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法视野下我国反腐立法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68.48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引言信托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起源于英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财产管理方式。
信托制度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托业在我国逐渐兴起。
为了规范信托活动,保护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我国制定了《信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探讨中国关于信托法律适用的相关问题。
二、信托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1. 法律适用原则信托法律适用应遵循法律适用原则,即信托活动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当信托活动涉及多个法律法规时,应优先适用《信托法》。
2. 保护信托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信托法律适用应保护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信托设立人、受托人和受益人。
在处理信托纠纷时,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维护其合法权益。
3.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原则信托法律适用应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防止信托活动中的欺诈、侵占等违法行为,保障信托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信托法律适用的具体内容1. 信托设立信托设立是指信托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合同或其他法律行为设立信托关系。
在信托设立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法律适用原则:(1)信托设立应当符合《信托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信托设立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3)信托设立应当明确信托目的、信托财产、受托人等事项。
2. 信托财产信托财产是指信托设立人转移给受托人管理的财产。
在信托财产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法律适用原则:(1)信托财产应当独立于受托人的自有财产;(2)信托财产的收益归受益人所有;(3)信托财产的损失由受托人承担。
3. 受托人受托人是信托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其职责是按照信托文件约定或法律规定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财产。
在受托人职责履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法律适用原则:(1)受托人应当忠实履行职责,维护受益人利益;(2)受托人应当妥善保管信托财产,不得侵占、挪用、滥用;(3)受托人应当遵守信托文件约定或法律规定,不得擅自变更信托目的。
工作研究信托可分为设定信托(亦即任意信托)与法定信托(亦称构成信托、推定信托)。
设定信托,系指依法律行为,即合同、遗嘱或宣言而设立的信托。
反之,依法律规定或解释而成立的信托称为法定信托。
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在对来源于英美法系的信托制度的继受与概念扩张的解释中,并不承认法定信托(甚至对宣言信托亦不予承认),只对非常符合本身传统法律思维习惯的所谓依合同、双方意思表示而成立的信托形式青睐有加。
例如我国《信托法》第二章“信托的设立”第八条规定:设立信托,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包括信托合同、遗嘱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书面文件等。
采取信托合同形式设立信托的,信托合同签订时,信托成立。
采取其他书面形式设立信托的,受托人承诺信托的,信托成立。
除此之外《信托法》中再无关于信托成立形式的其它规定。
学者们认为这样的表述已拒斥了法定信托在中国的存在。
但也不绝对,在有大陆法系思维与传统的国家法律体系中,可能只在很个别很细微的法律问题上承认和采纳法定信托的原理,这种采纳是非常功利主义的、拿来主义的。
例如我国《信托法》第六章“公益信托”其中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公益信托的信托财产及其收益,不得用于非公益目的。
第七十二条规定:公益信托终止,没有信托财产权利归属人或者信托财产权利归属人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的,经公益事业管理机构批准,受托人应当将信托财产用于与原公益目的相近似的目的,或者将信托财产转移给具有近似目的的公益组织或者其他公益信托。
此条款是近似原则在公益信托这一特殊信托形态下的运用,秉承了《信托法》第五十四条“信托终止的,信托财产归属于信托文件规定的人;信托文件未规定的,按下列顺序确定归属:(一)受益人或者其继承人;(二)委托人或者其继承人。
”所揭示的立法精神。
按照第七十二条之规定,接受已终止之公益信托的信托财产转移而所存续之信托就绝对不是任意信托而是“法定信托”——依法律规定而成立之信托。
但这种信托在大陆法系国家确实极为少见。
权力滥用与腐败犯罪的法律思考现代社会中,权力滥用与腐败犯罪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无论是政治体制的演变还是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权力滥用和腐败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力滥用和腐败的定义。
