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高速铁路五跨绝缘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433.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九章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普铁四跨、五跨非绝缘和五跨绝缘锚段关节,以及双耳旋转线夹、终端锚固线夹检修作业。
二、作业准备(一)人员:作业车作业8人,车梯作业12人。
(二)工、机具:激光接触网检测仪、钢卷尺、手扳葫芦、软套子、棕绳、滑轮、橡胶锤、吊弦压接工具、定位管吊线压接工具、角度仪、力矩扳手、扭面器、螺丝刀、钢丝钳、安全用具、防护用具、照明用具、通讯工具等(根据具体项目需要携带相应工、机具)。
(三)材料:吊弦线夹、定位线夹、吊钩定位环、垂直定位环、套管单耳、防风拉线、锚支定位卡子、整体吊弦线等、各种螺栓、螺母、止动垫片、销钉、开口销等(根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四)资料:旋转腕臂位置安装曲线图、锚段关节安装图、接触网平面图、终端锚固线夹安装说明书。
三、检修标准(一)腕臂随温度变化顺线路的偏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
(二)五跨关节中间跨为过渡跨,过渡跨两接触线等高处导线高度允许比相邻定位点抬高0-40mm。
(三)转换柱、中心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
(四)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柱处绝缘子串距悬挂点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mm。
承力索、接触线两绝缘子串上下应对齐,允许偏差为±30mm。
(五)绝缘锚段关节两锚段承力索、接触线相互间的空气绝缘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
(六)关节示意图及参数1.隧道外四跨非绝缘锚段关节(1)导线高度在中心柱处,两定位点接触线距轨面等高,导线高度为6450mm。
过度点在两定位之间。
(2)定位器安装角度8-13°。
(3)限位定位器的限位间隙取225mm。
(4)隧道外四跨非锚段关节在直线区段布置图。
(5)隧道外四跨非锚段关节在曲线区段布置图。
(6)其参数(拉出值、高线高度)具体数值见下表(单位:口口)。
2.隧道外五跨非绝缘锚段关节(1)导线高度在中心柱跨中处,两接触线距轨面等高,导线高度为6450mm。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四跨绝缘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修订记录高速铁路四跨绝缘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四跨绝缘锚段关节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周期:12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总科技[2014]172号)2.4《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5设计文件和安装图3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 在接触网并行区段作业时,执行V形天窗作业相关安全措施。
4.2 绝缘锚段关节须在断口处用短封线将断口短接,方能开始检修作业。
4.3 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防止线索滑脱的后备保护措施。
4.4 曲线超高地段,使用车梯配合作业时,车梯要有防倾倒措施;作业车配合作业时,超高大于120mm地段禁止使用平台检修。
5 作业流程图1 四跨绝缘关节检修流程图6 工具、材料和人员要求表1:人员要求表2:携带工具表3:材料准备7 作业内容及标准7.1 外观检查7.1.1腕臂底座外观检查各零配件应齐全,连接螺栓应无缺失、锈蚀等现象,底座与支柱安装牢固,焊接点应无脱焊、锈蚀现象,双腕臂底座应无扭曲、变形等现象。
接触网分段绝缘器检查工艺卡分段绝缘器1、导线终端线夹2、悬挂板 3a 、带消弧角的滑板(短) 3b 、带消弧角的滑板(长) 4、绝缘棒ø25.6m i n . 700 m a x . 1940 19132LK142012A2798 7 117、终端定位座 8、绝缘棒 9、正反扣紧线器 11、终端线夹 12、吊索地面检查要求:1、在安装位置,接触线和承力索必须垂直。
检查方法:用激光测量仪测量接触线终端线夹处、承力索拉出值是否一样。
2、接触线和承力索必须垂直并处于轨道中心(允许误差: ±50 mm)。
检查方法:用激光测量仪测量接触线终端线夹处拉出值是否为0±50 mm.3、滑板下边缘必须低于绝缘棒末端下边缘4毫米,检查方法:用激光测量仪测量绝缘棒末端及与之相对应的滑板下边沿导线线高度,绝缘棒末端导高高于与之相对应的滑板下边沿4 mm.4.滑板的高度与钢轨平行,检查方法:用激光测量仪测量带消弧角的滑板(短)及与之相对应位置的带消弧角的滑板(长)与轨面的高度是否一致,误差为0±5 mm,误差超出0±5 mm则调整正反扣紧线器,使之与钢轨平行。
上网检查要求1、停电地线接好后,用25mm2裸铜软绞线短接线,分别连通分段绝缘器两端导线和其正上方分段绝缘子两端承力索。
2、检查各部部连接螺栓紧固状态是否良好,紧固力矩是否符合要求,销钉、螺母是否齐全完好。
用力矩扳手紧固导线终端线夹螺栓,力矩为MA = 43 Nm.,用力矩扳手柠紧绝缘棒终端固定卡子螺母,力矩为80 N〃m,3、清扫承力索上和分段绝缘器上主绝缘棒的污秽,用棉毛巾清洗绝缘棒。
检查分段绝缘器主绝缘棒的有无烧伤、破损、裂纹和老化现象,并测量其磨损情况,决定是否换面或整根更换。
4、检查分段绝缘器上部(即承力索上)的绝缘棒串有无裂纹、破损、烧伤、发黑和铁件松动现象,若有缺陷,视情况处理或更换。
