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欧关系系列评析(二)法国篇讨好中国法国难一意孤行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系别:政法系姓名:李溢如学号:2009172327探究法国绥靖政策出台的原因摘要:法、德两国是世仇,法国为确保自己在一战后所确立的优势地位,执行对德强硬政策。
随着时势的发展,法国陷于自身的困境:财政困难,经济低迷;政局动荡,内阁更迭频繁;英国外交的掣制以及国内和平主义思想盛行。
法国最终选择一条谋求同德和解、妥协的外交路线,尾随英国执行绥靖政策。
其结果是害人又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关键词:法国绥靖政策一、经济困境是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经济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浩劫,法国作为西线战争的主战场,损失尤为严重,法国北部的10 个省已成为一片废墟,全国有200 万公顷土地荒芜,法国的生产减少一半。
战争使法国丧失1/10 的人口,140 万人死亡或失踪,约300 万人受伤,1/4 的产业遭到损失。
1918 年法国预算赤字180 亿法郎,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法国的工业动力能源缺乏,技术设备不足,造成法国商品成本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不足。
【1】巴黎和会上,法国收回失地,获得大量的赔款,取得萨尔区的煤矿开采权,德国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为法国所占有。
这些都为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这种发展是与榨取德国分不开的。
随着德国对赔款的抵制和德国逐步崛起,法国经济发展趋缓。
直到1929 年,法国工农业生产才勉强达到战前水平。
就在这年的10 月下旬,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猛烈袭来,虽然法国卷入这场危机比其他国家较晚,但却没有给法国带来什么好处,也没有缩短危机在法国的时间。
法国是从萧条中脱身最慢而且最不成功的一个。
不少资本主义国家都从1933年起开始从危机中复苏,但在法国,1932 年夏天起经济刚有好转,1933 起又开始恶化,并一直延续到1935 年。
在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中,法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法国不得不调整其对德政策。
在维护既有利益的前提下,开始谋求同德和解与妥协。
中法建交——出于国家利益需要的推进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这几乎是国际外交准则中的一条定理。
丘吉尔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而中法这对在思想文化上有诸多相似的大国曾出于何种利益需要走到一起呢?开创性的中法建交中存在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呢?本文通过对中法建交始末的梳理,试图以中、法关系为主线,勾勒出国家利益对中法建交所产生的影响。
一、冲突频仍,前路未明(二战结束初期)战争可以暂时掩盖一些问题,却不能彻底化解一个问题。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是否允许法国重新控制印度支那的问题,成为美、苏、中等国关注的焦点。
1943年2月25日,中国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宣布:中国反对任何国家在战后掠取朝鲜、越南、缅甸或其他地区。
而在中国政府与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时,戴高乐就表示希望中国政府战后将原法国的殖民地全部交还给法国。
但此时的美国不支持戴高乐重返印度支那。
1943年11月,罗斯福总统在赴开罗会议途中曾说,让法国战后在叙利亚和黎巴嫩保留它的地位吧,但它必须放弃其他一些像印度支那这样的殖民地。
同样,斯大林也不希望法国重返印度支那,他一再提到法国不得恢复印度支那并且法国必须对勾结德国的罪行付出代价。
然而,随着蒋介石与美国矛盾的浮现,其对印度支那的立场产生了某种变化。
由于中国战场上的美国军官史迪威企图指挥国民党军队,美蒋矛盾激化。
这促使蒋介石加强了与戴高乐的接触,并在与法方贝志高将军长谈时表示,“如果我们能够帮助贵国在该殖民地建立法国政权,我们是乐意的。
”就在这时,越南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1944年8月24日,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军队创建的第四共和国取代了与日本保持外交关系的法国维希政府。
1945年3月9日,日军以支持保大政权“独立”为名向驻越法军发动进攻。
法军溃不成军,只得逃入云南境内。
但是,法国队印度支那主权的要求却因着法国士兵的战绩和牺牲而似乎变得名正言顺了。
人民日报:展望“萨科齐时代”中法关系5月16日,法国进行新老总统交接,希拉克主政法国12年的历史终结,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进入“萨科齐时代”。
萨科齐当政后,中法关系的走向如何?众所周知,中法关系发展到如今水平,同希拉克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有关,那么萨科齐的对华政策会否有变?笔者认为,萨科齐在对华政策上将会“萧规曹随”,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会继续得以向前发展。
在法国,虽说外交是总统独占的“禁猎地”,总统个人的价值理念和偏好在国家对外政策的形成中有某种影响,但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国家利益。
40多年前,戴高乐总统正是为了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毅然与新中国建交,双边关系开始不断发展。
在希拉克时代,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根据新的国际政治现实,法国同中国建立起堪称典范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萨科齐入主爱丽舍宫以后,从法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料想不会轻易改弦易辙。
就个人感情而言,希拉克确实有深厚的中国情结,而萨科齐对中国也是有情有缘。
