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降尘研究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14
大气工程中的灰尘去除技术研究近年来,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灰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灰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空气质量,也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改善大气环境,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和开发灰尘去除技术。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气工程中的灰尘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灰尘的来源和危害。
灰尘通常来自于工业和交通污染、建筑工地以及自然环境中的沙尘等。
它们通过空气传播并随着气流分布到不同的地区。
灰尘的主要成分是细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后会形成灰尘。
灰尘对人体健康有害。
细小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并沉积在肺部,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灰尘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也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开发高效的灰尘去除技术对于净化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灰尘去除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种。
物理方法包括重力沉降、过滤和电除尘等。
重力沉降是以重力作用使颗粒物沉降于地面,适用于大颗粒物。
过滤则依靠材料的孔隙结构将颗粒物截留。
电除尘利用静电力将带电的颗粒物收集起来。
这些物理方法简单易行,但适用范围较窄,对于细小颗粒物的去除效果较差。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吸附和氧化还原等。
吸附利用材料表面的化学反应将颗粒物吸附在材料上。
氧化还原则是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这些化学方法能够高效去除特定污染物,但对于复杂的灰尘成分可能无能为力。
生物方法是相对新兴的灰尘去除技术,它利用生物体的特性去除灰尘。
其中,植物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方法之一。
植物通过其叶片的表面积增大,吸附灰尘,并通过根系将灰尘输送到地下。
这种方法既可以去除灰尘,又能改善城市绿地覆盖率,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此外,微生物技术也被用于灰尘去除,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从而减少其危害。
除了探索不同的灰尘去除技术,科学家们也在研究与之配套的设备和系统。
例如,开发高效的过滤器、电除尘装置和植物种植系统等。
关于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的调研报告
十
大气污染是当前全球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是中国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大气治理状况,本文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撰写了该调研报告。
一、大气治理现状
当前,大气治理采取了一系列综合的措施。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保护法》等。
在产业层面,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等也是当前的重点工作。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的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工业生产等也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来源。
二、大气治理问题
虽然目前政策和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现大气治理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地方政府对于大气治理的力度和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次,企业的环保责任感和环保监管力度亟待提升。
此外,大量的城市建设和加强工业发展为大气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推进措施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大气治理。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环保部门、企业等相关单位的监管,加
大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并制定更加具体细化的治理方案。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环保责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实行减排贡献。
四、结论
大气治理需要长期坚持,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当前,我们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制定更加具体有效的治理方案,将大气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共建美丽中国。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现状与挑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研发和改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现状,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
一、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现状(一)废气治理技术1、燃烧控制技术燃烧控制技术是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减少污染物的生成。
例如,采用先进的燃烧器设计、合理的空气燃料比控制以及燃烧温度和时间的调控,可以降低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的排放。
2、尾气净化技术对于已经产生的废气,尾气净化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尾气净化技术包括催化转化器、颗粒物捕集器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等。
催化转化器可以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 NOx 转化为无害物质;颗粒物捕集器能够有效捕获 PM;SCR 系统则用于降低 NOx 的排放。