5、检查正反扣紧线器的锁闭螺母有无松动,加固紧线器钢丝有无锈断,用开口扳手拧紧正反扣紧线器的锁闭螺母。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五跨绝缘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修订记录高速铁路五跨绝缘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五跨绝缘锚段关节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周期:12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总科技[2014]172号)2.4《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5设计文件和安装图3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 在接触网并行区段作业时,执行V形天窗作业相关安全措施。
4.2 绝缘锚段关节须在断口处用短封线将断口短接,方能开始检修作业。
4.3 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防止线索滑脱的后备保护措施。
4.4 曲线超高地段,使用车梯配合作业时,车梯要有防倾倒措施;作业车配合作业时,超高大于120mm地段禁止使用平台检修。
5 作业流程图1 五跨绝缘关节检修流程图6 工具、材料和人员要求表1:人员要求注:其他作业人员未一一列出。
高速铁路接触网五跨非绝缘锚段关节改绝缘关节施工方案探讨摘要:简要介绍了关节改造前后的主要区别,阐述了关节改造时关键部位的改造方案、具体实施措施。
由于接触网改造受天窗点时间限制,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因施工对接触网造成的安全隐患,本文结合实际施工对施工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速;接触网;锚段关节0、前言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2多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高铁的不断发展和持续运营,接触网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原来越高,在遇到故障时要求及时处理和恢复行车,为此早期建设的高铁非绝缘锚段关节不能满足相关要求,需要改造成绝缘锚段关节并加装隔离开关设备,目前在高铁接触网设备改造上没有相关的施工经验可参考。
本文以郑西客运专线关节改造为例,介绍了非绝缘关节改造为绝缘关节的改造方法及施工全过程,为以后施工提供借鉴。
1 非绝缘和绝缘五跨关节对比分析1.1 关节设计基本参数根据郑西客运专线设计图,将非绝缘与绝缘关节设计参数做对比,如表1表1 非绝缘关节与绝缘关节技术参数对比表从技术参数对比表中可以看出,改造前后A、D柱的设计参数变化基本不大,只需做简单复核检查略做调整,即可满足要求。
主要是B、C柱无论是抬高还是绝缘距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对既有腕臂进行调整或更换。
1.2 非绝缘关节与绝缘关节支柱装配对比分析。
根据非绝缘关节与绝缘关节的设计图对比分析,改造前后腕臂状态有所改变,特别是转换柱和中心柱改变较大。
A、D柱腕臂的安装方式、非支抬高基本一致;B、C柱的区别在于使用的定位器不一致,非绝缘关节使用的两个定位器均为矩形铝合金定位器(直型),绝缘关节使用的定位器一个为矩形铝合金定位器(直型),另一个为特性定位器,C柱最大的区别在于绝缘关节的非支承力索比工作支抬高1100mm;根据设计方案,理论上非绝缘关节改造为绝缘绝缘关节A、D柱略作调整,关键是需要对B柱、C柱的腕臂进行调整、非支定位器更换为特性定位器,然后再调整非支导线距工作支腕臂的绝缘距离即可。
锚段关节检调一、周期6个月。
二、适用范围各类锚段关节的检调。
三、作业项目1、测量、调整转换柱和中心柱处两支悬挂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2、测量、调整定位点处接触线拉出值和跨中接触线偏移值。
3、测量、调整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的抬高值。
4、检查电连接器状态是否符合要求。
5、检查相关的定位支撑装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是否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
四、技术标准1、电分段锚段关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转换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为500mm;转换柱处两悬挂的水平距离为500mm;中心柱接触线(承力索)的垂直距离为零(500mm),中心柱处接触线水平距离、垂直距离符合设计要求。
2、机械分段锚段关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极限温度下应保持50mm以上;转换柱处两接触线水平距离、垂直距离符合设计要求,与两侧相邻吊弦点等高。
中心柱处两接触线水平距离为设计值,误差不超过30mm;两接触线距轨面等高,误差不大于10mm。
3、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300mm以上。
五、作业组织人员:6—8人(不含接地线、防护人员)。
工具:滑轮、激光测量仪、水平尺、钢卷尺、接触线校正扳手、力矩扳手、锦纶绳等。
材料:定位线夹、吊弦线夹、Φ3.5软态不锈钢丝、支持器、锚支定位卡子、定位环、夹环等。
技术资料:接触网平面图、安装曲线图。
六、作业程序1、三跨非绝缘锚段关节(1)测量、调整转换柱处两支悬挂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2)测量、调整两转换柱跨中两支接触线等高。
按照从轨交点非支抬高300 mm依次向跨中调整,保证转换柱非支抬高170 mm(使用长支持器时)或250 mm(使用锚支卡子时),保证跨中相邻两吊弦等高。
(3)测量、调整定位点处接触线拉出值和跨中接触线偏移值。
(4)测量、调整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的抬高值。
(5)检查电连接器状态及测温片粘贴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五跨绝缘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1、目的:本指导书对五跨绝缘锚段关节的检调工作进行规范,保证安全供电。
