同疗法,同⼀药物也常见⼏个不同的名称,证明这部医书是古⼈长期搜集积累的成果。
帛书揭裱后分为24页,多有残破,我们为您展⽰了其中的四页,上分别记载着不同的病⽅。
第⼀页有⼀套完整且成熟的割除痔疮的外科⼿术案例。
第⼆页记载有当时⼑伤患者使⽤的药物为续断、黄芩、⽢草,这些都是常见的强筋⾻、⾏⾎脉、杀菌消炎的有效药物。
第三页记述有⽤⽔银和其他药物混合外敷患处,来治疗痈病。
这种⽤⽔银软膏制剂治疗痈肿和⽪肤病的记录,⽐西⽅医学史上的记载要早⼀千多年。
第四页记载有⼤量⽤巫术⼼理暗⽰疗法来治疗⽪肤肿瘤疣病的医⽅。
这些实⽤巫术⽅揭⽰了公元前三世纪的湖南地区依旧保持着医、巫⼀体的医学模式。
这部医书中的医⽅⽐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初期以前的临床医学和⽅药学的发展⽔平,是古代劳动⼈民长期与疾病⽃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
知识拓展《五⼗⼆病⽅》关于外科⼿术割痔疮释⽂及翻译【释⽂】⼀巢塞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钥⼊直中炊之引出徐以⼑[剶]去其巢冶黄黔⽽娄傅(7⾏)之⼈州出不可⼊者以膏膏出者⽽到县其⼈以寒⽔戋其⼼腹⼊矣(8⾏)【翻译】如果病⼈直肠内长了痔疮或瘤⼦堵住了肠道,就将狗的膀胱套在空⼼的⽵筒上,插⼊病⼈的肛门中,吹胀后将病⼈直肠中的患部引出,然后⽤⼑割去溃疡,敷上消炎⽌痛的黄芩。
病⼈出现直肠脱出⽽不能⾃动复位的情况,就⽤膏油涂在直肠上,使其润滑。
如果直肠仍不能够复位,再将他头朝下吊起来,利⽤地⼼引⼒让其复位。
如果还是不⾏,就⽤⼀盆凉⽔对着患者的胸、腹部泼去,病⼈在突然⽽⾄的凉⽔的刺激下,会不由⾃主地猛吸⼀⼝⽓,直肠就回复到腹腔⾥了。
五十二病方简介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中国最古的汉族传统医学方书,全书为九千九百十一字,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卷首列有目录,目录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与后世医方书之体例相同。
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
此书所载绝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疾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
书中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
帛书《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
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
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治疗内科病的水平。
如该书对“癃”即淋病的治疗,处方合理,且大多为现今临床所沿用。
尤其是血淋、石淋、膏淋、女子淋的分证治疗,可以说是对淋病进行辨证论治的雏型。
全书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也最为突出。
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
例如:“睢(疽)病,冶白莶(蔹)、黄蓍(耆)、芍乐(药)、桂、姜、椒、朱(茱)臾(萸),凡七物。
骨睢(疽)倍白签(蔹),(肉〕睢(疽)(倍)黄蓍(耆),肾睢(疽)倍芍药,其余各一。
并以三指大最(撮)一入怀酒中,日五六饮之,……。
”这就是说,一般疽病用白蔹、黄耆、芍药、桂、姜、椒、茱萸等七味药物通治,但必须注意辨证,症状不同,则用药的分量亦各有区别。
《五十二病方》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
其它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
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摘要:嗅觉错乱是一种常见的五官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嗅觉错乱的治疗方案选择,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一、引言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官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错乱,表现为嗅觉减退、嗅觉丧失或嗅觉异常。
嗅觉错乱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针对嗅觉错乱的治疗方案选择至关重要。
二、药物治疗1. 药物治疗是治疗嗅觉错乱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可以缓解鼻黏膜充血、肿胀等症状,从而改善嗅觉功能。
常用的抗组胺药有非镇静性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等。
(2)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鼻黏膜炎症,改善嗅觉功能。
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3)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嗅觉错乱,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改善嗅觉功能。
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类、青霉素类等。
(4)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可以扩张鼻腔血管,改善鼻腔通气,从而改善嗅觉功能。
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硝酸甘油等。
2. 药物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1)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可导致鼻腔通气不畅,进而影响嗅觉功能。
手术治疗可以矫正鼻中隔偏曲,改善鼻腔通气,从而改善嗅觉功能。
