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029苓桂术甘汤合枳术汤加味治疗胃下垂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苓桂术甘汤临床新用功效健脾渗湿,通阳化饮。
方药组成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3两,甘草2两。
服法与禁忌上4味,以水6升,煮取3升,分温3服,小便即利。
经方方论苓桂术甘汤意在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中茯苓量大,健脾安神,渗利水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白术甘温,健脾燥湿,补益中气;甘草温阳益气和中,诸药相协,补土制水以消痰饮。
经方新用●苓桂术甘汤配五苓散加黄芪30g,党参18g,陈皮15g,治疗胃下垂之胃内蓄饮。
●苓桂术甘汤配泽泻15g,半夏15g,制南星9g,生姜30g,治疗痰饮眩晕,恶心欲吐。
●苓桂术甘汤配苏子12g,白芥子10g,葶苈子12g,石韦30g,桑皮30g,治疗痰饮阻肺之咳逆上气。
●苓桂术甘汤加党参30g,生姜30g,半夏15g,吴茱萸10g,陈皮15g,治疗中寒胃弱水饮呕逆者。
医案举例例1 患者,女,51岁。
患咳逆上气数年,近期发作频繁,病趋日进,突出表现痰多,质稀如水,黏涎不断,咳甚则呕吐清水,不仅是喘促憋闷,倚息难卧,而且胃脘部也胀满不舒,无食欲,头重心悸,面目浮肿,小便欠利,卧则痰阻气道,喉有鸣声,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且弦。
听诊:心音低钝,律整无杂音,肺有哮鸣,肺底有细小水泡音。
胸透:肺纹理增重,膈肌下降,肋间隙增宽。
诊断: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辨证:痰饮渍肺,阻塞气道,饮生中宫,阳气不布。
治法:温建中阳,堵绝饮源,涤痰肃肺,降逆平喘。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组成:茯苓30g,桂枝12g,白术15g,甘草10g,半夏15g,麻黄5g,射干12g,苏子12g,白芥子8g,葶苈子10g,生姜30g,杏仁12g,地龙18g,白果10g。
每日1剂,水煎分早午晚3次温服。
复诊:药服5剂,咳喘渐平,痰饮明显减少,胃纳随之见增,夜能平卧,喉中痰鸣消失,继服原方6剂。
听诊:肺少有哮鸣,水泡音消失,咳嗽气促小有发作,浮肿尽消,续服上方7剂,诸症缓解。
例2 患者,女,30岁。
经常性头晕,甚则心悸,无眩转耳鸣感。
枳术汤治疗胃下垂52例观察
韦爱华;张炉高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5(021)003
【摘要】@@ 笔者自1993年4月~2003年9月用枳术汤治疗胃下垂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146-147)
【作者】韦爱华;张炉高
【作者单位】东阳市人民医院巍山院区,浙江,东阳322109;东阳市人民医院巍山院区,浙江,东阳322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3
【相关文献】
1.补中益气汤合枳术汤加减治疗胃下垂30例 [J], 黎明;胡莎莎
2.莪枳提胃汤治疗胃下垂138例临床观察 [J], 张佩元
3.枳术汤治疗胃下垂32例 [J], 周薇莉;叶平胜
4.枳术汤加味治疗胃下垂34例临床观察 [J], 郭剑新
5.香砂枳术汤治疗胃下垂30例临床疗效观察 [J], 杨文明;程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洪治用经方——苓桂术甘汤李洪治用经方——苓桂术甘汤小儿短气孩子一玩得时间稍久,总吸一口长气,好像舒服些。
用此方无不效者,皆不过六剂。
也未见成人患此症用此方无效,须改用肾气九者。
“夫短气有微饮,当以小便去之,芩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慢性胃病如有积水,大多此方。
本方应用极广泛。
消化道病引发眩晕多与心下逆满同现,多有“心下震水音”。
胃下垂、胃潴留、多见此证。
胃切除后的“倾倒征”也可。
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再伴有自主神经失调症状可用本方。
胃内有水,常引发眼疾,赤痛而多眵泪者,用本方加车前子,有奇效。
并治慢性轴性视神经炎。
角膜炎。
治痰饮家眼睛生长云翳,昏暗疼痛,眼脸肿,多有眵泪者加苡仁,用之甚效甚佳。
治雀目症,亦有奇效。
重症癔病(即脏燥)头目昏沉,眼前发黑,起居惊惧不堪,不欲见人。
可用此方渐愈。
也可治神经质。
心动过速用苓桂术甘汤加牡蛎或定悸饮。
各种眩晕(心脏病、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梅尼尔氏症、耳源性)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合温胆汤合桂甘龙牡汤可加葛根或丹参,人参。
效果显著。
也可用苓桂术甘汤合妙香散。
苓桂术甘汤合四物汤加龙牡为镇眩汤,对耳、眼、胃、椎动脉供血不足等引起的眩晕。
合四物汤为连珠饮,治贫血致动悸,呼吸困难,颜面浮肿。
加川芎、大黄为应钟散,治高血压引的气之上冲、肩痠痛、眩晕,头痛、动悸加针砂、牡蛎、人参为针砂汤,治心脏瓣膜病、贫血、神经症引起的动悸、眩晕、呼吸困难。
加车前子、细辛、黄连为明朗饮。