权力滥用是指拥有权力的个人或组织利用其职权违规,以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
腐败则是指行使权力的人员利用职权,通过非法手段谋取私利。
这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了权力滥用与腐败犯罪的现象。
在法律层面,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打击权力滥用和腐败犯罪。
首先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权力滥用和腐败犯罪行为进行明确界定。
这样可以使犯罪行为受到惩罚,提高权力滥用和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
其次,应在司法机关建设方面加强培训和改革。
司法机关是权力滥用和腐败犯罪的主要执法力量,只有司法机关具备公正、透明、高效的工作能力,才能有效地打击腐败犯罪。
所以,提高司法机关的专业水平和执法能力非常重要。
此外,公众的监督和参与也是打击权力滥用和腐败犯罪的重要因素。
公众对于权力滥用和腐败犯罪的持续关注,可以促使政府部门加强内部监督,规范行政行为。
而且,公众参与可以建立起全民共治的氛围,让腐败分子无所遁形。
在国际层面,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腐败。
腐败常常伴随着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可以帮助我们共同制定标准和原则,并相互协助追逃外逃的腐败分子。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打破腐败犯罪的国界,才能更有效地打击权力滥用和腐败犯罪。
然而,法律适用并不能完全解决权力滥用和腐败犯罪问题。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
只有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廉洁、诚信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杜绝权力滥用和腐败犯罪的发生。
最后,应当加强对权力滥用和腐败犯罪的预防工作。
从源头上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的发生,需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确保权力的公正合理行使。
综上所述,权力滥用与腐败犯罪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
利用信托制度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官员财产申报应与信托法律制度相结合利用信托制度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官员财产申报应与信托法律制度相结合高凌云向凌云(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83)摘要:财产申报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令公职人员的非法所得曝光,但却无法监督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将自己的合法所得从事投资交易从而取得不当私利的情况.为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立与财产申报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即盲目信托和推定信托制度.前者要求公职人员在将自己合法取得的财产进行投资管理时通过盲目信托来进行以避免利益冲突;后者则自公款被贪污挪用之时起认定贪污的官员即刻成为该笔财产的推定信托的受托人,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持有并管理这笔财产,从而所有的信托财产及其收益都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即便贪官携赃款外逃,也不会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即便贪官已死,他的继承人仍然作为这笔财产的受托人对国家和集体承担受托人义务,负责偿还所有被贪污的财产及收益.关键词:反腐倡廉;信托;盲目信托;推定信托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70(2012)02—0034—04全国两会期问,很多代表与委员都发出了建立健全财产申报制度的呼吁.显然,财产申报制度作为反腐败终端机制将为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起到巨大作用.然而,仅仅靠财产申报制度本身不可能解决公职人员腐败所带来的所有问题.公职人员的财产无非可能包括两类,一类是其合法所得,另一类是其非法所得.财产申报制度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令公职人员的非法所得曝光,但是却无法监督这些公职人员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将自己的合法所得从事投资交易从而取得不当私利的情况.另外,即便是非法所得,如果贪官外逃或者将非法所得转移海外,财产申报制度就无能为力.因此,为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与财产申报相配套的法律制度.笔者以为信托制度中的盲目信托和推定信托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一,信托原理概述信托("trust")原是基于英美普通法系的衡平法原则而产生的一种财产移转和管理设计…,几百年来对英美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也吸引了收稿日期:2011一l2—27作者简介:高凌云(1968一),女,山东烟台人,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高凌云利用信托制度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r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界,学界和实务界,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纷纷将信托制度移植或嫁接到本国[215.