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71.00 KB
- 文档页数:34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学概论(讲义)《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
第⼀节民俗的定义⼀、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在长期的历史⽣活过程中所创造、享⽤并传承的物质⽣活与精神⽣活⽂化。
从民俗与⼈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类社会群体⽣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种社会⽂化现象。
从民俗与⽂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化。
历史上⼈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致有四种:⽂化遗留物说、精神⽂化说、民间⽂学说、传统⽂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义的民俗。
⼆、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种⽣活⽂化,渗透与于⼈类⽣活的各个领域,从⼀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都附有⼀定的民俗⾏为及有关的⼼理活动,因⽽很难进⾏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种知识的传播,⼜必须进⾏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性的⼦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到家庭、家族、乡⾥、民族、国家乃⾄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并传承的集体⾏为⽅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化与精神⽂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的民俗。
语⾔民俗:指通过⼝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和民间⽂学两⼤部分。
第⼆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民俗的特征(⼀)集体性集体性,⼜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
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大家又熟视无睹。
”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 21 条之多。
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
英国民俗学会于 1890 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
民俗学导论(讲义)
简介
本讲义旨在介绍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对民
俗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的俗、、仪式等的学科,通过对各种民俗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深入
探讨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受到人类学、考古学和
历史学等学科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民俗学的
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包括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民俗文化。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民间、俗、仪式、物质文化等。
研究方
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参与观察等。
通过田野调查,研
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和记录民俗现象,深入了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变迁。
文献研究则可以通过对历史文献、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研究,揭示民俗的渊源和演变。
而参与观察则是指研究者主动参与民俗活动,并从中获取亲身体验和感受。
民俗学的研究意义
民俗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通过研究民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探索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此外,民俗学还可以为社会管理和文化保护提供参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结语
民俗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价值的学科,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本讲义,读者可以对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希望本讲义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引发对民俗学的兴趣和思考。
06第一讲民俗概1(共5则)第一篇:06第一讲民俗概106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为什么要过节?衣服为什么里朝内面朝外穿?过年北方为什么要吃饺子?南方为什么要吃年糕?端午节要吃粽子?喜庆为什么要贴红穿红?丧乱为什么要穿黑戴白?为什么中国跟人打招呼时喜欢问:“您吃了吗”? 为什么劳动时要高唱劳动号子?这都是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穷根问底,却有许多学问,这种学问就是民俗。
民俗悄然支配着我们:指导规范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礼貌、待人接物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民俗呢?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认为,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民俗是民间所创造﹐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为人们共同传承的民间风俗。
(一)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
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说什么是火,佛家认为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
至于什么是民俗?借用佛家的用语,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
当初没有文字或人规定人们这么做,但人们却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
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相。
春节怎么过?按传统习俗,在过年前半个月(腊八)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来,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整天都有事情干,要干的事情有几十项,如祭灶、除尘、置年货、吃年饭、守岁、祭祖先、法压岁钱、拜年等等,而且没做一样事,都有规矩禁忌,比如年饭要有肉有鱼(暗示年年有鱼),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丢掉(暗示不能把钱丢到外面去),等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是一种生活相。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民俗学英文名称:Folklore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总学时:60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民间文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概括地说,本课程是介绍民俗学学科原理,练习民俗事象认识方法。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体系中,民俗学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向。
本课程定位于社科知识的扩展,主要介绍:1.民俗学基础原理;2.现实生活中各种民间文化事象;3.民俗学学科的文化意义。
其中,文化事象的介绍与学科文化意义将作为重点。
前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文化现象,促进作为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作品欣赏与分析能力。
