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燕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诗经》中的宴飨诗就是礼乐文化形态的典型体现。
如果说,宴饮、享乐、美声、美色在事神上只是表现人对神的虔敬,那么,在事人上,其意义则远超出了感官享受的范围。
《鹿鸣》云:“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侠兆,君子是则是侠效。
”本来是写朋友相会、宴饮庆祝的内容,以表现宾主之间的殷厚礼遇的诗,却特别强调“德”的意义,而没有过分热烈的情感流露。
道德伦理作为一种社会约束力与人的情感本来是对立的,但在诗中并没有让人觉得有什么压抑感,反而显得情感的内涵更有意义。
这种意义就在于把作为外在规范的道德伦理变成了一种应内在的要求而产生的精神力量,从而觉得这种外来的约束力是发自内心的,和情感相一致的。
这也表明,礼、乐在由事神到事人的变革过程中,已经把道德作为人的情感所追求的终极目的,把情感引向了理智化的道路,礼、乐也成为专门的维护社会道德伦理的文化形态。
《诗经》中的宴飨诗几乎都具有道德意识的渗透是缘于礼、乐的社会伦理意义。
《湛露》突出赞美君子的美好德操与庄重的仪节:“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再如《大雅·行苇》通篇洋溢着和乐、礼让、安详的气氛。
通过宴饮来体现伦理道德情操,歌颂兄弟相亲、尊敬长者、平等待人、和睦相处等伦理美德。
《伐木》中则把礼、乐的伦理意义与作用,夸大到连天神都受感动而赐福于人类的程度:“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诗中通过鸟求其友声起兴,引起人们对道德的追求。
在诗中,礼、乐不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社会、伦理关系的纽带,而且,还是感天动地,引神赐福的一个条件,这充分表达出人类对和平、友爱的渴望和追求。
宴饮诗中重视道德约束力不仅仅限于正面宣扬,而且也用道德力量去批判、贬斥那些不守礼法规范的人和行为。
《宾之初筵》是宴飨诗中较特殊的一首带有讽刺意味的诗。
诗中通过对“宾”在饮酒之前“温温其恭”,未醉之时的“威仪反反”的形象和他在饮酒之后,“威仪幡幡”,“不知其秩”,“载号载呶”,甚至“乱我笾豆,屡舞欺欺”等无礼行为相对比,形象地描绘出伪善面目暴露之后的丑态,并对其加以毫不留情的贬斥,强调遵守道德仪节的要求:“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浅析《诗经》中的饮食《诗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诗歌经典,其内容涵盖了诗歌、赋、颂、雅、颂等多种文体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间生活内涵。
饮食也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和习惯。
献酬《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宴饮的诗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献酬”这一主题。
献酬,是古代宴席中的一种礼仪活动,一般是由上宾向主宾献送酬答,表示对主宾的尊敬和感谢。
献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礼仪规范,表现出古代宴席的隆重和尊贵。
例如,《大雅·岳阳》中就有一首关于献酬的诗歌:“匪车不载,匪冑不服,王倩于邑。
醊以砥砺,厉以觱之。
絷以振车,既厌既已,既冒既戾,以余来既。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场盛大的《岳阳》宴席,主人公王倩邀请了许多贵宾前来赴宴。
当赴宴的贵宾们到达后,主人公就让人献上酬答,跟他们互相敬酒祝福。
这首诗歌的形式优美、内容精彩,很好地体现了当时宴席的氛围和礼仪。
旦旦而升《诗经》中的饮食文化讲究“旦旦而升”,即盛情款待、盛装迎接。
这一文化在古代宴席中非常重要,表现出古代贵族的地位、身份和美德。
例如,《大雅·大明》中就有这样一首诗歌:“乐只君子,怀兹礼仪。
饮酒旨酒,有酒且行。
言笑晏晏,不惠不兴。
还彼城南,其载不醉。
”这首诗歌描述了主人在盛装迎接贵宾时的态度,尽情地献上饮食和欢乐。
并且,主人不允许贵宾们喝醉,在宴席完毕后还要送贵宾们回家。
这种文化表现出人们尊重“礼”的精神,也让参与宴席的每一个人感到尊贵和受欢迎。
食物丰富多样《诗经》流传了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食物种类和制作方法。
诗经中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肉类、鱼类、蔬菜、果品等。
例如,在《风·芣苢》中写道:“蕢与女栝,鸴盈两仞。
中有桃者,萋萋芳芬。
女曰既饱,子视蕢文。
”这里描述了一道盛馔,其中包含了肉类、鱼类和水果。
除此之外,诗经中还有很多与食物有关的描述,如《鲁颂·鲁侯》中的“既食既饱,祈祷以强”。
《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文/静远《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其价值不局限于文学,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风》是周各诸侯国与地方的歌谣;《雅》多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颂》是专门用于祭祀宗庙、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古人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人的外在的言行举止,要通过“礼”来加以规范,其基本特征是恭敬;而人内在的德性及心性,则要通过“乐”来提升,其基本特征是和。
《国语》说:“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以耀德于广远也……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
夫德广远而有时节,是以远服而迩不迁。
”礼乐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耀德广远”,使人归于天理正道。
诗歌与礼乐是相通与相辅相成的,因此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发源于诗,立身于礼,完成于音乐。
周代是礼乐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礼乐文化在《诗经》中得到了全面的审美展示。
