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家的肢体语言及其含义的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7.10 KB
- 文档页数:6
从肢体语言看政治家的潜台词肢体语言是运用各种手势、姿势、面部表情等肢体信息表达的一种无声语言。
肢体语言能解码人们的思想以及人们目前的情绪状况,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别人所想、所感。
所以,通过对肢体语言的研究,可以成功解读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背后的潜台词,从而揭开隐藏在肢体语言背后神秘的面纱。
标签:肢体语言;无声语言交流;政治家一、前言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它在表达人们的情感、态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国布莱顿大学哈里·威彻尔博士(Harry Witchel PhD )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沟通交流只有7%是通过语言表达实现的,93%是通过非语言交流完成的。
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人们交流时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的情感、态度、思想等都可以利用声音的音调、身体的姿势或者脸部表情的微妙变化等这些无声的肢体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政治中, 如果你要想知道政治人物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说假话,很大程度上,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你便可以从他们的肢体语言解码出那些隐藏在他们无声肢体语言背后的潜台词。
本文旨在通过对肢体语言进行解读,揭开隐藏在肢体语言背后神秘的面纱,把握更多成功的机会。
二、文献综述在对肢体语言的学术研究成果中,查尔斯·达尔文于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是当时有关肢体语言研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虽然这本书是以理论讲述为主,但它却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关于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的现在研究狂潮。
到了20世纪50年代,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阿尔伯特·梅拉宾(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沟通的55%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表达交流的。
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人们交流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所以,如果你要想了解他人的心理状况,你不妨把肢体语言这种非语言信息手段作为参考工具.本文另辟蹊径, 从政治的角度,通过对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们一系列的肢体动作进行分析和观察,较为真实、可靠的解读政治家们的肢体语言,从而使隐藏在他们肢体语言背后的潜台词的神秘面纱被成功揭开。
肢体语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
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
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
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
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
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
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
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
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2米的距离。
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
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
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
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Sorry;Oh,I’m sorry;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在中国,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
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
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
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
国际政治家的肢体语言及其深层含义探讨论文国际政治家的肢体语言及其深层含义探讨全文如下:引言人类社会的交往是靠信息的传递得以实现的。
一般来说,这种传递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
