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43 MB
- 文档页数:101
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供应心脏血液的主干道,当冠状动脉内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时,就可能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不断进展的疾病和症状,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心肌梗死(AMI)和心脏猝死,这组症状被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症-词语释义右冠状动脉阻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rupture)或糜烂(erosion),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
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各异,其冠状动脉却具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
因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非ST段抬高型ACS中更是如此。
抗栓治疗可分为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血酶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症-分类急性冠脉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又分为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而ST段抬高型主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
两者在病生理上的差异可能在于:非ST段抬高型病生理基础为血栓不完全堵塞动脉或微栓塞,而ST段抬高型则为血栓完全阻塞动脉血管。
虽然两者病生理过程相似,但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有着较大区别。
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与识别诊断头一小时的诊治对于STEMI患者最为重要。
因此需在第一时间提供正确的评估、选择及治疗方法。
造成诊治延迟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从起病到正确识别患者的过程、院外运输过程及院内评估过程。
未能正确识别患者的症状往往是造成治疗延迟的最主要原因。
与ACS相关的典型诊治包括胸部不适感,但症状往往涉及上身其他部位的不适,包括气短、出汗、恶心、头晕。
AMI通常比心绞痛症状更严重,持续时间多长于15分钟。
急性冠脉综合征尽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近一半的死亡是由于缺血性心脏病。
高敏肌钙蛋白(hscTn)检测的广泛应用能够对疑似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 患者进行快速排除。
对于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建议进行为期12个月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其他的二级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包括强化降脂治疗(LDL-C<1.4mmol/L)、神经激素药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诊断和管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科学证据继续快速发展,包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适应,它影响了护理的各个方面。
本研讨会对ACS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管理进行了临床相关概述,并介绍了主要的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尽管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近一半死亡是由于缺血性心脏病。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12%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损失可归因于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的血运重建率和长期死亡率存在显著的全球差异。
在高收入国家(HIC),急性冠脉综合征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比例正在下降,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患者风险状况的长期趋势的下降,其中包括西欧和北美地区吸烟率的下降,另一部分原因与高敏肌钙蛋白(hsTn) 检测在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中的广泛应用有关。
尽管如此,STEMI合并休克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仍然很高,尤其是在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下。
病理生理学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较轻的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临床症状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但没有心肌梗死的生化证据。
1型心肌梗死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疾病,其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NSTEMI和STEMI,并根据第4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UDMI)定义为需要肌钙蛋白(cTn)水平升高和/或下降(如果没有肌钙蛋白检测技术,其他生物标志物也可),并伴有缺血临床证据(即症状、ECG变化、支持性ECG或其他影像学表现,或冠状动脉血栓的证据)。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80年代以来提出的诊断概念,它涵盖了Q波心肌梗死(QMI)、非Q波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
由于NSTEMI和UA有时在临床上难以鉴别,而治疗上并不需要严格区别,故合并为一个概念被提出。
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继而发生了痉孪、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表现在临床上很多病人会进展到明确的心肌梗死,甚至心脏性猝死。
故人们在探索积极的治疗方式来延缓疾病的发展。
据统计,在冠心病治疗机构中,UA/NSTEMI的数量至少与QMI数量一样多。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
即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包括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Q波与非Q波)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
早期危险分层1.低危病人:①以前无心绞痛发作,入院后心绞痛自动消失;②未用过或很少用抗缺血治疗;③心电图正常;④心肌酶正常;⑤小于40岁的年轻病人。
2.中危病人:①新出现并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②静息状态下出现的心绞痛或持续超过20分钟的心绞痛;③心电图无ST段改变;④无心肌酶的改变。
3.高危病人:①静息性、持续超过20分钟的心绞痛;②心梗后出现的心绞痛;③以前应用过积极的抗缺血治疗;④高龄病人;⑤缺血性ST段改变;⑥CK-MB和(或)肌钙蛋白(TnT)升高;⑦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急性期的治疗根据病人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β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及积极的介入治疗。
首先应抗缺血、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1.静息性胸痛正在发作的患者,应进行床旁心电图监测,以发现缺血和心律失常。
急性冠脉综合征一、概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
二、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骨后闷痛,紧缩压榨感或压迫感、烧灼感,可向左上臂、下颌、颈、背、肩部或左前臂尺侧放射,呈间断性或持续性,伴有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窒息感、甚至晕厥,持续>10~20分钟,含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时常提示AMI。
有时可有牙痛、咽痛、上腹隐痛、消化不良、胸部针刺样痛或仅有呼吸困难等不典型症状。
大多数ACS患者无明显的体征。
三、诊断标准心肌梗死则需要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症状、心电图动态改变或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其中任意两项即可诊断。
1.心肌损伤标志物:AMI时会出现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且其增高水平与心肌梗死范围及预后明显相关。
2.心电图(1)STEMI:①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②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 波);③T波倒置。
(2)NSTE-ACS:症状发作时可记录到一过性ST段改变(常表现2个或以上相邻导联ST段下移≥O.1mV),症状缓解后ST段缺血性改变改善,或者发作时倒置T波是“伪正常化”,发作后恢复至原倒置状态更具有诊断意义,并提示有急性心肌缺血或严重冠脉疾病。
四、治疗方案(一)STEMI患者救治:1、镇静止痛:静脉注射吗啡3 mg,必要时5分钟重复1次,总量不超过15 mg;或其他镇静止痛药物,如地西泮、咪达唑仑、曲马多、盐酸哌替啶等。
2、抗栓:无禁忌证,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300 mg、阿托伐他汀钙40mg。
3、β受体阻滞剂:如无禁忌症,均应早期(24小时内)给予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剂量应个体化,使患者在安静时心率维持在50-60次/分。
4、ACEI/ARB:如无禁忌症,均应在初期(24小时内)给予ACEI,如不能耐受,可换用A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