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本细读的内涵及方法

文本细读的内涵及方法

文本细读的内涵及方法
文本细读的内涵及方法

文本细读的内涵及方法

摘要: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阅读文本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本文分析了文本细读的内涵并介绍了文本细读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内涵;方法;注意点

作者简介:沈娟,任教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一、文本阅读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一般要经过四个层面:一是基本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教学能达到第一、二个层面,少部分的教学能真正进入第三、四个层面。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第三、第四个层面?从阅读方法上讲,第一、二层面用粗读法即基本可以达到,而第三、四层面则只有细读文本才能达到。而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恰恰存在着学生文本阅读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表现为泛泛观览,记住了几个断续的情节、零碎的线索、模糊的人物,就开始“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开始“个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形式热闹却忽略了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偏读、误读,全然不知文本深蕴的涵义,工巧的辞章,美奂的文采。这般阅读,到头来终究于事无补、于己无益,害处非浅。

阅读教学中学生文本阅读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还是要用真功夫、笨功夫。所谓真功夫、笨功夫,就是要“文本细读”,这是无数阅读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经验。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语文阅读教学要提高实效,首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上下功夫。

二、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最早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被提出的,指的是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进行“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内涵又是什么呢?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是“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吕叔湘先生则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南帆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还有其他种种生动的表述: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逐字逐句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是指为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

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开掘更多的美点和亮点。

借助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方法和视角,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更多地体味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一些经验,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三、文本细读的方法

1.沉入词语

对学生而言,由于阅历、基础和文本解读力、感受力的局限,有时很难找到走入文本的路径,只靠经常“模糊意会文本”,会游离于文本,会影响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那么,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哪里?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词语,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细读词语、沉入词语是走进文本的捷径。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寻找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词语。下面是贾平凹《月迹》的一个片段: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人物以及作者的情感世界?笔者抓住了一个词语——“好”设问:为什么说月亮是个“好”呢?月亮好在哪里?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读:生1:月亮是光明的,玉玉的,银银的,是柔和的,皎洁的,很美丽。

生2:月亮是神秘的,月宫有漂亮的嫦娥,芬芳的月桂。

生3:月亮明明只有一个,却无处不在,这在小孩眼中是非常神奇的,它是神奇的大自然的一种展现。

生4:月亮是如此慷慨,她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她。

生5:月亮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给了孩子们以丰富的想象,给了他们满足,所以是个“好”。

一个“好”字,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美好,自然的神奇,孩子们语言的稚拙,感情的真挚,内心世界的纯洁丰富,学生们看到了文本中折射出的美的光辉。笔者看到了学生们头脑与心灵的光辉,而这种效果,就是细读词语、沉入词语带来的。

2.挖掘细节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细节可以是一个标点,一点变化,一处矛盾,一个创意。

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我们读下来会觉得“清新俊逸”,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那么这种美感来自何处?学生当然明白来自那位“十八九岁”的小战士,他热爱自然,他关爱战友,他舍己救人,崇高伟大;还来自那位“新媳妇”,她顾全大局,对解放军有骨肉挚情。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诠释《百合花》的独特之美。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作者的匠心和创意:两个人物的共同点都是年轻,那么让人物年龄改变一下行不行——新媳妇换成老妪,小战士变成壮年?学生们顿时领悟到,《百合花》之美不仅来自崇高,来自军民鱼水情,还来自生命,来自人性,生命是那么灿烂,人性是那么纯洁。

文本细读让我们挖掘出更多的美点和亮点。

3.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鲁迅有言:“把自己放进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心中,就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借助于自己的想象、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他”,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细腻、深入、真切地感知”文本,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微妙的感受、心理的变化、情感的起伏。

比如小说《故乡》一文中,写到“我”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少年时代的好友,兴奋地喊道:“啊!闰土哥,——你来了?……”可“我”分明听到的是一声恭敬的“老爷”。分析到此,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放进小说中去,想象并思考那时那景中,“我”的感想会如何呢?