(二)颗粒物控制技术1、静电除尘技术静电除尘是利用高压电场使颗粒物带电,然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其捕获。
这种技术具有除尘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电力、冶金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2、布袋除尘技术布袋除尘通过纤维滤袋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具有除尘效率高、运行稳定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对微细颗粒物的去除。
(三)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1、吸附技术吸附技术利用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剂吸附 VOCs,然后通过脱附过程实现回收或处理。
2、燃烧技术燃烧技术包括直接燃烧、热力燃烧和催化燃烧等,将 VOCs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 VOCs 分解为无害物质,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1、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CCS 技术将工业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并封存到地下地质结构中,以减少其向大气中的排放。
2、能源转型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动能源结构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调研大气治理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气治理情况,我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调研,并就此汇报如下:一、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通过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各地区大气质量整体有所改善,部分城市已经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其次,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地区大气质量改善步伐较慢,尤其是重点城市和工业区域。
其次,部分企业仍存在违规排放、超标排放等问题,导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难以取得更大突破。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存在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了治理效果。
三、未来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重点地区和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其次,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四、结语。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更大进展,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以上就是我对大气治理情况的调研汇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气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各国政府也在加强环保工作的同时,不断推动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下文将从多个方面探析目前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的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状况1、传统污染治理技术在目前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中,传统污染治理技术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这一技术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如下三种:(1)烟气净化技术:烟气净化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反应的方式,吸收或转换污染物质。
常见的烟气净化设备包括喷淋塔、旋风增效器、静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湿式脱硫装置等。
(2)废气回收利用技术:废气回收利用技术是一种将废气中的有用组分进行采集、分离和利用的过程。
其中最常见的技术是溶剂回收和膜分离。
(3)源头管控技术:就是在污染物排放源头进行控制的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调整原材料、改进工艺、提高设备清洁度、防止泄漏等措施,实现对源头污染的管控。
2、先进污染治理技术除了传统污染治理技术之外,目前一些新兴的先进污染治理技术正在悄然兴起,例如:(1)膜分离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对混合气体或液体进行分摊或过滤。
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高浓度废气回收、VOCs治理等。
(2)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技术,其原理是将燃料和氧气在电池内产生电子,在负载上产生功率。
其废气主要由水蒸气和少量的氢气组成,对大气环境无污染。
(3)光催化技术: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光催化剂吊装催化反应,使光催化剂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后,在阳光的照射下与水和氧气形成自由基,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二、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深度净化未来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是实现深度净化。
目前传统的治理技术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满足人民对清洁环境的需求。
深度净化的关键是净化效率和节能性的兼顾。
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在未来将注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深度净化,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
调研大气治理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气治理的情况,本文对相关调研情况进行了汇报。
首先,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大气污
