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基础 方振邦 2013研究生复习资料

管理学基础 方振邦 2013研究生复习资料

管理学基础 方振邦 2013研究生复习资料
管理学基础 方振邦 2013研究生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组织: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载体,是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首先,每个组织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员组成的。其次,每个组织都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最后,每个组织多具有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

2、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概念:本书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1)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活动;(2)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

(3)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effect)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

3、论述管理的性质及其一般特征

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一般特征:

1. 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有效的社会协作。

2. 管理最基本的形式是组织。

3. 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

4. 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变革与创新。

4、管理的职能

本书沿袭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认为组织中各级管理者都要承担的基本职能有四类,分别是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领导(leading)和控制(controlling)。

5、管理者的内涵

管理者(manager),他们是组织中做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行为、监督别人的活动、并对达到目标负有责任的人。在传统结构的组织里,管理者按照所处的层级不同可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6、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关系。管理者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三种,分别是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2.信息传递。在组织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管理者也就成了组织中的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3.决策制定。决策制定是做出抉择的活动,管理者扮演着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四种角色。

7、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

根据著名的管理学者罗伯特?卡兹的研究,通常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的技能:

1. 技术技能,是指应用专门知识或技能的能力。对基层管理者而言。

2. 人际技能,是与他人共事、理解别人、激励别人的能力。

3. 概念技能,是分析和诊断复杂情况的心智能力。对高层管理者而言。

8、管理学的性质:

1.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2. 管理学是一门紧贴实践的应用性学科。

3.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学科。

9、管理学的内容:

1. 管理原理

2. 管理职能

3. 管理技术和方法

4. 管理者

5. 管理环境

6. 管理效果

7. 管理思想史

10、如何认识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意义?

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研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首先,学习管理学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其次,学习管理学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要素,提高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最后,学习管理学也是个人谋职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必要准备。第2章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1、古典管理理论时期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为古典管理理论时期。

科学管理学派

工业心理学

管理过程学派

组织理论学派

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贡献在于

使管理走向科学化。他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

父”。

法国的法约尔则以研究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被

誉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和“管理过程之父”。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韦

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

2、管理理论发展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诞生了有别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际关系

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起源于乔治。埃尔顿。梅奥与

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等人的霍桑实验。

切斯特。巴纳德是重视人对组织重要性的早期倡导

者之一,他将组织看做一个协作的社会系统,强调

沟通的必要性,认为系统能使个人与组织目标联系

起来,认为沟通渠道应当简短、直接。巴纳德是第

一位将理性制定决策提升为管理的核心职能的管

理学家,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3、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时期

亚伯拉罕。马斯洛无疑是激励理论学派中重要的一

位。他将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划分成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

敬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五个等级。

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存在两类

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研究激

励和管理问题,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

指挥和控制,并指出管理人员并非按顺序而是同时

执行这五项职能。

领导理论学派罗伯特。坦南鲍姆与沃伦。施密特提

出了“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

4、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

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

验主义学派、战略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

管理学派。

5、科学管理学派:弗雷德里克?泰勒的主要观点

(1)提高生产率和科学管理原则

(2)作业管理

(3)职能化管理和例外原则

(4)精神革命

6、人际关系学派:霍桑试验

(1)照明试验和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1924—1928

年)

(2)大规模访谈计划试验(1928—1931年)

(3)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1931—1932年)

埃尔顿?梅奥等人的主要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

7、管理过程学派: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职能

(2)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

(3)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

(4)进行管理教育和创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哈罗德?孔茨的主要观点

孔茨把管理解释为“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

项职能”。他强调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

认为管理工作是一种艺术,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可应

用于任何一种现实情况。至于管理职能,被他划分

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五项。

8、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被后人

誉为“现代管理之父”。

9、战略管理学派:

伊戈尔?安索夫的战略思想

1. 安索夫范式

2. PEST分析框架

3. 协同观念

4. 战略决策模型

5. 安索夫矩阵

迈克尔?波特的战略思想

1. “五力模型”和“三大战略”

2. 钻石理论

10、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弗里蒙

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威克,在他们合著的

《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一书中考察

了组织与管理思想发展过程的三个时期:传统的组

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革命;现代观

点——系统观念和权变观念,并集中阐述了他们的

根本观点。

1. 系统观念

2. 权变观念

11、权变管理学派:杰伊。洛希的超Y理论。

权变管理学派主张管理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强

调要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领

导模式和其他管理技术,反对不顾具体的外部环境

而一味追求最好的管理方法和寻求万能模式的教

条主义。该学派机动灵活的学术研究为管理理论和

实践之间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促使管理理论朝

着实用主义方向发展前进了一大步。

第三章计划与决策

1、计划工作的概念

计划是指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及

开发一组广泛的相关计划以整合和协调组织的工

作。

计划工作需要有意识的决定组织的发展方向,它既

需要确定组织当前的目标,也需要考虑组织的未

来;既需要考虑组织长期的使命和发展战略,也需

要考虑具体的业务开展计划;既关系到结果,也关

系到手段。

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之一,计划工作处于先行

位置,组织、领导以及控制等各项职能都必须以计

划为基础。

2、计划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方向,指导组织成员的工作

减少环境变化的冲击,降低风险

减少浪费和重复,提高效率

设立控制的标准,保障目标的实现

3、计划工作的步骤

识别机会

认识组织内部的优势或者劣势和外部环境中的

机会或者威胁是编制计划的真正起点。

设立目标

目标体系的设立:首先需要确立整个组织的目

标,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确定每个下属部门的目

标。

传统目标设立方法

目标管理

拟订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是关于待实现计划的环境的假设条件

预测的作用

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拟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

挑选方案

制定派生计划

编制预算

4、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

1954年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

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

德鲁克认为,古典管理学派偏重于以工作为中心,

忽视人性的一面,行为科学又偏重于以人为中心,

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而目标管理则是综合了对工

作的兴趣和人的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社会需求,

企业的目标也同时实现了,这样就把工作和人的需

要两者统一起来。

所谓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

上、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

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

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的标

准。

5、目标管理的过程:可分为目标制定、目标实施

和绩效评价三大步骤。

6、决策的基本类型

按决策的作用分类: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

策。

按决策的性质分类: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

半结构化决策。

按决策的条件分类: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

确定性决策。

7、决策制定的基本步骤:六个基本步骤

识别和界定问题、确定决策标准、拟定和评价备选

行动方案、选择一种行动方案、实施方案、评价结

果。

8、定性的计划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专家会依法、

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第四章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意义

