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文化精神
- 格式:docx
- 大小:67.91 KB
- 文档页数:16
诗经的四大功能《诗经》是中国的古典文献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它由中国最早的文学家詹事公编写,包含了约三千首古诗,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古典文献影响力甚至超过《论语》和《大学》。
诗经中充满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诗经有四大功能:第一,它是一部古典文学艺术的完美综合,融合了古代民间音乐艺术、音乐理论、传统心理学、宗教信仰的影响,反映出古代文化的生动状态。
第二,它是一部古代历史和政治史的杰作,唐宋文人用它来构筑一种宗教幻想,把礼仪、婚姻等社会活动与宗教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它是一部哲学文献,展示了古人对社会秩序和哲学理论的追求,在古代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它是一部古代语言文字文献,收录了近千种词语,记载了十五种国家的古代文化词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诗经的功能众多,最重要的是它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文学作品的出现使中国文化在古代的影响力更强了,使中国文化发展得更加强大有力。
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还是中国国家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用诗经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生与死的思考,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和坚持。
这些古代思想具有极大的价值,他们的思想以及文学作品都是影响了后代的。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的成果,诗经的作用已经穿越世纪的洪流,仍然威力强大,深刻地影响着对诗词欣赏的人们,它就像一首伟大的诗歌,不断传递着古代文化的光辉。
诗经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诗词,古代仪式礼乐,古代文明史和文化演变历史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它不仅是给我们诗词方面提供的全新的思想,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对于古代文化的新的视角。
诗经的四大功能就是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文化精神的宝贵财富,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古老的文化不断的发展壮大,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一部主要反映周代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著作。
《诗经》中的宴飨诗主要收录在《小雅》中,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宴飨诗的产生、写作目的以及其内容与外在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其与周代礼乐文化精神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诗经宴飨诗礼乐文化精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1],共有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2]。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3]。
《诗经》中的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可以说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气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具体来说,包括婚恋诗、农事诗、燕飨诗、战争徭役诗、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等。
其中的宴飨诗鲜明的体现出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精神。
周代社会以小农生产为生产方式的农业宗法社会,家族血缘关系至关重要。
为适应这种农业宗法等级社会的政治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礼制。
周代的礼制极为宽泛,既包括个人伦理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的准则规范,又包括国家政治的典章制度。
据《周礼》记载,当时把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统称为五礼。
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
“燕”本为“宴”之假借,现仍沿用“燕”,是为了显现其反映燕礼的特定意义。
根据燕飨诗反映的不同礼仪内容,又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
产生于西周初期的燕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其中《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
《伐木》篇记载,周文王曾身体力行地推行过德礼理性精神贯注于其中的宴饮乐舞。
周文王把宴饮乐舞没有看成是自己追求享乐刺激的工具,而是看成是调节人际关系,使长幼尊卑各得其所、互敬互爱的手段。
《诗经》的文化底蕴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因此,笔者不仅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去认识其伟大,更是从整体上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中心词:远古文化农业生产宗族伦理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
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
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
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的仰韶文化,就“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黍”。