我国也于2001年颁布了《信托法》①,在法律上正式建立了信托制度.我国《信托法》第2条对信托的定义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根据英美法,信托财产一经转移至信托,该财产的所有权就不再属于原始所有人(委托人),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财产的法律上的所有权(大陆法系有些学者称之为"名义所有权"),由受托人所有,即信托财产登记于受托人名下,受托人有权对其管理,投资并取得收益;另一部分是衡平法上的所有权(也叫"衡平利益"),由受益人所有,亦即受托人对信托财产进行投资管理所得的所有收益在扣除管理成本和受托人报酬外全部属于受益人所有,受托人没有任何利益[31.这样,财产的所有权和受益权分离;同时,信托财产成为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财产,在一般情况下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债权人对信托财产都没有追索权r4.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传统上不承认财产的双重所有权原则,但是我国《信托法》明确承认信托财产的独立地位②.也正因此,信托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才有了法律基础.信托的用途广泛,从简单的财产管理设计,到家庭成员问的财富转移,发展到广泛的商业经营领域.例如,父母可能希望将一笔钱交给出国留学的未成年子女使用,但是又不想一下子把一大笔钱全部给孩子.这时就可以设立一个信托,把钱转移给受托人由其管理,并按月把这笔钱的收益或者这笔钱的一部分交给子女以供其日常生活所用.信托设立后,父母的债权人无权取得这笔信托财产,受托人如果破产,破产债权人也无权得到这笔信托财产,如果受益人(在国外留学的子女)欠债,其债权人也无权针对没有分配的信托财产部分进行主张.再例如,某民营企业家英年早逝,遗产包括对其拥有的民营企业的大部分股权.如果根据继承法这些股权将由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继承,而这些继承人可能没有管理经验或者年龄太大或太小,将直接威胁到该家族企业的兴衰.而生前通过订立遗嘱设立一个信托则可以将这些股权交由专业受托人,由后者行使专业判断对股权进行管理,保证公司的经营业务.我国近年兴起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对信托制度的典型运用,只不过适用范围由民事扩大到商业领域.上述例子中的信托是明示信托,还有默示信托;信托可以是意定信托,还可以是法定信托.在防止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或决策时避免利益冲突,盲目信托和推定信托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其中盲目信托是一种法定信托,而推定信托是一种默示信托.二,盲目信托可以避免公职人员在进行私人财产投资时的利益冲突盲目詹托(blindtrust)是指信托的委托人抛弃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支配权,而由受托人拥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来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委托人和受益人对信托财产的投资情况没有任何知情权,也无权干预.由于公职人员以及公司高管等个人的理财因其工作性质而与其决策地位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因此英美国家的立法者往往要求这些人利用盲目信托来隔离其个人私有产的投资管理以避免利益冲突以及内幕交易从而确保其决策的客观公正l5_.盲目信托一般都是自益信托,公职人员既是委托人,又是受益人,他们无权干预信托财产的投资情况,而受托人有权独立决定有关信托财产投资和管理的一切事项,不受受益人左右.同时,受托人也不能将信托的日常管理细节向受益人披露.这样委托人/受益人对信托财产投资获利项目就成"盲目",只能定期通过报表了解其资产获利状况,完全不能过问财产的投资决策,从而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于2001年4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于2001年l0月1El施行.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15条.廉政文化研究2012年第2期济私的几率.盲目信托的受托人必须是独立于委托人影响之外的金融机构,委托人不能对其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或对其有实质性的影响.盲目信托的委托人必须签订合同,同意放弃许多权利,包括:不得对受托人的营运管理方式作出指示,不得要求受托人提供账目报告,不得任意取消受托人作出的营运管理决策,也不得变更受益人等.除了英美国家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利用盲目信托制度来规制公职人员的投资行为.例如,台湾民进党苏贞昌出任行政院长之后为建立清廉形象就曾要求政务官执行强制盲目信托政策,要求民进党各部的首长,次长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都必须申报财产并将财产盲目信托进行管理,以杜绝官员们利用职权炒作,非法交易牟利.【61因此,我国除了要求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外,还可以要求他们将其合法所得收入的相当比例部分置入盲目信托进行投资,以免产生利益冲突,或产生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从而不当得利的情形.