一阵寂静之后,一学生说了下面这段话:耳听一声刺耳的“老爷”,看着昔日的伙伴眼前却饥寒交迫的闰土,我的心被深深地刺了一下,我多想对闰土说:“闰土啊,闰土,你还记得从前吗?皎洁的月光下,我们一起捉猹;冰天雪地上,我们共同捕鸟;在海边,我们一起看海;在沙滩上,我们一同拾贝壳,看跳鱼儿跳。一切的一切,我还是记得清清楚楚,记得那时健康活泼的你,记得那个把友谊放在第一的你,记得那个我视为最好伙伴的你。今天,我多想听你喊我一声‘迅哥儿’,可你却分明喊了我一声‘老爷’;我多想再次和你谈谈儿时的乐趣,可你却拉着水生要他向我下跪。你变了,你的人、你的心、你的一切都变了。闰土哥,你怎么啦?”

其他同学的回答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着自己的思考,情真意切,非常感人,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有几个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也能举手发言,真是出乎意料。

可见,文本细读,若能借助于想象、联想,投入情境,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

4.把握结构

进行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

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

《林中小溪》是俄罗斯作家普利什文的散文,文章篇幅长,描写的对象多而分散,内容似乎都扯连在一起,学生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困难重重。但是抓住结构上的两个特点——反复和对比来理解就豁然开朗。教学第一步,笔者要求学生筛选内容——哪些是描述小溪的,哪些是描述其他景物的。第二步探讨描述小溪部分的几个片段的关系。第三步探讨其他景物部分与小溪部分的关系,课堂教学的着力点都放在了结构的研究上。

学生细读相关段落后发现,小溪部分的内容是反复的。小溪遇到一次又一次障碍,却总是奋力前行,反复五次说着“早晚会到达”,这种类似《诗经》中循环往复、一咏三叹、不时重复主要词语的结构,不仅起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更能突出小溪的勇敢顽强、信念执著。

文章还写了三类景物:田园般平静的景物,平庸猥琐的景物,生机勃勃的景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安于平淡、停滞不前或者随波逐流。这样便与小溪的奋力前行、勇敢执着形成对比,在对比衬托中强调了主体形象——小溪。如果不能从整体上理解这种前后对比,学生的阅读理解就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就会对这篇文章产生惧怕心理。

5.关注写法

文本细读,除了感悟课文思想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还需要进一步领悟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文意兼得,这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统一”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只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没有对语言表达的体味,“得意妄言”、“得意忘形”的阅读教学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

比如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个性异常鲜明:闰土、孔乙己、杨二嫂、长妈妈等,而且鲁迅塑造人物基本都会运用外貌描写。那么他描写人的外貌有哪些手法?笔者在教学《故乡》时,与学生一起研讨了这一问题。我们发现:对童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用的是简笔勾勒法,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用的是漫画式笔法,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用的是细笔描绘法,其中有连续用喻法,还有与童年闰土的浓缩对比法。并且,鲁迅写人的外貌既能够反映生活状态,又能反映精神状态,如中年闰土的窘困与麻木,杨二嫂的每况愈下与恣睢。这一点在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上也能得到印证。

关注写法不仅能够更深层次地感悟内容、体会情感,还能使学生获得、积累一些表达上的知识、技巧,为习作提供储备。

以上是笔者引导学生文本细读的一些具体有效的做法,当然,文本细读的方法是无法穷尽的,这有待于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去归纳、创造。

四、文本细读的注意点

我们提倡细读文本,并不是要求所有的阅读都变成细读,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时时刻

刻都进行文本细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与更新,有时候,我们

还必须学会浏览,学会速读,甚至学会一目十行。我们强调的文本细读,更多的是强调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细读,强调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应注意学生良好阅读意识、阅读品质与阅读探究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

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效果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文本细读滋味长,相信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将在文本细读中不断提高阅读实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