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退休制 宋朝官员退休后仍可加衔晋级
- 格式:docx
- 大小:6.46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引言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制度较为成熟,官员工作制度也较为完善。
宋朝官员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官员选拔、官员考核、官员晋升、官员俸禄、官员休假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宋朝官员的工作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二、官员选拔制度1. 科举制度宋朝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到宋朝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选拔体系。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1)乡试:在地方举行,由各州、府、军、监的主管官员主持。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
(2)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
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有资格参加殿试。
(3)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察贡士的政治思想、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成为国家官员。
2. 特举制度除了科举制度外,宋朝还设有特举制度,即通过特殊途径选拔官员。
特举制度包括:(1)举荐:由地方官员或京官举荐有才能的人才。
(2)荫补:官员的后代或亲族可以通过荫补的方式成为官员。
(3)捐纳:通过缴纳一定数量的钱财购买官职。
三、官员考核制度宋朝对官员的考核制度较为严格,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定期考核每年对各级官员进行一次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绩、品德、才能等方面。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
2. 特殊考核在特殊情况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皇帝会下令对官员进行特殊考核,以检验官员的应对能力和政治品质。
3. 岁终考课每年年底,对各级官员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绩、品德、才能等方面。
四、官员晋升制度宋朝官员晋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 考核晋升根据官员的考核结果,优秀的官员可以得到晋升。
2. 迁移晋升官员在地方任职一定年限后,可以通过迁移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
3. 特殊晋升在特殊情况下,如战争、灾害等,皇帝会下令对官员进行特殊晋升。
五、官员俸禄制度宋朝官员的俸禄分为正俸、禄米、杂给等部分。
1. 正俸:根据官员的官职和品级确定,分为月俸和年俸。
我国古代官员也是有退休制度我国古代官员也是有退休制度的,在史籍中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
《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即交换权利于君王。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但“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
古代官吏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岁退休的规定,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也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即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
“告老还乡”就是“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动请辞,提前退休。
提前退休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告老还乡”回避权力斗争。
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击败吴王夫差,兴邦复国,被勾践封为上将军,但此时的范蠡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告老辞官,携西施遁入“五湖”,可谓极具聪明之举。
二、无心于官场,“告老还乡”。
此时官员已无心于官场,向往能够回到家乡,于是“告老还乡”。
如《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意思是晋朝大司马张翰,字季鹰,由于一日,秋风乍起,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突然领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告老还乡”。
三、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申请“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一般都会得到皇上的恩准。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官吏年老退休,我国古代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致仕制度。
到了汉代,致仕逐渐形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
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唐宋时期,退休官吏的经济待遇有了很大提高。
唐制规定,凡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均应退休,或者“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元朝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可例外。
明清两代,封建社会进入末期,致仕制度亦有新的变化。
退休年龄由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
我国最早的图书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的藏书之所。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叫作“图书馆”,而是被赋予“府”、“阁”、“观”、“台”等种种称呼。
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我国。