2、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客运专线五跨绝缘锚段关节的检调。
3、所需人员、工机具、材料4、检修程序4.2方法4.2.1作业准备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
4.2.2 完成安全措施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
4.2.3测量检查①转换柱、中心柱处承力索的垂直、水平间距。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承力索高度H1和工作支承力索高度H2,计算出非工作支承力索抬高量:△H=H1-H2。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a1和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a2,计算出两支承力索的水平间距:△a=a1-a2。
②转换柱、中心柱处接触线的垂直、水平间距。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1和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2,计算出非工作支接触线抬高量:△H=H1-H2。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1和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2,计算出两支接触线的水平间距:△a=a1-a2。
③两中心柱间接触线等高位置、等高值及偏移值。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在两中心柱跨中位置测量两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1、H2,计算出两接触线的等高值:△H=H1-H2。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在两中心柱跨中位置测量两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1、a2,保证两支接触线在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符合标准值。
顺线路方向水平移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找出实际等高位置。
④定位器坡度。
1)用水平尺测量定位器、定位管坡度:将水平尺放在定位器上方,调平同时用钢卷尺测量出高度差,计算出定位器坡度(mm/m)=两点高度差/水平尺长度。
2)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测量定位器坡度:A在曲线区段时,调平接触网激光测量仪。
普速线路非绝缘锚段关节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目次1. 适用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编制依据 (2)4. 非绝缘锚段关节检修指导书 (2)4.1. 准备工作 (2)4.2. 检修技术标准 (3)4.3. 检修作业流程 (5)4.4. 检修过程中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 (6)4.5. 检修过程中安全风险点及卡控措施 (6)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供电段管内普速线路非绝缘锚段关节检修、检测和常见问题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作业指导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
《普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7〕25号《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7〕25号《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3.编制依据根据《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铁路接触网管理规则》、《铁路局作业指导书编制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段具体实际,特编制此作业指导书。
4.非绝缘锚段关节检修指导书4.1.准备工作4.1.1 人员:车梯作业不少于12人、作业车作业不少于8人(不含司机)4.1.2 工具序号工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车梯台 12 大绳滑轮组1:1 套 13 工具包个 14 钢卷尺把 15 水平尺600mm 把 16 力矩扳手套 27 断线钳600 把 18 扭面器85-120 把 29 木手锤(橡胶锤)把 110 测量工具测量仪或测杆套 111 安全工具12 防护工具4.1.3 材料序号材料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定位线夹个 12 整体吊弦套 1 或环节吊弦3 定位环套 24 电连接线夹与线径匹配套 15 开口销个适量各种型号6 弹簧销个适量各种型号7 销钉个适量各种型号8 垫圈个若干各种型号9 螺栓套若干各种型号10 绑扎线φ1.6 米若干11 不锈钢铁线φ3.5 米若干12 钙基脂润滑油袋 14.1.4 资料: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安装图。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绝缘护套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修订记录高速铁路绝缘护套检修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绝缘护套的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查保养周期:6个月。