1. 有效整合资源

2. 引导组织发展

3. 适应环境变化

2、战略分析定义

是指通过对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外部机会和威胁以

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来决定企业的战略方

向。

3、组织战略的类型

组织的战略类型与组织的层次之间联系密切,按照

组织层次,可以分为公司层战略(corporate-level

strategy)、事业层战略(business-level

strategy)和职能层战略(functional-level

strategy)。

不同组织层次的战略分析所用的工具也不相同。公

司层战略分析常用的工具有SWOT矩阵和BCG矩阵,

事业层战略常用的是波特的通用竞争战略分析。

第五章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定义

组织设计(organizational design)是以组织结

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设计活动,是组织能够有效实

施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

2、组织设计的七项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

2.分工与协作原则

3.有效管理跨度原则

4.权责对等原则

5.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6.精干高效原则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3、组织结构的无效性特征

当组织结构不适应组织要求时,便会出现一个或多

个结构无效性特征:1、决策迟缓或质量不高;2、

组织不能创造性地对正在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3、

明显过多的冲突。

4、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素

组织结构设计是一个涉及六方面关键要素的过程,

这些要素分别是: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

管理跨度、集权与分权和正规化。

5、管理跨度

管理跨度(span of control)是指一个管理人员

所能有效地直接领导和控制的实际人员数。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纵向管理的等级数。

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成反比。

6、影响管理跨度的因素

--管理者及下属人员的素质

--管理工作的性质

--管理条件

--管理环境

7、集权与分权的影响因素:

决策的代价

组织的规模

组织的生命周期

组织中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控制的可能性

近年来,分权化决策的趋势比较明显。

8、组织规模

研究表明,组织的规模明显的影响着组织的结构。

很多学者的大多数研究表明,规模较大的组织与规

模较小的组织在组织结构上有以下几方面有所不

同:

正规化程度

集权与分权

复杂性

人员比率

9、信息技术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于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

信息技术使组织呈现扁平化的趋势;2、信息技术

可能对集权化和分权化带来双重影响;3、信息技

术能加强或改善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以及各部门内

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4、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给

下属以较大的工作自主权;5、综合信息系统的实

施意味着员工必须受到高度的职业培训以经营和

维持该系统,专业人员的比率将会提高,而很多非

技能的员工将会被新技术所代替。

10、人员素质对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

1、集权与分权;

2、管理跨度大小;

3、部门设置

的形式;4、定编人数;5、协调机制。

第六章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类型

最基本的是将组织文化划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以

及强文化和弱文化。

组织的主文化就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占

主导地位的组织文化。主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核心价

值观的体现,受到大多数组织成员的认可,构成了

组织文化的主流。

亚文化通常反映的是组织中的一部分成员所面临

的共同问题、情景和经历,它可能是在组织内部的

部门设计或地理分割的基础上形成的。

强文化是指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为组织成员强烈认

同并广泛共享的文化,组织成员的活动受核心价值

观的指导并围绕它进行。

弱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处于这种文化中的组

织成员分不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因而也就不能对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取得一致的意

见。

2、组织文化的功能

具有双重性,可以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具有以下五个方面:1、导向功能;2、凝聚

功能;3、约束功能;4、激励功能;5、树立组织

形象。

负功能具有以下三个方面:1、变革创新的障碍;2、

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3、组织文化的传承

第七章组织变革与创新

1、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力可以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

动力两大方面。

外部动力

1经济的力量

2技术的进步

3社会和政治变革

4就业人口的改变

内部动力

1组织目标的改变

2管理条件的变化

3组织发展阶段的变化

4组织成员社会心理及价值观的改变

5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2、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

教育和沟通

参与和融合

引导和支持

谈判和协商

控制与合作

正面施压

3、创新的提出

“创新”(innovation)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

经济学家熊彼特(J.A. Schumpeter)于1912年出

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4、激发组织创新的因素

结构因素、文化因素、人力资源因素。

5、创新的原则

德鲁克指出,核心的创新原则其中有几个“做”,

指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还有几个“不能做的事”,

指尽量避免做的事情;另外还包括三个基本的条

件:(1)要做的事情。A、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

从分析机遇着手;B、创新既是概念的又是感知的;

c、创新若要行之有效必须简单而专一;

d、有效的

创新都是从不起眼处开始的;e、成功创新的目标

是领导地位。(2)不能做的事。A、首先就是不要

太聪明;B、不要有过多花样,不要分心,不要一

次做过多事情; c、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为现在

进行创新。(3)三个条件。A、创新是工作;b、

要想成功,创新者必须立足自己的长项;c、创新

是经济与社会双重作用的效果,对一般人来说它是

行为的一种改变,或是一种程序的变化,即人们工

作或生产的方式的变化。

因此,创新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专注于市场,而

且由市场来推动。

6、创新管理的过程

创新管理包括信息收集和整理阶段、创新战略和分

析制定阶段、提供资源阶段、实施阶段和学习再创

新阶段。

第八章力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组织通过各种政策、制度

和管理实践,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开发

和科学管理,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合理配置

人力资源,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

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2、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人事管理

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以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阶段。这三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83

3、培训与开发的步骤:五个

通过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的内容

设置培训目标

拟定培训计划

实施培训活动

总结评估及反馈

4、薪酬的构成:包括: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以及

福利。

5、绩效的概念及内涵

绩效指的是活动的结果和效率水平。广义的绩效概

念中包括了组织绩效、群体的绩效和员工个人的绩

效三个层次。组织绩效,是组织的整体绩效,指的

是组织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

况。群体绩效,是组织中以团队或部门为单位的绩

效,是群体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

情况。而对于员工个人绩效的内涵,学者们提出过

各种不同的看法。综合参考各方的观点,我们可以

将其定义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并且能

够被评价的工作行为以及工作结果。

6、绩效的特点。

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

7、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指制定员

工的绩效目标并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定期对员

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以改善员

工工作绩效并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制度化过

程。

8、绩效管理的目的

绩效管理工作是围绕其目的展开的。归纳起来,绩

效管理的目的一般有以下三个:战略目的、管理目

的、开发目的。

9、绩效管理的环节

对于绩效管理系统包含哪些环节构件,不同的学者

有不同的看法或说法。这里介绍的系统模型是为人

们所广泛接受的一种四环节说,即一个完整有效的

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具备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