《诗经》包括天文地理、宗庙祭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其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象,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透过诗的自然朴实、言简意赅的言语,人们可以体悟到把《诗经》思想统摄起来的主导与核心话题是道德。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進行探讨:一、《诗经》对礼乐文化的宣扬,首先反映在对祭祀典仪的歌颂《礼记》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赵沛霖《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为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
《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
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歌战争诗。
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宴饮诗的作者多是宴饮的参加者,一无例外地属于西周统治阶级。
历代经学家从宴饮诗与上层统治集团密切相关的特点出发,从政治功利的角度去研究它,与政治教化诗视为一体而备加推崇。
建国后宴饮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将宴饮诗与贵族生活联系起来而加以过分贬低甚至完全否定。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割断了宴饮诗与社会文化传统的联系,而与政治教化和贵族阶级的本质生硬地牵拉在一起。
我认为,要正确认识宴饮诗与社会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认识它的特殊本质以及它产生的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等问题,那就不仅应当从广阔的文化背景出发,从文化发展的纵向对它加以考察,而且应当把它放到世界的范围内,在与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中,从横向对它加以考察。
从世界文学的范围看,上古各民族,诸如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等,在他们各自的文学宝库中,都有某些相同种类的诗歌,如史诗、情歌、祭祀诗、农事诗和牧歌等。
这些作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只有具体生活内容和民族形式、语言的差别,在诗歌的性质和体裁特征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这些具有世界共通性的诗歌体裁和种类,反映出这些民族在各自的发展中所经历的共同的社会历史进程以及相同社会历史背景下文化上的某些共同的基本属性。
上古各民族在彼此隔绝、没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情况下所创造的这些精神产品,正是人类文化心理趋同性的表现。
《诗经》中的宴饮诗及其背后的礼乐文化作者:袁玥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0期袁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摘要]《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宴饮诗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今日经常谈论的所谓宴饮诗(又称燕饮诗、燕飨诗,或记录君主宴请臣子的礼节、或记录亲朋手足集会时的盛貌,直接反映着嘉礼中飨礼、燕礼、食礼等礼仪活动。
宴饮诗中记录的音乐酒德也好、乡射祈福也罢,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宗法制度下的礼乐文化;它所呈现的特征和当时社会价值意向是具有一致性的。
《诗经》中宴饮诗的美学的价值,连同其背后所记录的古代礼乐内涵一道,成为中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礼乐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12-01[作者简介]袁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清代的学者姚际恒曾言:“古人登降揖让、饮食动作,无不各有仪。
”而《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然有许多篇章重现了古代贵族宗法制度下的交际往来与生活情趣,亦折射出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正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其中,宴饮诗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小雅·鹿鸣》),还是“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小雅·蓼萧》),抑或是“宾之初筵,左右秩秩”(《小雅·宾之初筵》),都多多少少反应了当时宴会宾客的礼乐文化的兴盛。
其实,从广义来说,《诗》三百篇除三颂以外,十五国风以及大、小雅都可以用于宴饮奏乐,都能算得上是“宴饮诗”。
《仪·燕礼》有云:“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笙入,奏《南陔》《白华》《华黍》。
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论及《诗经》,也说伺候贵族的乐工太师们保存下的唱本儿,其词“流传下来便是《诗经》了。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周代礼乐文化渊源考论作者:李晶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诗经》中的燕飨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充分的表现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反映出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特色。
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周代,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所以周代的统治者将宴饮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秩序的政治手段,燕飨诗以其独有的方式体现着周代的时代特点,并对周代的礼乐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燕飨诗;礼乐文化作者简介:李晶晶(1985.1-),女,河北南宫人,硕士,商洛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燕飨诗在《诗经》中占有不少篇章,特别是在《小雅》中,燕飨诗几乎占了《小雅》篇章的大多数,比如其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等,直接描绘了诸侯、贵族、兄弟、亲友之间宴饮的场面。
