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例谈文本细读的方法-模板

例谈文本细读的方法-模板

例谈文本细读的方法-模板
例谈文本细读的方法-模板

例谈文本细读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方法

“文本细读”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分析,关注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进而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生命体验的教学方法。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只有细读文本,才能让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更清晰,让学生对文本的意蕴有更深入的思考,拓展阅读的时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细读文章语言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文学作品就要关注其语言,而文学作品的语言通常是很含蓄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洞察出其中的深意,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

(一)细读关键词

关键词往往是一篇文章思想情感的关键点,从关键词学生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文章的关键词,并上下文揣摩关键词的含义。

有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的《绿》时,是这样细读关键词的:

在解读朱自清的名篇《绿》时,我抓住文章末尾“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一句中的“女儿绿”三个字,觉得这三个字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女儿绿”究竟与文章主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细读文本。经过阅读发现,其实文章的文眼就是这三个字。作者采用仿词的修辞来写“女儿绿”,即由“女儿红”(千年佳酿)和“祖母绿”(绿宝石之王)双向仿造而来,其中,用“女儿”与“祖母”相比较,突出了梅雨潭绿的“鲜嫩”的特点,“女儿绿”相对于“女儿红”,则表现的是梅雨潭绿的“醉人”的特点。梅雨潭的“鲜嫩”与“醉人”又恰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女儿绿”是文章的文眼,这就颠覆了教参书中关于“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为文章文眼的观点。

在教学中,这位教师谈了他对“女儿绿”的解读,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教学案例充分说明了在教学文学作品时细读关键词的意义。

(二)细读动词

在词汇的海洋里,动词最富于表现力。它不仅能刻画人物、表现中心,还能使文章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形象感,做到写人如见其人,状物如见其物,摩景使人如临其境。

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中的游戏,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尤其是雪天捕鸟的情景令人记忆犹新,“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这段文字虽然着墨不多,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动词,让学生感受这些动词带来的谐趣。

二、细读文章细节

分析一篇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忽视文章的细枝末节,认为它们无关大碍,其实不然。有些细节描写寄予了作者深层、潜在的情感,通过它,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这篇文章情节简单,但刻画人物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课文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菲利普一家的情况之后,第二自然段接着写了一些琐事。读者不禁要问:写家中琐事又有何用?其实,这几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匠心独运,通过细节描写渲染菲利普一家拮据的家境,写出小说人物的心理:有人请吃饭不敢去,担心去了以后要回请;等着铺子打折时拣点便宜东西;花几分钱买零碎也要讨价还价,争论好半天。如此琐碎的事,使我们自然想到菲利普一家收入不高、生活困窘,但发财心浓重,一心想爬上上流社会,一举一动总爱摆出上流社会的“一副架势”。

三、细读文章结构

“整体”的意义离不开“部分”,“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文章结构有一些“关键部分”,“关键部分”的解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整体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来说,这个“关键部分”指的是与文章整个基调“不搭调”的部分。

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诗人在上阕中向我们描绘了梦境中的军营生活,包括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部队三个具体的方面;下阕描写完想象中的战斗场面后,接着诗人抒发了胜利归来,了却心愿的快慰之感,此时,诗人的感情上升到了最高点。然而,结句感情突然发生了逆转――“可怜白发生”,诗人从想象的美好幻境中回到了严酷的现实,从激情豪壮跌落到深沉痛苦的悲愤。从结构上讲,“可怜白发生”之前的基调是豪壮的,但末句出人意料,使全词的情绪突然由壮转悲。其实,这首词的核心句就是这一句。无论前

面的“醉里挑灯看剑”是多么的豪迈,军营的声势是多么的雄壮,杀敌报国的理想是多么的宏大,无一不是为了衬托“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说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沉痛顿时凸显出来。

以上是笔者引导学生文本细读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当然,文本细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有待于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去归纳、创新。