(2)鼻息肉:鼻息肉可阻塞鼻腔,导致嗅觉减退。
手术治疗可以切除鼻息肉,改善鼻腔通气,从而改善嗅觉功能。
(3)鼻窦炎:鼻窦炎可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影响嗅觉功能。
手术治疗可以清除鼻窦炎病灶,改善鼻腔通气,从而改善嗅觉功能。
2. 手术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手术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
四、物理治疗1.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鼻腔冲洗: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腔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从而改善嗅觉功能。
明目蒺藜丸的说明书五官疾病指的范围比较广,临床上把五官疾病分为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等,口腔溃疡、鼻炎、近视眼、中耳炎、慢性咽炎等等都属于五官疾病的范围。
治疗五官疾病是刻不容缓的,需要您积极的配合,目前推出了一种叫做明目蒺藜丸的药物,它对于五官疾病拥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明目蒺藜丸商品名称:明目蒺藜丸拼音全码:mingmujiliwan【主要成份】蒺藜(盐水炙)、菊花、地黄、当归、蔓荆子(微炒)、密蒙花、朩贼、决明子(炒)、蝉蜕、黄连、黄芩、荆芥、旋覆花、栀子(姜水炙)、石决明、川芎、黄柏、防风、白芷、薄荷、连翘、赤芍、甘草,辅料为蜂蜜。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微辛、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散风、明目退翳。
用于上焦火盛引起的暴发火眼,云蒙障翳,羞明多眵,眼边赤烂,红肿痛痒,迎风流泪。
【规格型号】9g*10袋【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忌烟、酒、辛辣食物,忌鱼、虾腥物。
2.对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对小儿、老人用量酌减。
3.用药后3天症状无改善者应到医院就诊。
4.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5.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6.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7.如正在服用其他药物,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包装】塑料瓶装,每瓶9克,每盒10袋。
【有效期】48 月【执行标准】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六册【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0833【生产企业】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综上所述,您对于明目蒺藜丸的介绍已经看完了吧?五官疾病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耳鼻喉眼睛等等器官难免会出现点毛病,所以说只要您及时选择药物治疗,就能很好的把控住病情,并且立马治愈疾病。
入院记录姓名XXX工作单位XXXXXXXXXX性别X职别XXXXXXXXXX年龄XX岁入院日期200X年XX月XX日XX时XX分婚否X婚病史采取日期200X年XX月XX日XX时XX分籍贯XX省XXXXXX 病史记录日期200X年XX月XX日XX时XX分民族X族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主诉:吞食鸡骨后吞咽困难X天。
现病史:X天前病员进食不慎误食一鸡骨后,当即感吞咽疼痛,进食困难,但能进少许流质饮食,不伴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院外未作特殊处理,近期吞咽困难进一步加重,遂来我院,以“食管异物”收入我科。
患病以来,患者精神欠佳,进少量流质饮食,未解大便,小便无异常。
过去史:既往体健,否认有“肝炎、结核、霍乱、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有输血及代血制品史,按计划预防接种。
各系统回顾无阳性体征。
个人史:出生于原籍,未到外地久居,否认有“疫水、疫区”接触史。
生活规律,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已婚,生育1子,爱人及子体健。
家族史:父母健在,否认有明确家庭性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次/分呼吸次/分血压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入病房,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未见瘀点、瘀癍,无皮疹、溃疡,无皮下出血,毛民分布正常,无稀疏、脱落,温度与湿度正常,弹性正常,无肝掌,无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无压痛、包块及凹陷,眼睑无水肿、无下垂、无倒睫,结膜无充血、水肿及出血,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圆等大,约0.2CM,对光反射正常。
耳、鼻、咽、喉见专科检查。
口唇红润,舌苔正常,列偏斜,颈部无抵抗感,颈动脉搏正常,颈静泳无充盈,无怒张,气管正中,肝颈静脉回流征(一),甲状腺无肿大。
胸廓正常,无桶状胸、漏斗胸,肋间隙无增宽、变窄,触诊左侧语颤对等,无胸膜磨擦感,无皮下捻发感,双侧乳房对称无结节,叩诊双侧为正常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可闻及干湿鸣音,无胸膜磨擦音。
2 01 4年全国中医眼科名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侧,故其视偏也。
固有自幼小而得之,亦长大病者,率由气血亏而复受风邪也”。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偏风牵引双目蜗斜,泪出频频,却无翳膜,不瘁不痛”。