“礼”和“乐”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其中的燕飨诗更是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燕飨、燕飨诗与礼乐文化周代是一个农业宗法制的社会,小农经济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宗族间的关系就成了连接社会的纽带。
周的国君、诸侯、君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并注重利用这种宗族关系来加强统治。
所以周代的统治者将宴饮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秩序的政治手段,燕飨诗也就应运而生了。
燕飨,亦作燕享、燕饗,指古代的帝王饮宴诸侯、群臣及兄弟家人。
据记载,周代有五礼,而宴飨之礼的运用最为普遍。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称为燕飨诗。
此外,“古人飨礼,飨后必燕”,所以还有一类既描写祭祀过程,又描写祭祀之后合族宴饮的诗歌,比如《楚茨》、《信南山》等诗歌,虽然它们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燕飨诗,但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燕飨诗的风格内容及其价值意义。
2014年第5期历史记忆THE HISTORICAL MEMORY《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档案汇编,内容丰富,包含有农事诗、怨刺诗、爱情诗、战争诗、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等,是我们研究周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
宴饮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描写君臣上下、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欢聚宴享的诗歌,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了时人的民俗文化,是我们了解当时饮食民俗的重要档案资料。
这些档案,不仅生动地展示了西周时期丰盛的酒食,更深刻地体现了饮食中虔诚的祭祀,丰富的娱乐风俗。
丰富的食物文化物质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物质民俗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的生活面貌。
饮食民俗中的关于食物和美酒的记载表现了西周时的人们对饮食的物质需求及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大田》写到祭祀祖先的祭品“以其骍黑,与其黍稷。
”《甫田》中也说:“以我齐明,与我牺羊。
”都讲究的是黍稷与肉类综合搭配的营养食法。
周人当时的饮食就是如此,除了以黍稷等主食果腹中之饥,还配以菜蔬瓜果及牛羊肉类,增加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西周时期农业文明兴盛,为周人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资源,后世所说的五谷、六谷在此时就已经基本齐备。
肉类品种非常丰富,不仅有农家饲养的六畜,还有野外狩猎所获虎、豹、熊、罴、猫、貔(《韩奕》:“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豝、兕(《吉日》:“发彼小豝,殪此大兕。
”兔(《瓠叶》:“有兔斯首”)等。
不过肉类通常是贵族阶级的专利,他们素有“肉食者”之称。
《孟子·梁惠王上》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都可以食肉矣。
”平民百姓,即使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难以吃到肉,其他人更是可想而知。
烹制肉类食品,周人“或剥或烹,或肆或将。
”(《楚茨》)先将牛或羊的皮剥下来,然后肢解其肉。
他们将肢解的肉“粗分为‘豚解’,别为七个部分,称‘七体’,细分为‘体解’,别为21个部位,称‘二十一体’。
各部分都别有专名:厚实的肉《诗经》档案之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邓庆红142014年第5期历史记忆THE HISTORICAL MEMORY块叫胾或脔,细切的叫脍,夹脊肉的称脄,带骨头的称殽(轩)。
从《诗经》燕飨诗看守礼以序【摘要】《诗经》中的燕飨诗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守礼的风俗与规范。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探讨。
在将介绍燕飨诗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铺陈铺垫。
接着在将深入分析燕飨诗中的守礼意义、礼仪规范、礼节表现、守礼教育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揭示燕飨诗中守礼的重要性和价值。
最后在总结燕飨诗在守礼方面的重要性,对礼仪传统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礼仪文化的影响,展示其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燕飨诗对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燕飨诗、《诗经》、守礼、礼仪规范、礼节表现、守礼教育、社会影响、礼仪传统、礼仪文化、重要性、影响。
1. 引言1.1 燕飨诗的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礼仪与守礼的诗歌。
其中《燕飨》是其中的一篇,反映了当时的饮食礼仪与守礼规范。
燕飨是古代宴席的一种形式,是贵族之间进行社交交往的重要方式。
通过燕飨,人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财富与地位,还传承了祖先的礼仪传统。
在《燕飨诗》中,作者们通过描述宴席上的场景与仪式,展现了对礼仪的尊重与遵守,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礼仪规范的重视。
