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特征-功能共25页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姻习俗、葬礼习俗、饮食习俗、戏曲艺术等方面,每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些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历史传承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
许多民俗习惯和传统活动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并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种庆祝活动和习俗几乎每年都会重复进行。
这种历史传承性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三、幸福美好的理念中国民俗文化中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展望。
例如,婚礼习俗中常见的祝福词“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展示了人们对长久幸福婚姻的希望。
传统节日中的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也传递出人们对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这些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四、社会凝聚力和集体意识五、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中国民俗文化也受到宗教和信仰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社会,佛教、道教、儒教等都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扫墓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祭拜和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这种信仰和宗教活动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文化以其多样性、历史传承性、美好理念、社会凝聚力和宗教信仰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一、本文概述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审美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将首先概述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然后分析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民俗文化的特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它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性。
民俗文化往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这种历史积淀性使得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形式在地域的限定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性。
无论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都渗透其中,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还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
一方面,民俗文化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和创新。
这种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结合,使得民俗文化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民俗文化还具有功能多样性。
它不仅具有物质层面的实用价值,如手工艺品、建筑艺术等,还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如道德教化、审美愉悦等。
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三、民俗文化的功能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重功能,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传承性。
民俗是代代相传的,它
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比如,中国
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
代代相传,传承不衰。
其次,民俗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民俗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比如,江南水乡的龙
船赛、北方冰雪节的冰灯表演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民俗还具有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是由广大群众参与的,它们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行为,体现了人们的共
同意识和文化认同。
比如,走亲访友、包饺子、放孔明灯等民俗活
动都是群众性的,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情谊。
此外,民俗还具有多样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
期的民俗活动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不同
民族的婚礼习俗、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情和
风采。
最后,民俗还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民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以及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民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某一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11、农耕型文化特点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2、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
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被概括在两个“五伦”的公式中天、地、君、亲、师,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3、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
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
儒家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基本架构。
民俗的特点民俗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这两种特征并不矛盾。
不可能存在毫无变异的稳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稳定因素的变异。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特色。
民俗的`稳定性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族观念的稳定性。
我国家庭制度的传承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息息相关。
人们长期耕种土地,长期居留于某一地域,因而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纵是迁动,也一般是由于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而“举族迁移”。
人们一般有固定的居住地、固定的生产和生活范围,甚至还有固定的“祖坟山”。
祠堂就是家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另外,人们很早就确定了“家”的血亲关系原则与家族内部“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进而利用种种民俗强化家族观念、维持家族稳定、沿袭家族传统,对祖先的崇拜就是支撑家族意识的精神支柱。
第6卷 第3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 6N o 13 2007年7月Journa l o f Luohe V ocationa lT echno l ogy Co ll egeJ u l 12007收稿日期:2007-01-08作者简介:马琳(1982-),女,四川南充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史硕士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乡村社会史。
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马 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域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征,与此相对应,民俗文化具有教化、娱乐和心理功能。