2 编制依据2.1《接触网绝缘护套安装维修办法》(运供供电函[2013]421号)2.2《接触网绝缘护套安装维护实施细则》(上铁供[2014]142号)2.3《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3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重点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严格执行工具、材料编号登记制度,作业完毕必须做到工完料清;4.2防止车梯倾倒或滑移;4.3攀爬高空人员要手抓牢靠,打好安全带;4.4夜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夜间作业劳动安全规定;5 作业流程图1 绝缘护套检修作业流程图6 工具、材料和人员要求表1 人员准备:注:其它作业人员(如地线)在此不一一列出。
表2 材料准备表3工具准备7 作业内容7.1 接触网绝缘护套结构图(优先采用 A 型绝缘护套)7.2 接触网绝缘护套安装要求7.2.1接触网线索上安装绝缘护套时,其长度选择应以防护点断面为基准,向两侧各延长 5 米。
7.2.2绝缘护套安装前,需经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抽样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确认合格后,方可上线安装。
7.2.3安装时,应确认绝缘护套安装范围内,接触网线索表面清洁,线索没有断股、散股、腐蚀等现象。
普速线路绝缘锚段关节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目次1. 适用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编制依据 (2)4. 绝缘锚段关节检修指导书 (2)4.1. 准备工作 (2)4.2. 检修技术标准 (3)4.3. 检修作业流程 (7)4.4. 检修过程中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 (8)4.5. 检修过程中安全风险点及卡控措施 (11)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供电段管内普速线路绝缘锚段关节检修、检测和常见问题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作业指导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
《普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7〕25号《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7〕25号《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3.编制依据根据《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铁路接触网管理规则》、《铁路局作业指导书编制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段具体实际,特编制此作业指导书。
4.绝缘锚段关节检修指导书4.1.准备工作4.1.1 人员:车梯作业不少于12人、作业车作业不少于8人(不含司机)4.1.2 工具序号工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车梯台 12 大绳滑轮组1:1 套 13 工具包个 14 钢卷尺把 15 水平尺600mm 把 16 力矩扳手套 27 断线钳600 把 18 扭面器85-120 把 29 木手锤(橡胶锤)把 110 测量工具测量仪或测杆套 111 安全工具12 防护工具4.1.3 材料序号材料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定位线夹个 12 整体吊弦套 1 或环节吊弦3 定位环套 24 电连接线夹与线径匹配套 15 开口销个适量各种型号6 弹簧销个适量各种型号7 销钉个适量各种型号8 垫圈个若干各种型号9 螺栓套若干各种型号10 绑扎线φ1.6 米若干11 不锈钢铁线φ3.5 米若干12 钙基脂润滑油袋 14.1.4 资料: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安装图。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接触网防断中心锚节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高速铁路接触网防断中心锚结检修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防断中心锚结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1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4安装图和厂家产品说明书3 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防止线索滑脱的后备保护措施。
4.2使用手板葫芦作业时,要有防止滑脱的安全措施。
5 作业流程图1 高速铁路防断中心锚结检修作业流程图6 作业要求表1 人员要求注:其他作业人员未一一列出。
表2 携带工具表3 材料准备图23承力索中心锚结绳m 若干4 接触线中心锚结绳套 15 铁线φ4.0 mm kg 适量6 电力复合脂管适量7 复合绝缘子支 17 作业内容7.1外观检查7.1.1落锚装置检查依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7.1.2承力索中心锚结绳无散股、断股、电气烧伤等;不得有补强或接头;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五跨绝缘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修订记录高速铁路五跨绝缘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五跨绝缘锚段关节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周期:12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总科技[2014]172号)2.4《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5设计文件和安装图3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 在接触网并行区段作业时,执行V形天窗作业相关安全措施。