通过研究《燕飨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的礼仪文化,反映出当时社会阶级与道德观念的体现。
部分结束。
1.2 燕飨诗的意义《燕飨诗》作为《诗经》中的重要篇章,所描绘的守礼场景和礼仪规范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诗歌描绘了当时社会上流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反映了周礼守礼的重要性。
通过赞美和歌颂人们守礼的行为,燕飨诗强调了礼仪之道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提升个人品德、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燕飨诗中所描述的宴会场景展现了一种优雅典雅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尊重长辈、尊重礼仪、尊重他人的思想观念。
这些诗篇激励着人们尊重传统、守礼行事,传承着尊重他人、宽恕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念。
燕飨诗作为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礼仪传统,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培养现代人们的礼仪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论《诗经》宴饮诗作者:刘秋霞指导教师:程盈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的一轴巨幅画卷。
而《诗经》中的宴饮诗是描写君臣上下、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觥酬交错、宴饮欢聚的诗歌,表现了贵族的威仪礼节,体现了宗族的和睦合好,展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宴饮诗出自周代贵族之手,体现着周代贵族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因此,《诗经》宴饮诗不仅具有典礼意义,而且还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
它同时反映了周代宴饮的场面和亲族、宾客、君臣间的亲情,有其重要的社会作用。
它帮助周人团结了兄弟、宗族,也有助于周天子维护其统治。
另外,宴饮诗还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审美意蕴,有一定的审美倾向,值得去深入研究。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小雅》;和谐;儒学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读着它,就好像读了一部周族的发展史。
而按它的内容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农事诗、怨刺诗、爱情诗、宴饮诗、战争徭役诗、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等几方面。
其中,宴饮诗作为《诗经》中的一个特殊类别,自有它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宴饮诗的界定所谓宴饮诗,就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歌,又称燕饮诗或燕飨诗。
它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是周人重礼乐、尚亲情、笃友谊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产物。
宴饮诗在《诗经》中有不少篇章,特别是在《小雅》中几乎占了大多数。
《小雅》中的《鹿鸣》、《常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桑扈》、《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和《大雅》中的《行苇》、《假乐》等都是直接描绘了诸侯、贵族、兄弟、亲友之间宴饮的场面。
而《周颂·丝衣》、《大雅·既醉》、《大雅·凫鹫》、《小雅·楚茨》是有关祭祀的宴饮诗。
《诗经》宴饮诗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摘要】宴饮诗是《诗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描写君臣上下、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觥筹交错、宴饮欢聚的诗歌,表现了贵族的威仪礼节,体现了宗族的和睦和好,展现了周代礼乐文化丰富内容。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礼乐文化《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西周到春秋中叶各方面的生活,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伟大成就。
《诗经》宴饮诗是周王朝宴饮礼仪的产物,是中国周代社会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诗经》宴饮诗的主要内容《诗经》中的宴饮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
《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
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战争诗。
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宴饮诗,顾名思义,或作于宴会之上,或用作宴会的音乐,或以宴会为题材。
最早的描绘宴饮场合的诗,包括大雅中的《行苇》、《既醉》、《凫鷖》、《假乐》,以及《周颂·丝衣》,这些诗多与祭祀有关,如《周颂·丝衣》,既有祭祀的内容,又涉及到饮酒。
《大雅》中的一部分宴饮诗如《既醉》、《凫鷖》,都与尸宴有关。
而后来随着宴饮诗的丰富和发展,与各种重大典礼相关的宴会都成为宴饮诗产生的摇篮。
大雅中的《行苇》,根据朱熹的说法,可能是祭祀结束之后宴饮族人的诗歌;《假乐》则是写天子宴群臣。
越是早期的宴饮诗,越是倾向于典雅庄重,但是发展到后面,则越加轻快活泼。
