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原民俗文化主要都包括哪些习俗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
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源远流长绚丽多姿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民俗。
中原是夏商两代和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区。
早在这个时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礼仪制度,后来它们逐步演变为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
中原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
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
中原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
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年货。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姻习俗、葬礼习俗、饮食习俗、戏曲艺术等方面,每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些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历史传承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
许多民俗习惯和传统活动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并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种庆祝活动和习俗几乎每年都会重复进行。
这种历史传承性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三、幸福美好的理念中国民俗文化中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展望。
例如,婚礼习俗中常见的祝福词“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展示了人们对长久幸福婚姻的希望。
传统节日中的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也传递出人们对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这些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四、社会凝聚力和集体意识五、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中国民俗文化也受到宗教和信仰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社会,佛教、道教、儒教等都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扫墓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祭拜和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这种信仰和宗教活动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文化以其多样性、历史传承性、美好理念、社会凝聚力和宗教信仰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民俗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是一篇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论文。
民俗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俗、传统和惯例,并通过言语、行为、制度等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群体的历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
一篇民俗文化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 民俗文化的定义和特征:介绍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深入探讨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2. 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历史角度分析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演变和变迁。
3. 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讨民俗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民俗活动对社会群体的凝聚力、认同感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的影响。
4.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机制,探讨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分析民俗文化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5. 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探讨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分析民俗旅游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6.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民俗文化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探
讨民俗文化传承的策略和途径,分析民俗文化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研究议题,实际的民俗文化论文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领域进行具体选择和深入探讨。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进行文献综述、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并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论证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民俗文化知识有哪些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为此,下面小编整理了民俗文化知识以供大家阅读。
民俗文化知识一、民俗的范围与分类1、物质生活民俗(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1)社会组织民俗(家庭、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2)岁时节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3)人生礼俗(诞生、成年、婚姻、做寿、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1)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戏曲、民间音乐和舞蹈等娱乐方面;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打油诗、歌谣等大众创造的口头文学)(2)信仰民俗(诸神崇拜、巫术、信仰、禁忌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3)观念民俗(风尚、礼仪等约定俗成的道德与社会规范)民俗文化知识二、民俗的四大特性1、社会性和集体性2、类型性和模式性3、稳定性和变异性4、传承性和播布性这四者之间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俗文化知识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提及:“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认同感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
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
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
很明显,这一定义包含了民间传承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一切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这样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完全可以互相置换,是一回事,二者换汤不换药。
民俗文化知识四、中国民俗文化的四大特点1、原始信仰长期留存: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民俗文化与习俗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的民俗文化和丰厚的习俗传承,这些传承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化传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和制度背景下的生活方式、信仰与审美,同时又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宝藏。
一、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民间风俗、习惯、节令和传说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间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复杂多样、形式独特等特点,它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往往反映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信仰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
二、中国习俗传承中国习俗传承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民间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
中国习俗传承从中国古代的元素繁衍而来,包括了节日庆典、组织机构、礼仪习俗等无数个方面。
这些习俗传承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走来,历经千年而不断进化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
三、中国民俗文化和习俗传承的重要性中国民俗文化和习俗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挫和消失也愈发明显,但是,中国民俗文化和习俗传承的价值和作用却愈发凸显出来。
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自信,更加深了人们对自身文化和民族情感的认同和热爱,不断增强了文化自信。
四、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和习俗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和习俗传承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应该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让人们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从而培养大家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传承习俗也需要重视,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创新,形成一个更具代表性和生命力的新文化。
同时,应该加强民俗文化和习俗传承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便更好地推广和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的国家,其中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更是连接着血脉的纽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年。
它是按照农历计算,通常在公历的一月或二月份举行。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包括贴春联、赏花灯、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特别的是,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传统的新年美食和亲情。
二、清明节:缅怀故人、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五日至七日之间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祀和扫墓的活动。
除了祭奠亲人,清明节也是人们缅怀历史功勋人物的时刻,有些人会前往名人墓地,怀念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
三、端午节:纪念屈原、赛龙舟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六月五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通过赛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各地组织的龙舟队伍会在水面上竞速。
同时,人们还会食用粽子,这是一种用糯米和填料制成的传统食品,象征着民族团结和心意相通。
四、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望月旅游的好时机,通常在公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中秋节以赏月和吃月饼为主要特色。