①从出士的甲骨卜辞记载中可知,农业已经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
卜辞中多次出现黍、禾、麦、稻等农作物名称,农业生产的好坏乃是殷民族最为关心的大事。
从土质丰厚的黄土高原的富饶的渭河流域发祥的周民族,更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民族。
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眷恋故土的思乡之情,它更培养了周民族安分守已,不事扩张、不尚冒险的品格。
所以看到,除《商颂》外,一部《诗经》,尽管也有歌颂周人建国立功之祖的史诗,尽管周代社会几百年从未间断过对于周边民族的战争,但这里竟没有一首诗歌颂了周民族对于域外的征服,也没有一首诗传述过独特的异域风物、描写过奇异的海外风光、赞美过他们的探奇猎险、宣传过域外扩张精神。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是谱写中华民族文化乐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诗经》中,展现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它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不少启示。
本文就《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进行探析。
一、简述现实主义在《诗经》中的体现现实主义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状态进行真实、客观、具体的描写,反映出生活的形态和人们的情感、思想。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其所包含的生活内容和人文情感,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特征。
早在东周时期,《诗经》就已经收集整理而成,它囊括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况。
《国风》中的歌谣,反映出农民们的美好生活与辛苦劳作;《周颂》中的颂词,忠诚地赞美了当时天子与贵族们的美德和功绩;《小雅》则表达了各地的民间风俗和家庭生活的日常场景。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面貌。
1、真实《诗经》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形态。
《国风》中的《蒹葭》《葛生》等歌谣,忠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如蒲黄榆禾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这些流传至今的古诗佳句,代表着《诗经》真实的写实风格。
2、客观《诗经》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想象,而是参照了当时的生活状态进行客观的描写。
如《国风》中的《采葛》描写了采葛的场景,描绘出这个苦涩的工作过程,而《小雅》中的《雁门》则描绘了迎接宾客的场景,正确地反映了宴会礼仪。
3、具体《诗经》中所描绘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具有可视性。
如《国风》中的《燕燕》、《草蟲》等,其实是当时百姓对于某些事物的形象象征。
这样具体的物象反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们的心灵。
1、《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其具有了现代要求中对文学所寻求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诗经》中的现实主义描写风格,渗透到了古代文化中的叙述、歌唱、祭祀等众多形式中,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诗经》的现实主义,还能够启发当代作家和文艺工作者,吸取经验和灵感,在创作中借鉴和运用。
有关诗经的研究一、诗经的编集1、献诗说:《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百工谏,庶人传语。
”献诗制度体现出“主文谲谏”的文化传统。
2、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使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3、删诗说:《论衡·正说篇》:“《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唐代孔颖达最先提出怀疑,其实,删定者当是周朝的乐官。
二、诗经的流传1、先秦:1)《论语》说诗20则,其中出自孔子之口的有16则。
如: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弟子中,子夏最突出,将诗学传于后世。
2)孟子说诗,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3)荀子首先尊《诗》为“经”,从理论上阐明其“言志”、“明道”的性质及其政教功能。
2、两汉:1)“四家诗”:齐、鲁、韩、毛A、齐人辕固生,亡于魏。
B、鲁人申培公,传于孔安国,亡于西晋。
C、燕人韩婴,亡于宋。
D、赵人毛苌,受业于六国时鲁人毛亨。
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疏之曰《毛诗正义》。
流传至今。
2)《毛诗序》:其作者有争议,一般认为东汉卫宏。
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A、诗歌的特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B、诗乐舞之关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C、诗与时代政治之关系: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经中的婉约诗风及其文化意蕴引言古代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的婉约诗风是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之一。
婉约诗风在诗经中表现为对爱情、人生和自然的温婉细腻描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婉约诗风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什么是婉约诗风婉约一词源自于宋朝文学家刘攽所著《婉约诗赋序》中的概念,用来形容诗歌表达的委婉、柔美和含蓄。
婉约诗风在诗经中是表现形式之一,它独特的风格给人以深远的思考。
婉约诗风的特点婉约诗风在诗经中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将分析其中几个。