具体可以由政府统一选定受托人,对这些公职人员(作为委托人)的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委托人对受托人的投资决定等管理细节无权过问,只能通过每年的收益报告来了解自己的资产情况.就不会利用自己的地位从事不公平的投资,或者影响交易的公正性,甚至影响证券市场或金融市场.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建议"公职人员"的范畴可以扩大到国有公司的管理人员.三,推定信托可以彻底追索贪官的赃款推定信托(constructivetrust)也叫非自愿信托,是一种默示信托,最初是英美法院为主持正义,纠正错误,阻止欺诈或防止不当得利而采取的一种衡平法上的救济手段,它实质上是一种法院拟制的信托,更像一种救济措施,类似于禁制令.一旦法院判定推定信托成立,则非法持有财产者就不能成为该财产的合法所有人,而变成该财产的受托人,为其真正的所有人(受益人)的利益持有并管理财产,所得的财产利益均归受益人所有.这样,不仅非法持有人不能合法拥有非法所得的财产,而且其对于非法持有的财产所得孳息收益也没有任何利益,必须悉数归还给合法所有人[41286.采用推定信托理论还可以避免贪官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进行抗辩,因为根据信托理论,受益人的利益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因此,在惩治贪污腐败中正好可以利用推定信托理论针对公职人员非法所得的财产进行彻底追索.例如某公司的会计甲擅自挪用公司资产炒股获利,为防止其不当得利,法院可以认定甲为推定信托的受托人,为公司利益持有财产,从而要求甲将信托财产及其收益悉数交给公司.理由是甲自非法持有财产之日起就成为这笔财产的受托人,而这笔财产的原始所有人即公司是受益人,有权取得这笔财产及其所有孳息.我国香港地区即利用推定信托制度对付外逃海外的贪官.有的贪官席卷国家财产外逃数十年,甚至老死异国.然而香港廉政公署并没有放过,即便贪官已死,他们仍然要求法院根据推定信托制度判定贪官及其继承人作为推定信托的受托人为政府利益持有被贪污的财产,因管理这些财产而得到的收益也属于政府财产.而香港法官基于《信托法》认定贪官作为政府雇员,对其雇主拥有"受托责任",在其收取贿赂之时"政府便已即刻成为信托的受益人,其受贿得来的财产从未属于过贪官,而应属于香港政府."因此,根据推定信托理论,香港廉政公署收回了比当初被贪官贪污的数额高很多的资产,因为作为"受托人"的贪官及其亲属,继承人在持有政府财产期间通过投资,或由于资产升值等原因其价值提高很多,而这些收益根据信托法也属于受益人所有,受托人无权享用.四,信托制度可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虽然信托是一种舶来制度,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却已经开始逐渐发挥其作用.如今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人民生活富足,拥有的私人财产越来越多的情况,尤其《物权法》颁布以后,人们的私有财产权高凌云利用信托制度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一得到了明确的保护,因此人们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的财产越来越重视.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信托会起到更大作用.一方面商事信托会从目前的幼稚阶段走向成长,成熟,从短期自益的无偿信托走向资本市场,走向公众投资者;另一方面民事信托也会从无到有开始出现并发展,最终会成为我国人民用以管理和分配个人财产的重要工具.除此之外,信托制度中的盲目信托和推定信托还可以对我国的反腐倡廉起到巨大作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虽能为保障公职人员的收入均为合法收入起到一定作用,但这远远不够,因为他们可能利用这些合法收入取得不合法的利润.为了避免这些官员利用自己的职位进行不公平的投资并从中获利,我国应立法要求他们在将自己合法取得的财产进行投资管理时通过盲目信托来进行.针对公职人员的非法收入,则应通过推定信托理论对国家和集体的财产进行追索.根据推定信托理论,自公款被贪污挪用之时起贪污的官员即刻成为该笔财产的推定信托的受托人,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持有并管理这笔财产,所有的信托财产及其收益都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即便贪官携赃款外逃,也不会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即便贪官已死,他的继承人仍然作为这笔财产的受托人对国家和集体承担受托人义务,负责偿还所有被贪污的财产及收益.综上,笔者建议我国应明确要求公职人员个人财产盲目信托,并承认推定信托理论,以此作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配套措施,促进我国的廉政建设.参考文献:…1理查德.爱德华兹,等.信托法与衡平法【M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2]高凌云.被误读的信托——信托法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1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2.[4】Bogert,GeorgeT.Trusts[M].6thed.St.paul:WestGroup,1987:286.『515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93. [6】唐荒.苏贞昌财产强制信托"树清廉"扁被将了一军[EB/OL].(2006—02—16)i20ii-10—12].http:#.cn/c/2006-02-16,0901*******s.shtm1.