(整理)文本的排版与格式

文本的排版与格式 前言 文本一般指书、杂志、实用性小册子、各种文件,在工作中往往涉及到文本的制作和排版,那么制作精美,层次分明、主题突出便于阅读的文本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呢?下面我就从一下几个方面讲一下。

目录 一、文本中包含的内容 (1) 二、文本的格式 (1) 三、目录的插入 (2) 1、在大纲视图下编辑大纲: (2) 2、插入目录 (4) 四文本中图片的处理 (5) 五、文本中图表的处理 (7) 六、文本中的表格 (9) 七、正文 (9) 八、注释 (10) 九、“节”和“分页符” (10) 十、页码的插入、页眉、页脚的设置 (10)

一、文本中包含的内容 从大的方面讲文本的内容包括:封面、目录、正文等,其中正文的篇幅最大排版工作量也最大涉及的方面也多。这些都是看的见得内容。 电脑文本中还有文档表面看不见的内容如大纲和文档结构,排版中使用得当,才能对我们的排版有所帮助。对排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正文中内容的类型,无外乎文字、图片、图表、表格,注释等,制作排版合格的文本,这些类型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格式,通篇保持风格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二、文本的格式 前面我们说了不同类型的的内容应具有各种不同的格式,且通篇保持一致、至少是文本实质性独立的部分的相同类型的内容保持一致。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正文不同类型内容的格式。 文字:字体、字号、颜色、段落格式,这些是通用的无论文字处在什么地方都具有的一般格式,那么文字还有特殊格式吗?有,如某行文字做了标题(在word文档的,标题可分级)就可以作为目录的索引了,后面会具体的讲。 图片和图表:潜入型、四周型、紧密型、上下型、趁于文字下方、衬于文字下方等格式、不同的格式在文本中的表现也不同,使用格式不当会给排版,造成困扰。后面会具体的讲。如表中的文字格式通篇

小学语文儿童诗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儿童诗文本解读 儿童诗在教材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解读儿童诗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学生坚实的文学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解读儿童诗是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解读策略可以不断挖掘儿童诗中蕴含的魅力,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情、意味,从诗歌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一、朗读童诗:找准诗眼,整体把握 虽然儿童诗篇幅短小,用语浅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诗浅薄无味,“真正优秀的儿童诗应该于浅显的语言之中寄寓遥远,于拙扑的形式之下蕴藏睿智与趣味,能够在儿童读者乐于欣赏、阅读的同时,禁得起咀嚼、品味,并起到其正面成长的作用。”[1]所以,要想解读儿童诗,就应该以读为本,利用各种形式的读来体味文本中的思想内涵、精神情感。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天》为例,它描写了秋天的宜人景色以及对秋天丰收景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正契合了教材第一单元的主题“走进秋天”,以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感受秋天的绚丽。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活泼、优美的语言为他们解读文本,让学生先对秋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教师先范读,让学生掌握读音、句读、语调,接着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遍主要读准字音,确保朗读要流利;第二遍整体感知,感受诗歌所独有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第三遍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反复地诵读,并不断体味咀嚼,继而实现儿童与诗歌之间的情感共通。诗眼是诗歌的眼睛,是通过核心的词语或句子表现的诗歌的关键意象。找准诗眼可以让阅读回归整体,使教与学的思路简洁而清晰。儿童的阅读有别于成人阅读,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画面感伴随着阅读的全过程。如果学生能够找到诗歌的诗眼,便能够了解诗歌的全貌,对诗歌的内容就会有整体的感知,继而体悟诗歌的感情。 二、走进诗画:媒体激活,诗画互转 儿童诗恰如一幅幅妙趣横生、奇思妙想的涂鸦画。要想帮助儿童了解诗歌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展开联想。走进诗画的方法不仅仅在于抓诗眼一种途径,应引导学生逐渐从领悟言语格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获得画面感。教师要灵活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一)解题步骤 1.作阅读标志 ①作段落标志 ②作语言标志 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 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辨明各个分句之 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副词:“同时”“另外”“还”“也”,提示关注上下文。 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 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列举理由或事实的。 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 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 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 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段落)的结论(观点)所在。 2.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 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 度,有何限制,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 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 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在相关的词语 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 视: ①看问题。②看要求。 ③看分值。④看有无字数限制。 3. 整理答题的思路: 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把它们 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需要 对原材料作什么抽象、概括、引申或转述的工作。 4.组织答题语言: 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答(往往要参考 该题的赋分),是否对准了答题的点,需要什么关键词,表 述是否完备并简洁。 5.复查检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红头文件模板及制作方法与格式规范