萨科齐曾3次访华,并且对结识了胡锦涛主席感到很高兴。
他同旅法华侨华人社团保持着密切和友好的联系。
今年春节,他特意为旅法华侨华人举行招待会,并表示:“我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我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
”在这次总统竞选中,法国社会党候选人扬言抵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萨科齐却旗帜鲜明地表示,法国应当积极参加,如果他当选为总统、届时又得到邀请,他一定到北京来出席奥运会开幕式。
有人担心,萨科齐的“亲美”会使中法关系生变,其实,萨科齐欲修补法美关系,这同法国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并不矛盾。
而且,通过分析萨科齐胜选后同美国总统布什的通话,可以看出他有所坚持。
他说,“法国是美国的朋友,在你们需要的时候,我们会站在你们一边”,但“真正的友情应该建立在可以有不同意见的基础上”。
戴高乐有一段名言:上天创造法国就是为了“让它完成圆满的功业”,“以当前的我国与当前的其他国家相处,如果没有一个高尚的目标和正直的胸怀,就会遭到致命的危险”。
34“印太战略”下的法国与日本关系、 动力及局限程智鑫【摘 要】在两国“印太战略”交汇的情况下,日本和法国在政治、安全防务、太空、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力图实现两国“印太战略”的对接。
日本和法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下深化合作的动机来源于两国对当前的中美关系和国际秩序有着相似的看法,两国都处在战略调整期,印太地区在两国整体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日本和法国互相将对方视为推进“印太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这为日本和法国加强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
未来两国可能在防务安全、南太平洋地区治理等领域继续深化合作,并将两国战略合作向多边机制拓展。
但是受日美同盟关系、日本和平宪法的限制、澳大利亚中止与法国的潜艇制造等因素的限制,日法关系很难在合作深度上超过美日印澳四国的合作。
【关键词】 法国;日本;日法关系;“印太战略”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888(2022)02-0034-17DOI :10.20014/ki.fs.2022.02.003日本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在2016年第六届非洲开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日本随后逐步对其“印太战略”的内涵进行丰富。
日本希望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欧洲的主要大国以及东盟深化合作,以实现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的战略构想。
a 2018年5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提出了构建包容的印太地区的四点战略设想,此后,法国国防部和外交部连续发布了多份文件详细地阐述了法国的“印太战略”。
2022年2月最新版的《法国的印太战略》将日本a日本外務省,「令和3年版外交青書」,第26-30页,https://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21/pdf/pdfs/2_1.pdf ,访问日期2022年2月22日。
大国关系投稿方式 fgyjbjb@aliyun.com35视为法国在印太地区重要的战略伙伴之一,法国希望在多个领域与日本开展具体的合作。
萨科齐上台后的中法关系及其未来走向关键词:中法关系经济文化领导因素1964年1月27日,中法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从此中法关系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回首建交初期那个年代,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凭着超凡的洞察力,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法国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在中法建交的46年里,不管是政治交流、文化交流还是两个的贸易往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希拉克出任法国总统的时期,中法两国关系全面升温,两国联系日益加大,这一段时间也称为是中法两国关系的“蜜月”。
但是,2005年萨科齐总统上台后,中法关系疏离,甚至一度陷入僵局。
法国一改希拉克时期对美国大唱反调的做法,全力修复因伊战争恶化的法美关系,并追随美国向中国施压,奉行“淡化中国”的原则。
出现了一系列损害中国利益,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件。
2008年月,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受阻,法国政府反应冷淡;2008年5月,中国汶川大地震,正当全世界都在为中国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法国政府却反应慢了很多;而使得两国关系真正跌入谷底的是2008年12月6日,法国总统兼欧盟轮值主席萨科奇**,这一事件将中法关系带入了僵局。
由于在2008年法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中国和法国两国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也导致了中法两国的经济贸易文化等交流出现了阻碍,也导致了中国政府的外交报复,取消了第十一届中欧峰会,而在2009年1月,中国总理温家宝第一次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并顺访瑞士、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但唯独避开欧盟的另一强国法国,这也说明中法两国当时的情况。
所以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法两国的关系处于最低谷,并且短期内不会反弹。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2009年4月1日,在举世瞩目的伦敦峰会的前夕,中法两国外交部共同发布《中法新闻公报》,决定适时举行高层接触与战略对话,促进双边各领域合作,推动中法关系和谐稳定发展。
