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4
通经致仕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通经致仕制度是一种古代的退休制度,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
它是在政府机构中,特别是在官员职位上实行的一种退休安置制度。
通经致仕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实施方式。
通经致仕制度的核心理念来源于儒家思想中的“仕”的概念,即用于指代儒家追求功名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因此,通经致仕制度强调官员应该在履职之后,以一种和谐的方式退出政治舞台,并以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经致仕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它为官员提供了一种光荣和体面的退休方式,使他们在功成名遂后能够有尊严地离开政坛。
其次,通经致仕制度也为政府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管理官员队伍的流动和晋升。
此外,通经致仕制度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通经致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政府管理、官员退休以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通经致仕制度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通经致仕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制度,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通经致仕制度。
- 引言部分将介绍通经致仕制度的概述,包括其基本概念和背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了解的框架。
同时,还将提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和观点。
- 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通经致仕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首先,将回顾通经致仕制度的历史背景和起源,探究其起初形成的原因和初衷。
接着,将详述通经致仕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包括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改革。
此外,还将介绍通经致仕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机制和操作方式,以及对相关人员的影响和要求。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措施来源:作者:日期:10-02-04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依据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逐渐提出了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思想和主张,推行过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政策措施。
这些思想和措施随岁月的流逝已发生沧桑巨变,但其中的精华却传递至今,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源泉。
一、储粮备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能力很差,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人们需要在丰年和歉年之间进行调剂余缺,储粮备荒、以丰补歉的思想和主张便应运而生。
早在西周时期,政治家们就意识到:丰年时储藏多余谷物,以备凶年缺粮时之用,是立国安邦所必需。
《礼记》有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①”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提出同样的看法,认为“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在储粮备荒思想影响下,自西周起,中国就出现了一种救荒、济贫的重要的政策措施一一仓储制度,即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用来稳定粮价,借贷或放粮救荒、济贫(黄新鲁,1994)。
当时,仓储称为“委积”,意指除税收以外储蓄之余财,其用途包括:济贫、救荒、供养征战阵亡者的老弱眷属、招待宾客等,属地官司徒的职掌之一。
自西周以来,仓储制度延续历朝历代而不衰,只是名称各异、做法有别罢了。
如战国时期叫平籴仓;汉代称常平仓;隋代设义仓、社仓;唐代设常平仓和义仓;五代后周设惠民仓;宋代推广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明代有预备仓、济农仓;清代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② ,等等。
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虽兴废无常,且在各朝各代都发生过官员管理不善致使粮食霉烂浪费或被贪污中饱等现象,但它确实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和救荒、济贫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储粮救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的传承沿袭,使历代统治者都明白,要求得国泰民安,政府必须承担起举办公共保障事业的责任。
中国退休政策历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劳动力资源的国家,退休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退休政策的变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角度,对中国退休政策的历史进行探讨。
一、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没有明确的退休政策,人们普遍依靠家庭的养老来度过晚年。
子女在成年后将承担起赡养双亲的责任,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与现代退休政策不同,古代中国的养老模式是个体家庭的养老模式,缺乏全社会的机制保障。
二、孙中山时期到了孙中山时期,中国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浪潮。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
退休政策也受到了重视,孙中山提出了“老人保护法”,旨在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然而,由于社会背景的巨大变化和战乱时期的持续,这一政策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其中包括了退休政策的落地实施。
新中国建立了由国家负责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不同行业的退休人员,开始实行了国家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这为中国退休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退休政策迎来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
1985年,中国推出了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个制度将养老金的核心管理责任从企业转移到了国家,实现了从企业主导到国家主导的转变。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
五、现代化建设时期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退休政策逐步完善。