红头文件模板及制作方法与格式规范 篇一:政府红头文件制作标准 一、红头文件的制作及标准1、进行页面设臵 选择“文件”——“页面设臵”选择“页边距”附签,上:3.7厘米,下:3.5厘米,左:2.8厘米,右:2.6厘米。选择“版式”附签,将“页眉和页脚”设臵成“奇偶页不同”,在该选项前打“√”。选择“文档网格”附签,“字体设臵”,“中文字体”设臵为“仿宋”;“字号”设臵成“三号”,单击“确定”按钮,选中“指定行网格和字符网格”;将“每行”设臵成“28”个字符;“每页”设臵成“22”行。然后单击“确定”按钮,这样就将版心设臵成了以三号字为标准、每页22行、每行28个汉字的国家标准。 2、插入页号 选择“插入”——“页码”,“位臵”设臵为“页面底端(页脚)”,“对齐方式”设臵为“外侧”。然后单击“格式”按钮,“数字格式”设臵为全角的显示格式,单击“确定”按钮,再次单击“确定”按钮完成页码设臵。双击页码,在页码两边各加上一条全角方式的短线;并将页码字号设臵成“四号”;字体任意;奇数页的页码设臵成右空一个汉字,偶数页的页码设臵成左空一个汉字。 3、发文机关标识制作 选择“插入”——“文本框”——“横排”菜单项,鼠标将会变成“┼”,在Word 2000版面上单击鼠标左键,出现一个文本框,在该文本框内输入发文机关标识,输入完成后,选中该文本框,单击鼠标右键——“设臵文本框格式”,在这里来设臵红头的属性。 选择“颜色和线条”附签,“颜色”设臵成“无填充颜色”。选择“大小”附签,“高度”设臵成“2cm”;宽度设臵成“15.5cm”。注: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尺寸。选择“版式”附签,单击“高级”按钮,水平对齐:“对齐方式”设臵成“居中”,“度量依据”设臵成“页面”;垂直对齐:“绝对位臵”设臵成“页边距”,“下侧”设臵成“2.5cm”——平行文标准,“8.0cm”——上行文标准,注: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尺寸。然后单击“确定”。 选择“文本框”附签,左、右、上、下都设臵成“0cm”,单击“确定”完成。文本框属性全部设臵完成,单击“确定”按钮。选中文本框内的全部文字,将颜色设臵成“红色”,字体设臵成“小标宋简体”,字号根据文本框的大小设臵成相应字号,但要尽量充满该文本框,这样,宽为155mm、高为20mm、距上25mm的红头制作完成。 4、红线制作 首先将“视图”——“工具栏”——“绘图”选中,单击“绘图”工具条的直线工具,鼠标会变成“十”字形,左手按住键盘上的Shift键,右手拖动鼠标从左到右划一条水平线,然后选中直线单击鼠标右键,选择“设臵自选图形格式”,红线的属性在这里进行设臵。选择“颜色和线条”附签,“颜色”设臵为“红色”;“虚实”设臵为“实线”;“粗线”设臵为“2.25磅”。选择“大小”附签,“宽度”设臵为“15.5cm”。选择“版式”附签,单击“高级”按钮,水平对齐:“对齐方式”设臵成“居中”,“度量依据”设臵成“页面”,垂直对齐:“绝对位臵”设臵成“页边距”,“下侧”设臵成“7cm” ——平行文标准,“13.5cm”——上行文标准,注: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单击确定。 5、文号制作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状况的思考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 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一定的欠缺,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只是一味让学生千方百计地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而对文本语言的内涵、意蕴缺乏咀嚼、品味,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表达方法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探究,教学始终在“得意忘言”的低层次上徘徊,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和懈怠;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师对教科书钻研不深,只是简单照搬教参、教辅材料,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导致教学的组织性、指导性、实效性降低。基于上述的原因,我们设计了“和平区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把握教师文本解读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几点思考