《小雅》中含有大量的宴饮诗,一共有十三首有词的诗歌,包括:《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以及以下六首有声无词的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诗经宴饮诗中的礼乐文化《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摘要:《诗经》中的宴饮诗主要收录在《小雅》中,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几千年来,它的编纂与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非比寻常的重大影响,”与其他宴饮诗相比,《鹿鸣》突出了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在饮酒鼓瑟吹笙的宴饮仪式中,在礼乐的陶醉中,君臣和谐相融,表现了“宴以合好”的精神之美德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一部主要反映周代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著作。
《诗经》中的宴饮诗主要收录在《小雅》中,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宴饮诗的产生、写作目的以及其内容与外在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其与周代礼乐文化精神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礼乐文化精神《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几千年来,它的编纂与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非比寻常的重大影响。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宴飨诗,或燕飨诗,主要出于周初,是以君臣、亲朋欢聚宴饮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宴饮诗是周代贵族在进行周王朝礼乐文化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果实,亦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
宴饮诗主要收集在《小雅》中,如描写周王大宴群臣的《鹿鸣》、宴饮朋友亲戚故旧的《伐木》、欢宴有功诸侯的《彤弓》等篇。
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行为、风俗习惯和社会交往的准则和规范,还是当时社会文明程度的折射和映照。
《诗经》中的宴饮诗主要是歌颂、强化周代贵族间的宗法血缘关系,确立贵族阶级的礼乐制度及贵族的道德风尚。
在周代,君臣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经常通过宴饮上的交流对话,来表达爱敬之意,做到君臣友好、邻邦宗族的和睦相交。
周代的上层贵族阶级也以宴饮为手段,通过宴饮中的礼仪秩序来达到宗族内部的和谐,达到政治上的尊卑有序,以维护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因此,宴饮诗随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生而产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
诗经小雅相关内容《诗经·小雅》是《诗经》二雅之一,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宴飨诗《诗经·小雅》中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宴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
其第一章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样的欢聚宴饮,热闹祥和。
群臣赞美周王,并进谏有益的治国方策。
周代上层社会,很多场合都有宴饮,宴飨诗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
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
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
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诗经》中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
宴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
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
宴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不仅祭祀、宴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他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如《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禽兽:“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鄘风·相鼠》) 产生于西周初期的宴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卬》,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巧言》、《巷伯》等等,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
浅析《诗经》宴饮诗的思想内涵及作用浅析《诗经》宴饮诗的思想内涵及作用宴饮诗在《诗经》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反映了周代亲族、宾客、君臣之间宴饮的场面,它帮助周天子强化和维护政权统治,体现了宗法之义和治国之道,并包含了周人宗亲、尚礼、重德的礼乐精神和道德风范。
从世界范围上古文学看,大量地以宴饮为题材的诗歌的出现,中国的《诗经》是一个特例。
而对宴饮诗的研究,与《诗经》其他题材相比,远不如庄严肃穆、雍容典雅的神坛祭歌和史诗颂歌;远不如古朴自然、热情率真的农事篇章和婚恋情歌;远不如意味深长、内容深沉的怨刺诗。
酒席上的美味佳肴,宾主之间的相互颂美,流于形式的奢华,使人对宴饮诗的评价有所误解。
我们知道,宴饮诗主要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而嘉礼是用于融合人际关系、沟通感情、联络友谊的礼仪。
具体而言,宴饮诗歌的责任和使命如下。
一、宗子维诚戚戚兄弟在宴饮诗歌中不断出现的对兄弟人伦、君臣大义的吟咏,其主旨更在于个体对整体的依存、以及整体对个体存在的前提的赐予。
也就是强化宗法血缘亲情,维护巩固政权。
(一)血缘关系下宗族情感的认同《诗经》所处的时代是宗法家族制的时代。
按照分封制的原则,嫡长子为大宗,继承王位,成为宗子,分封出去的余子是小宗。