这一天,人们会与家人和朋友一同赏月,同时品尝月饼和其他传统食品。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其形状和寓意各不相同,有的是圆形象征团圆,有的还会加上豆沙、果仁等馅料。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人们还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合家团圆的宴会、猜灯谜、舞狮等。
五、元宵节:闹灯谜、放孔明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一月十五日或二月十五日举行。
这一天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被视为宴会和娱乐的尾声。
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们不仅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风土人情的多样性风土人情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
地域差异中国南北方的风土人情存在显著差异。
北方地区以高山大川、古老的城墙和庙宇为特色,给人以雄浑、厚重之感;而南方则以水乡泽国、小桥流水为特点,展现出秀美、纤细之美。
这种地域差异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上,还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在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居民的生活方式多以室内活动为主,饮食上偏好高热量的食物,如火锅、炖菜等,以抵御严寒。
北方的建筑多为厚重的砖石结构,以保暖为主。
而南方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居民更倾向于户外活动,饮食上偏好清淡、鲜美的食物,如海鲜、蔬菜等。
南方的建筑多为通风良好的木质结构,以适应潮湿的环境。
民族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例如,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彝族的土掌房等,都是各民族文化的代表。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各民族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点和信仰。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利用地势高低错落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适应了山区的地形条件,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则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是村民集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而风雨桥则是连接村寨的重要通道,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民俗文化的丰富性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传承性的民间文化现象。
它涵盖了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民间艺术、手工艺品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珍贵财富,保存了几千年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这一文化的底蕴和魅力令人叹为观止,刻印在人民的灵魂深处,让我们倍感自豪和自信。
一. 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贵性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悠久历史,历经千年的沉淀,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国粹,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包括节日习俗、风俗习惯、婚姻礼俗、丧葬礼仪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种文化的长久保存,使得我们能够细细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有着积极影响的,因为传统文化以及历史磨合过程中所形成的传承方式,可以对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针,补充和丰富民族文化的群体记忆,让人们从历史传承的角度上感受到民族的传承与振兴。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
民俗文化是中国久远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底蕴和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传承了千余年,涵盖了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人伦道德、文艺精神等方面,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象征着民族和谐与进步的本质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琳琅满目的视觉感受,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春节传统的“年糕”代表着中国人民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景;端午节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当地拥有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以上仅为两个节日的例子,中国传统节日众多,都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传承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核心。
三.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基础,而基于这个内涵的传承而演化出来的奇妙、形式多变的表现形式,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比如,中国舞龙、舞狮、太极、功夫、捏面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和深邃理念。
由于传统文化底蕴的宝库,许多传统习俗得以海纳百川,既有北方壮阔清新的文化,也有南方优雅文艺的元素。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猜灯谜、贴春联、画灯笼、京剧、花灯等。
1、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2、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3、灯笼画,民间美术品种之一,是彩绘于传统灯笼之上用于美化装饰灯笼的一种特殊画种,也是我国优秀的民间美术品种之一,在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
4、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5、花灯,又名灯笼。
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
传统民俗文化作文传统民俗文化作文(通用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民俗文化作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民俗文化作文1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猜灯谜、包饺子、舞狮、剪纸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国的书法了!因为我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书法是我国的瑰宝。
爸爸告诉我,历代书法家有: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他们被称为书法四体。
爸爸曾经带我去看过书法展览,有些写得方方正正的是楷书,有些写得龙飞凤舞的是草书。
虽然有些我看不懂,但觉得很漂亮。
爸爸说,我国的毛笔书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
所以我有空就向爸爸学习写毛笔字。
我体会到一个小小的点,看起来简单,写起来却很难。
要是握笔的姿势、用笔的力度不对,字都写不好的。
看来写毛笔字也是一门学问。
我为博大精深的我国文化而骄傲,为我国古老的书法艺术而自豪。
我爱我国的书法!传统民俗文化作文2我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文化,其中我最喜欢围棋。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围棋。
围棋是我国传统“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中的一种,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距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五帝之一的尧有一个儿子叫“丹朱”。
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淘气、顽皮的孩子。
尧为了使儿子能够静下来,便想出了一种石子游戏,来教他的儿子,儿子一下子着了迷。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和小伙伴们疯打胡闹了,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个人,变得安静。
这种游戏,就是现在围棋的雏形。
围棋的棋盘是方形的,由纵横各19条线形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就下在这些点上,在边、角、中腹任何一点都可以下。
棋子分黑白两色,黑子181枚,白子180枚,黑白两子加起来,恰好和棋盘的点数相同。
围棋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它是一种思维体操,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提高分析和记忆能力,而且趣味性很浓,因此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
1 我国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 过 年 的 传 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 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 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重阳节 重阳节,一个旧有的传统节日,现在已经很少人庆祝了。有者甚至是不懂这个节日的存在,他们所知道的也不过是九月初一到初九是九皇爷大诞。 九月初九,是我们传统节日中其中一个已经鲜为人知的节日。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离开家到处去旅行或爬山。 原来,这是有它的典故的。话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能预言未来的道长。他懂法术,并且擅长驱魔。 有一天,他向他的门徒说,灾祸之神将在农历九月初九降临人间。他交待他的门徒到乡间去将灾祸之神征服。道长给了他的门徒捆扎好的草药及一壶菊花酒。他要他的门徒将这些药和酒带去给人们以化解灾祸。 他的门徒乘仙鹤而去,将道长的草药和菊花酒分派给众人。同时,把他们带到山上去。喝了菊花酒及草药,灾祸之神就不敢接近他们了。 当灾祸之神到来村庄时,发现村里的人都不见了。它发现人们都跑到山上去了,就赶紧奔到山的那边去。可是,它是怎么也接近不了。后来还被道长的门徒刺伤。 从此以后,每到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到山上去或出外游玩,以避开灾祸之神。谈到九月初九,最为人知道的还是从九月初一到初九庆祝的九皇爷诞。这在马来西亚各个地区都很多人庆祝。 重 阳 节 的 传 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2
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在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中秋节。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中 秋 节 的 传 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七 夕 节片 七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在闽省,广东省及东南亚一带,最时兴于七夕拜七姐。这的确是旧日女儿家的大节日。大部份的省都有庆祝七夕的七巧节,唯大都当作一般庆典庆祝。闽,3
广省则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广东省,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 谈到七巧节,不得不提华人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 七 夕 的 传 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鳘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划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划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科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要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端 午 节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 行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 今天,这个节日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食的节日。从旧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包粽。许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点在粽子中。 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带的华族,都还会举办龙舟竞渡,提倡端午龙舟赛。 端 午 节 的 传 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