1.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明确。 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从问卷调查的数据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语文教师对于文本解读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明确,解读文本的标准与自己在解读时坚持的标准比较一致。我们通过比较发现,教师将“学生需要”和“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目标”作为文本解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标准,这无疑是把握住了文本解读的关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仍有53%的教师尚未意识到文本解读是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与关键;而且在解读时,没有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这无疑使自身的解读陷入“只见文本、未见教材”的境地。 2.教师解读文本时对于教学参考书过分依赖。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更重要的是对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获得更加丰富的认识。而决定这一切的基础正是教师对于文本的独立解读。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文本解读的方法上,将近40%的教师使用的方法比较单一,还不懂得采用综合的方法。此外,我们发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于教参的依赖程度很高,有88.5%的教师把教参作为进行教学设计的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摘要】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总是以文本为核心,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涵泳品味,从而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进而建构起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这就是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关键点 “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 文本细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就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 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这一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它最终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 在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显然与文学批评语境的文本细读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和旨归应当锁定在阅读教学。在这一语境下,文本细读应当“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具有以下特征:(一)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言语,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二)细读直接指向言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言语则是家的基石。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三)教师“在场”。它包含两层意思:

word模板创建方法

对于word模板我认为它的最大作用在于可以简化一些常用样式的重复设置,比如说在word中最常用的文档编辑格式:正文仿宋三号,标题为二号黑体,小标题为三号黑体,如果不应用模板就得一项项重复的设置,每编辑一篇新文档就要重新设置一下,很是繁琐,如果应用了模板就大不相同啦!可以将这些格式设置好后全部保存在word模板里,这样下次再打开word的时候默认的就是这个格式啦,省去了不少重复的工作。我一般的习惯就是将自己工作中常用的格式与样式什么的都保存在word默认的模板里,这样就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设置步骤。 word模板设置步骤如下: 1、创建基于已有文档的模板 以现有的文档文件为模板,可以快捷地创建一个新模板,供以后编辑类似文档时使用。方法如下: (1)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开】菜单项,从文档列表框中选中所需文档,单击【确定】按钮打开它。 (2)单击【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命令,弹出【另存为】对话窗口。(3)单击【保存类型】列表框,在弹出的文件类型列表中选中【文档模板】。(4)在【文件名】编辑框中输入新模板的名称。 (5)从【保存位置】列表框中打开MSOffice(或Word)文件夹中的Template 文件夹,选定保存模板的文件夹,所选定的文件夹将决定在选择【文件】菜单的【新建】命令时,模板所在的标签位置。 (6)单击【确定】按钮保存模板。 2 、创建基于现存模板的模板 如果系统中已经有类似的模板,执行下面的步骤,可以加快创建模板的进程。(1)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弹出新建对话窗口。(2)选中与要创建的模板类似的模板,如果要从一个空白模板和默认设置开始,就选中【空文档】。 (3)选中【新建】组框中的【模板】互斥项。 (4)单击【确定】按钮,创建新模板。 (5)添加该模板创建的所有新文档中都需要的文字和图形。 (6)修改页边距设置、纸张大小和打印方向、样式和其他格式。 (7)设置页眉和页脚的格式。 (8)创建、修改、复制模板需要的自动图文集词条、宏命令、工具栏、快捷键等。 (9)同前面一样保存模板。 3、修改模板 可以修改已有的模板。使其包含自动图文集词条、宏、工具栏、菜单和快捷键等。模板被修改之后,模板文本、样式、节格式的修改对以前基于该模板创建的文档没有影响;而在模板中所进行创建或修改对基于这个修改后模板创建的所有文档都有效。修改模板的步骤如下: (1)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开】命令,或者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开】按钮,出现【打开】对话框。 (2)单击【文件类型】列表框,在弹出的列表框中选中【文档模板】选项。(3)找到存放模板的文件夹,在【名称】列表框中选中欲修改的模板名称,单击【确定】按钮,打开模板。