温婉细腻的描写风格诗经中的婉约诗风主要通过温婉细腻的描写风格来表达。
诗经中的诗歌用词简练且富有音韵感,句子通顺流畅,行文之间荡漾着淡淡的柔情。
例如《诗经·秦风·思齐》中写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及《诗经·周南·关雎》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些描写都充满了温柔之意,给人一种婉约的美感。
对爱情的歌颂和忧伤的表达诗经中的婉约诗风表现得尤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对爱情的歌颂和忧伤的表达。
在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爱情的诗歌,这些诗歌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柔软感受。
例如《诗经·国风·卫风·黍离》中写道:“黍离之子,于穗于潢。
”以及《诗经·国风·楚辞·葛覃》中写道:“蔡蔡姜女,在邦曲沃。
”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痛苦和对挚爱的思念。
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除了对爱情的歌颂,诗经中的婉约诗风还表现在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上。
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感受与现代人有所不同,他们把自然赋予了更多的感情。
例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描述了春天的景色:“白华如雪,皎皎如霜。
”以及《诗经·国风·周南·采薇》中写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这些描写不仅对自然界的美景进行了赞美,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体验。
婉约诗风的文化意蕴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婉约诗风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是非常丰富的。
诗经中的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记录了大量关于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珍贵资料。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精神。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几篇代表性作品为例,探讨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
一、《关雎》——爱情与婚姻的描绘《关雎》是诗经中最早的一篇,它以一种唯美的方式描绘了古代中国的爱情与婚姻观。
诗中描述了女子们服饰华丽,沉浸在浪漫的舞蹈之中,展现出古代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通过《关雎》,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一些特点,比如以男尊女卑为主导的婚姻关系,婚前的盛装舞蹈仪式等,这些都是古代中国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秦风·蒹葭》——农耕文化的反映《秦风·蒹葭》是一首歌颂农耕生活的诗歌,反映了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诗中以描绘农田中葱茏的蒹葭草来表达对丰收的向往,并歌颂了农夫们的辛勤劳动。
这首诗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三、《国风·秦风·鹿鸣》——狩猎文化的描写《国风·秦风·鹿鸣》是一首描绘狩猎活动的诗歌,将我们带入古代中国人的狩猎世界。
诗中描绘了猎人们穿梭在山间,追逐猎物的情景,并以此来歌颂猎人们的勇敢与智慧。
这首诗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狩猎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与之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周南·桃夭》——春节习俗的展示《周南·桃夭》是一首描绘春节习俗的诗歌,在其中我们可以找到古代中国人庆祝春节的痕迹。
诗中描述了喜庆的春节场景,包括喧闹的鞭炮声、红红的火把和节日的盛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春节的热爱和庆祝活动的独特形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传统的春节文化和民俗习惯。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在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和展示。
通过《关雎》、《秦风·蒹葭》、《国风·秦风·鹿鸣》和《周南·桃夭》这几篇代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爱情观、婚姻制度、农耕文化、狩猎习俗以及春节庆祝活动等方面的民俗风情。
浅析《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也叫“尚书”,是汉藏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深远的影
响力。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初步成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
《诗经》中蕴藏着丰富的现实主义精神。
首先,《诗经》中浓厚的现实主义情操,表现在人们对现实境遇的直接
反映上。
诗人们以充满活力的笔触,写下了“沙石头,萋萋芦苇”,“猿啸
五岳,鸡鸣参差”等现实生活的画面;抒写了渔民“早早歌我黄河”,“杨
柳风惊江潮起”的江湖旅褔;并写下了当时的节日“兔子脚饯茅堂”,“牲
畜腊日喜朝日”的农耕活动。
这些现实场景描绘的充满生机和活力,凸显了《诗经》的现实主义情怀。
其次,《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精神。
诗人用四声韵对复杂的现实
生活进行KU形式的反映,勾勒出一幅实践、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图景。
江湖
上有“盗之良歌”,“抢之裁衣”;农耕中有“问棃子”,“邑壁里火”;
民间中又有“静坐草堂”,“乐歌花楼”,以及“车马向日落”的空想和憧憬。
这些都表明,诗人崇尚实干、拼搏的精神,善良的心灵在狂放的动感声
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经》里反映出一种要求民族变革的认知理念。
诗人们注重以