周天子作为宗子自然而然是天下最大的宗,受封的诸侯是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父兄子弟或者有联姻关系的甥舅姻亲。
这种宗法制度强调宗国集体意识,将君臣两者牢牢拴在一起的纽带是血缘宗法制度延伸出来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然而,能直观显示这种血缘生命链形式的莫过于祭祀活动。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祭祀在周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族长或者宗子率领族众在宗庙中喜用清醇的美酒,美味的肉羹,齐鸣的鼓乐来祷神告祖、祈福获佑,在祭祀尾声时族人宴饮吃"神嗜'的酒食,获得先祖神灵的赐福,整个祭祀活动才完美结束。
这种敬鬼事神以求赐福免灾的形式带有一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
但是施之于宗庙的先祖祭祀形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使同宗族的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和亲近,强化和凝聚宗族血缘关系。
从《诗经》所见周代酒礼及酒文化精神摘要】《诗经》设酒诗反映了周人丰富的酒文化内涵。
其中主要反映了周代繁复有序的酒礼仪式,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忧患意识、温良恭让的酒德与和谐快乐的酒文化精神。
【关键词】《诗经》周代酒礼酒文化精神《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乐作品集,其中有大量设酒诗,为今人了解周代丰富的酒文化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据本人统计:《诗经》305篇中设酒诗共有48首:其中《国风》8首,《雅》32首,《颂》8首。
占现存《诗经》作品近百分之十六的比例。
①而与酒相关的字词使用频率非常高。
查向憙《诗经词典》统计:“酒”字用了63次,“醉”字用了25次,“饮”字用了25次,“酌”字用了11次,意指饮酒的“燕”(通“宴”)字用了26次,“酬”(通“醻”)字6次,“酤”字2次,“酢”字2次,总计使用160次;[1]再加上各种酒器使用20次,故总计多达180次。
而从《周礼》等文献记载可知,周代是我国酿酒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酿酒业从酿造、消费各环节的严格管理。
朝廷专门设置“酒府”的酿造与管理机构,下设酒正、酒人、浆人、鬯人等职官。
其中“酒正”有“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酒人”有“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浆人”亦与酿酒相关,有“奄五人、女浆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2]“鬯人”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
”[3]总计从事酒业生产与管理者多达数百人,其繁荣盛况可见一斑。
《诗经》设酒诗真实反映了周代酒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中包括造酒原料的生产、不同品质规格的酒类酿造与精美的青铜酒器等内容。
而本文主要阐述《诗经》所见周代酒礼及酒文化精神。
一酒礼《诗经》中与酒相关的宴饮活动最能体现周代繁复的宴饮仪式与规程——酒礼。
周代几乎所有的仪式活动都离不开酒的参与,正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所云:“酒以成礼”;《礼记·礼运》所云:“夫礼之初,始于饮食”;《汉书·食货志》所云:“有礼之会,无酒不行。
《诗经》宴饮诗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摘要】宴饮诗是《诗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描写君臣上下、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觥筹交错、宴饮欢聚的诗歌,表现了贵族的威仪礼节,体现了宗族的和睦和好,展现了周代礼乐文化丰富内容。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礼乐文化《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西周到春秋中叶各方面的生活,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伟大成就。
《诗经》宴饮诗是周王朝宴饮礼仪的产物,是中国周代社会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诗经》宴饮诗的主要内容《诗经》中的宴饮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
《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
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战争诗。
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宴饮诗,顾名思义,或作于宴会之上,或用作宴会的音乐,或以宴会为题材。
最早的描绘宴饮场合的诗,包括大雅中的《行苇》、《既醉》、《凫鷖》、《假乐》,以及《周颂·丝衣》,这些诗多与祭祀有关,如《周颂·丝衣》,既有祭祀的内容,又涉及到饮酒。
《大雅》中的一部分宴饮诗如《既醉》、《凫鷖》,都与尸宴有关。
而后来随着宴饮诗的丰富和发展,与各种重大典礼相关的宴会都成为宴饮诗产生的摇篮。
大雅中的《行苇》,根据朱熹的说法,可能是祭祀结束之后宴饮族人的诗歌;《假乐》则是写天子宴群臣。
越是早期的宴饮诗,越是倾向于典雅庄重,但是发展到后面,则越加轻快活泼。
《小雅》中含有大量的宴饮诗,一共有十三首有词的诗歌,包括:《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以及以下六首有声无词的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诗经中的饮食文化诗经中的饮食文化诗经中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一、《诗经》中的饮食礼仪活动从《诗经》中可以看出,自先秦起,我国就形成了以粮食为主食,各种食品和蔬菜为辅食的饮食方式。
我国古代有五谷之说,即是稻、黍、稷、麦、菽。
最常为中国古代人民所食用的是稻、稷、麻、麦、菽。
稷是主要食粮,被视为五谷之首。