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感

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感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都知道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而不是带着文本走进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用教材?寒假里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所著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以解心中困惑。 当我从同事手中接过这本书时,一看书名,欣喜的同时我感到莫名的亲切,因为这本文本解读最适合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看。闫学老师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选入了冯骥才、季羡林、萧红、林海音、林清玄等著名作家的散文作为案例,每一篇入选的文本都有闫学老师独到的教学解读和教学建议,文本涉及了苏教版、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不同版本的经典课文,满足不同老师的需求。看得出闫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对教学的严谨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我不得不惊叹,闫老师是一位解读文本的高手。 相比之下我这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苍白无力。仅仅充当了教案、教参的二道贩子,教辅书的奴役者,应付各种考试的教学工具,而忽视了语文自身素养的培养。 闫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启迪鼓舞着我。 一、从文本出发教给孩子所需是我应学的 案例《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游记散文。据闫老师的解读他建议文本作为一篇习作例文来教,即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学习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因此闫老师将文本的教学重点设置为:通过理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学习游记写作的表现手法。她的教学设计框架是: (一)游览双龙洞。(理清游览顺序和内容详略) (二)细赏双龙洞。(抓住详写部分的内容领略作者的精妙之处) (三)游记写作。(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借鉴、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写一篇游记) 这样的教学建议一改往日的繁、杂、难,与我的教案相比变得思路清晰操作性强,除了说好,我没有第二个字代替。 看完这个案例,我对自己这个语文老师很不满,想到闫老师对每一个案例的解读如此的有厚度,对教学重难点把握的如此精准,除了她令人叹服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她在教研方面所付出的时间,所花的精力,所留的汗水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她才有了经典之作的问世。闫老师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真正为学生学什么着想。我也算是我们学校的骨干力量,可很多时候都在疲于应付,照本宣科,被教案绑架,只是一门心思完成教学任务,把知识点,考点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院副院长彭小明教授硕导 一、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含义和内容: 语文教学一贯以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美语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文学教学被赋予了崭新的定位:“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与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一)含义: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 从建构主义角度讲,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即建构文本意义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如《甜蜜的复仇》(台湾·夏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二)内容: 文本解读和文学鉴赏主要可从文字、语言、形象、情感、意象、意境、结构、手法、文体、风格等方面(角度)展开。 或从内容、形式和主旨三个层面入手。 1.认识作品的基本内容(写什么。如景物、事件、人物、背景和地域等)。【解读内容】 2.欣赏作品的艺术形式(怎么写。如词语使用、叙述角度、意象与意境、隐喻和象征、结构与技巧等)。【鉴赏艺术】 3.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表达什么。如思想情感、文化意蕴、审美情趣和价值影响等)。【探究主旨】 如《死前一刹那》(马来西亚·温任平) 单调的鼓声 是我的心跳 在长方形的黑暗中 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知 没有人 没有 没 二、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很多。 如有:

1.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比对技巧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比对技巧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 1.锁定关键词、关键句。 2.回归原文定位,找出相应区间。 3.进行信息比对,发现信息差别。 二、“四重比对” 1.比对词语,看选项是否偷换词语概念。 2.比对句子,看选项是否偷换句意。 3.比对句间关系(分句间、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4.比对论据和结论,看论据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成立。 三、转述方式 选项设置常用的转述方式主要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四、十三种命题形式(注意,这十三种命题形式是论述类文本中最基础的命题形式,2014年以后在这些命题形式上的设置难度提升,更加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词语的信息比对,而是下面介绍的几种情况。而这些基本的情况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偷换概念 2.无中生有 3.强加因果 4.因果颠倒 5.夸大事实 6.扩大范围 7.以偏概全(选项以部分替代整体或遗漏了信息) 8.颠倒是非 9.表述绝对化(注意条件与结论,注意“就”与“才”) 10.张冠李戴(混淆对象) 11.答非所问(注意题干,选项于题干而言“答非所问”) 12.混淆已然和未然(混淆已发生的与未发生的) 13.混淆或然和必然(混淆或许发生的与必然发生的) 五、熟悉命题手段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文本原句进行了改装、重组,这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删”,即删除原文句子中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句子原意。 2.“漏”,即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3.“改”,即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4.“凑”,即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 六、“正确选项”的“变形”处理 “正确选项”指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变形”是指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对语句做最大限度的外形变化,来个“似非而是”;“错误选项”指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它在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对语句对最小限度的外形变化,来个“似是而非”。一道题目中,三个选项“似非而是”,一个选项“似是而非”,常常让人云里雾里,分不清真假。“错误选项”人们都很重视,不但每道题都有解析,系统总结也随处可见;而“正确选项”的“变形”处理,虽很重要但常被人忽略,所以对其进行专门探讨有其必要性。 1.从同一个意思的多种表达看:同义替换 【原文出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选项表述】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

利用范本构建语法模板生成仿自然语言隐写文本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利用范本构建语法模板生成仿自然语言隐写文本 作者:苏胜君, 李维斌, 陈超, 王朔中, Su Sheng-jun, Lee Wei-Bin, Chen Chao, Wang Shuo-zhong 作者单位:苏胜君,Su Sheng-jun(上海理工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0072), 李维斌,Lee Wei-Bin(台湾逢甲大学资讯工程与电脑科学 系,台中,40724), 陈超,王朔中,Chen Chao,Wang Shuo-zhong(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 院,上海,200072) 刊名: 电子与信息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30(8) 参考文献(13条) 1.Bender W Techniques for data hiding[外文期刊] 1996(3-4) 2.Brassil J T;Low S;Maxemchuk N F Copyright protection for the electronic distribution of text documents[外文期刊] 1999(07) 3.Takizawa O Method of hiding information in agglutinative language documents using adjustment to new line positions 2005 4.肖湘蓉;孙星明基于内容的英文文本数字水印算法设计与实现[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 2005(22) 5.Atallah M Natural language watermarking and tamperproofing 2002 6.Topkara M Natural language watermarking 2005 7.Grothoff C Translation-based steganography 2005 8.Stutsman R Lost in just the translation 2006 9.Wayner P Mimic functions 1992(03) 10.Bennett K Linguistic steganography:Survey,analysis,and robustness concerns for hiding information in text 2004 11.Peter Wayner encode and decode 12.Gaudin S Record Broken:82% of U.S.Email is Spam 2004 13.Bergmair R Natural language steganography and an AI-complete security primitive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玉素甫·艾白都拉.阿不都热依木·沙力.木沙江面向现代维吾尔语处理的短语信息库构造方法[会议论文]-2007 2.王莉.梁冰.郝春云.朱晓华.白海燕.Wang Li.Liang Bing.Hao Chunyun.Zhu Xiaohua.Bai Haiyan基于Wiki技术的标准术语库的设计与实现[期刊论文]-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3) 3.林贤明.李堂秋.史晓东基于模板的机器翻译系统中模板库的自动构建技术[期刊论文]-计算机应用2004,24(9) 4.吴云芳.常宝宝.詹卫东汉英双语短语信息数据库的构建[期刊论文]-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3(4) 5.丁宇红现代汉语方式、依据类介词比较研究[学位论文]2008 6.宋振秋基于短语模板的机器翻译研究[学位论文]2008 引用本文格式:苏胜君.李维斌.陈超.王朔中.Su Sheng-jun.Lee Wei-Bin.Chen Chao.Wang Shuo-zhong利用范本构建语法模板生成仿自然语言隐写文本[期刊论文]-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8(8)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专题讲座《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文本解读 从古至今文字在演变,人们的阅读也在发生着变化,有幸聆听了李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次专题讲座中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李老师的博大精深。 文学拥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在阐述一般原理的同时传递着各种信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发现文本潜在的各种美的功能和价值。李泽厚审美的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新的部编版教材以简短、易懂的文字传递着深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易于理解和学习的,浅显欢乐的儿歌中传递着深深的意味。细细品尝其中的文字,每一种理解解释其含义也是不一样的,就像一杯浓厚的茶让人回味无穷。阅读必须有欣赏的自意识,即在融为一体、自失于对象之中时又仍然保持静观,不做出实用、伦理的现实反应。强调欣赏自意识非常有意义,我们在沉迷、自失于剧中情节、小说人物命运、文章内容之中时,同时会在心里说,演得多好啊,写的多好啊,这就是自意识的欣赏,即同时指向艺术表现力、艺术形式了。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假定的真实,都是虚构,但是它假得跟真的一样;一切正常读者的正常阅读,既不会全当真,也不会全当假。读者沉迷、自失于优秀的作品,他就不仅获得了思想的熏陶,还会受到艺术表现力的感染,久而久之,其思想境界和读写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平常的教学中如果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过多、过于具体。过多的预习任务往往使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考虑进入“非纯”阅读。选文的文章如果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给学生的阅读造成障碍。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是杰出作品反复出现的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规律,是其引人自失其中的深层原因,或者说奥妙、秘密,是读者审美自失时潜藏着的理性指向。引导学生感受、揭示乃至学习这个秘妙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特殊矛盾,是其全部特殊矛盾之所在,是其能够成为一门学科乃至科学,赖以立身处世的最根本的依据。 引导学生感受、发现、揭示秘妙的阅读教学中,优秀作品吸引读者至审美自失,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那秘妙,但读者往往不自知,即使有所自知也有高下深浅之分。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教学就是要针对不同情况引导学生感受、发现、揭