后者是思维锻炼的极佳途径,通过与其他文艺学课程的配合,可以传授给本专业学生解决人文学科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文化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民俗学概论》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民俗学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主要的民俗调查方法,理解历史的、当下的民俗学学科文化立场。
开设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民俗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外来学科本土化、学科理念演进等文化样本事件,最终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学科特征,承认并致力维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探索体现文化主体意识的途径,这与学校教育理念、与社会和谐发展导向是相通的。
本课程将在具体学科知识、方法的传授中强调这一理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本课程计划理论讲授课时10课时;要求完成4-6次课堂实践,合计2课时;并根据情况进行一次课外实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分为《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田野调查》三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学习民俗学学科知识;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学科观念;难点是训练学科原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民俗学原理》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四章。
第一章绪论, 绪论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
的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如以饮食满
足维持生活的需要;以服饰满足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需要;以巢穴房屋满足抵御风雨侵袭,防御野兽伤害的需要;以器物用具扩展延伸人体器官功能,实现增强生活能力的需要。
物质生活民俗的最初阶段是在无意中自然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第六章人生仪礼
第七章 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
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繁多,几乎是从远古祖先那里继承了全部信仰的思维观念和相当数量的形式。
第一节:信仰对象
一、灵魂
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
第八章 民间语言
民间语言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
一、民间语言的概念
(一)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
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二)从使用群体的角度看,民间语言是各行各业的广大
民众惯用的语言,它以其鲜明的生活化和质朴性的特点区别于
第九章民间艺术
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
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民俗田野作业
一。
民俗学概论(讲义)阶层性是指民俗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民俗也会因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四)历史性民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民俗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民俗也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一)维系社会稳定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可以通过传承、共享等方式,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维系社会稳定。
二)传承文化遗产民俗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可以使其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从而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三)促进文化交流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推动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同时,民俗文化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民俗的审美功能,指民俗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娱乐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娱乐作用,能够缓解人们的压力和疲劳,增强身心健康。
7、纪念功能民俗的纪念功能,指民俗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
8、经济功能民俗的经济功能,是指民俗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如节日庆典和民俗旅游等活动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文化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影响。
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密切相关,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在中国民俗学学派中,XXX先生的书最先讲到了民俗的构成和养成。
据XXX的理论所演化的各种书,都是很守旧而传统的东西,或者说创新度不大。
第一讲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
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
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
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张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张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陈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
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及丛书,以及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
这样的做法被北京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民族性民俗总是在特定的民族中产生、发展,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
所谓民族性,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三)阶层性民俗的阶层性,指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层差异。
民俗的阶层性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阶层在实行同一民俗行为时,因为经济支付能力和地位权势所造成的物质支配能力,而不是指同一民俗在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阶层中在信仰上有实质不同。
(四)民俗的普同性普同性,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所形成的相似、相近、相同的文化创造在民俗中的反映,是民俗中具备的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属性。
(五)历史性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
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
(六)地方性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域性特征。
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
(七)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就是民俗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八)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在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与稳定性密切联系、相对应的特征,是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九)民俗的类型性民俗的类型性,或称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