如眼有偏视者,由风邪攻肝所致。
瞳人反背,系指瞳人偏倾一侧之病证。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瞳人反视”。
《审视瑶函》:“珠斜翻倒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本病属目偏视之重症。
另《审视瑶函》载:“槐子丸,治肝虚风邪所攻,致目偏视”。
2.9目啊《目经大成·目》:“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盖足太阴、厥阴荣卫不调,不调则郁,久郁生风,久风变热而致。
主以全真一气汤、十味益荣煎、艾人理血汤,不移时立住一。
《审视瑶函·睥轮振跳》:“此症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出。
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络之患。
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知顺,非纯风也。
”其中,血虚生风表现为:胞睑振跳不休,或与眉、额、面、口角相引,不能自控。
盖因肝脾气血亏虚,血虚生风,虚风上扰头面,故胞睑、眉毛、面颊、口角皆困动不休。
治宜当归活血饮加减以养血熄风。
通过对目疾的主观症状和客观症状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与肝的联系进行分析,可见与肝的关系密切,在治疗目疾时,可从肝入手,或兼顾肝的调治。
但又不可拘泥如此,正如《审视瑶函·明目至宝论》所提及:“大抵目开窍于肝,生于肾,用于心,润于肺,藏于脾”。
参考文献[1]彭清华.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顼宝玉.从肝从风论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理论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47—1250[3]苏娜娜,郭承伟,柴金苗.目系与藏象学说关系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II一12[4]巢敏,刘菊芬.从肝论治人体多系统疾病综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1):10—12[5]马月香.论肝失疏泄是疾病发生之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8-9 [6]彭清华,朱文锋,李传课.肝与目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89,(4):11—15 [7]唐·杨上善撰注,王洪图,李云重校.黄帝内经太素(修订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8]明·傅仁宇.审视瑶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9]清·黄庭镜.目经大成[蝴.北京:入民卫生出版社,2006.9 [10]接传红,高健生整理.秘传眼科龙木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清宫医案治眼病医方探析孙学争1,戴宗顺1,彭清华2 (I.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级七年制学生;2.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208)【基金项目]《中医眼科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五官科学》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作者简介]孙学争(1989-),女,在读硕士,E-mail:1009238929@qq.comt Tel:131******** [通讯作者]彭清华(1964-),男,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m ail:pqh410007@ 126.c om一338—20 1 4年全国中医眼科名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摘要l据文献记载,清宫配方档案将成方分为风痰、痰嗽、伤寒等16门:《清宫配方集成》在此分类基础上,结合临床分科现状与需要,将泻痢门归入脾胃门,将痰症门归入风痰门,将咽喉口齿门分为咽喉、口齿两类,另增加瘟疫、伤科、耳鼻、肛肠等类,共20类方。
【名医简介】蔡福养,生于1917年,河南省南乐县人。
历任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研究会顾问,河南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医》编委。
现为河南中医学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从医50余年,博古通今,学验俱丰,医术精湛,遣方用药,独具匠心。
临床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注重中医特色,善用经方辨证论治,同时注重化裁变通,“师古不泥古”,诊疗有所创新,处方有特色。
重脾肺,着眼气血;重经络,贵在通利;重五脏,辨证施药。
其根据活血化瘀思想创造的“会厌逐瘀汤”随证加减治疗声带结节、声带息肉和声带麻痹有佳效。
其根据五行生克和脏腑辨证理论创制的“补阳疗嚏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有良效。
擅用外治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并研制出系列外用制剂,疗效显著。
在长期的医、教、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获两项省科委科技成果奖并同时获保健品批号。
多次亲手编撰全国大中专医学院校《中医耳鼻喉学》教材,主编《噪音病中医论治》,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喉分卷》一书并任副主编。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名方】补阳疗嚏汤【组成】苍耳子10~15克,白芷10~20克,辛夷10~12克,细辛3~6克,桂枝10~15克,白芍12~20克,党参20~30克,白术20~30克,黄芪30~60克,鹿角霜10~20克,藁本10~15克,徐长卿15~20克,制附子10~12克,巴戟天12~15克,炙甘草6~10克,大枣3枚,生姜3片。