用于眼科一般疾患、视力障碍、网膜炎神经性疾患、心脏性疾患、眼疾患、运动神经系统疾患、肾疾患、其他(高血压、喘息,蓄脓症、难听、咽中炙肉感、直立性眩晕、秃发症、汗疱)治疗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经验:要抓住心脏病属气水上冲的特征,一是水舌(舌质淡嫩,舌苔水滑)。
二是水色(面色黧黑或面见水斑,水斑就是见天庭,鼻柱两侧、两颧、两颌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暗滞)。
三是脉沉弦。
四是并伴有心悸、胸闷、短气、喘息、且有入夜胸闷等症状加重的倾向。
苓桂术甘汤
单纯舒张压增高型眩晕
苓桂术甘汤加味:黄芪30g,云苓20g,炒白术15g,桂枝12g,泽泻20g,益母草30g,薏苡仁30g,川牛膝10g,甘草15g
美尼尔氏综合征
生牡蛎30g,泽泻24g,白术9g,茯苓18g,桂枝6g,甘草3g,法半夏15g,生龙骨30g,郁金9g,石菖蒲9g,磁石30g,生姜15g。
群集性头痛
茯苓18g,,桂枝10g,白术10g,甘草6g。
痛剧难忍者加延胡索9g,防己9g;阳虚者加巴戟天10g;眼部症状明显者加车前子10g,茺蔚子10g;伴头部外伤者加红花12g,丹参18g。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20g,炙甘草10 g,桂枝10 g,姜半夏10 g,天麻5g
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
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
红参12g,茯苓15g,麦门冬12g,五味子10g,白术10g,桂枝10g,甘草6g
冠心病心绞痛
茯苓30g,桂枝15 g,白术25g,甘草10g,丹参25g,半夏10g,鸡血藤25g,黄芪30g
慢性支气管炎
茯苓20g,炒白术20g,桂枝10g,苏子15g,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制半夏10g,陈皮6g,炙甘草5g。
加减:寒象明显加细辛3g,干姜6g;咳痰量多夹有泡沫者加白芥子15g,防风6g;气滞者加枳壳10g,莱菔子15g;气虚者加炒党参15g,黄芪15g;咳喘甚者加白果10g,沉香曲10g。
眩晕
①茯苓30g,白术20g,桂枝10g,灸甘草10g,泽泻20g,半夏10g,天麻5g
②茯苓15g,白术20g,桂枝9g,灸甘草6g,党参15g,陈皮15g,黄芪30g,半夏10g,附子10g,干姜10g,旋覆花5g。
枳术汤的标准方枳术汤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方剂,是由枳实、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中药汤剂。
枳术汤的主治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水肿等症状。
下面是枳术汤的标准方的详细介绍。
一、方剂组成枳实:枳实,又称枳壳,为枳树的干燥成熟果皮。
味苦、辛、微寒,具有疏风散寒、行气止痛、理气止呕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寒湿痹痛、胸胁满闷、呕吐泄泻等症。
白术:白术,为禾本科植物茎叶的块茎。
味甘、淡、微温,具有益气健脾、除湿利水、行气止痛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水肿、腹胀、肌肉酸痛等症。
茯苓:茯苓,为茯苓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体。
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安神、健脾祛湿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水肿、脾虚湿重等症。
甘草: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和叶。
味甘、性平,具有益气养血、解毒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咳嗽、呕吐、泄泻等症。
二、方剂用法枳术汤的标准方剂为:枳实6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每次服用150毫升,一日3次。
一般煎煮时间为30分钟左右。
三、方剂功效健脾胃:枳术汤的成分具有健脾胃的功效,能够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增强脾胃的功能,从而改善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弱的症状。
利水渗湿:茯苓、白术是枳术汤中的主要成分,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能够促进水液代谢,缓解水肿、排泄体内多余的水分,有效改善腹胀、水肿等症状。
疏风散寒:枳实是枳术汤中的另一主要成分,具有疏风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寒湿痹痛、胸胁满闷等症状。
调和药性:甘草是枳术汤中的调味药,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能够增强方剂的整体功效,促进药性的吸收和消化。