责任编校崔洁System0fTrustCanBeUsedtoPromoteAnti-corruptionCon-』J●●J■●StmCn0nlnnlna——TheCombinationofOfficials'Prope~yDeclarationandTrustLegalSystem GAOLingyun(SchoolofLaw,FudanUniversity,Shanghm200483,China)Abstract:Thesystemofp~peaydeclarationagainstpublicemployeesmayhelptodisclosethe irillegalincometosomeextent.However,itcannotsupervisethesituationinwhichtheyinvesttheirlawfulincomethroughtak ingadvantageoftheirpositionandpowerSOastoreceiveillegalgains.Tofundamentallyresolvethisproblem,thepaperprop osestoestablishblindtrustandconstructivetrustsystemtosuppo~thepropertydeclarationsystem.Theformermayrequestt hepublicemployeestoutilize blindtrustwheninvestingtheirlawfulincometoavoidconflictsofinterests,whilethelatterwo uldregardthepublicemployeesasthetrusteeoftheembezzledorconve~edprope~yimmediatelyaftertheyhavedoneSO,and thustheywouldmanagethe propertyforthebenefitofthestateandcollective.Underthissystem,thelitigationagainstthec orruptedpublicemployeeswill notbebarredbythestatuteoflimitationseveniftheyfleeabroad,andevenaftertheydie,theirhe irswouldstillowetheobli- gationtothestateandthecollectivetoreturnthecorruptedpropertyandanyincomethusreceiv ed.Keywords:anti—Corruption,trust,blindtrust,constructivetrust。
CHINACOLLECTIVEECONOMY 我国信托法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分析■杨澜陈兆复摘要:信托制度很早就已经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且不够完善。
自《信托法》在我国实行以来,暴露出了许多缺L和不足,急需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完善%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在于立法经验的不足,而是当初对信托法的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的定位不准。
文章针对我国《信托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关键词:信托法;不足;改进措施早在13世纪,英国就已经出现了信托制度的萌芽,并在欧美国家之间传播开来,21世纪初我国才颁布了相关的《信托法》,但在制定和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正视,合理的解决方案更是严重缺失$因此对《信托法%的重新审视非常有必要,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我国《合同法%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关于信托的设定(一)关于意思表达的形式我国《信托法》对有定的缺,《信托法》定了对嘱还是生前信托行为,都需要有书面。
这种规定就定问题的出现$,国常的法相。
针对遗嘱信托,国同需要严的书面文为,对生前信托行为,没有多的制,书面之,行为都有法$是了$其,定其定有$《合同法%中定过,在:人签订合同,书面、口头或其的,非常的 ,《信托法》中定和《合同法》相,不定行$,对信托在的,我国其国家法,不要,信托,重,不将制在书面形式$在改时,《合同法》的相同,定信托关$(二)关于对信托的公示缺现在对信托方面,《信托法》有相关,对于信托财产,有相关法、行政法需要办理登记手续,要依法进行信托登记,不然信托视为$种没有给予充分,不能按照意愿进行处理,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都做得更为,只要不损伤第三方益,双方协议生$在方面,《信托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方面,信托方法更加具$和普财产公示不同,信托对一般财产权变动之,还添对信托,以明信托关$(三)关于信托无效的我国《信托法》第对信托效有相关,其中有两个主要的特M,一是对信托集中管理,二是六种信托具情况,虽然种设置比较合理,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信托生效和信托成概念有混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建立在法行为成基础$其中《信托法%中第三种信托情况,就是法信托财产和第五种情况,受益受益人的范围无法确定,这两就出现了问题$第三中关于信托财产无法情况属信托成问题不是信托是否生问题,因为财产是信托中非常重要部分,对财产权是否能够转移是决信托能否成J重要因素$因此,在信托财产都不能够明情况下,不能判断信托是成立,就味中信托关是不成立的。
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论文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全文如下:关于民法的实施角度、所有权的归属等问题,造成信托受益权作用下的具体绝对性物权、必要法定公式内容,和相关原则结构之间,产生一定的冲击效果。
信托法在民法体系格局出现的时间不算久远,其自身携带的对民法整体结构的不稳定影响效应内容,还有待考量。
为了实现国家民法健康体系的构建目标,完善适应信托法引入的良好机遇结构,保证传统民法理论内容知识的不断创新。
信托法自身在民法体系结构中出现这样一类问题,即物权法领域的概念内容模糊不清,定位不够精确,若想实现关键问题的诊断,就必须透过信托法的适应考验研究活动,做好内部排斥效应事件的筛选,确认整个系统环节,以及信托法具体违反民法规定的问题结构形式,以满足后期必要改革工作的依据考察要求。