民俗文化的这些特征和功能,在我们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俗文化;特征;功能中图分类号:I 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64(2007)03-0128-02民俗文化,作为民间最广泛的传承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和特有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俗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它的涵义与功能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扩大。
本文就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及它的现实意义,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民俗文化的涵义及特征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0或/社会生活文化0。
民俗文化源于传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看似大俗,但未必不包含着大雅;它看似个别,却又孕育着普遍;它看似固定,然而又时时在变化之中。
具体来说,民俗文化具有如下特征:1.多样性与复合性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有两层涵义,一是民俗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二是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包括经济民俗、生活民俗、礼仪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信仰民俗等。
民俗文化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
民俗特征及社会功能民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传统习俗。
它们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
民俗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十分丰富多样,下面将就其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详细说明。
一、民俗的特征1.民俗是一种传承性。
民俗是文化的传承和继承的重要方式,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生活智慧。
2.民俗是一种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它们通过群体的集体行动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心声,体现民众的共同意愿和文化认同。
3.民俗是一种地域性。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习惯和传统。
4.民俗是一种功能性。
民俗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丰富多样的功能,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能够提供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
民俗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社会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代,使其能够感知和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
2.社会凝聚功能。
民俗活动能够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情感和认同,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社会教化功能。
民俗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能够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启迪,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形成和谐文明的社会风貌。
5.社会经济功能。
很多民俗活动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通过举办各种庆典和节日活动,可以带动旅游业、商品流通和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为社会经济增加了不少财富。
6.社会身份认同功能。
民俗活动是展示个体身份和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人们能够体现自身的身份特征和归属感,加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总之,民俗既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具有传承性、群众性、地域性和功能性的特征,能够发挥文化传承、社会凝聚、社会纽带、社会教化、社会经济和社会身份认同等多种社会功能,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俗的特征源远流长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
中国民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独具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现在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节日上。
春节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清明节里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中秋节传达思乡思念亲人,还有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七夕节、冬至节、火把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等等。
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俗。
例如人们在春节的时候燃放鞭炮,张贴红对联,清明节扫墓献花,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插茱萸等。
二:体现在一些民族的活动庆典上。
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因地而异,丰富多彩。
有的地方盛行走婚,有的地区迎亲要在傍晚举行,而现在的大都市,迎亲方式则更具有现代生活得气息:迎亲轿车队,省去了闹洞房等流程。
也有部分地区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女友要故意刁难新郎,往往需要新浪开红包菜准许见到新娘。
中国民俗文化源于广大的老百姓,属于广大的民众,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思想。
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紧密相关。
楚地曾经有过了不起的屈原,就逐渐的形成华中地区、长江流域十分盛行的端午节。
这就是形成于特定历史自然环境下的民俗特征。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作为一个56个民族齐聚一堂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由此而具有的另外几个特征如下:一是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与复合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习俗的特征一、鲜明的天人合一色彩“天人合一”是关于天与人的关系的思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其最为核心的思想。
其基本理念是:天与人是一种统一体,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是合而为一的。
在以农为本的中国,人们特别懂得因物性、顺自然的道理。
无论是居住方式、礼仪习俗、节日文化还是文学艺术都反映了古人顺应自然,适应客观规律变化的朴素思想观念。
生活居住上.他们特别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协调,并且与季节、方位相联系,体现了复杂而细腻的生态理念。
如先秦时期对明堂的要求:首先,地形上要“下之润湿弗能及,上之雾露弗能入,四方之风弗能袭”:其次,外在环境上。
要有水环绕,象征中国在四海之中。
明堂要建在城南,因为那里最能得到“阳气”:建筑结构上。
一般是土圆下方。
以象征天圆地方,四方有窗,以象征朝政顺应四时。
由于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降雨最大,为了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房屋建筑多采用敞厅、天井、回廊等开敞通透的布局,为了泻雨流畅.房顶多为起脊较高的砖瓦顶或草顶;而在黄河流域,因无霜期短,较为干早,冬季气温寒冷,因而人们多以窑洞为居室.以保持冬暖夏凉,节日文化更是与农业生态环境和气候规律紧密相关。
传统节日皆源于农事,古代农历中有24个节气,民间以4句话来记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痛芒夏著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人寒”。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称为“四时八节”,标志着四季交替的“交节”,比如春节就是源农事活动的节日。
在庆祝习俗上,南方多以划龙舟、采莲船等与丰富的水有关,北方多以舞狮、旱莲船等无需与水源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表演。
月份的名称也多与自然界的物象相关联,古代一月称为“元月”,二月称为“杏月”,三月称为“桃月”,四月称为“槐月”,五月称为“蒲月”六月称为“荷月”,七月称为“桐月”,八月称为“桂月”,九月称为“菊月”,十月称为“梅月”,十一月称为“霞月”,十二月称为“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