四、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枳术汤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水肿、消化不良等症状。
禁忌症:枳术汤对某些人群可能存在禁忌症,如孕妇、儿童、体质虚弱或体力衰竭、大便干燥或便秘、肝肾功能损害等人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
表不解故气上冲胸。
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
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
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桂苓疏肝汤验案二则桂苓疏肝汤,《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
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如心中恶心,起病头晕,脉紧等。
适用于饮酒时中阳郁结、中焦郁结之证。
作者应用桂苓疏肝汤治疗梅核气、呃逆等疾病,疗效满意。
以下是2个案例的经验。
梅核气患者,男,44岁,2016年10月27日就诊。
患者平日胸闷、咳嗽、痰多,感觉咽喉不适,如梗阻,如盐黏、口干、咽干、舌质轻而肥、苔薄而白、水滑、脉沉。
辨证:阳不运,饮使胸咽。
诊断为梅核气,宜治温阳健脾,降浊解酒。
加入桂苓疏肝汤:茯苓30g、肉桂10g、白术10g、甘草6g、半夏10g、厚朴12g、生姜10g。
每日一剂,水煎。
服用上述3剂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年无复发。
按语:的肾是主要的水,味道是咸的。
今阳不运,脾土难控肾水,水饮于胸咽,致病。
因此,桂苓疏肝汤是用来培土造水,温阳化饮的。
加入半夏、厚朴、生姜,减少副作用,调节气机。
各种药物合用,中杨灿可运,肾水可控,痰可解,浊阴可降,故有疗效。
呃逆患者,男,30岁,2016年11月21日就诊。
患者疲劳后,喝了10多天冷水打嗝。
每次吃喝都是吐槽,清口水,清粘液,吃中西药没效果。
体检:诶,声音连续,脸黑,胸满气短,头晕目眩,舌质轻胖带齿痕,皮毛薄白水滑,脉弦紧绷。
辨证:饮酒过量,胃失健。
诊断为呃逆,宜温阳化阴,降低不良反应。
桂苓疏肝汤的配方为: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姜半夏12克、吴茱萸10克、丁香10克、柿蒂10克、生姜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服用3剂后,打嗝得到缓解,人们可以吃饭了。
服用2剂后,呃逆消失,并被告知不要吃冷食。
在这种情况下,按语:的病人患有体内阳虚,过量饮酒导致体内阳气抑制,胃不协调而减少,从而导致疾病。
桂苓疏肝汤温阳化饮,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姜半夏、丁香、柿蒂反降,符合“饮痰者,温药治之”之义,药的病机为速效。
【素材积累】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011苓桂术甘汤这篇要说的方子是苓桂术甘汤。
其实这个方子也是我学中医后开的第一个方子。
那年春节我母亲去南方休息几天,不知是吃的海鲜还是什么原因,腹泻了一两次,之后腹泻好了,然后回到北京,北京的天气还在冬天,一下子身体就不舒服了,头晕身重,全身无力。
然后我开了苓桂术甘汤,原方不动,三付。
一付下去,人就清醒多了。
三付服完,就基本恢复正常。
《伤寒论》的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我就是看了这个条文决定用苓桂术甘汤的,腹泻之后,头晕身重,又因为从热的地方回到寒的地方,人比较沉紧(脉也有点沉紧,但我摸脉完全没入门),对症下药,就见效了。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主要针对脾胃虚弱造成的水气上冲。
之前我们介绍的五苓散,是由猪苓、茯苓、桂枝、白术、泽泻五味药组成。
可以看出,五苓散少了缓急调和的甘草,多了促水下行的泽泻和针对膀胱的猪苓,所以五苓散利尿通尿的作用比苓桂术甘汤更强一些,同时更针对膀胱蓄水。
苓桂术甘汤更针对水湿上泛导致的头晕、胸闷等。
中医把脾胃称为“中土”,我上次和小孩种圣女果苗,感觉脾胃和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苗成长的营养来自于土;土需要浇水、施肥;土是很复杂的一个环境,土里有泥土和沙以外,还有植物和动物形成的腐化物质、矿物质、微生物,而这个环境是苗成长所需要的,并不是把苗直接扔在一杯清水里加点氮磷钾就好;土不能太湿,不能总浇水;土也不能太干太硬;土不能太寒,也不能太热;土也不能总施肥,这样会把苗烧死或者让苗长不大。
以上这些,脾胃都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相对于土,脾胃更为复杂,与土壤的更新速度相比,脾胃更为动态,一天三顿饭还有喝水、水果、零食、甚至还有中药西药。
要快速地把有用的物质消化吸收,把无用的东西废弃,脾胃真的很辛苦,也是对人非常关键。
所以脾胃被称为是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让脾胃有太多负担,吃饭不要过饱。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别名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处方茯苓12克、桂枝9克去皮、白术6克、甘草炙6克。