浅谈细读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 【摘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呢? 【关键词】文本解读;感悟;品析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语文老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如果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沉入词句,关注细节,品味语言艺术。吕淑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语言承载着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中所捕获的意义,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我们要本着对文本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 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对文本潜心涵咏,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1. 抓住关键词句,找准教学切入点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尤其一篇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就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文中的三个故事来看,蔺相如确实有一张厉害的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如果教学时抓住了蔺相如的这些语言,就可以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 2. 揣摩细节词句,细读品析,品味语言特色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课文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教师若能关注这些细节,便可突出重点,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将其言若出吾口,将其意若出吾心”。最终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都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或是结构特色方面的,或是表达方法方面的,或是语言风格方面的,教师应该走进细节,遵循课标要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一定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通过富于表现力的词句来感悟文本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 二、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1. 文题层 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法 一、文体特征 1、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2、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小说中的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面。自然环境指人 3、人物传记 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传记的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围,多用形象化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 人物传记,虽然形式多样,在写作法上千差万别,但是一切优秀的人物传记仍是具有共同性的。其相同之处是:真实性、生动性。 作者与传主存在着一种关联:传记要保持客观性,作者与传主就要保持距离,不应根据个人好恶臧否人物;另一面,所有的传主都是传记作者心目中的传主,作者的思想、个性乃至于喜欢都可能投射到传主身上。 传记的细节和事件是传记最富有文学性的两大元素。细节真实关系到作品反映生活的精确程度。传记真实细节能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逼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1.六种方法 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 大家好! 感谢县教研室和蓝田小学的领导、老师们给我提供这个与大家共同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就班门弄斧谈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一点拙见。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窦桂梅老师曾经这样说:(课件)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 ——窦桂梅 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所以今天我就“文本解读”来谈几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 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以求对文本做出深刻、丰富、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因此,细读文本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说白了就是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和训练,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 1、解读课文中的生字 汉字的造字方法是一门独特的文化现象。汉字的音、形、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有必要对汉字文化进行研究,在教学中相机渗透汉字文化,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例如在《白鹅》一课中,很多同学对“嚣”字产生了困惑,“嚣”字指声音很大很吵,用四个口学生很容易理解,那为什么这个字中间用了个书页的“页”字呢?我去查了一些资料。原来“页”在古时不是书页的意思,它一开始是个象形字,指的是人头。这样这个字就很容易理解了,四张口围绕一个人头说话,喊叫,那肯定感觉特别吵、特别闹腾,这就是

