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确立自信,学习反驳
- 格式:ppt
- 大小:525.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三单元作文导引确立自信学习反驳一、训练目标1.掌握驳论的基本方法。
2.在议论文中正确运用反驳的方法。
3. 指导学生了解树立自信的意义。
二、目标导引㈠什么是反驳?反驳是证明对方的观点的方式,它是立论的反面。
驳的方式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之分。
这三者,驳论点是关键,驳论据和驳论证都是为了驳论点。
论据虚假,论点固然站不住脚;从论据推不出论点,论点也站不住脚。
驳论文章的层次结构,可按“引出批驳对象”、“据理反驳”、“阐明自己看法”的结构特点去划分。
驳论文中,首先要引述对方的文字,以树立批驳的靶子。
有的驳论文只驳对方的观点,或只引用对方的论点,如果是驳论据,要引用表述作者的相关的论据,如果是驳论证,则要引用相关的论证的文字。
驳论的方法与立论的方法一致,只是目的不同,立论是用相关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驳论则是用相应的方法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㈡为什么要学习反驳?1.反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方法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赞成对方观点的时候,掌握反驳的方法,更容易驳倒对方而阐明自己的看法。
2.写驳论文是中学生应掌握的文体。
议论文是中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文体之一,立论与驳论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中学生应既能写立论文,也能写驳论文。
3.恰当地运用反驳能使我们的议论更有深度。
有时写议论文,为了立论的严密,可用先设想有的人可能会如何说,然后再加以反驳的方式。
如《六国论》,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作者接着写:“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矣?”作者进一步阐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这样一来,作者的观点就显得严密了,也增强了说服力。
㈢怎么样才能恰当地进和反驳?1.掌握反驳的方法。
用什么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用什么论据来驳,这与立论的方法一致;一是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反驳。
用于立论的论证方法完全可以用于驳论,只是要注意运用反证法、归谬法等。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是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简评】从题目就不难看出,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反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
那么是怎样反驳的呢?文章先承认对方的论据是真实的: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后来相信国联,是事实;现在求神拜佛,也是事实。
但接着指出,这些都不是“自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是“他信力”,而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
《确立自信学习反驳》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驳的概念,学会正确使用反驳的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反驳的定义及作用2. 反驳的技巧:找出对方的漏洞、用事实和例子进行反驳、逻辑推理等3. 如何在辩论中保持冷静、有信心4. 练习反驳的句子和段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反驳的技巧,能在实际辩论中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反驳技巧,保持尊重他人、冷静自信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反驳的概念和技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反驳和倾听他人观点。
3. 角色扮演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场景,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辩论案例,引发学生对反驳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反驳的定义及作用,分析反驳的技巧。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认为的有效反驳技巧。
4.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实际辩论场景,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反驳技巧。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场景,运用所学反驳技巧。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反驳技巧,强调在辩论中要保持冷静、有信心。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一些反驳的例子,加强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反驳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辩论比赛:组织一场小型辩论比赛,让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所学反驳技巧,以此评价学生的综合辩论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优秀辩论比赛视频,学习借鉴辩论技巧。
2. 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辩论讲座,提升学生辩论素养。
3. 开展辩论俱乐部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辩论练习,提高辩论水平。
《确立自信—学习反驳》教案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了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一书,这对于宗教世界观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1860年6月28日到30日,英国教会在牛津召开了反对达尔文学说的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一位自负很有“辩才”的主教威尔勃福斯发表了攻击进化论的长篇演说,他的演说暴露了他对达尔文学说的完全无知。
然而凭着“辩才”,他的话很动听,不时引起贵妇人们的阵阵哄笑。
后来威尔勃福斯完全离开了议题,对参加这次会议的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施展恶意的嘲弄。
他说: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的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来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为照他的信仰,他本是猴子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你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是从哪里得来的?与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你的祖父这一方,还是你的祖母哪一方?对于这种浅薄无聊的恶语中伤,赫胥黎立即站起来答辩。
他庄严地宣称:达尔文的学说是对自然史现象的一个解释,他的书里充满了证明这个学说的大量事实,没有别的学说提供更好的对物种起源的解释。
最后,为了科学的尊严,他对威尔勃福斯的人身攻击进行了必要的回击:我断言,我重复断言,要说我起源于弯着腰走路和智力不发达的动物,我并不觉得羞耻;相反,要说我起源于那些自负很有才华,社会地位很高,却胡乱干涉自己所茫然无知的事物,任意抹煞真理的人,那才真正可耻!赫胥黎的讲话有力地驳斥了主教的胡说八道,博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而自负很有“辩才”的威尔勃福斯却已哑口无言。
