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复习学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5.25 KB
- 文档页数:5
学习资料汇编专题23 近现代世界科技和文学艺术考点一牛顿与爱因斯坦1.牛顿的成长历程加试——(b)(1)中学时代: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学习成绩优异。
(2)大学时代:开始接触到大量的自然科学著作,除了师从著名学者巴罗教授学习外,还自学笛卡尔等人的数学著作。
提出了二项式定理以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2.牛顿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加试——(b)(1)数学方面: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项式定理以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2)光学方面:①自制折射望远镜,证明了日光即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②在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提出了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这个学说统领西方物理学界两个世纪。
(3)天文学方面:①1668年设计并制作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新阶段。
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成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研究。
(4)力学方面:1687年出版科学巨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确定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形成牛顿力学体系,在以后二百多年间居于物理学的统治地位。
3.牛顿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勤奋的探索精神加试——(c)(1)勤奋的探索精神:牛顿是一个十分专注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位勤奋的探索者。
(2)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实验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后人总结为“归纳—演绎法”。
(3)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后,还要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证明自己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4.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加试——(b)(1)出身:1879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乌尔姆的一个犹太血统家庭。
(2)童年:善于思考,对自然界的现象总爱寻根问底。
(3)中学:被赶出校门,坚持自学。
(4)大学: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主修数学和物理。
迷上了物理学,为以后从事物理学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5.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加试——(b)(1)提出狭义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第十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及文学艺术精要综述考情分析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四大发明1.数学(1)《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2)珠算: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成为算盘。
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2.天文(1)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古代中国创制了浑仪、简仪等许多先进天文观测仪器。
3.历法(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4.农学和医学(1)四大农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③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JING WEI DIAN BO精微点拨想一想1.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吗?提示:否。
西汉已有造纸术,东汉时期的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2.中国四大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
3.“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有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科技应用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4.天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3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教事业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考纲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情分析】本部分大部分内容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因此,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较少,基本上以选择题为主。
从考查的重点来看,主要集中在科技、教育方面。
从试题设问角度来看,科技主要突出“成就”,特别是“两弹一星”;文学艺术主要考察“双百方针”;对教育考查重点是突出教育的阶段特点,要求考生回答我国教育方针发展的阶段特点。
从综合的角度看,与本专题联系较多的是相应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成就。
从热点的角度看,与本专题主要连接的热点是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嫦娥一号”的发射,航天员出舱和太空站建设可以与两弹一星和神州五号相联系,考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要求回答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因,另外,科教兴国战略也是一个长期考查的热点,注意联系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发展教育的经验教训。
【知识结构】〖难点释疑〗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1)重大成就表(2)原因: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② 党的正确领导,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
③ 邓小平多次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技和生产力紧密结合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④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⑤ 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较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
(3)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①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② 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③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历史学科学案教案考点总结课时训练考前必备名师指导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总结及专题考试B 必清·线索导引iqingxiansuodaoyin线索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基因工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以打破美苏等国的核垄断和巩固国防。
同时在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方面亦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新时期,载人航天、计算机、基因技术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线索2:建国以来文艺事业的曲折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科学与文艺工作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随着“左”倾错误发展,“双百”方针未能贯彻下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左”倾错误,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及“二为”方针,文艺工作迎来又一个春天。
线索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奠基→“文化大革命”破坏教育→“科教兴国”、教育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B 必记·精要盘点ijijingyaopandian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的重要发展历程1.1940~1965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起步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
国务院也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
从此,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走上由国家统一领导的大规模发展的道路。
在中国科技发展起步时期,中国部分领域和科学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而且已初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1966~1976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以来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的科研事业受到重创,但还是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选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
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点1|大国重器——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识记—基础知识梳理]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银河Ⅰ号”研制成功[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
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史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
史料中的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
[提示] 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提示] 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史论归纳]影响现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
(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5)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高三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教案》教学设计【考点清单】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知识是: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知识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知识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导弹,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力量。
3.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4.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二)载人航天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三)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
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东方魔稻”。
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背景(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矛盾。
内容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成就长篇小说繁荣。
电影艺术生机勃勃。
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学术争论热烈。
曲折(1)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革”。
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预习案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时间:1949年底。
(2)内容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1)时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采取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2.影响(1)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1.背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1)“文革”结束后①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②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之初①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②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①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方针。
②初等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③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④高等教育: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20世纪90年代①高等教育:实施“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最新整理高二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
艺术复习学案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复习学案
一、学法指导
1.要注意认识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同时期政治、
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学习这方面内容,应注意紧密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其与
政治、经济史的相互影响。还要注意中国现代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与我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理解这些内容,还应注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进步
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二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国运兴衰,系
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三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仿真的提出及在贯彻“双百”
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中国现代科技成就巨大的原因及其作用
(1)原因:
政治方面:①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
必要的前提;②党的坚强领导,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xxx提出“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
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经济方面: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的发
展需要科技的推动。
国防方面:巩固国防,增强军事力量,保家卫国的需要成为推动力。
科教方面:①广大科技工作者刻苦钻研、努力攻关、无私奉献;②新中国人
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较雄厚的人才储备。
外交方面:我国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积极进行科技文化
交流,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其他:全国各行各业人民的大力支持。
(2)作用:
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提供了战略思想。
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提高新技术以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
来上千亿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期背景侧重点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前(1)美国敌视新中国,想要扼杀新生政权。
(2)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提高国防实力(1)
巩固并未花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后(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3)改革开放日益深化(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