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

10、绩效管理的关键决策

为了实现三个目的,组织在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的

四个环节中,必须把握好五个关键决策:评价什么、

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周期、结果应用。

11、绩效评价方法就是指评定和评价员工个人工作

绩效的过程和方法,总体上可划分为比较法、量表

法和描述法三种。

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评价对象进行相互比较,从而决定其

工作绩效的相对水平,这是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测量手段。常见的比较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排序法、

配对比较法和强制分布法。

量表法

量表法就是将一定的分数或比重分配到各个绩效

评价指标上,使每项评价指标都有一个权重,然后

由评价者根据评价对象在各个评价指标上的表现

情况,对照标度的标准对评价对象作出判断并打

分,最后汇总计算出总分,得到最终的绩效评价结

果。比较常见的量表法包括行为锚定法、图尺度法

等。

描述法

描述法作为各类绩效评价方法必要的补充,被视为

另一类特殊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书面描述法

和关键事件法两种。

12、平衡计分卡的主要特点:

1、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绩效评价系统;

2、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战略管理系统;

3、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沟通工具;

4、平衡计分卡强调“平衡”的重要性;

5、平衡计分卡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第九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1、能力的分类

心理能力

生理能力

特殊能力

2、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知觉者

知觉对象:(态度;动机;兴趣;经验)

知觉环境

3、社会知觉的规律:

1、选择性知觉

选择性知觉既受知觉对象特点的影响,又受知觉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知觉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态度、背景、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等对知觉对象的信息进行选择。

2、首因效应

3、近因效应

4、晕轮效应

5、刻板印象。

4、归因中的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巨大影响,将其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即使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很明显地受情境的影响时也如此;然而,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人们则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往往做出情境归因(如任务难度、其他人的作用、运气等)。

自我服务偏见:指人们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当人们被告知成功时,往往会做出内部归因,而当被告知失败时,则会做出外部归因。

5、态度形成和态度转变过程经过的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和内化。

服从:是指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需要、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特点是:1)态度受外部压力的影响,或受外力的诱惑;2)表面上服从,但内心并不相信;3)服从行为往往是表面的,有人监督就规规矩矩地“绝对”服从,而无人监督就违反纪律;4)从被迫服从,到逐渐形成习惯,最后就转化为自觉的服从。

认同: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的影响,是自己的态度与外界要求接近的阶段。这时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信”他人的观点、行为、态度是正确的,情感体验也是趋于一致。内化:新观点和新思想已经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与个体的体验完全融合一致,产生了强烈的行为意向,这就是新态度的完全形成和旧态度的彻底改变的阶段。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事情的态度都要经过这个过程,可能简化也可能重复。无论如何,一个人对某个对象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最稳定。

第10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1、内容型激励理论统称为需要理论,包括:

1)X理论和Y理论

提出者:麦格雷戈(McGregor )

内容:

X理论——a、人们本质上是懒惰的;b、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c、员工是非理性的;d、只有很少的人才是理性的。基于消积人性假设

Y理论——a、人们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期望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b、当员工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和进行自我激励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寻求责任;c、当给员工努力工作的机会时,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已完成任务;d、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并不仅仅只有管理者才具备这一能力。基于积极人性假设

评价:给管理者提供了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指导,使管理者清楚地知道他们应该干什么,他们应该如何解释和员工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关系,这对于组织管理相互影响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2)需要层次理论

提出者:马斯洛(Maslow)被认为是人本心理学之父。内容:

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由低到高递进的关

系。

评价:

该理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3)ERG理论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德弗

内容:存在的需要(existence needs)、关系的

需要(related needs)、成长的需要(growth needs)

评价:

说明了员工的内在心理需要,更为简单、更加灵活,

因此得到了研究者的较多好评。

4)双因素理论

提出者:赫茨伯格

内容:

保健因素(发生在工作环境中的因素)——不会

提高激励水平。包括:上级领导、人际关系、工资、

工作条件、地位、公司政策、工作安全、与上级的

关系等。

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的因素)

——可能提高激励水平。是指工作的责任感、成就、

工作本身、被别人尊重、成长的机会以及专业发展。

评价:

尽管双因素理论上让人们觉得过于简单,对它也存

在着不少的批评,但赫茨伯格的观点依然得到了广

泛的认同。它启示管理者,满足不同需要所引起的

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必

需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即使获得满足,它的

作用也有限,要改善工作效率,管理者不仅要注意

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关

心工作性质,量才使用,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和

内在奖赏性,这样,员工就能通过完成工作,体会

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感觉。因此,根据赫茨伯格的理

论,管理者应该尽量使工作丰富化,提高员工的满

意度。

2、过程型激励理论

1)强化理论: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

后果(奖励或惩罚),这种后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提出者:斯金纳(Burrhus F. Skinner)

强化行为的种类:正强化(包括经济方面的以及非

经济方面的)、惩罚(包括经济方面的以及非经济

方面的)、负强化、忽视

强化理论的原则:

A、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b、应该依照

强化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c、分阶

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d、

及时反馈;e、正面强化比负面强化更有效。

评价:

强化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为管理实践提供了切

实有效的管理手段,受到了管理者的普遍好评,但

还是有以下一些批评的意见:

A、依据强化理论,管理者应该很清楚他们能有什

么样的资源来奖励或者惩罚员工,但在现实生活

中,环境可能根本无法提供管理者用于强化的资

源,因此管理者可能无法实施对员工行为的强化。

B、依据强化理论,管理者要确认哪些员工的行为

是值得表扬的,哪些行为是应该调整的,而且不同

员工的行为目标和思想均不相同,因此管理者要确

定一种通用的管理策略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不同民

族或不同性别的员工,管理者的行为策略可能会得

到不同的解释,这加大了管理者采用通用管理策略

的难度。

C、一旦员工的行为发生了变化,管理者就要努力

维持这种行为,而让员工持续一种行为通常也是很

困难的。

D、相比较于其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个人的工作

努力完全取决于环境对员工行为的刺激,而与员工

的内在动机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意味着为了保持员

工的高工作水平,管理者必须随时审视外界环境的

变化,而这种对环境的审视通常也是非常困难的。

对一般的管理者来说,以上的每一种情况都是非常

困难的,所以批评者认为,这种理论要完全转化为

现实管理手段是很困难的。但无论如何,强化理论

为管理者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现实可行的管理策

略。

2)期望理论

提出者:维克多·弗鲁姆(Victor Vroom)

基本内容:

M=V×E,

M——激励力(motivational force)

V——目标效价(valence)

E ——期望(expectancy)

评价:肯定←→批评

3)公平理论

提出者:亚当斯(J. S. Adams)

公平感的分类:

分配公平感 vs. 程序公平感

绝对公平感 vs. 相对公平感

第十一章群体和团队的建设

1、群体的定义

所谓群体(group),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

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

成的集合体。

2、群体的分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设立的,有着明确分工和具体

工作任务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心理需求而自发形

成的群体,因此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偶然随机的。非

正式群体可能在组织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可能起

着消极的作用。

初级群体是指规模很小,面对面交往比较多,成员

之间认同感强,关系比较亲密的群体。

次级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

体。

实属群体又称“隶属群体”,是指个体属于其正式

成员,行为应付从其纪律约束的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向往成为其成员的群体或个体

视其成员行为为典范的群体。

3、群体的形成

五阶段模型

形成(forming)

震荡(storming)

规范(norming)

执行(performing)

解体(adjourning)

4、影响躯体动力的一些关键要素包括群体成员的

资源、群体结构和施加于群体的外界条件等。

5、群体成员的资源

两个因素:

个体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个体的人格特质:一般的结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人格特质对群体生产率、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有

积极地影响,这些人格特质主要包括:善于社交、

自我依赖、独立性强。相反,那些具有消极意义的

特质,如独断、统治欲强、反传统性等,对群体生

产率、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会有消极的影响。

6、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优点:

1)更全面的信息和知识;

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4)增加决策的合法性。

不足:

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3)被少数人控制;

4)责任不清。

影响群体决策质量的因素如下:

1)群体成员带给决策过程的资源;

2)群体领导者的素质会影响群体决策;

3)成员之间的相对地位、群体规模和成员的同质

性都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

7、群体决策的技术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名义小组技术(nominal group technique)

电子会议法(electronic meetings)

德尔斐法

8、团队的类型

工作团队(职能式团队、问题解决团队、跨职能团

队)

管理团队

自我管理团队

关系团队

虚拟团队(有以下优点:a、这种团队突破了实践

和空间的限制;b、虚拟团队能利用一个在其他地

方工作的人的经验;c、虚拟团队能降低管理成本;

d、虚拟团队能采用新的方式来促进团队成员的沟

通与交流)

9、团队管理的意义:

1)团队更容易创造集体精神;

2)团队更容易提高管理水平;

3)团队更容易加快决策速度;

4)团队更容易提高决策质量;

5)团队能提高工作绩效。

10、高效能团队的特征

a清晰和开放的目标

b相关的工作技能

c相互信任

d一致的承诺

e良好的沟通

f克服冲突的技能

g恰当的领导

h内外部支持

11、创建高效能团队的具体措施

1保持最佳规模

2正确选拔成员(一个团队需要三种不同技能类型

的人。第一,需要具有技术专长的成员。第二,需

要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权衡这

些建议,然后做出有效选择的成员。第三,团队需

要若干善于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其他人际关系

技能的成员。

3分配角色以及增强多样性

4澄清目标

5适当的绩效评估和奖励方式

6鼓励参与决策

7提供支持

8激发士气

9培养相互信任的精神

10团队领导与结构

11承认与回报重大贡献

第十二章领导

1、经典领导理论

1)特质理论

领导者的六项重要特质:

领导愿望

诚实与正直

洞察力

自信

才智

工作相关知识

2)行为理论:六种之中其中的一种理论

PM与CPM:

PM是一个群体功能的概念,群体一般包括两个基

本功能:一为工作绩效P(performance);二为

团体维系M(maintenance)。PM理论是指执行群

体任务为主和维持群体关系为主的领导方式。P功

能要求领导者将员工的注意力引向目标,将问题明

确化,制定工作程序,并运用专门知识评定工作成

果;M功能要求领导者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了解

员工需要,鼓励员工,促进成员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PM理论认为,一个领导者,不论他的P因素

多么强,总包含有某种程度的M因素。根据两个因

素的强弱程度,可以组合出4种领导类型:PM、Pm、

pM、pm。 PM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领导类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PM理论的中国化研究以

及CPM模式的提出。

1981年,徐联仓、陈龙等人把日本三隅二不二的

PM领导理论引入中国,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

修订。

在徐联仓等的研究基础之上,凌文辁等人提出了中

国领导行为评价的CPM模式:

即P因素、M因素和C因素,其中C因素为品德因

素(character and morals )。C因素的评价内容

为对待公与私的态度或如何处理公与私的态度。

凌文辁认为CPM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在中

国,一个领导者只有正确地处理好对工作(P)、

对他人(M)、对自己(C)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

地发挥领导的作用。

2、新型领导理论

领导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道德领导:指领导者在其行为中明是非,走正路,

追求公平、诚实、善良和正义。

诚信领导:指一种把领导者的积极心理能力与高度

发展的组织情境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过程。

战略型领导:指理解组织与环境复杂性并领导组织

中的变革以实现组织与环境同步发展的过程。

第十三章沟通及冲突管理

1、沟通的原则

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必须遵循准确性、完整

性、及时性原则。

2、克服人际沟通的障碍

1)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根据沟通内容的特点的

不同,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重要事宜或是依照规

章制度行事,则适宜选择正式沟通和书面沟通。规

章制度以外的问题或组织成员的琐事,则可选择非

正式沟通或口头沟通。

2)简化语言

3)积极倾听

4)控制情绪

5)注意非言语信息

6)运用反馈

3、改进组织沟通的效果

管理者应该重视沟通;

言行一致;

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强调面对面的沟通;

鼓励员工报告坏消息;

广开言路;

共享信息;

追踪沟通的效果;

4、冲突的原因

员工的个体差异

情境因素

组织因素

5、个体冲突的管理

回避(avoidance)

迁就(accommodation)

强制(competition)

妥协(compromise)

合作(collaboration)

6、组织的冲突管理

﹣设立愿景

﹣减少模糊和不公正

﹣改进政策、程序和规则

﹣增加或合理配置资源

﹣改进沟通方式

﹣人员轮换

﹣改变奖励系统

﹣提供培训

第十四章控制的基础

1、控制的方法

包括三种方法: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

2、影响控制的权变因素

组织规模

员工在组织结构中的位置和级别

组织的分权程度

组织文化

活动的重要性

第十五章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1、质量管理三种质量管理方法,即全面质量管理、

六西格玛和ISO9000质量认证。

2、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

以客户为中心

持续改进

全员参与

3、财务控制的方法

1)目标控制

2)授权控制

3)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4)资产与记录保护控制

5)独立稽核控制

4、成本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权责对等原则

3)例外管理原则

5、成本控制的方法

1)预算控制

2)标准成本控制

3)定额成本控制

6、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系统性、开放性和层

次性

7、电子技术对企业管理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

下三个方面:

高效率和高效用

业务流程改造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8、最佳实践标杆(bench marking)起源于20世

纪80年代,由美国施乐公司最早开始应用。

9、成功实施最佳实践标杆应注意的问题

1)创新性借鉴

2)标杆瞄准对象的恰当选择

3)对收集的数据信息的深入分析

4)执行人员的选择

《管理学基础》试题1及答案

试卷代号:?座位号□□安徽电大芜湖分校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计算机应用专业《管理学基础》试题 2004年1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资源和一一一。 A分配资源 B组织劳动 C组织活玫 2、马克思认为,管理活动的性质是二重的,就是一一一。 A技术属性和人文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 3、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该学派实质上是传招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被称为一一一。 A经验教学 B案例学派 C案例教学 4、经济活动中,指明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卖的方针和一般规定,这就是一一一。 A策略 B目标 C政策 5、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程序和过程。 A管理系统 B指标体系 C指标管理系统 6、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常采用一一一的方法。 A市场预测 B定性预测 C定量预测 7、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对企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技术权利要求分散,适于采用一一一组织形式。A集权式 B职能式 C分权式 8、激励方法得当,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一一一。

A 70—80% B 80—90% C 90%以上 9、着眼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偏差,根据偏差探究原因,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使之改进工作的控制活动,就是一一一。 A直接控制 B间接控制 C现场控制 10、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和组织规模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管理幅度既定时,一一一。 A组织规模越大,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越多 B组织规模越大,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越少 C组织规模的大小,对管理层次的设置没有影响” 二、判断正误(请指出正误并改正。每小题4分,共20分) 1、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资源的最优西“置和最优利用,其手段都是管理。 2、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3、反馈控制是控制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努力促使整个管理过程不发生偏差的控制方法。 4、两个企业力争夺同一个市场而在价格、技术等方面发生的冲突,属于竞争。 5、事先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管理 2、计划

管理学基础(第四版)第十章控制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被视为组织的一项积极性要素,其理由在于控制可以帮助组织避免( ) 。 A. 变化 B. 加重错误 C. 组织复杂化 D. 有效运作 2.( ) 控制发生在实际的变化过程中。 A. 前馈 B. 后馈 C. 同步 D. 预防 3.前馈控制发生在实际变化过程( ) 。 A. 之前 B. 之后 C. 之中 D. 之前、之中和之后 4.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 ) 。 A. 制定标准 B. 评价成绩并纠偏 C. 用标准衡量成绩 D. 质量控制 5.用标准衡量成绩的过程中,( ) 对纠正偏差无丝毫意义。 A. 改变标准 B. 全力运用反馈控制 C. 保持现状 D.A 和c 6.某教授讲到管理控制部分时,要求学员做一项练习。教授说:“大家都受过高等教育,对大学的情况比较了解,你们是否知道目前大学管理部门都是从哪些力一面控制教师的?每人只要说一个方面即可。”学员们发言踊跃,有的说要检查教师的教案更新情况,有的说要检查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的说要检查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成绩??。学员边说,教授边记,很快黑板被写满了。面对如此多的控制标准,教授问学员:“现在,有谁愿意当老师,请举手。”大家盯着黑板,长时间没有举手。造成上述控制标准过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 A.没有明确或忽视了控制的日的B .没有选择好关键控制点 C.管理人员希望控制全局的欲望 D .人们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7.可以克服对于控制的抵制行为的技术是( ) 。 A. 目标管理 B. 会计 C. 现状分析 D. 计算机管理 8.前馈控制又称为( )。 A.同步控制B. 预防控制C .反馈控制D .实时控制 9.以正在进行的计划实施过程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 A. 前馈控制 B. 反馈控制 C. 现场控制 D. 计划控制 10.有效管理的( )使系统得以及时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A. 准确性 B. 灵活性 C. 及时性 D. 经济性

2013年05月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及答案(技能)__毙考题

2013年5月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专业能力 一、简答题(本小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制定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程序。(15分) 2..简述绩效改进的方法与策略。(15分) 二、计算题(本题1题,共15分。先根据题意进行计算,然后进行必要分析,只有计算结果没有计算过 程不得分)

价指标的岗位评价体系,但在与专家小组讨论如何制定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时,大家各执一词,使他一筹莫展。 请结合本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 岗位评价指标的计量标准应由哪些基础标准组成?(6分) (2)在制定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时,可采用哪几种计分标准和方法。(12分) 2.2010年10月8日,于某通过招工考试被录用为某商场营业员,双方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约定聘 用期3年,并明确试用期从2010年10月10日开始。于某上岗后,工作表现不错,得到主管和员工的一致好评。 2011年5月初该商场又从社会公开招聘女营业员50名。2011年7月7日,商场同时以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聘了30名女营业员,于某也接到了商场人事部的解聘通知。当日下午,于某到人事部质询,人事部负责人出示了2010年10月招聘女营业员的广告,其中规定,应聘者身高应在165厘米以上。于某身高只有160厘米,但在笔试和面试时表现都很非常出色,当时商场开业在即,怕一时招不到合适人选,因此决定录用于某为营业员。于某不服,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用人单位履行原劳动合同。 请结合本案例进行评析。(17分) 四、方案设计题(本题1题,共20分) 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其科研人员经常需要外派接受专项培训,例如该公司一项赴德国的技术人员培训,每年需要派数十人参加,为期6个月,人均费用达10万元。 请为该公司设计一份培训服务协议,以明确公司和受训员工的责任和权利。(20分)