成功的交际不仅要理解语言行为,而且要理解非语言行为。
肢体语言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姿、面部表情和体触等,它同语言行为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
同样,在政治场合中,如果你想要辨别政治人物所说话的真伪,很大程度上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那些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你便可以从他们的肢体语言解读出那些隐藏在他们无声肢体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肢体语言的解读,揭开隐藏在肢体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大国间的交际关系。
一、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关于肢体语言,国外早在1644年就有一个叫约翰·布尔沃的做过一些研究。
他出版的《手势研究:手部的自然语言》,被视为肢体语言研究的开创性着作。
1790年,朱利叶斯·法斯特《体态语言》的问世,使得人们注意到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并从此打开了人们研究肢体语言的大门。
查尔斯·达尔文于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是20世纪以前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虽然这是一部以讲述理论为主的作品,适于学者阅读,并不适合大众阅读,但是,这本书却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关于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的现代研究,达尔文的许多观点和观察结果最终也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的证实。
从那时起直至现在,研究者们已经收集并记录下了将近一百万条非语言信息及线索。
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中,7%来自于语言仅指文字,38%来自于声音其中包括语音、音调以及其他声音,剩下的55%则全部来自于无声的肢体语言。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识谎专家艾克曼、福瑞森和瑟瑞森以生活在五种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面部表情和动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类的七种基本情感反应,表现在表情上的时候是完全一致的。
定格G20峰会各国领导人的肢体语言作者:暂无来源:《海外星云》 2013年第19期在西方媒体眼中,G20 峰会略显沉闷,他们认为该会议只是全球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领导人坐在一起讨论全球经济和尝试推动多边关系的刻板会议。
但2013年G20 峰会举办前,叙利亚国内的紧张局势,让国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卡梅伦、奥巴马、奥朗德和其他国家元首在G20 峰会上的一举一动,更是被媒体放大检视。
美国总统奥巴马有一个习惯性的礼仪,在与其他国家领导人见面时,除了用力握手外,左手会搭一搭对方的肩膀,以示友好。
但在G20 峰会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首次见面时,奥巴马的左手有意识的停在腰间,这是否预示着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手部的动作是最好的沟通语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汀·拉加德首次与其他领导人见面交谈时都会竖起大拇指。
普京在G20 领导人集体照中引导式地展露着微笑,而一旁的奥巴马和身边的其他国家领导人则表现出勉强的尴尬表情。
“迪马尔,我觉得您放在我腰间的手会让米歇尔觉得不舒服”(设计对白),奥巴马和巴西总统迪马尔·罗塞夫在拍照间开着玩笑。
虽然不能了解他们对话中聊的内容,但从他们的肢体动作能够推测出两人交情不错。
裂痕进一步加深,待进一步观察。
耳语者,法国总统奥朗德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会议期间说着悄悄话。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与沙特财政大臣阿萨夫交流,一旁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很有礼貌地在等待不影响他们对话的拍默克尔肩膀的最好时机。
记者抓拍到沮丧的英国首相卡梅伦,也许是希望英国参与美国对叙利亚进行的军事打击受到多方重压,英国首相卡梅伦在G20 峰会期间不时眉头紧锁。
普京的绅士风度处处能够被发现,邀请各国领导人在彼得霍夫宫观看的“音乐喷泉秀”会持续近1 个小时,普京帮默克尔从室内拿出了她的风衣并帮助她穿上。
沉默是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法国总统奥朗德进行了双边会议,较为含蓄的两人在记者拍照时十分安静。
(宁良凌编译自美国《新闻周刊》)。
(完整版)常见的肢体语言及其含义肢体语言的信息心理分析一、眼神的信息语言1、对方在交谈时,做出了眼睛从眼镜上面的缝隙中窥视的动作是对方的鄙视和不敬的情感流露,没有诚意,他提出的要求可能是不合情理的,对我们的要求也不会真正地接受。
2、对方不停地转动或左右自己的眼珠,并频繁而急促地眨眼要提防他是否在打什么坏主意或准备撒谎,有可能掩饰某种不可告人的事情,且大多与内疚或恐惧紧张的情感有关。
3、不适度地注视对方,或有意回避对方的视线,将目光移到别处这会传递些负面的信息,不诚恳、有所隐瞒、不够自信、没有把握、不感兴趣或厌恶。
4、长时间注视对方是不适宜的动作有两种意思:一是说明我们对对方本身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二是向对方挑衅或施加某种压力,以起到震慑的作用。