【功能】温阳补气、疗嚏止痒。
【主治】鼻鼽(过敏性鼻炎)。
【用法】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10~15分钟,放凉温服。
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方解】鼻鼽,或称鼽嚏,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鼻病。
发病以肺脾肾亏虚为关键。
鼻为肺窍,为肺所主,肺主气通于鼻。
肺气宣发卫气于鼻以温养鼻窍,强其门户而抵御外邪。
脾为后天之本,肺气的充实有赖脾气的输布,且阳明胃脉起于鼻侧,夹鼻而行,脾经气血假胃脉而濡养于鼻。
肾为阳气之根,督脉络肾过鼻,为“阳脉之海”,肾督阳气上行,奉养于鼻而温养鼻窍,故肺、脾、肾三脏亏损,阳气虚弱,气化失职,鼻失温养则见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等症。
方中苍耳子、白芷、辛夷、细辛是《济生方》苍耳子散组方,有温通鼻窍、除风胜湿之功;鹿角霜、制附子、巴戟天温肾补阳、通督活络;桂枝、炙甘草、白芍调和营卫、畅通肺气;党参、白术、黄芪,补土生金、补脾益肺。
全方共奏温阳补气、疗嚏止痒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适用于肺脾肾三经阳虚所致鼻鼽(过敏性鼻炎),症见鼻流清涕、频繁打嚏、鼻塞鼻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尺脉尤甚的患者。
而肝火旺盛、鼻流黄脓涕者503应禁用。
【加减】方药剂量可根据患者体质虚实情况酌情增减。
脐下隐疼有重坠感或妇女带下者加薤子、芡实:头脑冷痛者加吴茱萸、重用细辛;耳鸣耳聋者加五味子、灵磁石;鼻塞持续而重者加地龙、丝瓜络;鼻涕量多,连连不止者加苍术、茯苓、干地龙;腰膝冷痛或脊背凉楚者加杜仲、鹿角胶、狗脊等。
【名医简介】干祖望,1912年生于上海市金山县。
现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
兼任中华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等职。
干教授5岁入家塾攻读古文,18岁学医,22岁私人开业。
1956年进入江苏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1959年,转入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几十年来,干教授精研古籍,临证不辍,以旺盛的精力工作在临床和教学的第一线。
在学术思想上,他遵从孙思邈“兼收博览,推陈出新,变夷用尤,克守内经”的精神,法宗李东垣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临床中,他疗效卓著,深受病家信赖;所写医案更是才华横溢,独具特色。
临证之余,干教授还勤于笔耕,著述甚丰。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喉科学》等八种,并多次主编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
从1947年到现在,发表论文70余篇,其学生总结他的经验发表的论文亦多达50多篇。
除专业书籍外,干教授还对诗词、歌赋颇有研究,出版了《中国历代名医诗选》。
融文、史、哲、医于一炉的30万字的专著《孙思邈评传》亦将付梓。
干教授曾主办了五期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师资培训班,共培养80多名学员,现大多数已成为教学骨干。
【名方】升青流气饮【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乌药6克,柴胡3克,川芎3克,蔓荆子6克,菖蒲3克。
【功能】调理气机,升清开窍。
【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本病是由于在大气压力下的变异环境中,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而出现耳痛、耳鸣、憋气和听觉障碍。
四千年来中医向无此病,但近年来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此病亦因之而日多。
504本方根据《杂病广要·九气七气》的:“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
……一吐纳,一动静,何所逃者,与气流通而已。
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论点。
从《疮疡经验全书》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订。
方中升麻、柴胡,同样是升清降浊,但后者更有除头痛、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胆之络附耳。
木香、乌药,俱具有消积滞、辟邪气、导滞气功能,但前者更能止痛去胀感。
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
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
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开郁结。
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破瘀血,生新血。
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用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反应出诸药的作用。
用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闭的病例。
【加减】虚弱及老人,倍加黄芪。
高血压者,慎用升麻、蔓荆子。
重症每天可进两剂。
全方十一味,不一定全部用上,可以根据病情,删去几味。
有特殊情况者,也可增添几味。
服药症状消失后,可再进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维持量一周。