染治理政策,加大了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推动了高排放行业的淘汰整治,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此外,大气监测和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监测和管控更加精准,有效降低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气污染治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各地区
之间的差异性。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重点城市和工业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依然繁重。
其次是一些企业和单位的治理意识还不够强。
在一些地方,一些企业和单位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再者,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使得这项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加大对重点地区和行业
的治理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治理任务的完成。
其次,要加强对企业和单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严格执法,严肃追责。
最后,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
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蓝天更加清澈,让空气更加清新。
大气治理服务调研报告
根据对大气治理服务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报告:
一、研究目的
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政府及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大气治理措施,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大气治理服务的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相关服务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并发放给政府、企事业单位、环保机构等相关人员,收集其对大气治理服务的需求和意见。
2.现场访谈: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大气治理服务的实际运行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
1.资源投入不足:大气治理需要大量经费和人力物力投入,但部分地区资金短缺,无法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2.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大气治理服务方面,有些地区的服务质量、技术水平较高,但部分地区还存在服务粗放、低效等问题。
3.信息传递不畅:大气治理服务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的共同努力,但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很多人对大气治理服务不了解或关注不足。
四、调研建议
1.增加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大气治理服务的资金投入,提供充
足的经费支持,确保服务能够全面开展。
2.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完善治理设施和设备,提升大气治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加强信息传递: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信息交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大气治理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调研结论
大气治理服务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整体来讲,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政府应加大对大气治理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并加强与相关机构和居民的信息沟通,实现全民参与、共同治理大气污染的目标。
大气污染治理形势及其存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摘要】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严峻,给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入手,详细分析了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环保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发展更先进的技术手段等。
结合了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了未来的环境治理方向。
最后总结提出建议,强调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与问题,并为未来的环保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形势,存在问题,应对措施,环保政策法规,技术手段,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展望未来,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存在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质超出一定浓度,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大气污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严峻,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工业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尾气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成为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也导致了大气污染的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环保政策的力度,加强对工业企业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
市民也应该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中来。