管理学基础第二版方振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

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 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组织: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载体,是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首先,每个组织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员组成的。其次,每个组织都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最后,每个组织都具有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 2、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概念:本书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1)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活动;(2)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 (3)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effect)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 3、论述管理的性质及其一般特征 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一般特征: 1. 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有效的社会协作。 2. 管理最基本的形式是组织。 3. 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 4. 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变革与创新。 4、简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 1.人际关系。管理者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三种,分别是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2.信息传递。在组织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管理者也就成了组织中的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3.决策制定。决策制定是做出抉择的活动,管理者扮演着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四种角色。 5、简述管理的环境。 管理的环境:是指能够对管理活动的成效产生潜在影响的何种因素的总和,可以将其划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6、如何对管理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和管理 根据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客观形势的变换采取相应 的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评估与管理。(1)评估环境就是评估其不确定性程度。组织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是评估环境不确定性的两个维度。就变化程度而言,可以分为动态环境和稳态环境。就复杂化程度而言,可以分为简单与复杂。两个维度交叉,可以组成四种不同形式的环境特征组合。稳定简单的环境,代表了不确定性水平最低的环境。复杂动态环境所代表的不确定性水平最高。(2)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影响组织决策和行动或受其影响的任何相关者,既包括组织内部的工会、员工,也包括组织外部的顾客、竞争者、供应商、政府、社区、行业协会等群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谁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2)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存在的特殊利益或利 害关系是什么?3)对于组织决策和行动来说,每 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关键程度如何?4)通过什么具 体方式来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管 理方式取决于它们对组织的关键程度以及环境的 不确定性程度。由此形成二维矩阵,有跨域管理、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利益相关者管理、扫描和监控环境四种具体的管理方式。 7、论述管理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包括:确定研究目的、概念化、选择研究方法、操作化、总体和抽样、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分析资料、应用。 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实地研究法、非介入性研究法、评估研究法。 8、如何认识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意义? 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研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习管理学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其次,学习管理学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要素,提高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最后,学习管理学也是个人谋职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必要准备。 第2章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请简述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前,欧洲各国长期外在中世纪反对商业、反对获取成就、反人道的文化价值准则的严重束缚下,社会与经济停滞不前。文艺复兴时期,在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三股力量的驱动下,欧洲各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经历了巨大的变动,终于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笼,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产业革命的春天。随着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出现,如何合理计划、组织和控制早期企业的生产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越来 越突出,巨大的压力迫使理论家和实践者不断积累和总结管理经验形成了早期的管理思想。 2、请论述管理理论发展与演变的历史阶段 管理理论的萌芽时期、古典管理理论时期、管理理论发展的过渡时期、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时期、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时期、现代管理理论的深入时期、管理理论的多元化时期、当代管理理论的繁荣时期。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2、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4、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简答题参考答案(每题5分,共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 4、管理幅度原则。 5、统一指挥的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经济效益原则; 任人唯贤原则; 因事择人原则; 量才使用原则; 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4、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学用人的艺术。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 2、有效激励人的艺术。 3、适度治人的艺术。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C )。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

2013年11月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通 用 答 案

2013年11月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通用答案 1、人力资源规划 (1)分析企业与岗位情况 (2)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3)基于任职资格的人员招聘 (4)基于职业生涯的培训开发 (5)基于KPI指标的考核 (6)基于公平公正的薪酬 (7)基于和谐双赢的劳动关系 示例: 某民营企业是一个由仅几十名员工的小作坊式机电企业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拥有30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达几千万元,其组织结构属于比较典型的直线职能制形式。随着本行业的技术更新和竞争的加剧,高层领导者开始意识到,企业必须向产品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决策是转产与原生产工艺较为接近、市场前景较好的电信产品。恰逢某国有电子设备厂濒临倒闭,于是他们并购了该厂,在对其进行技术和设备改造的基础上,组建了电信产品事业部。 然而,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日益显示出来。除了需要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之外,还需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调整不合理的人员结构,裁减一批冗余的员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的局面。 (2)在组织结构设计合理化的基础上,企业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基础工作,使人力资源纳入正确轨道? 答:在企业兼并过程中,主要问题是企业文化的冲突和原厂管理人员面对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出现心态变化,针对这种特点,应主要抓好以下人力资源基础工作: (1)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做好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确定企业人员需求 计划,建立健全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做好人员招聘和配置工作。面对企业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做好工 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人员的重新配置,确实做到人刚匹配,人尽 其才。 (3)做好员工的培训开发工作。针对企业兼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 针对性的培训。 (4)做好绩效管理工作。 (5)制定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的薪酬福利 制度。 (6)做好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保障双方正当的权益、维护 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定基础。 2、招聘参考答案

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 A.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B.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C.管理就是决策 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A.行为科学学说 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3.这是一个网络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构成;它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管理的()。 A.决策职能 B.控制职能 C.领导职能 4.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5.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A.企业精神 B.企业价值观 C.企业文化 6.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 A.《企业再造工程》 B.《管理的革命》 C.《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7.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A.关键性 B.权变性 C.现实性 8.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 A.日本 B.德国 C.法国 9.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A.主要目标 B.并行目标 C.次要目标 10.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以内。 A.4个 B.5个 C.6个 11.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对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预测的效率十分重要。因此,预测者要根据预测的目的和预测对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如进行技术预测,往往采用()。 A.定量分析法 B.时间序列法 C.专家调查法

《管理学基础》试卷及答案

高等师范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考试卷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共25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强 C.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2.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 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3.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A.生产流程 B.生产管理 C.作业管理 4.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 A.层次性 B.多重性 C.变动性 5.(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6.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7.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A.5—10 B.10—15 C.15—20 8.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

2019年上半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真题及答案

2019年上半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真题及答案 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等级:职业资格三级 卷册一: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注意事项:1、登陆考试电脑后,务必核对屏幕上显示的个人信息,如与个人实际信息不符,请及时告知监考老师。 2、注意区别单选题、多选题,选择区为圆形的试题为单选题, 选择区为方形的试题为多选题。 3、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 对于题干部分较长的试题,可以点击试题界面左上方的 “+”展开试题内容; 请将答题内容写在“备选答案中”。 4、考试科目的结束时间以考生实际报考的科目结束时间为准, 请考生注意查看考试机提示的剩余考试时间。 5、务必在完成所有试题后方可点击“结束考试”按扭,当连续 三次确认交卷后,将无法重新进入考试系统继续进行考试。 6、答题过程中,若发现任何异常现象,请及时告知监考老师, 安静坐在座位上,等候继续考试。 地区: 姓名: 准考证号: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错选、少选、多选,该题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以下有关道德的表述正确的是()。 (A)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B)道德从来没有阶级性 (C)道德对于人的要求高于法律 (D)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制性规范 2、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就业成功取决于知识和技术,道德不十分重要 (B)道德主要是说教,不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C)强调道德会束缚人的创新精神 (D)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对才能起到统领作用 3、下列关于道德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动物之间同样存在互助和友爱行为,道德不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B)从起源和概念内涵上看,中西方“道德”均含有规则、规范之义 (C)道德与社会生产方式无直接关系,南京志远成功首,选人类社会存在共性道德(D)相比于法律,道德不仅适用范围小而且调节力度弱 4、下列说法中,符合古代典籍“道德”之“德”本意的是()。 (A)“德”乃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B)“德”为失去的意思 (C)“德”为心声 (D)“德”即信仰 5、()在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范畴。 (A)“诚” (B)“气” (C)“礼” (D)“仁” 6、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决定道德发展状况的根本因素。 (A)社会舆论 (B)经济关系 (C)风俗习惯 (D)领导示范 7、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一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一 1、“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 选择一项: A. 泰罗 B. 法约尔 C. 西蒙 D. 韦伯 2、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A ) 选择一项: A. 计划 B. 控制 C. 协调 D. 指挥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C ) 选择一项: A. 科学技术 B. 加强人的管理 C. 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增强责任感 4、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 B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选择一项: A. 生产管理 B. 生产流程 C. 作业管理 D. 操作规程 5、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 选择一项: A. 层次性