注视的时间占整个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平均值者,可认为对谈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个平均值,则表示对谈话者和谈话内容都不感兴趣。
视线应在对方脸上的双眼到嘴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5、瞳孔的变化瞳孔放大表示爱慕,喜欢这个人,对某些事情感兴趣。
瞳孔收缩表示厌恶、戒备、愤怒,对某些事情不喜欢。
6、眼睛炯炯有神说明心情愉快,对整个谈判充满自信,可以赢得别人好感,促进沟通。
二、眉毛展示心情的变化1、皱眉通常表现出的都是愤怒或为难的情绪,代表很忧郁、疑惑、怀疑。
2、双眉上扬表示一种非常欣赏或极度惊讶的神情。
3、单眉上扬表示不理解,有疑问的意思。
4、眉毛完全抬高表示太难以置信的神情。
三、不同笑容体现的含义1、对对方感兴趣的微笑一般采取亲密注视的方式(即视线停留在对方双目与胸部三角区域),眉毛轻扬或平,嘴角向上。
2、交际应酬时常用的微笑社交注视方式(视线停留在双目与嘴之间的三角区域)眉毛平,嘴角向上。
3、快乐、高兴的微笑眼睛睁大,瞳孔放大,闪动频率加快,眉毛上扬、嘴张平。
4、与对方保持距离或冷静观察的微笑平视或视角向下,眉毛平,嘴角向上,视线停留在前额表示严肃。
前FBI特工告诉你,如何读懂别人的肢体语言本期内容关键词:FBI特工、识别间谍、解读肢体语言显然和咱们以往的健身主题没什么关系但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些元素感兴趣所以决定把它推送给肌友们看他叫乔-纳瓦罗一位曾在FBI工作过25年的特工他的工作是抓间谍他能通过观察行为举止就能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可疑下面他将带我们分析3种常见行为双臂交叉在体前本质上是拥抱自己的行为人们做出这个举动通常是为了放松自己它常见于公共场合比如和人说话、或看电影的时候看向别处很多人说,在说话时转动眼球说明这个人在说谎乔表示这绝对是一个误解这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大脑正在处理信息并不一定就是在编造谎言摸鼻子、碰嘴巴这样做通常是为了安抚心情一些人认为这是在掩饰说谎话的不安其实也是一种误解,不能单靠这个来判断解读肢体语言不仅需要熟读心理学更需要经验在一次识别间谍的行动中乔和同事通过监控对可疑人员进行甄别那个人的衣着打扮都很美国,很像本地人只见他走进了一家花店出来时手里多了一捧鲜花随后就上车离开了同事们都认为这个人没问题只有乔从握花的姿势上看出了端倪:美国人通常会让鲜花朝上而那个人却把花倒过来拿这是东欧人才会有的习惯成功实施抓捕后,在审讯期间乔问道:“想知道我们是怎么知道你是间谍的吗?”接着答道:“是鲜花”随后那个间谍就招供了在谈话中乔能通过观察对方的五官察觉到细微的情绪变化眼睛她的睡眠充足吗?此刻她在思考吗?眉间如果表情有变化会从这里首先反应出来鼻子遇到不喜欢的事物人会下意识耸鼻子嘴唇吸下嘴唇说明这个人可能正为某事伤脑筋脸颊如果会用舌头摩擦口腔侧壁说明这个人在进行感知管理乔就会询问为什么要这么做颈部人在放松状态下头部是会有少许倾斜的如果头很端正说明颈部肌肉僵硬这个人紧张起来了肢体语言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肩膀当人们表示自己不知道时双肩通常会耸起来手遇到棘手的问题人可能会下意识的让手指交叉双手叉腰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大拇指朝后的叉腰带有几分强势的态度;大拇指朝前的叉腰可能反映出对某事很感兴趣人还会做一些有助于散热的事情比如揪一下衣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天气炎热也可能表示这个人很焦虑、浑身都是汗腿如果出现用手摩擦大腿的行为说明这个人可能在安抚自己的情绪脚当人听到某个让自己感到害怕的问题脚可能会退缩、或是交叉站立仅仅靠解读出的肢体语言不足以做为判断的证据它真正的意义在于能够让我们更了解对方从对方的穿着、站姿、手的位置了解他的精神状态、心情好坏等等从而让我们决定接下来该如何与他交流其实每件事物、每个行为都能向我们传递某种信息而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留意乔的工作,其实就是捕捉这些细节在采访期间他甚至统计了主持人眨眼的频率——每分钟8次人们第一次见面时的肢体语言两人的关系总是始于握手无论你之后是喜欢还是讨厌对方第一次见面时礼貌性的握手都会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两人聊天时最舒服的距离当两位女士在聊天时乔突然加入进来并告诉她们如果聊天时站开一点会让彼此间感到更舒服然后两位女士继续聊天不知不觉间就站的离彼此更远了些这是不是她们刻意而为之的而是因为她们的潜意识里确实感觉到这样的距离更舒服一些下面再把场景转到扑克牌桌上如果玩家拿到牌之后手指放在牌上、或是用整个手掌盖住则说明牌可能还不错而远处的那位女生一直离牌桌比较远说明她的牌可能一般般因为人更倾向于接近自己喜欢的东西一直不停的摆弄筹码则是人们用来自我安慰的方法驱动自己的求胜心坐在角落的老哥没有太多的肢体活动但不代表他没有传递信息双手抱着胳膊不动说明现在的牌局还没有进展他的内心毫无波澜随着牌局的进行角落老哥不再聊天了眼睛专注于牌局手也一直放在了扑克上牌的好坏还能通过表情变化反应出来而那些老练的玩家为了防止暴露出自己的牌甚至能够管理表情做到无论何时脸上都是毫无波澜这就是所谓的“扑克脸”而乔表示你也许有一张扑克脸但你绝对没法训练出“扑克身”身体的活动总会揭露你的心理活动而这些都能被他解读出来沟通=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肢体语言让我们可以更了解别人也能更清楚的表达自己--文末福利--。
点头和摇头阿拉伯地区、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地方就是点头为NO,摇头为YES而在中国点头为YES,摇头NO。