科学技术推动现实变革,强调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诗人不仅关注农耕活动,
而且重视民俗文化,强调要适应民族发展的新环境。
诗经中汇聚了对旧样本
的破坏性和对新样本的接纳性,开拓着中华文明的新天地。
总之,《诗经》充分展示了一种现实主义精神,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灵魂。
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诗之祖”。
由于它涵盖了包括周、商、西周、春秋时期在内的古代不同时期的作品,因此是一部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经典之作。
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经则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诗经的文化意义从文化意义上来讲,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之一,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其中包括了人类最早期的道德伦理观念、道德风尚、人文情感等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进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依据。
而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诗经不仅被当作诗歌作品的代表,更是被视为“五经之一”。
在《尚书·大传》中曾有一句话:“五经文书,所以纪委人伦,明生民大义者也。
”由此可见,诗经在五经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诗经的文学价值从文学价值上来讲,诗经的价值更为显著。
它是中国古代汉字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学的起点,对汉字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古人曾经说过:“诗言志,歌咏乐,所以广听,所以深思。
”极大地概括了诗经的重要作用。
正如当时的音乐演出一样,诗经的诗歌被咏唱出来,传承下来。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背景下,这些诗歌都融入了当时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通过文字和语言感染和影响人们的心灵。
三、诗经的思想价值诗经的思想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它所表现的人文情怀、哲学思考和伦理观念等内容,被后世的文化界人士和学者们视为宝贵的瑰宝。
例如,“举案齐眉”、“狗吠非主”、“骏枝牡丹”等成语和诗句,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
这些诗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后代提供了重要启示与指导。
四、诗经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文化传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而诗经则直接承前启后,成为后世文艺、哲学的重要源头。
例如唐宋学派便对诗经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从中挖掘出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而以“子曰古者言之不出,今者亦言之不惑”的智慧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在诗经中得到了深入体悟和发挥。
《诗经宴饮诗中的礼乐文化《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摘要:《诗经》中的宴饮诗主要收录在《小雅》中,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几千年来,它的编纂与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非比寻常的重大影响,”与其他宴饮诗相比,《鹿鸣》突出了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在饮酒鼓瑟吹笙的宴饮仪式中,在礼乐的陶醉中,君臣和谐相融,表现了“宴以合好”的精神之美德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一部主要反映周代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著作。
《诗经》中的宴饮诗主要收录在《小雅》中,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宴饮诗的产生、写作目的以及其内容与外在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其与周代礼乐文化精神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礼乐文化精神《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几千年来,它的编纂与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非比寻常的重大影响。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宴飨诗,或燕飨诗,主要出于周初,是以君臣、亲朋欢聚宴饮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宴饮诗是周代贵族在进行周王朝礼乐文化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果实,亦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
宴饮诗主要收集在《小雅》中,如描写周王大宴群臣的《鹿鸣》、宴饮朋友亲戚故旧的《伐木》、欢宴有功诸侯的《彤弓》等篇。
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行为、风俗习惯和社会交往的准则和规范,还是当时社会文明程度的折射和映照。
《诗经》中的宴饮诗主要是歌颂、强化周代贵族间的宗法血缘关系,确立贵族阶级的礼乐制度及贵族的道德风尚。
在周代,君臣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经常通过宴饮上的交流对话,来表达爱敬之意,做到君臣友好、邻邦宗族的和睦相交。
周代的上层贵族阶级也以宴饮为手段,通过宴饮中的礼仪秩序来达到宗族内部的和谐,达到政治上的尊卑有序,以维护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因此,宴饮诗随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生而产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
