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大气降尘与PM10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64.13 KB
- 文档页数:7
防风抑尘网研究一、综述矿山开采、港口作业、电厂煤场、水泥、钢铁等原料堆场的散状物料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防风网是一种有效的防风抑尘技术,气流在防风网多孔屏障的疏透下,速度得到了极大衰减,在其背面形成一个低速遮蔽区,有效降低原料表面的风速,达到防风网外侧强风,内侧弱风,外侧小风,内侧无风的效果,从而减少料场扬尘。
防风网主要由具有一定开孔率的金属网板或者由编制、粘接、挤压成型的非金属网片、支撑钢结构、地下混凝土基础和相应的辅助喷水装置以及自控仪表系统组成。
防风网的材质主要有镀铝锌板、玻璃钢、高密度聚乙烯和尼龙。
目前各种防风抑尘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各种防风抑尘技术在工程应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改善和进步。
1.起尘机理堆场起尘的原因分为两类:一是堆场表面的静态起尘;二是在堆场取料、运输过程中的动态起尘。
静态起尘是由风的湍流引起,主要与料的粒度、含水率、环境风速密切相关;动态起尘主要是指装卸作业时的起尘,属正常运行状况,主要与料的粒度、含水率、环境风速和落差有关。
根据微观粒子运动理论,在风力的作用下,当平均风速约等于某一临界值时,个别突出的尘粒受到湍流流速和压力脉动的影响开始震动和前后摆动,但并不离开原来的位置,堆场中的尘粒只有达到一定风速才会起尘,这种临界风速为起动风速。
起动风速可按以下公式计算:V0=a×d0.334×W1.114式中:V0为起尘风速,m/s;a为起尘系数;W为料堆表面含水率,%;d为粉尘粒径,mm。
料堆起尘量与风速之间的关系:Q=a(V-V0)n式中Q为料堆起尘量,V为风速,V0为起尘风速,a为与粉尘粒度分布有关的系数,n为指数(n>1.2),对不同地区环境来说2.7<n<6.23。
从上式可以看出料堆起尘量Q与风速差V-V0的高次方成正比因此降低料堆场的实际风速是减少起尘量的最有效方法。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历年真题一、填空题1微波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生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加热作用的吉果。
(00, —,2)2、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阳光、风、湿度和温度。
______ (02, —,4)3、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可概括为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菊茶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农业_ 活动排放等四个方面。
(九八,二,3)二、名词解释1、酸沉降(99, 一,3)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千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2、垂直绝热降温律(99,一,5)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是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所造成温度下降数值。
3、辐射逆温(99, 一, 7)(07, —,6)在晴空无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的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
4、大气逆温(00,二,1)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
5、空气二次污染物(02,二,3)二次污染物(九八,一,1)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气溶胶(04, —,5)(08, —,4)(11, 一, 4)气体介质和悬浮在其中的分散粒子所组成的系统。
7、光化学烟雾(01, —,5)(05, 一, 2)(09, 一, 8)(12, 一, 2)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映无聊的混合物。
8、城市热岛效应(08, —,2)热岛效应(99, 一, 8)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9、TSP(九八,一,2)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 1.1 ―― 1.7m3/min )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总悬浮颗粒。
城市绿地滞尘机理及其效应研究进展余海龙;黄菊莹【摘要】大气颗粒物污染已成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城市绿地的滞尘作用是城市绿地重要的生态功能之一.综述了城市大气颗粒物理化性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城市绿地的滞尘机理、效应.从粒径大小、来源、成分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大气颗粒物的理化性质;从毒理学、流行病学角度探讨了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城市绿地主要通过滞留、附着和粘附3种方式进行滞尘.城市绿地滞尘能力与滞尘时间、气象因素、植物种、植物群落结构等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最后又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热点.%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serious urb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dust retention effects of urban green l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s. In this paper,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 of urban airborn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health of human being, and the dust retention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the urban green areas were reviewed.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 of urban airborn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 were explicated from diameter, sources and composition.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xicology and epidemiology, health effect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particulate matter to human being, animals and plants were summarized. The dust retention mechanisms mainly include detention, attachment and adhesion. The dust retention s capacity of urban green area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ime of dust retention, meteorological factor, plant species and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y.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hotspots were put forward.【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06【总页数】5页(P238-241,247)【关键词】城市绿地;大气颗粒物;滞尘机理;效应【作者】余海龙;黄菊莹【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大学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31.2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气颗粒物污染已成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1]。
环境空气中PM2.5来源解析综述大气颗粒物是近年来影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粒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
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发现人体健康的损害和发病率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密切相关。
近年来,大量研究也表明PM2.5因其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所以它更容易富集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酸性氧化物、有毒重金属、细菌和病毒。
