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邓稼先1 学生版
- 格式:docx
- 大小:19.95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1.邓稼先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一近一百本多年的民族进程为情节,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3.学情分析经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有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概括、对语言的品味表述有一定的能力。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让学生详细了解;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体会感情作铺垫。
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梳理邓稼先的品质,归纳情感和态度。
2.分析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上并与奥本海默对比写传记的意义。
评价任务1. “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一走过的道路。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比较阅读,分析原文在塑造邓稼先形象写法上的优点。
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评价标准教师活动目标达成情况反思与评价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梳理邓稼先的品质,归纳文章情感。
活动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于邓稼先品质的词语,概括邓稼先的事例,梳理邓稼先值得敬佩的品质,归纳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导入新课;指导阅读活动2:“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一走过的道路。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邓稼先》文本解读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单元。
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教读课文”。
还包括有“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
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要想准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
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化州市丽岗中学教学导学案(七年级语文科)
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编号:2019YW1001 学生:班教师:
●学习内容:第1课时
●学习目标: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学习重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依纲靠本,自学由我)
邓稼先(1924-1986):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二、小组学习(积极参与,合作共赢)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鲜( )为人知当之无愧( ) 筹( )划古罗布泊( ) 凛( )若霜晨宰( )割
燕( )然勒功热血殷( )红开拓( ) 锋芒毕露( ) 妇孺( )皆知挚( )友
2.解释下列成语。
可歌可泣: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平沙无垠:马革裹尸:
3.初步感知课文,分述各部分大意。
第1部分:第2部分:
第3部分:第4部分:
第5部分:第6部分:
4.通览全文,把握文意,合作完解决以下问题。
①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②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③“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④“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三、展示反馈(信心百倍、展现自我)
四、拓展提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 第5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2.比较阅读屈原的《九歌•国殇》,体会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收获与反思(教师的反思,学生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