只有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环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形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全面分析大气污染现状和相关政策法规,揭示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和不足,提出可行的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保障。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降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大气降尘对环境质量、人体健康以及地表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大气降尘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气降尘研究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首先,大气降尘的来源和成分分析取得了重要突破。
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大气降尘样品以及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对大气降尘的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大气降尘主要来自于自然源和人为活动排放,其中包括尘土颗粒、污染物气溶胶等。
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大气降尘的形成机制以及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大气降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主要关注大气沉降物对土壤质量、水体负荷以及植被生长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大气降尘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此外,大气降尘中的养分也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并对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发现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气降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大气降尘中存在的微粒物质和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大气降尘中的细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最具危害性的颗粒物,其对人体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大气降尘中的细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控制大气降尘对于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未来的展望,大气降尘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大气降尘的形成机制和传输过程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模型研究来揭示其内在规律。
其次,大气降尘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特别是在生态系统方面,需要关注不同生境下大气降尘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大气降尘与其它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气降尘研究现状1.2大气降尘简介大气降尘(Dust fall)是指在空气环境条件下,依靠重力自然降落于地面的空气颗粒物,这些颗粒物源于多种途径,并且具有形态学、化学、物理学和热力学等多方面的特性,粒径多在10μm以上。
但在静止的空气中10μm以下的尘粒也能沉降,此外,当空气湿度较大或者发生降水时,气溶胶通过冲刷作用也可以降落于地表形成降尘。
所以广义上的大气降尘也包括部分大气气溶胶。
大气降尘是地球表层地气系统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降尘过程有重要的环境指征意义。
大气降尘计量单位为一定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地表降尘量,表示为或[1]。
大气降尘是地球表层地-气系统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空气动力学角度上讲,由于大气降尘极易沉降,所携带的污染物易造成近源污染;但在风力较强劲的时候,大气降尘也能在大气中长距离建议而造成远源污染。
由于大气降尘不仅危害人类健康[2],还改变大气辐射平衡[3],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好土壤性质等[4],因此引起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5]。
1.3大气降尘的理化特征大气降尘监测是进行降尘沉积物特性研究的首要工作。
采集降尘样品后, 常规分析容一般包括沉积速率、粒度分布、矿物成分和元素组[5]等。
大气降尘的理化特性取决于下列3个基本因素[5]。
(1)源区物质的性质;(2)侵蚀时风的速度和湍流速度决定了风可以启动和带走哪种颗粒;(3)粉尘被输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按粒度大小、形状和密度,在搬运过程中粉尘将被分选, 因此, 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矿物和化学分异作用也随着增强。
通过对大气降尘理化特性的分析, 可以推断其物质源区、传输机制及环境效应等。
1.3.1 大气降尘的粒度特征降尘颗粒物的粒度构与大气搬运时的动力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说来,距沙尘源区越远的下风方向, 大气中悬浮粉尘的平均粒径一般就越小, 地方性的粉尘比一般长距离搬运的粉尘颗粒要粗得多, 另外,地方性粉尘的粒度分布也强烈强烈受着源区物质粒度的控制, 人为源产生的颗粒物比自然源产生的颗粒物要细[ 24,25] 。
在源区附近, 由于粉尘颗粒的搬运表现为悬浮、跳跃和变性跳跃相结合的方式, 因此降尘粒度明显显示分布围较宽的特点。
肖洪浪[22]报道的沙坡头降尘的中值粒径为85um,上限为250um,在远离沙尘源区的北京,东生[3]报道的降尘中值粒径为20. 1Lm,上限在150Lm 左右。
在大陆上采集的粉尘常常含有地方性物质和远距离搬运物质的混合物, 有时导致粒径分布呈明显的双峰态。
许多研究表明,现代大气降尘的粒度分布特征与黄土的非常相似,证明了现代降尘是地质时代风尘活动的继续, 现代风积作用仍在进行,但二者的粒度参数存在差异, 可能与黄土化过程有关[ 26, 27] 。
从不同的天气情况来看, 一般说来,由于沙尘天气发生时风速较大, 可以搬运更粗的颗粒物, 因此与非沙尘天气降尘相比,沙尘天气降尘的平均粒径要偏粗, 分选更差,这也是它在搬运过程中不稳定的大气动力环境的反映。
王赞红[27]报道的北京市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降尘的中值粒径分别为25.21um 和15.84Lm,分选系数分别为1.68和1.46。
玉霖[28]报道的市两种天气降尘的中值粒径分别为30. 25Lm和23.66Lm,分选系数分别为1.29和1.26。
1.3.2大气降尘的化学特征自然源和人为源产生的粉尘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和磁化率均有明显差异, 来自不同自然源的粉尘的化学特性也有较大区别。