【名医简介】龚去非,生于1908年,湖北黄陂县人,主任医师,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审定的全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龚氏1922年在汉口跟胞叔边学医,边配方,边炮制中药。
1927年参加武汉市公安局中医考试,名列第七,颇得评审主任委员冉雪峰先生称誉,正式开业于汉口。
1937年积极参与武汉中医药界战地后方服务团活动,为抗日难民送诊施药。
1938年秋到四川万县行医,名震川东,有缘再次师事冉先生,受益殊深。
1951年,与学者名医李重人先生率先组成万县市第一联合诊所,任所长。
1956年调入万县地区人民医院,任中医科主任,从事病房临床医疗。
1973年退休,被四川万县地区中医学校聘为学术顾问,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龚去非主任医师,业医70余载,学验俱丰,尤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
对一些疑难病症多有独到之处,倡导疾病无绝对的表里寒热虚实见解,著有临床经验著作《医笔谈》,科研成果《电脑软件:慢性咳喘辨证施治》。
【名方】醒脑舒鼻汤【组成】羌活15克,川芎15克,细辛10克,白芷15克,苍耳15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玄参15克,赤芍15克,桔梗15克,甘草10克,紫花地丁30克。
【功能】祛风散寒,宣肺通窍,清热养阴,消肿止痛,解表邪,清里热。
505【主治】外感头身痛,风寒痹证;外感郁火之咽喉肿痛,鼻渊脓浊;肺胃郁热之咳吐稠痰,齿龈肿痛等症。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本方系集60余年之临床经验,逐渐增减而形成的自制方。
全方集辛温发表、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先生倡导的疾病无绝对的表里寒热虚实的见解和寒湿并用的制方法度。
临床中大多疾病往往是表里同病,寒热互结,虚实并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医者必察其变,明其理,变其法,活其用。
方中羌活、川芎、细辛、白芷、苍耳等祛风胜湿,散寒定痛,醒脑通窍,发表宣肺,使邪由里达外,以表而解,发泄郁火邪毒,改善体表、经脉气血之运行,达到缓急止痛之效;配以黄芩、黄连、紫花地丁、赤芍等等以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化瘀,促进瘀滞畅通,达到消肿定痛之功。
玄参甘寒养阴降火。
全方辛温与寒凉配伍,发表通里,表里双解,清里而不恋邪,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功。
各尽其用,散表邪、清郁火,达到表解里和,邪去则正安(病愈)。
如此合方,既能祛风散寒止痛醒其脑,又能清里达表通窍舒其鼻,故名醒脑鼻舒汤是也。
随症施治,用之必效。
【加减】表虚不固者加防风、白术、黄芪,实卫固表,扶正祛邪;肺热咳嗽者去羌活、川芎、白芷、细辛,加麻黄、杏仁、鱼腥草、栝楼,宣肺止咳,清热化痰;阴虚牙痛者去川芎、苍耳、桔梗,加生地、地骨皮等,以滋阴清热。
【病例】陈某,女,28岁。
1989年3月感冒后左侧头剧痛,午后低热,鼻塞。
五官科检查,鼻腔无异常,仅有眉棱骨上缘压痛,诊为“眶上神经痛”予封闭疗法,当时有效,过后依然。
询其头沉重而胀痛,鼻流脓浊之物,乍寒乍热,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属表邪未解、入里化热。
治当解表通窍,疏风清热,投以醒脑鼻舒汤加味。
羌活15克、川芎15克、细辛10克、白芷15克、辛荑15克、苍耳15克、黄芩20克、黄连8克、赤芍15克、玄参15克、紫花地丁30克、甘草10克。
3剂后热退痛减,请放射科拍片观察,报告云,“左侧上颌窦、筛窦均密度普遍较对侧增高,提示左侧副鼻窦炎”。
患者继服上方加减10剂,痊愈。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名医简介】庞赞襄,生于1921年,河北省巨鹿县人。
现任河北省中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委员,《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顾问,河北省中医学会顾问,省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省药品评审委员,省政协常委。
庞氏系祖传三代眼科中医,14岁随父庞信卿学医,18岁独立开业,1956年调省中医研究所(院)任临床组组长,1965年调河北省医院任眼科副主任,至今在省医院中医眼科工作,任名誉主任,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50年。
庞氏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常出奇制胜,屡起沉疴,为国内外无数患者治愈眼病,被誉为“光明使者”。
庞氏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学术上强调实事求是,在临床上注重治疗效果,为继承和发展中医眼506科学术做出了贡献。
著有《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及《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经验选编》,发表论文10余篇。
他所研制的“银花解毒汤”、“散风燥湿活血汤”被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收载,向全国推广应用。
【名方】养阴清热汤【组成】生地、生石膏、金银花各30克,天花粉、知母、芦根、黄芩、荆芥、防风、枳壳、龙胆草各10克,甘草3克。
【功能】养阴清热,散风生津。
【主治】疱疹性结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匐行性角膜溃疡,角膜云翳,角结膜干燥证,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色素膜炎,渗出性脉络膜炎。
症见眼红,疼痛,流泪,羞明,视物不清,或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伴有咽喉疼痛,口渴欲饮,鼻内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绛或苔薄白,脉弦细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