C. 变动性 D. 重合性 6、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 A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选择一项: A. 管理系统 B. 评估工具 C. 指标体系 D. 激励手段 7、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这就是战略管理的( A )特征。 选择一项: A. 全局性 B. 纲领性 C. 长远性 D. 客观性 8、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简单化决策,属于( B )。 选择一项: A. 日常管理决策 B. 程序化决策 C. 确定型决策 D. 风险型决策 9、在管理学中,组织的静态方面含义就是( C )。 选择一项: A. 人事关系 B. 组织目标 C. 组织结构 D. 责权利关系 10、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B )原则。 选择一项: A. 因人设职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报考指南完整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报考指南完整版 考试介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劳动部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后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资格证书。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人力资源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报名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1)具有大专学历(含同等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经本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员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具有大专学历(含同等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3)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员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4)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5)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6)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经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7)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4)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5)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高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取得本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者; (2)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报名材料 (1)学历证书1份,身份证复印件2份; (2)从事本工种连续工龄的单位人事劳动部门的盖章证明; 证明 ***同志身份证号码为*****,于**年**月至**年**月在*******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特此证明! 公司盖章 (3)免冠近照1寸、2寸蓝底彩色照片各4张。 报考流程 考试程序: 第一、在各省和劳动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或代理机构报名 第二、由各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报名条件 第三、审核通过后,交考试费用,缴齐费用后领取准考证 第四、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场由各省职业鉴定中心组织安排

管理学基础_方振邦课后习题答案13-15

第10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1、什么是激励?激励的过程是怎样的? 激励是管理者提高员工积极工作的动机水平的过程,而动机是个体通过高水平的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当然这种努力也能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 激励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需要不断获得满足的过程。 2、请比较需要层次理论和ERG理论的异同。 ERG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样,说明了员工的内在心理需要,但它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更为简单、更加灵活。研究者认为这个理论在本质上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没有区别,还有研究者认为这个理论缺乏实证的证据支持,过多注重经验和直觉,缺乏验证性的基础。 3、请阐述双因素理论的内容,并分析这个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双因素理论的内容: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可以降低员工的不满意感。激励因素可以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产生相应的激励效果。 4、请阐述公平理论的有关内容,并分析公平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意义。员工做出一定努力后就期望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当员工做出的努力并获得回报以后,他不仅关心其所得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回报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他日后工作的积极性,如果他觉得报酬合理是公平的,就会继续努力,否则他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而不公平感会给员工带来紧张情绪。 5、请阐述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以及高成就需要者具备的特点。 6、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原则是什么? 强化理论: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这种后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强化理论的原则: A、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b、应该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 c、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d、及时反馈; e、正面强化比负面强化更有效。 7、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内容: M=V×E, M——激励力(motivational force) V——目标效价(valence) E ——期望(expectancy)

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修订版

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强 C.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2.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 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3.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A.生产流程 B.生产管理 C.作业管理

4.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 A.层次性 B.多重性 C.变动性 5.(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6.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7.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A.5—10 B.10—15

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1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D计划)的重要性。 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A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3.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4.在预测过程中,如果缺乏或难以获取足够数据的资料,而主要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这时需要采用(定性预测法)。 5.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30)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 6.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 7.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非结构式面谈)。 8.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B、激励因素C、成就因素D、需要因素 9.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观念,它强调(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10.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正式途径外的非正式关系)。 二.判断正误 ×1.专项计划是为完成特定任务的计划,是某项重要项目的特殊安排,所以在拟订时不必考虑综合计划。 ×2.在目标设立过程中,目标要略低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 √3.当能够收集到足够可靠的数据资料时,运用时间序列法是可取的。 ×4.管理幅度越大,需要的管理人员越多,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越难做。 ×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6.组成领导班子的成员,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由不同的知识水平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组合而成。 一般而言,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基层领导者应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7.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是工作丰富化的重点对象。 ×8.在管理过程中,只有各级管理人员才是控制的主体。 ×9.成本核算所用的记录应当是反映核算期内人财物等支出的全部帐面记录,是可靠的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依据。 ×10.现代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理思想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并形成众多的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响和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作“管理论理的丛林”,其中的主要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 2.企业一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1)一些不适于通过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通过非正式组织较容易解决; (2)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情感交流渠道,维持企业人员的稳定与团结; (3)尊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职工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工作中减少厌烦感,加强协作关系。 3.管理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管理系统理论将领导方式分为以下类型: (1)专权命令式。即领导人极为专制,对下属缺乏信任,主要用恐吓和惩罚来激励下属,惯于由上而下地下达命令、传递息,决策权高度集中。 (2)温和命令式。即领导者允许下属反映意见和提出要求,允许下属一定的决策权但严加控制。 (3)协商式。领导者对下属有较高的信任度。以允许下属参与管理的方式激励他们;注意倾听下属意见,重大决策由领导裁决,具体事项则由下属安排或协商解决。 (4)参与式。即主管领导对下属完全信赖,凡事听取下属意见并酌情采用;鼓励下属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和评价工作;鼓

管理学基础第二章课堂笔记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近代管理思想,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主要学派。 2、理解:X理论和Y理论、超Y理论、Z理论。 3、掌握: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人际关系学说,X理论和Y理论。 第一节中国管理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心概念是“仁”(注意是仁义的意思)。 儒家管理手段和途径都强调“为政以德”(注重用道德感化臣民)。 注意:儒家虽然重道德,但是并不否认法治(碰到冥顽不灵者仍要用法制手段)。 2、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道”,它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真题链接:中国古代认为管理者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来达到管理目的的是(B)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2012.4/2014.4选择) 3、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哲学以“法”为中心,强调法律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韩非子提出了“上法而不上贤”的观点(往年多次考过的一个知识点) 4、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以“谋略”为中心,重视组织和编制的作用 厉以宁的观点→高层要道家,中层要儒家,基层要法家(2010.4选择) 二、中国近代管理思想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的舞台上涌现出不同的阶层和代表人物。 1、地主阶级改良派的管理思想 林则徐最早意识到中国有不如西方之处,主张向西方学习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学习洋人的技术来抵制洋人) 2、农民阶级的管理思想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撼动了清朝的统治 《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没有实现,但却体现了良好的愿望 3、无产阶级的管理思想 共产党人认为:要民主集中、要走群众路线、要集体领导 这些思想成为我党治军治国的重要原则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 背景介绍: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生于1723年,逝于1790年,被世人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2014.4填空)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是如何论述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2011.4简答) 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②劳动分工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其他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③劳动分工使劳动简单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2012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真题及答案