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
地方志起源于唐朝地方志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文化现象。
它主要记载各地的山川形势、建制沿革、农田水利、物产田赋、灾异情况、军备疆域、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和名胜古迹。
地方志的起源可追溯至晚唐,至南宋盛行,到元明两代逐渐趋向完备;清代是编纂地方志的极盛时期。
从唐朝开始,政府规定各州郡每3年编造一次以舆图为主的地方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通令全国各郡县每隔60年必须重修地方志一次。
金球生活最贵城市新排名美国美世咨询公司6月18日公布2022年度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
俄罗斯莫斯科市今年的生活成本指数为134.4,继去年以来第二次成为全球“最贵城市”。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吏退休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朝。
在秦朝建立统一制度后,皇帝秦始皇便开始了不少。
他创造了一个由六位卿、三十六位柱国和七十二位州牧组成的制度,这些官员都是世袭的,并且对这些官员进行了较严格的要求。
这个制度在大部分史书中都能找到记载,其中包括《史记》和《汉书》等。
在秦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并不是十分明确。
大致上,官吏在达到一定的年纪后就可以退休。
但是具体的年纪和退休条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根据官员的等级和贡献程度来确定。
一旦官员达到退休年龄,他们就会被免除职务,享受退休待遇。
在免职后,他们可以回到家乡居住,并且照顾儿孙。
此时,他们依然能够享受一些特权和礼遇,但是不能继续参与政治活动。
在随后的汉朝,随着治国理政的不断完善,官吏退休制度也日趋完善。
汉代开始明确规定了退休年龄和退休条件。
根据记载,一般而言,在担任卿、令和尚书等高级官员职位的官员达到60岁就可以退休。
对于其他低级官员来说,退休年龄则相对较低一些。
而要取得退休资格,除了年纪要求,他们还需要满足一些其他条件,例如担任官职的时间等。
在退休后,官吏可以享受一定的养老金,也可以得到一些荣誉称号和奖赏。
这些待遇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在政务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同时,还有一些退休官员被任命为特殊职位,以便他们在政府中继续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经验。
另外,古代中国对于退休官员的待遇也注重体现在社会地位和尊重上。
退休官员在退休后依然保留有一些特权,例如优先占用座位、优先享受医疗保健服务等。
并且,他们经常被邀请出席一些重要场合,享受一定的礼遇。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官吏的退休制度在秦汉两代逐渐完善。
虽然具体的细节和规定有所不同,退休年龄、条件和待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改善。
这一制度为官员们提供了有尊严、优秀的退休待遇,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官方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中国古代退休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年迈或者无法再从事劳动的人群所实行的一种福利制度。
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且在随后的朝代中逐渐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由来、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退休制度的由来古代退休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汉代以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许多普通人并没有机会到达退休的年龄,因此古代中国并没有明确的退休制度。
然而,随着汉代社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所提高,使得退休这个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汉代,由于国家需要人民的贡献和支持,同时也考虑到年迈者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的下降,开始进行了一些有限的退休政策。
按照当时的制度,年满七十岁的人可以申请退休,同时享受国家提供的一定的福利待遇。
这是中国古代退休制度首次出现的标志,奠定了今后退休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从汉代开始,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完善。
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退休制度逐渐扩大到更多的人群范围,并且提供的福利待遇也有所增加。
在唐代,退休制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
当时的政府开始实行了正式的退休制度,不仅将退休年龄调低到了六十岁,还给予退休人员一定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
此外,一些退休人员还被任命为一些统筹工作、培训和咨询等方面的职务,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到了宋代,退休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且普及。
当时的政府开始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退休人员的管理和福利保障,确保退休人员能够得到合理的养老待遇。
同时,政府还提供一定的再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鼓励退休人员在退休后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古代退休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古代退休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古代退休制度为年迈和无劳动能力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福利和保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这使得他们可以在老年时期过上相对安稳和舒适的生活,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待遇。