在很多国家,点头是肯定,摇头是否定,但是在保加利亚,希腊的一些地方,和伊朗,却是点头否定,摇头肯定在用手势表示数字时,中国伸出食指表示“1”,欧美人则伸出大拇指表示“1”;中国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2”,欧美人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2”,并依次伸出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表示“3”、“4”、“5”。
在中国伸出食指指节前屈表示“9”,日本人却用这个手势表示“偷窃”。
中国人表示“10”的手势是将右手握成拳头,在英美等国则表示“祝好运”。
手势“OK”在印度,表示“正确”;在泰国,表示“没问题”;在日本、缅甸、韩国,表示“金钱”;在法国,表示“微不足道”或“一钱不值”;在巴西、希腊和意大利的撒丁岛,表示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污秽手势;在马耳他,则是一句无声而恶毒的骂人语。
OK手势。
拇指、食指相接成环形,其余三指伸直,掌心向外。
OK手势源于美国,在美国表示“同意”、“顺利”、“很好”的意思;而法国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泰国它表示“没问题”,在巴西是表示粗俗下流。
中国人表示赞赏之意,常常翘直大拇指,其余四指蜷曲;跷起小拇指则表示蔑视。
日本人则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用小拇指表示“情人”。
在英国,翘起大拇指是拦路要求搭车的意思。
在英美等国,以“V”字形手势表示“胜利”、“成功”;在亚非国家,“V”字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
V形手势。
这种手势是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首先使用的,现在已传遍世界,是表示“胜利”。
如果掌心向内,就变成骂人的手势了。
1.盯着别人的眼睛看,在一些国家是表示对对方感兴趣,但在另一些国家,是被认为无理的,对别人不尊重.3.美国的手势__竖起大拇指,在美国表示"很好""干得不错",但是在尼日利亚,这个手势很粗鲁但是在日本和德国,它意味着"第一".翘起大拇指,一般都表示顺利或夸奖别人。
浅谈跨文化中身势语的含义以及运用/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高考试题中考试题高考课件中考课件高考教案中考教案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英美文学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浅谈跨文化中身势语的含义以及运用一、引言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
身势语是非语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行为,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
周国光在《体态语》一书中指出:所谓身势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
身势语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是辅助性的交通工具,它以表达感情信息为主,也表达一一定的理性信息。
它可以加强、补充有声语言表达,并使语言信息具体化。
身势语具有信息量大、信息连续性和变化性强、以及信息可靠程度高的特点。
因为(1)身势语可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交流。
一个人的眼神、服饰、手势、身姿、距离、音调、节奏等都可以同时传输.使对方能同时、多方面、多渠道地接受多种信息。
(2)交际双方只要处于视听范围内,双方之间的身势语信息交流就能不断地进行。
交谈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所处的位置都在不断变化着,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视觉传递给对方,传递连续性和变化性的信息。
(3)身势语多数是人们在相对无意识状态下显示出来的,大多都是实际心态的体现,虚假成分较少,增强交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学习身势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身势语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如身体动作、姿势、目光、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坐力姿态和接触等等。
如何读懂肢体语言密码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
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
诸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
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由之辩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
人际距离(interper sonaldistance):人类学家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最亲密的人,彼此间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间,彼此可以接近到0.5~1.25米;一般公共场所的陌生人之间沟通时,彼此间的距离,通常维持在三米以上。
此种因情感亲疏而表现的人际间距离的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距离(interper sonaldistance)。
显然,人际距离的变化,是由双方当事人沟通时,在肢体语言上的一种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者,就亲近一点,彼此陌生时,就保持距离。
如一方企图向对方接近,对方将自觉地后退,仍然维持相当的距离。
由肢体动作表达情绪时,当事人经常并不自知。
