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型外固定架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28
23例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23例,结果:经过我院的积极外固定架治疗后,23例患者中显效18例,占78.26%,有效3例,占13.04%,无效2例,占8.70%,总有效率为91.30%。
两例治疗无效患者分别为发生疼痛严重与神经损伤。
结论:经过积极的有效的临床治疗后,骨盆骨折的有效治疗率较高,预后较好,治疗意义重大。
【关键词】骨盆骨折;外固定架治疗;预后【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165-01骨盆骨折为一种严重的外伤,在骨折总数中占1%~3%,多是由高能的外伤所导致的,50%以上骨盆骨折会伴发合并症,致残率可高达50%~60%[1]。
其中最严重的为创伤性失血性的休克以及盆腔脏器的合并伤,若救治不当会有较高的死亡率。
根据现有的研究治疗表明,骨盆骨折中约50%~60%是因汽车车祸造成,约10%~20%是因行人被撞造成,约10%~20%是因摩托车外伤造成,约8%~10%是因高处坠落伤造成,约3%~6%是因严重挤压伤造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23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25至50岁,平均(36.7±9.6)岁,其中分离型6例,压缩型7例,垂直型5例,混合外力型5例。
1.2 治疗方法1.2.1进针部位在进行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时的进针部位为髂嵴、髂前上棘至髋臼上缘(即髂前的下棘区)。
在髂嵴处穿针最为简单,在髂前至下棘区进行固定最为可靠。
1.2.2皮肤切口使用长度为0.5~1.0cm长的置套管对软组织保护的直径2.5mm左右的钻头钻开患者的骨皮质,直接将直径4.0mm的螺纹半针拧入[2]。
髂嵴部位的穿针应该同矢状面成15°角,以此来适应骨盆壁的倾斜度进行穿入。
外固定支架固定在四肢、骨盆创伤骨折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3-03-28T01:55:28.05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3期作者:李亚光史志强[导读] 分析对于四肢、骨盆创伤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李亚光史志强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四肢、骨盆创伤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中,观察组97.14%、对照组85.71%,P<0.05;并发症率观察组为2.86%,对照组为14.29%,P<0.05。
结论:对于四肢、骨盆创伤骨折患者通过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及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四肢骨折;骨盆创伤骨折;外固定支架;价值四肢以及骨盆的创伤骨折发病率较高,是骨科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可引起骨折局部的剧烈疼痛以及肿胀,同时也对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生活质量快速下降。
以往多采用内固定手术来治疗,然而在手术中需借助金属螺钉以及钢板等对骨折断端来进行连接,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同时也形成了二次损伤。
近年来外固定支架技术取得迅速发展,具有操作简便、骨折愈合速度较快等优势,特别是创伤性也比较小[1],以下将分析对于四肢、骨盆创伤骨折患者通过运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实际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基础资料病例抽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4月,地点为我院骨科,诊断结果均为四肢、骨盆创伤骨折,病例数量70例,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为35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8例、17例;年龄22~65岁,均值(40.6±2.5)岁;骨折部位:上肢共计10例,下肢共计19例,以及骨盆共计6例。
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9例、16例;年龄21~67岁,均值(40.7±2.4)岁;骨折部位:上肢共计11例,下肢共计18例,以及骨盆共计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