一、信托法与民法法系所有权概念内容的具体关系分析关于信托的主体概念研究工作,是在一定双重所有权的影响制约下,受托人与受益人之间凭借各自的所有权格式进行工作活动的引导,这类关系的直接制约效应使得民法法系自身矛盾重重,这不得不引人所思,关于信托受益人的所有权,以及相关本质功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有权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绝对水准,但其带来的价值层面的主观意识过于沉重,因此被法律的逻辑客观规划范围所摒弃;实质性财产所有权的本质,是借助权力和法律关系的元形式,碎片化理论内容等进行总结。
关于财产权形式的划分,可以针对权能分解以及部分效能作用进行法律特别内容规定的总结。
传统观念下的所有权一直停留在占有、收益等表面内容,在现代化绝对性,以及完整性推理作用下,关于剩余权的规则确定标准也逐渐衍生,这是在法律特定结构中全新的产物形式,是对所有权承担者具体结构内部要素的肯定性认证。
在剩余权作用理论延伸的过程指导作用下,传统民法的所有权概念还是不能充分认证,在绝对所有权产权结构主要形式的控制下,弥漫着其他财产结构权力的放纵,这就验证了绝对所有权下的财产权和限制性结构的共性存在依赖关系,是保证财产权力独自存在的必要隐形优势。
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正文中,首先介绍了信托法的概念与特点,然后重点分析了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制度不完善和执法监督不足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修改现行民法法系、建立专门信托法体系和加强信托法的执法与监督三项对策。
在提出了对信托法立法和实践的建议,并展望了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未来的发展。
通过对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问题和对策的深入探讨,旨在为完善我国信托法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信托法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托法、民法法系、问题、对策、修改、建立、执法、监督、立法、实践、建议、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托法在传统民法法系中地位不明确、法律适用不确定、法律规范不完善等方面。
传统民法法系主要强调自由意志原则,而信托法则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这导致了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缺乏明确的定位。
由于我国现行的民法法典没有对信托法进行专门规定,导致信托法在实践中常常出现适用不确定的问题。
信托法的执法及监督也存在不足,导致信托合同的履行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保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修改现行民法法系,明确信托法的地位和法律适用规则,使信托法与传统民法法系更好地结合;二是建立专门的信托法体系,制定专门的信托法律,以适应信托业务的特殊性;三是加强信托法的执法与监督,建立健全的信托法执法机构和监督机制,确保信托合同的履行和信托财产的安全。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为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的发展提供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促进信托业的健康发展,保护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也为未来信托法的立法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信托法的概念与特点信托法是指一种法律关系,即委托人将特定财产交由受托人管理、运用或处置,以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法律制度。
我国信托法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分析作者:杨澜陈兆复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01期摘要:信托制度很早就已经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且不够完善。
自《信托法》在我国实行以来,暴露出了许多缺点和不足,急需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完善。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在于立法经验的不足,而是当初对信托法的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的定位不准。
文章针对我国《信托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信托法;不足;改进措施早在13世纪,英国就已经出现了信托制度的萌芽,并在欧美国家之间传播开来,21世纪初我国才颁布了相关的《信托法》,但在制定和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正视,合理的解决方案更是严重缺失。
因此对《信托法》的重新审视非常有必要,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我国《合同法》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
一、关于信托的设定(一)关于意思表达的形式我国《信托法》对于意思表示形式有着一定的缺陷,《信托法》第八条规定了无论对遗嘱还是生前信托行为,都需要有书面形式。
这种规定就会导致一定问题的出现。
首先,这与国际上比较常见的通用做法相背。