当我们与人谈话时,时而蹙额,时而摇头,时而摆动手势,时而两腿交叉,我们多半并不自知。
正因如此,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如下的假设:当你与人说真话的时候,你的身体将与对方接近;当你与人说假话的时候,你的身体将离开对方较远。
此一假设验证的结果发现:如果要求不同受试者,分别与别人陈述明知是编造的假话与正确的事实时,说假说的受试者会不自觉地与对方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显得身体向后靠,肢体的活动较少,惟面部笑容反而增多。
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100,声调占38/100,另外的55/100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来传达而且因为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肢体语言密码是一种在各种场合、任何环境下交流具体信息的动作、手势和习惯的结合。
演讲中的肢体语言展示:塑造演讲者的信任和亲近感引言肢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尤其在演讲中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演讲者通过精准的肢体语言展示,能够有效地塑造与听众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
本文将介绍演讲中常用的肢体语言技巧,并探讨其对演讲效果的影响。
1. 站姿和姿势在演讲中,演讲者的站姿和姿势直接传递出他们的自信和专业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肢体语言技巧:•笔直挺立:演讲者应该保持笔直的姿势,展示出自己的自信和姿态端正。
•双脚并拢:双脚并拢可以显示出演讲者的稳定和专注。
•手放自然:演讲者可以将手自然地放在身体两侧,这不仅显得亲和力十足,也让他们看起来更加放松和自然。
2. 手势的运用手势是演讲中最常见也是最有力的肢体语言工具之一。
以下是一些可以增加演讲者亲近感和信任感的手势技巧:•手势的清晰度:演讲者的手势应该清晰明了,避免过分夸张或杂乱无章的动作。
•手掌的朝向:演讲者的手掌应该朝向听众,这样可以传达出亲近感和与听众进行交流的意愿。
•手势的适度使用:演讲者可以适度运用手势来强调重点或展示出自己的观点,但过度使用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3. 眼神交流眼神交流是建立演讲者与听众之间联系的关键。
通过正确的眼神交流技巧,演讲者可以建立起与听众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注视听众:演讲者应该时不时地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表达出对听众的重视和尊重。
•分散注视:演讲者可以在演讲的不同部分注视不同听众,以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关注度。
•避免长时间凝视:长时间凝视听众可能让他们感到不适,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 肢体语言与语言内容的协调演讲者的肢体语言应该与他们的语言内容相一致,这样可以让听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要注意的点:•动作的自然性:演讲者的肢体语言应该自然而流畅,与他们所表达的观点相符合。
•姿势与语气的一致性:演讲者的姿势和语气应该相互配合,让听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们的观点。
•手势与语言的搭配:演讲者可以通过运用手势来强调重点或者解释概念,让听众更加深入理解演讲内容。
国际政治家的肢体语言及其含义的探析引言人类社会的交往是靠信息的传递得以实现的。
一般来说,这种传递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
成功的交际不仅要理解语言行为,而且要理解非语言行为。
肢体语言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姿、面部表情和体触等,它同语言行为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
同样,在政治场合中,如果你想要辨别政治人物所说话的真伪,很大程度上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那些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你便可以从他们的肢体语言解读出那些隐藏在他们无声肢体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肢体语言的解读,揭开隐藏在肢体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大国间的交际关系。
一、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关于肢体语言,国外早在1644年就有一个叫约翰·布尔沃的做过一些研究。
他出版的《手势研究:手部的自然语言》,被视为肢体语言研究的开创性着作。
1790年,朱利叶斯·法斯特《体态语言》的问世,使得人们注意到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并从此打开了人们研究肢体语言的大门。
查尔斯·达尔文于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是20世纪以前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虽然这是一部以讲述理论为主的作品,适于学者阅读,并不适合大众阅读,但是,这本书却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关于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的现代研究,达尔文的许多观点和观察结果最终也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的证实。