《豳风·七月》中说:“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除了谷物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外,蔬菜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食物,《豳风·七月》中也有不少关于蔬菜的记载:“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壶、苴、荼和樗就是先民们所经常食用的蔬菜,除了这些以外,《诗经》中还有许多关于其他蔬菜的记载,如荇菜、卷耳、芣苡、葛、蕨等等,这些大多数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野菜,可以为人们采摘进而食用。
从先民饮食中所食用的谷物和蔬菜我们可以了解到饮食种类繁多,此外由于渔猎的进步也会有鱼、虾等在食材中看到,面对这些丰富的食材,人们也会相应的采取加工的烹调方式,在烹调过程中,为了使食物更加美味,则需在食物中加入调味品,而盐就是最早被使用的调味品,它的出现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大飞跃,还有醋、酒也可以作为调味品用在食物中,再通过烹、燔等烹饪方式来使食物更美味。
在《诗经》中出现的烹饪方式主要有:烹,《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炰、脍,《小雅·六月》:“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燔、炙,《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
”《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有了丰富的食材、调味品并辅之多样的烹饪方法,饮食文化已不再停留于满足人们饥饿和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角度上,进入《诗经》时代后,人们开始追求“美”的饮食,对美食有了新的审美追求。
在上层社会中,饮食礼仪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食必举乐。
在宴会上,如果在进食的同时能有美妙的音乐助兴,也可称得上是一大乐事,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诗经》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的宴饮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礼乐文化。
周代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繁荣、最为稳定的时期之一,其礼乐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诗经》中的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关系,不仅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诗经》中的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关系,阐述《诗经》中宴饮诗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理解周代的礼乐文化。
三、研究内容1. 介绍《诗经》宴饮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诗经》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关系。
3. 探讨《诗经》中宴饮诗对于后世文化的影响。
4. 分析周代的礼乐文化及其价值观。
5. 探讨周代礼乐文化对于《诗经》宴饮诗的影响。
6. 总结和评价《诗经》中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于今天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研究法。
主要采用阅读与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包括《诗经》、历史文献资料、学术论文等。
2. 比较研究法。
将《诗经》中的宴饮诗与其他文化遗产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3. 归纳演绎法。
通过对于众多事实和资料的归纳和总结,从而找到其共同之处与特别之处,推测出可能存在的规律、内涵、结论等。
五、研究意义1.深化对于《诗经》和周代礼乐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2.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思想支持。
4.为今后研究相关文化问题提供参考。
六、预期成果1.一篇学术论文。
2. 一份研究报告。
3. 一份结论性专题报告。
4. 一本参考书籍。
七、研究进度安排1. 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学术论文。
2. 分析《诗经》中的宴饮诗。
3. 探究周代礼乐文化。
4. 总结和评价研究成果。
5. 完成专题报告和参考书籍。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一部主要反映周代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著作。
《诗经》中的宴飨诗主要收录在《小雅》中,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宴飨诗的产生、写作目的以及其内容与外在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其与周代礼乐文化精神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诗经宴飨诗礼乐文化精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1],共有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2]。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3]。
《诗经》中的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可以说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气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具体来说,包括婚恋诗、农事诗、燕飨诗、战争徭役诗、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等。
其中的宴飨诗鲜明的体现出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精神。