当被人吸入到体内时,就可以产生并导致人体呼吸、内分泌、心血管、神经及免疫等各系统疾病的发生。
此外,PM2.5还会对大气能见度的降低有重要影响,它是雾或阴霾的主要构成,可以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这不仅影响城市大气的光学性质,而且影响热平衡,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
PM2.5可以长时间的在大气中停留,有时可以达到几天以上,这就导致PM2.5具备长距离传输的能力,从而可以对远方的城市或地区造成影响。
随着人们对PM2.5危害认识的逐渐深入,世界各国对PM2.5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美国于1997年提出PM2.5的质量标准,中国在2012年颁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其中新增加了PM2.5的浓度限值,并开始加大对PM2.5的污染状况及其控制的研究。
本文系统的从源解析技术、成分的提取、细颗粒物的采样以及成分检测等方面简述其在国内外的进展。
现阶段,源解析的方法有扩散模型和受体模型,但是因为扩散模型需知道污染源个数和方位,颗粒物扩散过程中详细气象资料,以及颗粒物在大气中生成、消除和输送等重要特征参数,这些资料和参数的难以获取,因此现在多用受体模型。
而在说到受体模型之前又不得不提到标识元素,所谓标识元素是指那些能够表征排放源特征并且在大气的迁移过程中变化不大的元素。
它是某源类区别于其他源类的重要标志,对排放源的确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源分类的不同,标识元素的选取也不尽相同。
以土壤为主的地质尘一般选取Si、Ca和OC作为标识元素;HO 在香港地区的成分谱研究中将Si、Al、K、Ca、Ti、和Fe 作为土壤和铺过路面的道路尘的标示元素。
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重点: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指数。
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学要求:掌握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发生和发展过程,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空气污染指数;了解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现状。
教学内容:人是完全靠空气生存的,成年人平均每天约需1Kg粮食和2Kg水,但对空气的需求就大得多,每天约13。
6Kg(合10m3)。
若三者都断绝供应,引起死亡的首先是空气,要是空气中混进有毒害的物质,则毒物随空气不断地被吸入肺部,通过血液遍布全身,对人体健康直接产生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土壤和水的污染,它不仅时间长且范围广 (较多是地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
地球上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五起是因大气污染造成的。
当然,空气污染的原因不只是人类的活动,还有像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一类的天然事件.不过后者通常在空气污染中起次要作用。
§1.1 大气与大气污染一、大气的结构和组成1、大气圈随地球引力而转的大气层叫大气圈。
大气圈的最外层的界限是很难确切划分的,但大气也不能认为是无限的。
在地球场内受引力而旋转的气层高度可达10¸000Km。
有的学者就以10¸000Km作为大气圈的最外层。
一般情况下认为,从地球表面到1¸000~1¸400Km的气层作为大气圈的厚度,超出1¸400Km以外气体非常稀薄,就是宇宙空间了。
大气圈中的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空气最稠密。
在近地层的大气层里,气体的密度随高度的上升而迅速的变稀.但是在400~1¸400Km大气层里空气是渐渐变稀薄的。
大气圈的总质量约为6000万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大气的构造: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划分大气圈层的结构如下图:从地球表面向上,大约到90Km高度,大气的主要成分氧和氮的组成比例几乎无什么变化,具有这样特性的大气层叫均质大气层(简称均质层)。
环境学导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概述一、大气的成分1、N2、O2等气体2、水滴(如云滴、雾滴)3、冰晶和固体微粒(如尘埃、花粉)(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二、大气的分层1对流层,(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湍流运动、风、温度的垂直分布)2平流层,(主要成分;臭氧范围;对流层顶50-55km主要特点;○1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有利于飞机飞行。
○3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中间层 4暖层(电离层, ) 5外层(散逸层, )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公里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由于贴近地面,空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
三、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恒定组分:O2、N2和稀有气体。
(二)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指CO2和H2O(g),这些气体组分受不同地区气候、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正常状况下,H2O(g)约占0-4%,CO2约占0.033%。
由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所组成的大气称为洁净大气。
(三)大气的不定组分:大气中的尘埃、硫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是大气中的不定组分,当它们进入大气后,可能造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定义起源于对有害影响的观察,即若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类型:大气污染按影响范围可分为:1)局部地区大气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指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A按发生类型分:(一)工业污染源:共同的特点是:排放源集中、浓度高、局地污染强度高,是城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二)农业污染源:主要是不当施用农药、化肥、有机粪肥等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挥发扩散,以及施用后期NOX、CH4、挥发性农药成分从土壤中逸散进入大气等形成的污染源。
(三)生活污染源: 是指居民日常烧饭、取暖、沐浴等活动,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烟尘、SO2 、NOX等污染物。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8卷第11期2013年11月V ol.68,No.11Nov.,2013收稿日期:2013-05-28;修订日期:2013-07-26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43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0YJCZH130;11YJA630008)[Foundation:The Forestry Public Welfare Project of China,No.201304301;The ResearchProjects of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No.10YJCZH130;No.11YJA630008)]作者简介:李名升(1981-),男,山东安丘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
E-mail:lims@1504-1512页近10年中国大气PM 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李名升,张建辉,张殷俊,周磊,李茜,陈远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12)摘要:为分析近10年来中国PM 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 方法对2002-2012年PM 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 10)年均值由0.130mg ·m -3下降至0.076mg ·m -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ρ(PM 10)日均值超标天数比例由24.7%下降至7.0%。
②12月份PM 10污染最重,其次为1月和11月;8月份污染最轻,其次为7月和9月。
③PM 10的重污染区域明显减小,由集中连片分布变为零星点状分布。
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湖北一直是PM 10污染相对严重地区。
④北方地区PM 10污染重于南方地区,两者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北方采暖期(1-4月及1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