《诗经》中的风雅精神今天我要讲的是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可以用风雅精神来概括的。
春秋时代是因为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的,以一部书命名一个时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共317年的历史,简称春秋三百年,就是我们要讲的春秋时代。
春秋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激荡人心的三百年。
有一个时代是春秋时代,有一种精神是春秋精神,有一种风度是春秋风度,有一种气象是春秋气象。
这并不是政治上最美好的时代,但却是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自由的时代。
伴随着王纲解纽,诸侯争霸,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充满生机。
春秋士人或效命于战场,或奔走于列国,他们可以敲击着古老的编钟而赋诗断章文采斐然,也可以驾驶着战车而披坚执锐豪气凛然,由此开启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精神。
雅斯贝尔斯在其《智慧之路》一书中说:“发生于前800年至200年的这种精神的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正是在那个时代才形成了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这个‘人’。
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称作‘轴心时代’吧。
非凡的事情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夫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全部流派都产生于此,接着是墨子、庄子和诸子百家。
……希腊产生了荷马,还有巴门尼德、柏拉图等哲学家,悲剧诗人。
”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的春秋时代正处于这样一个轴心时代里,是整个‘轴心时代’文化的动人心魄的一幕。
对春秋时代的认识我们必须超越两个误区:第一,是在政治上仅仅把春秋当作一个乱世来描绘。
孟子已把春秋时代描写成“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的混乱局面。
汉代的经学家们更认为这是一个“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世界。
站在经学的立场上春秋时代是不足取的,因为经学家们普遍怀念一个西周盛世,而这种思想的影响相当深远,连那些近现代史上激烈的经学反对者,在理论上他们可以和经学家们水火不容,但一写到春秋其口吻又是惊人的一致。
诗经的文化精神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笔者不仅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去认识其伟大,更是从整体上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远古文化 农业生产 宗族伦理 宗国精神 以人为本 试论《诗经》的文化精神 绪论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我们看到了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地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习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等等。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的仰韶文化,就“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黍”。①从出士的甲骨卜辞记载中可知,农业已经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卜辞中多次出现黍、禾、麦、稻等农作物名称,农业生产的好坏乃是殷民族最为关心的大事。从土质丰厚的黄土高原的富饶的渭河流域发祥的周民族,更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民族。 农业发展,一方面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依赖自然采集和渔猎的谋生方式,有了更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不得不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于周边民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这不仅仅表现为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而且表现为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本来,从人类的普遍文化情感上讲,眷恋乡土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希腊英雄俄底修斯,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外漂流了十年,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仍然返回了他的故乡,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但是我们须知,贯穿于《奥德修记》这部希腊史诗的中心主题却不是思乡情感的抒发, 诗人在这时只不过以俄底修斯回乡为故事发展的线索,来叙述这位英雄的冒险经历,歌颂希腊人对自然的斗争和对海外探寻的英雄主义精神。产生这两部书的时代背景是从古代和氏族组织转变而来的希腊英雄时代的奴隶社会制度,“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一句话,财富被当作最高福利而受到赞美和崇敬,古代氏族制度被滥用来替暴力掠夺财富的行为辩护。”②希腊人通过这两部史诗来对海外征服的英雄主义精神来表示了最为崇高的赞美。 可是,以农业生产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周代社会,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产生古希腊社会的对外扩张冒险精神。他们立足于自己脚步下的这片热土,靠的是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与文明。他们从来不愿意离开生其养其的土地,眷恋的是和平安适的田园生活,沉醉于湿馨的乡土之梦。