功能主治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朐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为佐,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配合成方,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
摘录《伤寒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可见湿邪的顽固程度。
当今社会很多的疾病都与湿邪有关,可以说养生就离不开祛湿,这个话题。
湿气为啥这么难除?因为它如油入面,大家想想,这个油和到了面里面,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
它不同于水,如果水进到面里,还可通过晒烤等方法来除掉水份。
而油一旦和到面中,怎么祛呢?虽然社会上流传的祛湿的方子很多,但大多情况之下是钱花了,都没什么效果,比如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红豆薏米汤,寒湿的人喝了红豆薏米汤后,不但没能祛湿,反而使体内的寒湿变得更多。
那么有没有什么能够祛湿的好方子呢?其实医圣张仲景就留给世人一个祛湿名方。
堪称千古第一健脾祛湿方了,它就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上述药方是一天的量,一次性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张仲景这个方子现在看来无上高明,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浮有沉,有升有降,有补有泄。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
茯苓不温不燥,不寒不热,药性平和,清末的慈禧太后就喜欢吃它,宫中厨师为迎合慈禧爱好还发明了一种养生美食叫茯苓饼。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验摘要】苓桂术甘汤为医圣仲景方,主要治疗痰饮诸证。
以方义为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脾健则能治水;茯苓渗湿利水;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合之可使心阳振、土气旺、转输利、水气行。
在临床上可随症加减,应用甚广,笔者结合临床多年治验,举例如下:【关键词】苓桂术甘汤眩晕胸痹乳癖心悸美尼尔氏综合症链霉素中毒性眩晕冠心病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乳腺小叶增生症房颤一、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1.张××,男,41岁,中学教师。
1999年7月12日初诊。
头晕,走路不稳,心烦已一年多。
检查发现手抖,项强,头不能转动,闭目并足不能站立,走路时不能向正前方挺进,左斜后再向右斜摇摆前进。
舌苔白黄,脈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印象:眩晕。
辩证: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而致眩晕。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炙甘草12克栀子9克淡豆豉9克地龙24克蜈蚣2条共服21剂,头活动自如,手抖止,唯在情绪紧张时还出现头晕、大便仍干、苔白、脈左关滑、右尺滑。
照上方加减,续服12剂,诸症消失,临床治愈,追访之无复发。
2.曹××,男,52岁,工人。
2002年8月30日初诊。
于半年前因外伤感染,注射青链霉素后出现重度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有时恶心、呕吐,看见马路上的人和物好像跳动,与电视机信号不好时的跳动相似。
步履蹒跚,左右乱撞,夜间不能外出行走,踏地发软。
睁眼并足亦不能站立,必须两足相距一尺多远方能站立片刻,苔白腻,脈左关滑过尺沉细,又寸关尺滑。
印象:眩晕。
辩证:痰湿中阻。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甘草12克泽泻45克。
服12剂症状明显好转,走路较稳,看到马路上的人和物有轻微晃动。
脈左关滑,右滑。
继服前方30剂,症状基本消失,唯在黑暗中走路仍欠稳健,耳鸣稍有减轻。
按:链霉素中毒性眩晕,西医认为是不可逆反应,笔者近来还遇到一例也是链霉素中毒引起,症状稍轻些,也用此方18剂治愈。
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
有利水,定悸,通阳的功效,适用于以眩悸为特征的疾病。
一、原文点睛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别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六条)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七条)二、经典配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
分温服。