文本解读的常用方法.doc

---------------------------------------------------------------最新资料推荐------------------------------------------------------ 文本解读的常用方法.doc 文本解读的常用方法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入的课文都是意蕴深远、文质兼美的作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解读后才能掌握其中的价值取向及思想内容。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高效应用文本解读教学法,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文中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本解读教学方法运用的具体手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很多课文的题目通常都已经暗示或告诉了读者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以题目为切入点来解读文本的话,就可快速掌握文本基本内容,并为精准掌握课文内涵创造有利条件。 有不少初中语文教师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章题目为切入点,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或掌握文章的大概思路。 比如,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7 年级上册《往事依依》一课时,教师就可将分析题目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基本掌握课文梗概的基础上,提醒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并有效启发学生: 本课题目与往事有关,也就是以前发生的事,那么,写的是谁经历的往事?学生会回答: 1 / 4

是作者对自己学生生涯中几件印象深刻事情的回忆。 教师继续问,依依的意思是什么?课文哪些词句能体现出往事依依?在??生的问答式互动中,学生可慢慢体会到题目的意思是往事在作者心中摇曳,难以忘怀。 课文开头紧紧围绕依依开篇,中间紧扣依依叙事,结尾又回归依依点题,表明作者在回忆少年往事的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股热流在涌动。 从课文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内涵,可以让我们对作者少年时代在文化熏陶中成长的历程有深刻的了解。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从文章题目入手,可为教学中精准分析全文内容与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使得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从而在作者富含哲理、饱含深情的叙述中,真切感知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热烈感情与高尚思想,与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向作者学习与靠拢的愿望,最终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品德意识。 二、从关键词处解读文本内容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深度把握文章内容,就需要精准捕捉到文本中意蕴丰富、高度概括的词语,这类关键词语可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课文的内容。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挖掘关键词语的能力,然后借助对这些词语的精心解读,引导学生精准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 (一)、内容纲要 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 1、文本细读的含义 2、文本细读最初在诗歌教学上的应用 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2、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文本分析能力的要求 三、文本细读方法详解 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准备工作 四、文本细读方法的个案演练 1、作者简介 2、作品意义 3、作品细读 (二)、正文 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同时与法国的"原文诠释"(explication de texte)传统也有着相近的所指。众所周知,细读是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被光大的。 新批评的兴起也是源于文学教学工作。新批评奠基人之一瑞恰兹20世纪20年代在剑桥大学讲授诗歌,他给学生们分发一些去掉署名和题目的诗篇,要求他们进行评论。在完全不必考虑作者声誉、作品文学史地位的条件下,学生们根据文本,畅所欲言。这种"实用批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进行语义与结构分析等内部研究,这成为后来新批评的细读法的起点。30年代,新批评主将柯林斯· 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潘· 沃伦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州立大学讲授文学课时发现"虽然学生中许多人智力颇佳,有相当的想像力,生活经历也很丰富,但是他们不懂得怎样去读短篇小说和戏剧,尤其不懂读诗。"于是二人自己动手编写教材,抛弃通行教材中作家生平、创作情况、盖棺定论的陈旧体例,注重精选作品,注重对每一首诗内部的语言、声音、意象、结构、版式诸多层面的详细分析。这本教材就是后来成为新批评重要著作的《理解诗歌》。雷内· 韦勒克曾经这样论述过该教材的意义:"研究诗时不靠生平和传统的文学史,这在美国各大学和学院的文学课程中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革新。将注意力转向作品本身主要是靠柯林斯· 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潘· 沃伦的《理解诗歌》的成功实现的。这本书在四十年代攻陷了文学研究的要塞。细读法成了新批评的教学武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