4.2 绝缘锚段关节须在断口处用短封线将断口短接,方能开始检修作业。
4.3 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防止线索滑脱的后备保护措施。
4.4 曲线超高地段,使用车梯配合作业时,车梯要有防倾倒措施;作业车配合作业时,超高大于120mm地段禁止使用平台检修。
5 作业流程图1 五跨绝缘关节检修流程图6 工具、材料和人员要求表1:人员要求注:其他作业人员未一一列出。
表2:携带工具表3:材料准备7 作业内容及标准7.1外观检查7.1.1腕臂底座外观检查各零配件应齐全,连接螺栓应无缺失、锈蚀等现象,底座与支柱安装牢固,焊接点应无脱焊、锈蚀现象,双腕臂底座应无扭曲、变形等现象。
7.1.2支持与定位装置外观检查检查支持、定位装置各零部件外观状态,应无缺失、裂纹及腐蚀等现象,锚支定位卡子安装方向应正确,衬垫应无缺失,检查标准参照支持装置及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1.3吊弦外观检查检查关节内吊弦应无散股、断股、松弛及断裂现象,检查标准参照吊弦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1.4关节电连接外观检查检查电连接外观状态,应无散股、断股、驰度过紧或过松等现象,检查标准参照关节电连接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1.5补偿装置外观检查检查补偿装置外观状态应良好,上下托动坠砣,观察补偿装置及坠砣移动的灵活性,检查坠砣应无缺失、破损、锈蚀。
检查标准参照棘轮补偿装置及滑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2 参数测量7.2.1腕臂偏移检查检查腕臂偏移状态,应无偏移超标现象,检查标准参照支持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2.2承导线位置检查检查关节转换柱(见图2)、中心柱(见图3)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见图4)应符合设计要求。
图2 转换柱处几何尺寸图图3 中心柱处几何尺寸图图4 五跨绝缘关节平面布置图7.2.2.1转换柱处两悬挂垂直距离、水平距离标准值:设计值。
标准状态:标准值±20mm。
警示值:标准值±30mm。
限界值:标准值±50mm。
7.2.2.2中心柱处两悬挂垂直距离、水平距离①接触线(承力索)垂直距离标准值:等高(设计值)。
标准状态:20mm(标准值±20mm)。
警示值:20mm(标准值±30mm)。
限界值:30mm(标准值±50mm);②接触线(承力索)水平距离:同转换柱;③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工作支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 0~10mm。
五跨锚段关节中间跨为过渡跨,接触线等高点(屋脊处)宜在过渡跨跨中,高度比相邻定位点抬高 0~40mm。
7.2.2.3两接触悬挂接触线工作支过渡处调整符合运行要求。
7.2.2.4转换柱处绝缘子串与悬挂点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0mm。
承力索、接触线两绝缘子串上下应对齐,允许偏差±100mm。
7.2.2.5任何情况下,两接触悬挂及定位支撑装置带电体各部分应满足空气绝缘间隙要求。
锚段关节内的定位支撑、吊弦载流环、斜拉线等不得减小空气绝缘间隙。
7.2.2.6关节式电分相中性区和无电区长度符合设计要求。
7.2.3分段绝缘子检查检查分段复合绝缘子(见图5)应无损坏、闪络放电现象,承导线绝缘子是否对齐,允许误差±50mm,非工作支接触线绝缘子下裙边最低点距工支接触线高差不小于300mm。
7.2.4定位器坡度及间隙检查用角度尺或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测量定位器坡度。
检查标准参照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2.5线索交叉距离检查①检查关节闭口侧工作支吊弦与非支接触线水平距离,应保证不小于50mm。
②检查转换柱处非支接触线距工支定位管及限位状态下定位器的垂直距离,应保证不小于50mm。
7.2 6螺栓紧固力矩检查紧固螺栓力矩参考下表:序号螺栓名称紧固件名称力矩(N.m)1 φ70 铝合金承力索座顶紧螺栓M12 75 顶紧螺栓螺母M12 50 压紧螺栓M12 502 双套管连接器顶紧螺丝M1275 顶紧螺栓螺母M12 50 双套筒连接螺栓M201003 腕臂斜撑双耳套筒(Φ42)顶紧螺栓M12 75顶紧螺栓螺母M12 50下裙边距工作支接触线高差不小于300mm 图57.3 检调7.3.1对外观有裂纹、腐蚀现象的零部件进行更换,对开口角度不到位的开口销进行更换并掰开120°-130°,对不受力的吊弦进行更换。
7.3.2对关节处电连接状态不符合要求的根据关节电连接检修作业指导书进行检修、调整。
7.3.3腕臂底座有扭曲变形、焊接点脱焊,要立即更换。
将承力索、接触线卸载,注意非支张力较大,配合4T链条式手扳葫芦先将非支承导线全部卸载后再拆除腕臂更换腕臂底座。
7.3.4分段复合绝缘子串裙边损坏、烧伤超过300mm2及表面龟裂老化严重或接缝开胶,对该绝缘子进行更换,更换方法为在绝缘子两侧用紧线器连接手扳葫芦,适当紧起手扳葫芦,使绝缘子卸载,拔出与终端锚固线夹连接的销钉,拆下旧绝缘子串,更换新绝缘子串,松动手扳葫芦,检查受力情况。