从逻辑上看,这位主教本来应当反驳的论题是“人类是从猿进化来的”,由于这个论题本身是正确的,他无法反驳。
于是,他就把反驳的论题偷换为“每一个人都是猴子生的”,然后进行讽刺、挖苦,甚至对论敌施加卑劣的人身攻击,诉诸厚颜无耻的诡辩。
而赫胥黎的讲话却是正当的反驳。
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有人对某件事发表了错误的观点和看法,你可能会升起一种反驳的欲望。
你准备如何反驳呢?亮着喉咙指责吗?板着脸教训吗?这样恐怕行不通。
我们可以学一些反驳的艺术。
确立自信,学习反驳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0年第22期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两只小青蛙,不小心掉到一只装着黄油的坛子里。
坛壁太滑,黄油太黏,两只青蛙跳不出来,不过黄油搅动到一定程度时会凝固,青蛙如果踩在凝固的黄油上就能跳出坛子。
靠两只青蛙的划动能使黄油凝固吗?青蛙A想,看来是没有希望了,还划什么呢?越发划不动了。
青蛙B想,有一线希望也不能放弃,于是毫不松懈地划下去。
结果黄油没有凝固,两只青蛙都死在了坛子里。
有人说:“看,自信有什么用?结局一样是死亡。
”也有人说:“的确,它们都死了。
但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青蛙B是充实的,因为它没有时间悲哀及绝望。
”两种看法,孰是孰非?或者你还有第三种看法。
试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最好有一点驳论。
思路引擎从材料来看,重点讨论的是自信、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有一项特殊的要求:“最好有一点驳论”。
材料中提及了两种观点,一种是自信无用,因为青蛙的最终结局仍是死亡;另一种是虽然结局以死亡告终,但至少过程是充实的。
文章可以评判二者孰是孰非:第一种观点是以青蛙的结局来佐证,但不免有些片面,观点也失之悲观,很容易反驳;第二种观点看问题较乐观,显然更为科学。
当然,也可以有不同于以上观点的第三种观点:不论结局如何,还是应“自信”一些,既然死亡是一个不可逾越的事实,那么自信一些、乐观一些,对人的生命总是有好处的。
甚至标题可以这么拟制:且将“自信”作超脱——从两只青蛙的遭遇谈起。
写作时,同学们可以先回顾一下驳论文的一般写法。
驳论文常见的写作思路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
就本文而言,可由材料入手,根据自己的立论方向,找准自己针对的观点,指出已有观点的错误,确立自己的观点;再进一步分析原因,探究根源,指明正确的做法。
病文展示自知者明(标题“自知者明”与“确立自信”这一观点的联系不够紧密)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爱默生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只小青蛙掉进了黄油坛子,因为黄油没有凝固,它们跳不出来。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作文——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学案和例文一、反驳型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反驳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
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一)确立攻击目标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即确立攻击目标。
在针对某一论调写反驳文章时,可以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谬论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
(二)讲究反驳方法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1、反驳论点。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
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
例证反驳,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总括出对方的错误的论点,然后摆出事实证明其荒唐谬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反驳论据。
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论点是论据的集中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
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
论据通常有三种:事实论据、数字论据和理论论据。
反驳论据也就常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
3、反驳论证。
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
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可以达到反驳的目的。
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有时是作者在一篇文章内的观点间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展开反驳。
如“我们班有些同学,追求奇装异服,跟风赶时髦,男女经常混杂……这说明精神污染在这里很严重。
《确立自信——学习反驳》教案写作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特点,学习反驳的方法和驳论文的写法。
2、在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时,学会恰当、有理、有力的反驳。
写法指导一、反驳型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凡议论文,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身论点。
但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证明,一是反驳。
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
反驳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
证明与反驳都是论证的方法。
在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去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也可以同时运用证明和反驳。
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大体要掌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确立攻击目标反驳型议论文不论是反击敌人,揭露驳斥敌论的诽谤诬陷还是批判某种思想、行为错误,都是为了驳倒对方,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以此来明辨是非,匡正错误,弘扬真理,伸张正义。
因此,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即确立攻击目标。
在针对某一论调写反驳文章时,可以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谬论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
如“有钱能使鬼推磨”、“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等,这些题目已经点出了错误论点,相对而言比较好分析反驳,但有些题目或材料提出了几种论点,里面有正有误时,这就要针对几种论点逐一分析,在分清是非曲直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驳论点。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风:春之和风,吹绿杨柳;夏之狂风,摧枯拉朽;秋之金风,染熟万物;冬之寒风,万物肃容。
人间也有各种各样的风:追星之风,迷失自我;时髦之风,盲目攀比;受贿之风,锒铛入狱;高尚之风,万古留名……年轻的我们应该追风才行。
以上材料,它仅仅提示我们要“追风”,但追什么样的风?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辨析,才能确立自己反驳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