告老还乡、致仕、古代的退休制度在现代企事业单位里,职工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达到相应的工龄便可以退出工作岗位而养老,领取相应的养老金,这是现代的退休制度。
其实,在古代也有相应的“退休”制度,只不过,能够“退休”的也仅仅限于吃公家饭的官员们,而古代官员年老退休被称为'致仕'。
据何休说:'致仕,还禄位于君。
”(《公羊传·宣公元年》注)因为禄位是君王给与的,所以到了年龄要'交还官职'。
致仕与罢官不一样,两者性质截然不同,《白虎通义》上明确划分两者的界限:'君不使退而自去者,尊贤也。
'是加以褒奖的。
'致仕'又被叫作'乞骸骨',这是谦词,意思是恳请君王同意自己留下一把老骨头养老。
早在商朝就有了致仕的记载,如《尚书》中就有关于伊尹告老退休的记载。
到了周朝,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制度逐渐完善,《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
而相关史书中关于官员致仕的记载也非常普遍。
如《左传》里有个'祁奚请老'的故事,也就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出处。
讲述了祁奚申请退休,晋侯(指晋悼公)要他推荐一下能接替的人选,他第一次推荐了自己的仇敌解狐,谁知解狐没上任就病故;第二次他又推荐自己的儿子。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请老”即后世的“告老还乡”的制度。
“大夫七十而致仕”这一年龄限制基本上被后世所沿袭。
如唐、元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不过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如果身体有疾病或受伤,不到退休年龄的人也可退休请俸,'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
唐朝以前,一品至五品高、中级官吏可致仕。
元朝,三品以下可致仕。
明、清时代,凡官年老告休,则令致仕。
但也有例外,朝廷重臣、有功勋者及特旨选用者,不受限制。
元朝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可例外。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老梁我国官吏退休制度,在周朝已经有了。
不过那时不叫退休,而叫“致仕”,即退去官职之意。
周初,随着国家机构的发展,官吏增多,分职任事,把致仕作为官制中一项内容。
周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建立了新的致仕制度。
到了汉朝,致仕已经形成了一套人事行政制度。
古代官吏退休后,在政治和物质上均给予优待。
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一)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二)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唐代规定七十岁以上的官员均应致仕,还规定“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致仕以后,五品以上官吏,可得半禄;有功之臣,由皇帝亲赐,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各有永业田可以养老。
但朝廷重臣、有功者、特旨选用者,或不致仕。
元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不例外。
如天文、历法专家郭守敬,逾七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八十六岁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
在宋朝,许多官员都不愿自动致仕,皇帝只好采用三种手段:一、年过七十,不再升官,也不再考察功过。
二、经常让御史检查弹劾年过七十、精力衰退的官吏。
三、由皇帝亲自下令,或派其亲属规劝致仕。
明朝还将官吏致仕的年龄,从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
明孝宗又进一步规定:凡自愿告退者,不分年龄。
明确规定:凡内外文武官员致仕者,照品给俸;无世职者,年龄六十致仕,给半俸。
未至六十,因病辞仕者不给。
古代也有一些皇帝,对已致仕的官吏,注意继续发挥其作用。
如元朝翰林侍讲学士窦默致仕后,元世祖忽必烈,仍赠给他一套住宅,每月照发俸禄,十余年间,“数承顾问”。
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请致仕,皇上许之,均赐全禄。
明太祖规定:“四品以下者,各升一等,给予诰敕”。
高级官吏致仕后死亡还有赠官、赠谥、派人祭奠、准入“贤良祠”等优惠。
我国古代致仕制度的推行,使上下官吏新陈代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政治的生气。
古代的退休制度
古代的退休制度与现代不同,一般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古代社会一般以农耕为主,人们的生活依赖于实际的劳作和家庭的赡养,退休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有一些特定岗位和职位的人员可以享受退休待遇。
比如,官员在达到一定年龄和资历后可以申请退休,然后享受一定的退休金和待遇。
这些退休待遇的具体标准和福利待遇取决于官员的职位、功绩和政府的政策。
此外,古代的退休还常常是由个人自愿选择的。
当一个人年老体弱或者无法继续工作时,他可以选择退休,并依靠自己的储蓄或者由家庭赡养来维持生活。
古代的家族观念较强,子女一般会照顾年老父母的生活需求。
总体来说,古代的退休制度相对较为简单和个人化,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建立起统一的、普遍适用的制度和政策。
退休打算主要由个人或家庭自行处理,依赖于个人的经济实力和家庭的支持。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制度,旨在保障老年人的福祉和尊严。
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与现代不同,它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的退休制度的起源、性质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退休制度的起源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
在封建社会中,老人被认为是具有丰富经验和智慧的人,他们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保护和尊重老年人的权益,退休制度应运而生。
退休制度的起源也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儒家强调孝道,尊敬长辈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伦理。
在儒家思想中,退休被视为报答家庭和社会的一种方式,相信老人在退休后仍然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退休制度的性质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是一种封建社会的庇护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年迈的人们可以享受社会和家庭的关怀,过上安静、舒适的生活。