7.3.5转换柱承力索水平间距调整根据测量转换柱非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a1和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a2,计算出两支承力索的水平间距:△a=a1-a2,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承力索水平间距不符合标准的调整方法:先确认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是否符合标准,当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不符合标准时:①人工调整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如果承力索受力较大,在支柱柱顶搭1.5t 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直线、曲外)或工作支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环的1m长定位管(曲内),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摇动手扳葫芦将工作支承力索卸载,松开工作支承力索座,按照设计的拉出值确定调整方向和数据,将工作支承力索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
②调整后承力索水平间距仍不符合标准,再调整非工作支承力索:在支柱柱顶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直线、曲外)或非工作支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环的1m长定位管(曲内),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摇动手扳葫芦将非工作支承力索卸载,松开非工作支承力索座,按调整方向和数据,如果承力索水平间距大,减小非支和工支承力索座之间的距离,将非工作支承力索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如果承力索水平间距小,增大非支和工支承力索座之间的距离,将非工作支承力索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
复测承力索水平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7.3.6转换柱承力索垂直间距调整根据测量转换柱非工作支承力索高度H1和工作支承力索高度H2,计算出两支承力索的垂直间距:△H=H1-H2,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承力索垂直间距不符合标准的调整方法:先确认工作支承力索高度是否符合标准,当工作支承力索高度不符合标准时:①在支柱柱顶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直线、曲外)或工作支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环的1m长定位管(曲内),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1.5t 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摇动手扳葫芦将工作支承力索卸载,松开工作支双套筒座,如果工作支承力索低,向支柱方向调整双套筒座,将工作支承力索高度调高调整到标准位置;如果工作支承力索高,向支柱反方向调整双套筒座,将工作支承力索高度调低调整到标准位置。
②调整后承力索垂直间距仍不符合标准,再调整非工作支承力索:在支柱柱顶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直线、曲外)或工作支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环的1m长定位管(曲内),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摇动手扳葫芦将非工作支承力索卸载,按调整方向和数据,松开非工作支双套筒座,如果承力索垂直间距大,向支柱反方向调整双套筒座,将工作支承力索高度调低调整到标准位置;如果承力索垂直间距小,向支柱方向调整双套筒座,将非工作支承力索高度调高调整到标准位置。
复测承力索垂直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7.3.7转换柱接触线水平间距调整根据测量转换柱非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1和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2,计算出两支接触线的水平间距:△a=a1-a2,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接触线水平间距不符合标准的调整方法:先确认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是否符合标准,当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不符合标准时:①人工调整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如果接触线受力较大,则在支柱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接触线(直线、曲外)或腕臂端部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接触线(曲内),摇动手扳葫芦将工作支接触线卸载,松开工作支定位支座,按照拉出值的大小调整方向和数据,将工作支接触线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
②调整后接触线水平间距仍不符合标准,再调整非工作支接触线:在支柱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接触线(直线、曲外)或非工作支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环的1m长定位管(曲内),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摇动手扳葫芦将非工作支接触线卸载,松开非工作支接触线锚支卡子,如果接触线水平间距大,减小锚支卡子和工作支定位支座的距离,将非工作支接触线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使两支接触线水平间距调整至符合标准;如果接触线水平间距小,增大锚支卡子和工作支定位支座的距离,将非工作支接触线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
使两支接触线水平间距调整至符合标准。
复测接触线水平间距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