三、方证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四、注释参考成无己:茯苓以伐肾邪。
桂枝能泄奔豚。
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
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注解伤寒沦》)。
方有执:脐下悸者,肾乘心,汗后液虚,欲上凌心而克之,故动惕于脐下也。
欲作,待作而未作之谓(《伤寒沦条辨》)。
柯韵伯:心下悸欲按者,心气虚;脐下悸者.肾水乘火而上克。
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干之象。
然水势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发也,当先其时而治之。
茯苓以伐肾邪,桂枝以保心气,甘草、大枣培土以制水、甘澜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名劳水,用以先煮茯苓,取其下伐肾邪,一惟趋下也。
奉方取味皆下,以畏其泛耳(《伤寒来苏集》)。
尤在泾: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
苓桂术甘温中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
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金匮要略心典》)。
徐忠可:仲景论证,每合数条以尽其变,故如奔豚一证,由于惊发,则合四部,见其因同而证异,庶知奔豚之所自来。
又即言其气从少腹冲至咽喉,以见此病之极。
则又即言其兼腹痛,而往来寒热,以见此证从表未清来,而有在半表里者,则于内为多。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组成】茯苓20g 桂枝15g 白术10g 炙甘草10g【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胸胁支满,晕眩,心悸,气短;吐痰清稀,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
【证析】痰稀、心悸、气短、目眩是本方主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是此证病机;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是阳虚饮停的辨证依据。
水液畅行三焦,有赖肾的气化,脾的输运,肺的宣降。
今因脾气虚弱,不能运湿,肾阳不振,气化失司,津停为饮,聚于胃脘则胸胁支满,凌于心则心悸短气,犯于肺则吐痰清稀,上干清阳则目为之眩。
何以知为阳虚水停?从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知之。
舌淡为阳气不足证象,苔滑为水饮停聚表现。
“脉偏弦者,饮也”,脉之所以弦者,水饮停于脉管夹层故也。
【病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化气,培中渗湿法。
【方义】《金匮要略》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方是以温药和之的具体体现,本方用桂枝温肾阳以助气化,白术、甘草培脾土以复健运,病因脾肾阳虚,用此振奋两脏功能,正是治病求本之意。
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补脾,淡能渗湿,既可增强白术、甘草培中效力,又可祛其已停水饮,四药同用,能呈温阳化气,培中渗湿功效。
【应用】1.原著谓:“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阳虚饮停,蓄于胃,则满;逆于上,则气上冲而头眩;误发其汗,阳随汗泄,经脉失其温煦,复为饮邪浸溃,则身为振振摇。
《金匮要略》所谓”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即指此种机理。
用此方温阳化气则诸证可解。
2.《金匮要略》谓:”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咳痰清稀及眩晕,即据此条而来。
3.又说,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是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方。
此方与肾气丸同出一条,说明也有温肾化气作用,注家纯从中阳虚损阐述此方方理,似有片面之嫌。
4.《类聚方广义》谓:”苓桂术甘汤,治饮家眼生云锻,昏暗疼痛,上冲头眩,睑肿,眵泪多者,加芣苢(车前子)尤有奇效。
苓桂术甘汤合枳术汤加味治疗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站立位时胃全部(包括胃大弯胃小弯)下降至不
正常位置,并伴有胃张力低、蠕动明显减弱的一种功能性疾病。
轻者临床表现不明显,较重者上腹不适或疼痛,食后尤甚,纳差、
恶心、嗳气,大便不调,腹部有坠重感,胀痛以立位较重,卧位
时减轻或消失,劳累加重。久病后可见形体消瘦、心烦失眠、气
短自汗等表现。腹部膨胀、张力极弱,常有振水声,舌淡或淡暗、
脉沉缓或沉弱无力。
于氏对胃下垂的治疗也很有特色,兹介绍如下:
1.定病证多属“痰饮”胃胀、胃痞
辨病因总由“中虚”气滞、水停
胃下垂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脘腹胀满、疼痛,饮食不化,腹