从那时起直至现在,研究者们已经收集并记录下了将近一百万条非语言信息及线索。
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中,7%来自于语言(仅指文字),38%来自于声音(其中包括语音、音调以及其他声音),剩下的55%则全部来自于无声的肢体语言。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识谎专家艾克曼、福瑞森和瑟瑞森以生活在五种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面部表情和动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类的七种基本情感反应,表现在表情上的时候是完全一致的。
而现今对于肢体语言的研究也没停止,更多的是把肢体语言应用于实际生活。
如享誉全球的身体语言大师乔·纳瓦罗就编写了《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
他在美国FBI工作了25年,他多次通过身体语言侦破大案要案,是名副其实的侦探大师,其成果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
20XX年出版的《身体语言密码》是享誉全球的英国人际关系大师亚伦·皮斯潜心30年研究的权威力作。
编者尽量将生活中常见的、重要的肢体语言展现给读者,希望能带读者走进人类潜意识深处,解析人类最神秘的身体信号,解码无声世界最复杂的信息。
(二)国内研究中国对肢体语言的分析和理解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详细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历史典故。
据说孔子作《春秋》时遇到了一些难题,遂率弟子到楼观向老子求教。
老子未讲任何语言,但孔子却从其简单的动作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从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遥远的古代,先哲圣贤们就已经运用肢体动作来传递思想和情感,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同时,也早就懂得了如何准确理解他人肢体动作所传递的意义了。
现今国内对于肢体语言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中的应用。
钱蓓斐认为,课堂中教师语言教学很重要,但肢体语言也不能忽视。
教师正确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不仅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能增强课堂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尤其是跨文化的交际。
石弘婕认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相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当中会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当中,如果肢体语言运用不得体,就可能产生误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肢体语言,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肢体语言(一)肢体语言的含义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周增文,20XX)。
可见,肢体语言是多么的不容忽视。
肢体语言学家安顿(Anton)在他的《魔力肢体语言》中给肢体语言这样下定义:“肢体语言是一种非言语交流沟通方式,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通过肢体语言与别人进行互动的。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
”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肢体语言在大多数时候比真正的语言更能使我们了解别人,包括别人的性格、情绪、思想等,很多时候,这些东西是我们在别人的语言里无法体察到的。
虽然是无声的交流,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肢体语言的功能肢体语言的重要性是由其自身的功能所确定的。
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热烈握手。
”(胡文仲,1999)对于肢体语言的功能,不同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美国学者洛雷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在《非言语交流》一书中指出:非言语交流“至少包含言语交流可能具有的三种功能---补充言语信息、替代言语信息、强调言语信息”.而李克祥在《中日非语言研究》中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概括为以下三种:1)代替语言的功能;2)辅助语言的功能;3)表露情感的功能。
通过学者们对肢体语言功能的总结,就不难发现肢体语言对人与人之间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肢体语言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在推销、谈判、服务客户时,不论是微笑的点头,微微上扬的眉毛,还是轻咬嘴唇,抑或是昂首阔步走在众人面前,在不知不觉之间,隐秘的肢体语言都在帮我们收集有用的信息,让我们能准确地判断出对象的真实意图。
所以无论你是政治家、谈判专家抑或是营销高手,在不经意间胜负之局已定。
肢体语言对政治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曾在牛津大学工作的心理学家彼得·科利特教授在东吉利大学的科学研讨会中,具体解释了肢体语言对政治家的这一重要意义。