来自于地壳源的粉尘,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云母、绿泥石、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等,然而, 任何一种粉尘的精确组取决于源区物质的性质。
粗粒粉尘一般富含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而远距离运移的粉尘典型地富含云母和粘土[ 5]。
粉尘颗粒物的矿物组成也可以反映大气污染状况,比如, 溶解在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很容易与方解石等固体颗粒物发生反应生成如石膏之类的硫酸盐粒子[29 32] ,另外, 燃烧产物中会含有大量成分为的球粒,而地壳岩石中没有含有该成分的矿物[26]。
降尘颗粒物的元素组是分析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大量研究应用富集因子(EF)来表示大气中元素的分布、传输、富集和判断元素的来源等[25,33] , 当降尘中某一元素的富集因子显著大于1时,表明该元素在降尘中被富集, 可能人为源对其影响较大,当富集因子接近1时,表明该元素主要来源于地壳源。
而地壳源产生的颗粒物中, 元素A l 、Fe、K、Ti具有几乎相同的浓度粒度分布, 在粉尘的大气搬运过程中,即使某种大气清除过程对某一粒级有选择的清除程度较大,但在各个粒级以及全样上, Fe/Al、K/Al、Ti/Al的比值应基本保持不变, 因此利用这些元素的比值,可以追踪粉尘的源区[34, 35]。
大气降尘的来源也可以通过降尘颗粒物的其他性质来判断,比如人为源产生的粉尘由于含有燃烧物质因此比地壳源粉尘颜色偏暗[ 18, 25, 27] 。
另外,人为源产生的颗粒物的磨圆度一般好于地壳源产生的颗粒物, 而同样来源于地壳源,经长距离搬运的颗粒物由于相互碰撞摩擦,其磨圆度一般好与方性颗粒物[25]。
1.4 大气粉尘的形成、传输、沉降机制1.4.1 大气粉尘形成机制降尘是大气中粉尘的沉积物,大气中粉尘颗粒物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类。
在自然源和人为源中都有一次和二次颗粒物的来源。
自然源中一次颗粒物的来源主要有: 土壤颗粒物和地球表面的沉积物、火山喷发形的火山粉尘、由各种火灾产生的烟尘颗粒、海洋中波浪破碎和气泡爆炸产生的大气气溶胶、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分解形的宇宙粉尘、生物界的花粉、孢子等。
二次颗粒物的来源主要有:森林中放出的碳氢化合物经光化反应后产生的微小颗粒, 自然界硫、氮、碳循环中的转化物等, 人为源主要包括工业过程如矿山和露天采石场等产生的工业粉尘[5, 11] 。
据有关资料统计[ 12], 全球自然源的发生量中一次颗粒物为1207×10 t/a, 二次颗粒物为1105×10 t/a。
关于自然源和人为源的产生量, 各种资料的统计结果都有所不同。
德山等[ 13]认为, 人为活动产生的量约占9%-11%, 随着工业的发展, 人为源的量还会增加。
在自然源中, 土壤颗粒物和地表沉积物的粉尘产生量是很大的,目前尚无这方面的准确报道,H idy和Brock 估计大气中这种来源的粉尘年总产量可达61-366×10 t/a[14]。
1.4.2大气粉尘的传输机制一个颗粒一旦被逐出地表,则可借助蠕动、跃移或悬浮而移动,而颗粒被移动的距离和方式取决于它的物理特性(质量、形状)和风的速度与紊流结构。
据拜格诺的风洞实验结果, 粒径大于300um 的颗粒只能在地面跃移或蠕动而不能在大气中悬浮, 粒径70-300um 的颗粒也很少被悬浮搬运, 粒径小于5um的粘粒在没有粗颗粒掺杂下不能层中并被搬运到几千km 以外[ 15, 16];肯尼斯.派伊[ 5] 认为,在地球的大气中以悬浮方式传输的粉尘颗粒几乎都小于100Lm,大于20Lm的颗粒在涡流因伴随强风而减弱时会很快沉降回地面, 能作长距离搬运的物质都是小于10Lm的颗粒,而且绝大部分是小于2Lm的颗粒。
吴正[]17]认为悬移和跃移颗粒的粒径分界值为50Lm。
图1为一次中等风暴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典型搬运方式。
在这次中等风暴中,粒径< 20Lm 的颗粒物才可以在大气中作长期悬浮,20-70Lm 的颗粒物可以作短时悬浮,70 -100Lm的颗粒物只能作变性跃移, 变性跃移是介于纯跃移和纯悬浮之间, 颗粒通过气流移动具有随机轨迹的搬运方式,其运动轨迹受颗粒的惯性和沉降速度的共同影响。
研究表明,大气降尘沉积物主要是以短时悬浮和变性跃移方式搬运的颗粒物[5]。
1.4.3大气粉尘的沉降机制颗粒物的沉降机制随输移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一般说来,大气中粉尘的沉降主要以四种机制发生[ 5]。
(1)风力作用于颗粒向上运动的垂直速度小于其沉降速度。
在大气边界层的风由于紊流而具有水平和垂直分量,垂直分量大小取决于风速大小,颗粒沉降速度取决于其质量和形状, 由于气象或地形因子导致风速局部性或区域性降低时,沉积就会发生; (2)颗粒与粗糙的、湿性的或带电荷的地表面碰撞而被俘获。
任何一种湿性表面都能永久性的捕获那些与之接触的粉尘;(3)颗粒在聚合作用发生时形集合体,从而沉降回到地面。
细颗粒由于布朗运动、层流剪切、紊流运动或通过双极性静电荷出现而发生碰撞和聚合达到第一种沉降方式的条件后而被沉积; (4)由降水把颗粒从大气悬浮态中淋洗下来。
以上四种粉尘沉降机制中,前两种主要为跃移或短时悬浮颗粒物(约> 20Lm)的沉降方式, 后两种主要为长期悬浮颗粒物(约< 20Lm)的沉降方式,其中第四种为细颗粒沉积的最重要机制。
1.5 大气降尘的时空分布大气降尘是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天气现象的反映[55], 因此其时空分布与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
在大的时间尺度上, 降尘频率随气候的变化与环境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现代粉尘堆积的实例和历史时期"雨土"的事实表明, 降尘频繁期对应于气候干冷期, 低发期对应于暖湿期[ 7, 10] 。
根据黄土堆积速率估计,地质历史时期的大风降尘天气可能比现在频繁[15], 也有学者对此观点存在异议[56]。
在短时间尺度上,从年际变化来看, 沙尘天气频率主要受风能环境的影响[50], 近50年,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沙尘天气呈减少区域,但在部分沙漠化地区则有所增加, 可能于沙漠化的发展有关[ 39]; 由于沙尘传输方向受控于风向, 因此沙尘天气的年变化也与主风向变化有关, 降尘季节分布一般以春季最高, 夏季次之,秋季和冬季相对较低[28, 57-49] 。
目前对大气降尘尚缺乏网络化监测,历史时期的"雨土"事实表明,我国降尘围西起新疆、东至海滨、北至蒙、南迤长江以南,华南也有零星分布[7],并且可以认为越靠近沙尘源区, 降尘量也越大[26, 60]。
即使在同一景观, 由于受微地貌特征的影响, 降尘的差异也较明显[61]。
在不同高度上, 降尘一般随高度的增高呈减少趋势, 对和田降尘的研究表明93. 14%的降尘集中在70cm 和180cm的高度[59]。
1.6 大气降尘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大气降尘颗粒中的不同成分可以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同影响, 并被认为是地表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重要输入来源[1]。
据分析,沙尘暴降尘中至少有38种化学元素, 它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策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水质、农业生产等造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