部重坠,胃有振水声。一般认为,从胃下垂的症状表现来说,其
应属“胃胀”、“胃痞”等病证的范畴。而于氏根据本病的主证,
结合多数患者常有胃内液体潴流、排空迟缓、张力低下、胃有水
击声的表现,独辟溪径,认为胃下垂当属中虚不运、饮停中焦的
“痰饮”病。
考《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云:“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
眩,......。”《水气病脉证病治》篇又云:“心下坚,大如盘,边
如旋盘,水饮所作,......。”从仲景原文的描述来看,痰饮病的
临床表现不仅有心下胀满、痞塞的感觉,而且还有胃有水击声、
形体消瘦等症状,更符合胃下垂的临床实际。从祖国医学“痰饮”
及胃胀、胃痞的概念去认识现代医学的胃下垂,较之单纯以“胃
胀”、“胃痞”立论则更为确切。因此,于氏强调,辨识胃下垂,
关键要抓住“痰饮”二字。
中医认为,脾升胃降,脾气升清,才能使包括胃腑在内的内
脏不至下垂。所以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无力,即会发生胃
下垂。由于饮食失节、七情内伤、劳倦过度及久病虚弱脾胃虚损,
均可致使中气不足、运化无力。而中气不足,一则水谷精微化生
无源,肌失所养,脏气虚衰,筋脉弛缓不收,升举无力,形成胃
腑下垂;二则气机阻滞,纳运失职,谷反为滞,水反为湿,导致
脘腹胀满、痞塞,水停心下。
总之,胃下垂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在于中气不足、升降无
力,其标在于气机阻滞、湿滞痰饮。
2.立治法贵在“补中”行气、化饮
遣方药当选“枳术”、苓桂术甘
胃下垂既以“中气不足,气滞、水停”立论,故以“补中益
气助运、温阳行气化饮”为治疗原则。据此,于氏治疗胃下垂,
选用苓桂术甘汤合枳术汤加味治之。
处方:茯苓15g桂枝10g苍术30g炙草10g枳壳15g黄芪30g
党参12g柴胡10g升麻6g半夏10g陈皮10g香附10g炒麦芽15g
方义:苓桂术甘汤是仲景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
原则组成的治疗脾胃气虚、饮停中焦、清气不升、痰饮阻滞之“痰
饮”病证的专方。枳术汤则是仲景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中
满者, 泻之于内”组成的治疗“气分病”心下痞塞、胀满、胃有
振水声的专方。术、苓、草相配,健脾利水,苓、桂相伍,通阳
利水;枳、术相合,健脾利湿、行气散结,现代研究枳壳对胃肠
运动有兴奋和促进作用,可使胃肠平滑肌收缩、节律而有力。由
于胃下垂的病本是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故又加黄芪、党参、柴
胡、升麻益气升提以治本。半夏、陈皮降气和胃、化饮止呕。香
附理气和胃,使气行则水行。炒麦芽消积导滞。全方共奏健脾益
气、温阳化饮、升清降浊之功,故服后其效甚佳。
常见加减:胃下垂的主证虽与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气滞中
焦或水停中脘有关。但由于本病病程缠绵,兼证较多,证型错综
复杂,往往是本虚标实或寒热夹杂。因此,于氏临床上也注意随
证灵活加减。如兼畏寒、肢冷而脾胃阳虚者,在基本处方桂枝的基
础上加干姜10g、川椒10g温中、助阳、散寒;伴形瘦、口干、
便结而脾胃阴虚者, 加沙参12g、麦冬12g、石斛10g、枳实10g
养阴、润燥、清热;有口苦、舌红、苔黄腻而湿郁化热者,加薏
苡仁20g、黄连6g化湿、清热; 属病程较长、气虚血瘀者,加
川芎12g、莪术12g行气活血。
3.典型病例
孟××,男,62岁。1999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自诉三年
来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尤甚,恶心嗳气,泛吐清涎,头晕目眩,
神疲乏力,大便时结时溏。曾服多种中西药物无效。近来病情逐
渐加重,一周前经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诊为胃下垂。刻诊:
形体消瘦,少气懒言,胃脘胀闷不适,腹部有坠胀感,有明显的
压痛和振水声,恶心嗳气,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此乃胃病久延失治,中气不运,饮停中焦之证。治宜健脾益气、
温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合枳术汤加味治之。处方:茯苓15g桂
枝10g苍术30g炙草10g枳壳15g黄芪30g党参12g柴胡10g升
麻6g半夏10g陈皮10薏苡仁20川芎10g砂仁6g,水煎分二次
服。
6月21日复诊:诉说服药7剂,胃脘胀闷、腹部坠胀大减,
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恶心嗳气也有减轻,纳食增加,大便较前
通顺、但仍较稀。上方加白术10g以健脾渗湿。
6月28日三诊:诉说服药7剂,胃脘胀闷不适、腹部坠胀已
缓解,振水声消失,余症也大有减轻,大便不稀。仍宗前法,将
已经取效的处方改汤为丸,加工蜜丸,重10g,每次1丸,一日3
次。
10月18日患者因腰痛来门诊诊治,问及胃下垂服药的情况,
诉说服丸药1料,治疗月余,体质明显增强,每日进食一斤, 体
重也有增加,病已痊愈。
(邓 沂 张士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