他说,权力、权威和坚韧是政治家极力想要表现的特质,但同时,他们又希望自己强势的形象不至于让人反感,甚至还希望自己能传递出友好、亲切和真诚的信息。
如今的政治家们都十分清楚,政治与公共形象和行为举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
现在,绝大多数有头有脸的政治家都有自己的肢体语言私人顾问,从而帮助他们借助肢体语言使自己看起来显得真诚、正直、富有同情心,尤其是在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更是不可或缺。
他们希望能够巧妙地运用手势、行为和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来掩饰那些负面的蛛丝马迹。
本文从政治的角度,通过对那些政治家们一系列的肢体动作进行分析和观察,较为真实、可靠地解码政治家们的肢体语言,从而使隐藏在他们肢体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被成功揭开,也更深刻地理解大国间的关系。
四、肢体语言在国际政治交际上的应用全球着名作家阿伦·皮斯认为:“肢体语言是一种比说话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已经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话语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肢体语言则通常被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思想的沟通和谈判。
在某些情况下肢体语言甚至可以取代话语的位置,发挥传递信息的功效。
有些人由于身份特殊,他们的一言一行就随之全都暴露在公众的眼前,譬如说皇室成员、政治家、电视名人以及电影明星等等,他们都希望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公众。
而他们内心的情绪,或是心理,他们则希望能够藏得越深越好,不被任何人发现。
所以,在公众面前他们往往以经过“乔装改扮”后的姿势来掩饰内心的想法,从而在面对观众时能够表现得自信、冷静、有控制力。
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浅析政治人物肢体语言下的大国关系。
(一)亦敌亦友的美俄关系随着被西方称为“鹰派”的普京再次上台,俄美关系可能就像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詹姆斯·尼克西说的“将不平坦”.美俄因“棱镜”监控项目揭秘人斯诺登临时避难许可引起美俄关系紧张,现在又遇上美俄双方在对叙利亚问题上的对决较量。
因此,国际社会近来都在关注今后美俄关系究竟会走向何方。
这些消息我们通过新闻可以得知,但是有一段视频,我们却也可以看出美俄关系。
在20XX年召开的G8峰会上,普京与奥巴马有个单独会面。
当时他们就叙利亚问题进行磋商,普京知道俄罗斯上上下下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可是普京的举动却是出乎大家的意料。
与以往在公众面前神采飞扬的样子不同,在会话时,只要提到叙利亚问题,他就很不自然:经常搓手,低头看脚,频繁小动作,很少与人眼神交流。
他的这种“异常”表现,值得我们思考。
据研究人员发现,搓手、低头看脚、频繁小动作、很少与人眼神交流这些小动作意味着否定,审慎或是具有攻击性的态度。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低头的时候往往会形成批判的意见。
所以,通过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普京在叙利亚的问题上其实并不想多谈,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分歧。
尽管矛盾“阴燃”,但普京强调愿大幅推进与美国关系,前提是美国必须遵守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
毕竟,经济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和实力相对衰弱的美国,更需要的是合作而非对抗。
就这样,通过对这种无声肢体语言的解读,一场无声较量清晰地展现。
(二)安倍和朴槿惠“握手难”---“冰冻”的日韩关系参拜靖国神社、历史认识问题、领土问题等等掺杂而来,考验日韩关系的敏感度、脆弱度和容忍度。
朴槿惠和安倍晋三上任以来的一年里,两位领导人一直没有会晤。
在韩国看来,日本对自己的战时行为悔意不足,而东京指责首尔采取死硬立场。
通过新闻可以知道,由“岛”引起的冲突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外交协商、解决”层面。
外交纠纷与本国政治因素纠缠错杂,外交问题也升格为政治问题,事件本身和决策、责任机制大为复杂化,以至于有评论认为,如今日、韩两国正面对自1965年建交后的最严峻局面。
通过一段视频画面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日韩两国的紧张关系。
20XX年10月10日,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参加东盟10+3(韩中日)领导人会议的各国领导人在会议开始前合影留念。
韩国总统朴槿惠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握手这一幕被细心的摄影师捕捉到,画面变得意味深长。
画面上朴槿惠始终未能和安倍首相“同时握手”.而安倍首相在离开日本之前,曾经向记者团表示,要在此次APEC峰会上寻找机会与中国和韩国领导人交换意见,努力改变双边关系。
握手这种肢体语言早在原始时期就存在了。
握手礼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在战争和狩猎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作为防御武器。
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摸摸手心,表示自己手中没有藏着什么武器,以证实自己的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