2005年,中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明确了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框架。
根据这个法律,中国的养老保险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2011年,中国政府将退休年龄逐步提高,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六、未来展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的退休政策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
浅析宋代养老制度的借鉴意义作者:代娆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2期摘要:老龄化现象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随着出生率的逐渐下降和我国人口寿命的逐渐增长,老年人口将占据我国人口的较大比重,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
因此,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发展我国养老事业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早在宋代,我国已经出现有关养老的福利制度,并且有着可以借鉴的内容。
文章将通过参考宋代养老制度,为我国当今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宋代;养老事业;孝道文化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2-0025-07引言养老问题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全社会老龄化趋势日渐加重,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逐年消失,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社会养老负担加剧。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拥有尊老敬老优良传统的文明大国。
宋代从老人赡养、福利、赋役等多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本文将通过探讨宋代养老福利制度的优势与弊端以及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养老问题进行综合阐述,进而探求宋代养老制度的借鉴意义。
一、宋代养老制度概况尊老敬老养老的“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宋代是我国古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俗有了许多重要的变化,特别是在“孝道文化”以及养老制度的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宋代养老思想“孝文化”是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核心之一,也是儒家政治文化的伦理根基,从本质来说就是奉行“孝治”。
宋代統治者自开国以来重文轻武,大力推崇并发展儒家文化,承袭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的传统,因此在五代十国的动荡与混乱结束之后,孝悌文化又重新加入了封建统治制度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发展。
儒家传统文化中有两个重要核心——“忠”和“孝”,但是由于宋王朝是在宋太祖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忠”的要求就难以服人。
高官的退休生活作者:施观来源:《市场观察》2012年第10期只有当更多的“官员变平民”成为生活的常态,才彰显出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无官一身轻,这曾是苏东坡的感慨。
与古代官员告老还乡不同,而今的官员卸任后,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很多仍会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余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级干部退休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对很多退休高官来说,退休后的生活模式也大不相同。
有人选择著书立说,有人到高校等机构继续发挥余热,也有人过起田园躬耕生活……著书立说近年来,部分退休政要开始著书回忆个人经历。
党和国家前任领导人李鹏、李瑞环、李岚清等都在退休后出版了个人著作。
在部分著作中,一些当政时的思考及若干重大事件的原貌被还原出来,一些重大决策内幕也被披露。
这一现象被人们概括为“政治透明度在逐步提高,开启中国退休高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著述也为观察中国政治、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系。
从2003年到2006年,李鹏出版了《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电力要先行———李鹏电力日记》《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等4部日记体回忆著作。
其中《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被认为是中国总理的第一本专题性回忆录。
据新华社2003年8月公开报道,从上世纪初开始提出三峡工程设想,到三峡水电站第一批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历经了漫长的85年。
李鹏1983年6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兼任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参与了对三峡工程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组织工作,并且在1982年至2002年间15次考察三峡。
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亲笔记录了这段历史。
《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一书中说,决定三峡工程命运的是在1985年1月19日,邓小平在参加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有关合同签字仪式后,详细询问了三峡工程的情况。
“我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
小平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后指出:‘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要考虑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因何而来?导语:“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仅限于是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
《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换权利于君王。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但“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吏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
可见,在我国古代,官吏“告老”、“告病”辞去官职,提前退休也是允许的。
“告老还乡”就是“老病不堪厘务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动请辞,提前申请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提前退休的情形。
古代官吏提前退休比较简单,只要官吏提出申请,皇帝一般都会准许。
明弘治四年(1491生活常识分享。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国古代社会如何养老作者:梁盼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12期◎文/梁盼退休年龄推迟的消息传出后,养老问题又成为热议焦点。