针对遗嘱信托,国际上也认同需要严格的书面文件作为证据,但针对生前信托行为,却没有那么多的限制,除去书面形式之外,口头或者行为都有法律效应。
这也是遵守了近代民事领域的意思自治原则。
其次,这一条规定与其他规定有所冲突。
《合同法》中曾规定过,在当事人签订合同的时候,可以采用书面、口头或者其他的形式,非常的灵活自由,而《信托法》中第八条的规定则和《合同法》相冲突,不利于规定的执行。
综上所示,对于信托在意思表达的形式上,我国应该适当借鉴其他国家的法规,采用不要式主义,增加信托设立的自由性,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而不应该仅将形式限制在书面形式。
在修改时,可以参考《合同法》的相同叙述,确定信托关系。
(二)关于对信托的公示另外一个缺陷体现在对信托的公示方面,《信托法》的第十条有相关规定,对于信托财产,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要依法进行信托登记,不然信托视为无效。
信托制度在我国反腐斗争中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摘要:财产申报制度无法监督公职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将自己的合法所得,从事投资交易从而取得不当私利的情况。
为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立与财产申报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即盲目信托和推定信托制度。
详细阐述信托制度的含义与用途,在列举信托制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反腐中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论述信托制度在我国反腐斗争中的现实意义及其适用性。
关键词:信托;盲目信托;推定信托;反腐倡廉中图分类号:F8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5)07-0293-02财产申报制度为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不可能解决公职人员腐败所带来的所有问题,它无法监督公职人员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将自己的合法所得从事投资交易从而取得不当私利的情况。
另外即便是非法所得,如果贪官外逃或者将非法所得转移海外,它也无能为力。
因此为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与财产申报相配套的法律制度。
一、信托制度的涵义与用途信托(trust)原是基于英美普通法系的衡平法原则而产生的一种财产移转和管理设计[1] 。
几百年来,信托制度对英美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纷纷将信托制度移植或嫁接到本国[2] 。
我国于2001 年颁布了《信托法》,在法律上正式建立了信托制度,其中第2 条对信托的定义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3]根据英美法信托财产一经转移至信托,该财产的所有权就不再属于委托人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财产的法律上的所有权,由受托人所有;另一部分是衡平法上的所有权,由受益人所有。
这样财产的所有权和受益权分离;同时信托财产成为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财产,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债权人对信托财产都没有追索权[4] 。
我国《信托法》明确承认信托财产的独立地位。
反腐败的国内立法问题研究当前腐败问题的滋生蔓延,与法律规范真空太多、腐败分子有空子可钻有很大的关系。
反腐败面临的重重困难,迫切需要有专门的反腐败法律和法律体系的支持。
通过借鉴国外和中国古代的立法经验,从如何建立反腐败的法律体系、如何完善反腐败的法律条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标签:反腐败;立法;法分类体系反腐败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当下中国的强势话语。
当前腐败问题的滋生蔓延,与法律规范真空太多,法律对反腐败专门机关的授权不够和职责规定不够、对公民反腐防腐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一句话,当前反腐败面临重重困难,迫切需要有专门的反腐败法律和法律体系的支持。
一、反腐败须有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反腐败的法律体系是指按照反腐败的法律原则,整合各类具有反腐败功能的法律、法规,由专门机关保证实施的,相互关联、相互配合、有效防备、制约腐败行为发生的一个法律系统整体。
美国在两百多年的法治建设中逐步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反贪法典。
如美国宪法第2条第4项规定:“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的文官,受到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弹劾并被判定有罪时,应受免职处分。
”各州根据这一原则在制定自己的地方法规时,各有不同。
例如,在《弗吉尼亞州宪法》中这样规定:“因施政不善,贪污、失职或者其他重罪轻罪而使本州遭受损失的一切官员,将受州众议院的弹劾。
”在美国联邦政府层面,《文官制度法》(1883)确立了任人唯贤的政府官员选任制度;《预算会计法》(1921)加强了对公共资金的收入、支出和使用监督审查,并根据此法成立直接向国会负责的审计总署;其他如《有组织的勒索、贿赂和贪污法》(1962)、《对外行贿行为法》(1977)、《政府道德法》(1978)、《监察长法》等是联邦行政机关内部加强防贪的主要法律。
《美国法典·刑事法卷》第201—209条具体规定了政府官员有关贪污行贿的各种罪名和处罚措施。
以上种种法律,从根本大法到具体执行条文,建立起了完善的反腐法律机制,这个机制也保证了美国社会二百多年的稳定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