退休制度的性质还体现在尊重和优先考虑老年人的经济权益。
在古代,退休后,老人可以获得一定的退休金或福利,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三、退休制度的实施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实施方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家庭养老:在古代中国,家庭养老是一种主要的退休方式。
子女负有养老的责任,他们会尊敬和供养年迈的父母,为他们提供食物、住房和日常护理。
这种制度体现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
2. 社区养老:在大城市或富裕地区,社区养老制度也相对完善。
社区会提供一些养老设施和服务,如养老院、医疗保健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3. 官员退休:在封建社会,官员在退休后享受一定的待遇。
他们可以得到一笔退职金和其他福利,以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下降。
四、退休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退休制度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退休制度保障了老人的权益,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
老年人的福利得到保障后,他们可以安享晚年,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使整个家庭更加和谐。
其次,退休制度鼓励了年轻人的奋斗和进取。
说说中国的退休制度兴隆县第一中学孟凡喜中国官吏的退休制度,古已有之,始建于周形成于汉。
古代称之为“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等,有“还禄位于君”之意。
古代退休制度是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为了保证官员队伍的年轻化,富有朝气与创造力,使官员能够“新陈代谢”,就需要一种制度来约束,否则就会造成官员结构的老龄化,机构臃肿,影响工作效率,或出现懒政惰政,同时也会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负担。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一般都规定官员七十岁退休,《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但是如果因为身体有疾,无法正常工作,是可以申请提前退休的。
但也有到了甚至超过了退休的年龄赖着不退休的。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年满八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率领百官上朝,步行至大殿之下,力不能支,竟将皇帝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误称为“光武和孝”,遭到御史弹劾,罚一季俸。
“世讥公权不能退身自止”,成为了柳公权一生抹不去的笑柄。
因此,在宋朝中期甚至出现了强制退休的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赖着不退休的情况呢?这与退休后国家给予怎样的待遇有关系。
一个官员在位之时,手握重权,或有不菲的收入,他怎么能够愿意交权退休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官员退休后,国家会给他们一些除了能够保证基本生活费用之外的特殊待遇,以促使官员到了年龄自愿退休。
比如在宋代,官员退休后,政府给予丰厚的俸禄待遇和赐物,甚至可以加官进阶、荫庇后人。
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一些官员提前退休,这样又使人才资源浪费,加大了政府开支,一些得到荫蔽的冗员进入政府,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施政效率。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退休制度也一度出现过提前退休领取养老金,多工作不如早领养老金等现象。
合理的退休制度,是社会稳定与公平的重要保障。
在古代封建社会,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多么合理的退休制度,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相对公平,对劳苦大众而言,谈不上公平。
唐代退休官员待遇优厚,造成了官民之间极大的贫富悬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的退休制 宋朝官员退休后仍可加衔晋级
导语: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把官职还给君王。如果官员
年老体弱,也可主动申请退休,称为“乞骸骨”,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
周朝起,“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把官职还给君王。如果官员年老
体弱,也可主动申请退休,称为“乞骸骨”,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周朝
起,“大夫七十而致仕”为后来各朝沿用。
但明朝破了古制,文武官员六十致仕;至清,参将以下的武官退休年
龄,调整到五十四岁至四十五,“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
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1.政治待遇
古代官员退休后,依然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礼记》记载,卿大
夫退休称“国老”,一般官吏退休称“庶老”。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3年,汉元帝朝的丞相于定国、大司
马史高、御史大夫薛广德三位高官请求退休,皇帝批准后,分别赏赐
他们“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
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员会有个“顾问”之类的闲职。而唐朝对于退休官
员都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三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恩
准在朝廷行走、参与议政。
宋朝叶梦得《石林燕语》载:“神宗初,李少保东之自侍读致仕,上
特召对延和殿,命坐赐茶,退偕讲读官燕饯于资善堂。”皇帝同退休大
臣亲切交谈,并请喝茶、吃饭,这是莫大的政治荣誉。但李东之是前
朝皇帝的近臣,宋神宗待见他,“故礼之特厚,非常例也”。
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退休时都晋升一级;而且退休后,
仍可加衔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