很难预测30年后中国的养老问题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但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解决养老问题的。
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什么养老金、退休金,但是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并不少,除了家庭的“色养”,还有各类的养老机构,以及各种针对困难家庭的特殊照顾。
没有“五险一金”,依赖家庭养老在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也基本上没有退休工资,家庭养老的严峻性超过现代。
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
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
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存留养亲”制度从北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
对某些犯人进行特赦,以确保家庭养老的实现,不仅在古代社会有必要,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其必要性。
如果能够在法律上对这种因养老而施行的特赦加以规范,一定能够比古代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
唐代的家庭养老做得很好。
在唐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当时称之为“色养”。
不管是一般家庭,还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老有所养,还能笑着养老。
在唐代,如果儿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休妻的重要理由。
盛唐时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为妻子未能尽到“色养”公婆的义务而将其休掉。
唐代的家庭,若父母还健在,儿子一般就不出远门,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攒私房钱。
这种养老的社会氛围,使得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特点研究【内容摘要】清朝官员致仕制度在清入关以前处于萌芽阶段,清朝入关以后,随着社会政局的稳定,官员致仕制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康雍乾时期官员致仕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完善。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的内容,从官员的致仕的原因到致仕的待遇再到官员致仕后的社会生活可以说非常的广泛。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了鲜明的等级性、时代性、奖惩性、严密性等特点。
【关键词】清朝致仕特点中国古代官员退休一般称为“致仕”,还有致政、致事、乞骸骨、吿归、告老、谢事、休致等等的说法,在清朝官员退休一般常见的说法为“致仕”或者“休致”。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在清入关以前,战乱频繁,在《清史稿》、《清实录》等古籍文献中极少有官员致仕的例子,大多是卒于任或者亡于战场。
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以后,清太宗根据时代的要求对机构进行改革,要求“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1]于是行政机构,多仿自明制。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此时也因仿明制而有了初步的萌芽状态。
清朝入关以后,随着政局的逐步稳定,“因明遗制”,[2]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健全的致仕制度。
清世祖顺治时期。
福临谕吏部:“肤亲试词臣,量为分别,有堪授外任者,检讨以上官照词臣外转旧例,优与司道员缺;衰病者听其请告,肤仍优遣之。
”[3]这里的“衰病者”即年老有疾的官员,“请告”亦即“致仕”的意思,清朝官员致仕制度逐步确立。
康雍乾时期致仕官员致仕的原因逐渐多样化,致仕的待遇不断提升,致仕官员的考核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从京堂官不在甄叙之列发展到对京堂官进行甄叙,进而又扩大到对三品以下官员的甄叙,官员致仕制度的时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的逐步完善。
在整个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其致仕制度便呈现出鲜明的等级性、时代性、奖惩性、严密性等特点。
一、清朝致仕制度的等级性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等级森严,致仕制度作为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鲜明的等级性。
谈宋代致仕制度对其文化的影响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的完善定型阶段。
在“崇文”的宋朝,这些退休的“统治阶级上层官员(知识分子)”的生活行为和统治者制定的“致仕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它影响宋代社会风气向着更世俗转变;饮食和建筑上的奢侈客观上促进了这两方面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关键词:宋代;致仕制度;文化致仕又称“休致”,指官员退休。
致仕制度是随着封建官僚任命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汉代,完善于宋代。
宋代逐步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官吏致仕制度。
规定了官吏致仕的条件、方式,致仕后的俸禄待遇、安置以及致仕的奖惩等问题。
由于宋代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待遇优厚备至,退休的官员从繁忙的政事中解脱出来之后,一方面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为生活保障,另一方面有宋代“崇文”的大背景,因此他们便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选择淡泊宁静的生活,去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而恰恰这些退休下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可谓从上层返回到民间,其退休后的生活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宋代致仕制度基本内容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宋代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致仕制度更加完善系统。
它对致仕官员的条件、待遇、安置等方面的问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命令规定,使之成为一条法律制度。
(一)宋代官吏致仕的条件宋代对于官吏致仕的条件有着严格的规定,有年龄、身体状况方面的,也有级别和品阶方面的规定。
1、年龄。
这是官吏致仕的最基本条件。
对于致仕官的年龄规定:按时致仕者有相应奖励;恋位不退者不仅强令致仕,还要处以罚俸、降官等处罚。
宋代基本沿袭唐七十致仕之制。
宋初太宗时规定:“朝廷之制,七十致仕。
”[1]北宋初期,由于局势不稳定,官员较少,“七十致仕”并未严格执行。
很多是超过七十岁的,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有诏云:“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
[2]宋中期以后,由于冗官问题日益严重,致仕制度开始逐渐严格起来,并发展为强令致仕。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