2012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l~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l~8题) 1、关于集体主义原则,正确的说法是()。 (A)一切从集体利益出发,否认个人利益。 (B)坚持社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具体表现。 (C)无论是小集体还是大集体,只要维护了集体利益就是坚持集体主义。 (D)坚持集体主义与坚持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并不矛盾。 2、职业道德具有“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其含义是()。 (A)不同职业在道德上不可兼容 (B)超出一定的职业范围,其职业道德规范便不具备存在合理性 (C)一个地方的职业道德,不可以拿到另一个地方使用 (D)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不能交互使用 3、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企业利益至上(B)实现共同富裕 (C)和谐发展(D)为人民服务 4、关于极端个人主义,正确的说法是()。 (A)个性极端鲜明的一种行为方式 (B)自由散漫,一切由个人说了算的办事风格 (C)坚持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处事哲学 (D)利群寡居的生活态度 5、通网电气公司的员工守则规定,能不可以提供或给予任何人士(),这一要求体现的核心职业道德规范是()。 (A)敬业(B)诚信 (C)奉献(D)公道 6、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是()。 (A)忠诚、审慎、勤勉(B)诚实、谨慎、勤奋 (C)忠诚、慎独、敬业(D)忠诚、审慎、奉献 7、香港实业家李嘉诚曾说:“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诚信”。下列说法(),与上述意思相符的是()。 (A)人品与事业没有关系,只要人做好了就行 (B)一个人在开始工作之前应该集中精力修行人品 (C)评价一个人,诚信至关重要 (D)有了诚信,便无往而不准

管理学基础:试题库答案

一、速测题(填空题) 第1章管理概述 1.1.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1.1.2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艺术,则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 1.1.3管理系统一般由以下要素构成:⑴管理目标;⑵管理主体;⑶管理对象;⑷管理媒介;⑸管理环境。 1.1.4高层管理者以决策为主要职能。 1.1.5中层管理者是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执行者。 1.1.6基层管理者负责现场指挥与现场监督。 1.1.7所谓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1.1.8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等三个子机制。 1.1.9按存在于社会组织的内外范围划分,管理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1.10组织的外部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 1.1.11中基层管理者的十大管理实务:⑴确定目标;⑵制定计划; ⑶建立机构;⑷配备人员;⑸指挥;⑹激励;⑺沟通;⑻协调;⑼监控;⑽评估。 1.1.12管理核心技能的“1+3”模式是指以管理者的概念技能为统领

(“1”),包括人际技能、行政技能、技术技能等三大领域技能(“3”)的管理者核心技能体系。 1.1.13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以现场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 1.1.14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组织管理为重点,着重研究企业的整个活动。 1.1.15梅奥认为企业中的人首先是“社会人” 1.2.16卡斯特等人的系统管理学说,是以普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包括系统哲学、系统管理和系统分析三个方面。 1.2.17卢桑斯的权变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有关的环境条件,然后根据权变关系的理论,求得与之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以最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1.2.18 非理性主义倾向强调管理中的“软”因素,倡导一种以人为核心、带有感情色彩、注重灵活创新的非理性的管理模式。 1.2.19 “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五项修炼: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目标、开展团队学习、锻炼系统思考能力。 1.2.20 组织文化的结构主要由以下三层构成的:⑴精神文化层;⑵制度文化层;⑶物质(行为)文化层。 1.2.21 组织文化的功能:⑴导向功能;⑵凝聚功能;⑶激励功能; ⑷约束功能;⑸辐射功能。

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很有用的哦

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很有用的哦 篇一:第十三章控制的基础 第十八章控制的基础 一、什么是控制 1.管理中的控制的作用是什么?答:控制是对各项活动的监视,从而保证各项行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显著偏差的过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承担控制的职责。确定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的准则就是看它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时做得如何,控制系统也是完善,管理者实现组织的目标就越是容易。控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监督目标是否按计划达到以及授权是否被滥用。 2.比较市场、官僚、小集团控制的不同。答: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设计控制系统:市场控制、官僚控制和小集团控制。①市场控制是一种强调使用外在市场机制,如价格竞争和相对市场份额,在系统中建立使用标准来达到控制的方法。适用于产品或服务非常明确或确定,及市场竞争激烈的公司。②官僚控制强调组织的权威,依靠管理规章、制度、过程及政策。③在小集团控制下,员工的行为靠共同的价值、规范、传统、仪式、信念及其他组织文化方面的东西来调节。适用于团队合作频繁且技术变化剧烈的公司。一般不单纯依靠一种来设计一个合适的控制系统,设计一个合适的控制系统的关键是帮助组织高效率且有效地达到它的目标。 二、控制为何重要

3.计划与控制是如何发生联系的?答:控制是重要的,因为它是管理职能环节中最后的一环。这是管理者知晓组织目标是否实现的唯一办法,及没有实现的原因。然而,控制作用的价值依赖于它与计划和授权活动的关系。①与计划: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控制活动提供了回到计划的关键联系。如果管理者不采取控制,他们就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否正对着目标和计划前进,也不知道未来该采取什么行动。②与授权:控制之所以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管理者需要向员工授权。如果形成一种有效的控制系统,这种不愿委派的事情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控制系统可以提供信息并反馈员工的工作表现。 三、控制过程 4.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是什么?答:控制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①衡量实际绩效;②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③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足。我们的观点是标准必须在计划过程中产生,计划必须先于控制。 5.列出管理者获取实际工作表现信息的四种方法。答:四种信息常常被管理者用来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它们分别是:①个人的观察——走动管理()描述的是管理者达到工作现场,直接与员工交流,交换关于工作如何进展的信息。②统计报告;③口头汇报;④书面报告。这些信息分别尤其长处和缺点,但将它们结合起来之后,可以大大增加信息的来源并提高信息的可信程度。注:衡量什么是比如何衡量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衡量什么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