(十)规范性与服务性民俗的规范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作用。
民众的服务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有满足人们需求的特征。
二、民俗的功能1、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2、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
3、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5、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第三节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在中国民俗学学派中,只有乌丙安先生的书中最先讲到了民俗的构成和养成,而据钟敬文的理论所演化的各种书都是很守旧而传统的东西,或者说创新度不大。
一、民俗的构成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赋予民俗意义后,才能成为传递着特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的民俗象征符号。
1、民俗质民俗质,是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也就是构成民俗的原材料。
只有那些为人们所熟悉的、与民众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者想象中的幻想物才具备民俗质的条件。
2、民俗素民俗素,是由若干民俗质构成的一个个民俗单位,它们是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俗素,都有一组表现或鲜明或隐晦含义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示形成一个民俗表现形式,传达着或象征着一个民俗意义。
3、民俗链所谓民俗链,是指若干民俗素联结并排列起来,构成一连串的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
民俗链的构成有鲜明的秩序,首先是确立某种民俗的类别及其意义和目的,然后是选取内容与形式都有一致性的民俗素进行排列组合。
其次,民俗链构成的民俗秩序是有一定规则和序列的,其中的民俗素总是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轴线上活动。
历时性就是民俗素按时间顺序在民俗活动中出现,而共时性则是在每个时间段中把那些形成“共鸣”的同类民俗素组合成一组组关系。
4、民俗系列所谓民俗系列,是指将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依照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归纳在一起,就形成了同一民俗的系列,并与其他民俗的系列相区别。
5、民俗系统所谓民俗系统,是把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密切相关性再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
民俗系统的划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
如根据民俗符号代码的构成,可分为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根据人们对民俗信息的感知和接受,可分为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嗅觉系统、触觉系统、味觉系统等。
二、民俗的养成1、关于俗民与群体的概念民俗学研究中把生活在民俗社会中的成员称为“俗民”,以取代人民、民众、劳动人民、民族等非民俗学意义的名词。
所谓俗民,是指一个文化的代表性来界定的文化群体,它既可以是群体社会,也可以是俗民中的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是看他的文化代表特色。
民俗学意义上的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不论以什么样的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或叫做俗民群体。
从约定俗成法则的角度看,群体结构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可以是自发的、松散的、无组织的甚至是短暂的、互不相识的人群聚合体,只要他们尊重民俗,对民俗文化的养成、负载、传承有所作为。
2、关于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民俗的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约定,就是大家取得共识,这是民俗形成与养成民俗的关键。
习俗惯制是人类群体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俗制度惯例。
习俗制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场合在民间有制度和法律的作用。
习俗规则就是习惯的重复出现,是习惯的规范。
3、民俗的养成民俗的养成,就是一个自然的人接受民俗文化产不断民俗化的过程。
三、民俗的传承所谓民俗的传承,就是人在民俗的养成过程中,对民俗的接受和传授过程。
第三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民俗文化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民俗文化资源”,则是指其中可以被旅游业加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内容。
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民俗是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第二,虽说普通民众的传统民俗生活一般地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但只有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民俗,才可能成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才具有现实的文化旅游价值。
第三,并非所有民俗都是文化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包括以下一些:1.民俗信仰民俗信仰,是指在民间生活中人们表现出的信仰现象,与狭隘的直接功利性、神秘性、保守性、多样性等相联系。
民俗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俗信信仰两个方面。
迷信信仰是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一种现在看来是消极而落后的信仰,包括诅咒他人、乞求祈福、念咒诵符、算命打卦、测字相面、看袓坟风水、通灵术等等。
俗信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没有迷信那样执着和欺骗性,更没有专门的司事者。
其外延包括民间气象谚语如祸殃征兆、年节书写对联、放鞭炮、盖房子讲究风水、日常生活中所谓不吉利征兆、讲究幸运号码与吉祥数字等等。
迷信与俗信都源于原始信仰,但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迷信内容逐渐消失,只留下信仰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民俗信仰的形式。
2、民俗技巧民俗技巧,是指民间形成的各种与生活有关的生产技术或技巧。
由于人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在具体条件下所采取的生存手段即生产和生活技术,也会因其独特性和历史传统内涵而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3、民俗艺术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做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
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
4、民俗竞技民俗竞技主要是民俗体育,是指民间性的各类竞技性活动,既包括有竞技性的民间运动项目,也包括民间的游戏活动。
5、民俗生活民俗生活,是指民间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传统化的生活形式,涉及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生活礼俗等,范围相当宽泛,旅游的资源价值最高。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按民族分类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差异或不同,首先是在民族间出现的。
民族性在成为划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首要原则,是与民俗文化的形成、功能有关。
某一种类型或某一种形式的民俗事象,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具有延续性的人类群体条件下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具有文化约束作用的传统力量,使这个群体具有较为强烈地保持这种民俗文化特色而与其他群体的民俗文化相区别的愿望,有着一种文化保守性。
因为群体自身的存在、发展与延续,需要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民族及其内部支系在相当的范围内满足了民俗群体存在的这些社会条件,所以,民族往往才是民俗文化传统的最后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