周人歌颂他们祖先后稷,是因为后稷教会了他们如何稼穑;歌颂他们的创业之祖公刘,是因为公刘带领他们躲开了戎狄的侵扰,选择了豳这块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周人歌颂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同样是因为他们再次躲开了戎狄的攻侵,定居于土地朊朊肥美、“堇荼如饴”的周原,并且领导他们驱除了外患;周人歌颂武王,是因为武王革除了残暴的君主纣王之命。一句话,周人对他们祖先英雄的歌颂,道德就在于这些祖先英雄们为他们创造了和平安稳的农业生活环境,而决不是这些英雄们在对外扩张中掠夺了多少财富和奴隶。《诗经》中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首先在周族史诗和祭祀诗这种特别典雅庄重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表现。如《周颂·载芟》。 他们津津乐道于农业的丰收,在宗教仪式上表演关于农业生产的舞蹈,从春天的垦荒一直写到秋天的收获。他们在祭坛上献上最好的粮食贡品以娱乐祖先和神灵,乞求神灵明年带给他们更好的收成;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纺织着生活理想的花环,描绘着事业兴旺发达的图画。 农业生产培养了周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品格,反过来,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也就成了诗人最痛苦的事件。翻开《诗经》,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这里有在外的游子征夫的思乡之曲,如《击鼓》、《式微》、《扬之水》、《陟岵》、《鸨羽》、《匪风》、《东山》、《破斧》、《小雅·四牡》、《采薇》、《出车》;也有家乡的妻子思念在外的征人,如《卷耳》、《汝坟》、《草虫》等等。如此众多的作品,尽管各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的不同情境,却又共同指着眷恋故土家园的乡思之情,这不能不说是农业文明所培养起来的特殊民族情感。像《唐风·鸨羽》写远行在外在征人久役不归,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田园的荒芜,想到父母的无人奉养,并为此而一遍遍地呼喊苍天,这不是农业民族所培养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情感吗? 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眷恋故土的思乡之情,它更培养了周民族安分守已,不事扩张、不尚冒险的品格。所以看到,除《商颂》外,一部《诗经》,尽管也有歌颂周人建国立功之祖的史诗,尽管周代社会几百年从未间断过对于周边民族的战争,但这里竟没有一首诗歌颂了周民族对于域外的征服,也没有一首诗传述过独特的异域风物、描写过奇异的海外风光、赞美过他们的探奇猎险、宣传过 域外扩张精神。在周人的文化心理里,不要说像古希腊人那样离家远征特洛伊十年,即使是周公东征仅仅三年,诗人已经发出“我徂东山,滔滔不归”的感叹;即便是抵御外族入侵一年二年的离乡光景,似乎也难以让他们忍受。“采微采微,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周人看来,如果至岁暮还不见还家已经不符合生活的常情。诗火之怨,早已经充盈于字里行间,“我心悲伤,莫知我哀”。更有甚者,甚至在他们出征离家的那天,就已经带关满腹的哀怨与眷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回乡时仍然有着不尽的忧愁,“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蕴,在这些诗句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这不独表现为在思想情感上浓厚的乡土情蕴,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农业劳动对象在大自然中丰富活泼的生命形态刺激了“触景生情,感物而动”的直觉感发式的创作冲动;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并决定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影响了传统诗歌乐志畅神、自适自足、重在表现自身价值的写作目的;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的和谐的节奏秩序而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农业的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中滋养了尚古意味和静观情趣。所有这些得到农业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规范,并构成传统诗歌农业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③在 《诗经》中,我们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证。正是这些,使《诗经》不但在作品题材内容上,更使它在文化精神上成为后世中国诗歌创作的楷模与典范,成为中国人读来最亲切因而也最喜爱的作品。 二、以为人本的人文精神 人本来是文化的主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以人为中心得以表现,应该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基本表征。可是,在西方文学,尤其是古希腊文学传统中,人的生活却往往通过神的主宰来实现。在古希腊人眼中,上帝创造了人,神主掌握着人的命运。因此,人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神意的安排,古希腊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据说是盲诗人荷马创作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以歌咏氏族部落和过去历史事实为基础的。“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④。古希腊人在公元前12世纪初远征特洛伊城,和特洛伊人进行了十年战争,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所写的正是这个“英雄时代”的故事。故事反映的是人的历史,可是有荷马史诗中,战争的起源却因为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三个争夺那个由专管争吵的女神厄进而斯丢下的“引起争执的金苹果”而起。在古希腊戏剧中,像埃斯库罗斯的《奥列斯特》三部曲,他本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描写没落的母权制跟发生于英雄时代并获得胜利的你权制之间的斗争”,⑤但是,故事却以“命运“和“神的判决”的方式来实现其最终结局。总之,把神看做人的主宰,认为上帝和众神永远控制着人类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