周代社会以小农生产为生产方式的农业宗法社会,家族血缘关系至关重要。
为适应这种农业宗法等级社会的政治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礼制。
周代的礼制极为宽泛,既包括个人伦理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的准则规范,又包括国家政治的典章制度。
据《周礼》记载,当时把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统称为五礼。
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
“燕”本为“宴”之假借,现仍沿用“燕”,是为了显现其反映燕礼的特定意义。
根据燕飨诗反映的不同礼仪内容,又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
产生于西周初期的燕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其中《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
《伐木》篇记载,周文王曾身体力行地推行过德礼理性精神贯注于其中的宴饮乐舞。
周文王把宴饮乐舞没有看成是自己追求享乐刺激的工具,而是看成是调节人际关系,使长幼尊卑各得其所、互敬互爱的手段。
他从宴饮乐舞中获得的是“德”的愉悦,而不是个体情欲的享乐刺激,他要求宴饮乐舞显示出上下尊卑的礼,而不是男女杂糅、长幼不分的欲。
在周公执政期间,也注意在宴饮之乐贯注德礼的理性精神。
周公设宴款待亲戚,即席作了歌乐,为宴饮助兴。
他要通过宴饮乐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谐,突出德礼的理性精神,《周礼》规定,宴饮必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并严格的遵循等级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宴饮乐舞也必须体现出中和的仁德之情,严格的遵循利益规定:天子享诸侯,奏《肆夏》乐舞,两诸侯聚会,奏《文王》乐舞,君王宴请群臣,奏《鹿鸣》乐舞;诸侯犒劳使臣,奏《四牡》等乐舞;至于一般人宴饮,则歌舞《南有嘉鱼》、《南山有台》等。
这类诗歌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欢乐、和谐。
如《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客之间。
周代社会以小农生产为生产方式的农业宗法社会,宗族间的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
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朝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
宴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
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
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
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
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不仅祭祀、宴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他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赵沛霖在《诗经研究反思》:“实际上,宴饮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既有粉饰太平、肯定享乐的一面,又有好礼从善、向往良好风范的一面,这后一面体现礼乐文化精神,体现了
东方式的人际关系以及尚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精神风貌。
”总之,赋予礼乐文化以政治意义,主要表现为试图通过礼乐的教化功能使之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礼乐文化首先是一种历史的承载,汇集了先圣先王的理想、智慧与业绩,本身就呈现出道德性和政治性。
所谓“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4]。
因此,对礼乐文化的继承,就是主张德治的具体体现。
在这方面,儒家人物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始终不遗余力的加以弘扬。
《周礼》也以特殊的表述方式阐发这一精神内涵,并见诸于制度的设定和职官的设置上。
在先秦儒家学派的心目中,周礼、周乐是极其完美和谐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毕其一生精力,四处奔波,力求复兴周礼。
在《论语》中有关礼仪的篇目记载也有很多。
孔子甚至对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一言,不学礼,无一立”。
儒家重视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在《周礼》中对传统礼乐文化多有保存和发扬,而《诗经》中的宴飨诗鲜明的体现出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精神。
注释:
[1]《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庄子・天运》。
但《庄子》所谓经,只是书籍之意。
汉代提倡儒术,将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作为常法,尊为经典。
于是《诗》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为“五经”。
[2]六篇笙诗是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
[3]《诗经》作品的上限,因对商颂创作年代的不同看法,而有不同理解。
若按古文经学家商颂为《诗经》中最早的作品,《诗经》的上限也就可以推到殷商时代;若按今文经学家商颂为春秋时宋人所作的观点,则《诗经》最早的作品产生于周初。
[4]出自《礼记・月记》
参考文献: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论》
《汉书・礼乐志》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作者简介:陈明香(1985―)女,山东菏泽人,学校专业: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先秦方向2010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