随后,在伦敦参加峰会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法国总统萨科奇。
单元综合测评(三)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
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国家未被占领,社会结构未被破坏,军队也是完整地从他国撤回的),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
当时,英国张伯伦政府考虑让东欧满足德国的部分领土要求,划东欧为德国势力范围,鼓励德国东进。
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议》,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
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据汤重南《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
(6分)(2)根据材料,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当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等,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鼓励德国东进”“当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结合二战前夕英国的绥靖政策等知识,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
【答案】(1)德国与英法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2)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德国严重的复仇心理;未能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及其产生的土壤;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2.(2016·德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以下是德国外交官访问法国巴黎后向希特勒报告的备忘录)关于德国的需要问题,我向他(指法国总理)说了和向财政部长(指法国财长博内)说过的同样的话,令我吃惊的是,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的——自然永远要以得知德国在中欧的最后目标为条件。
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金灿荣 刘世强[内容提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和中国加速崛起三大动力作用下,国际政治在权力结构、问题议程和决策规则层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正在加速步入以权威缺失、模式困惑和全球化阶段性停滞为标识的后危机时代。
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在给中国提供新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国需要重新反思对外战略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方向,在坚持国内优先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外交资源的投入,在保持战略防守的同时加强战术层面的主动性,为国内治理和长远发展创建新的环境空间,为中国顺利崛起预做绸缪。
[关键词]国际格局 金融危机 政策调整 中国崛起 战略影响[作者介绍]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跨大西洋关系和中国对外战略研究;刘世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9级博士生,主要从事外交政策理论与实践、中美关系研究。
2009年的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政策调整和中国加速崛起构成了世界格局加速调整的推动力量。
在此背景下,国际政治在权力结构、问题议程和决策规则等层面都呈现出新的内容,世界正加速步入后危机时代。
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不仅给中国提供了新的机遇,更带来了严峻挑战。
深入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动是我们准确把握未来格局走向的基本依据,它对确定中国未来政策方向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政治形势变动的主要动力国际形势的变化源于主要力量的推动及其相互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和中国加速崛起无疑是2009年国际形势变动的推动性力量。
这三件事情的发展动向将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迅速终结。
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台至今,世界经济经历了从危机蔓延、全面恶化到迅速复苏的戏剧性过程。
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逐步走出经济衰退区间,新兴大国也维持了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国际金融危机正以更快的速度走向终结。
专题达标检测〔三〕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1.20世纪30年代,阿诺德·汤因比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B.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C.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解析:对于根源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与否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不起作用,故A错误。
C说法不符合史实。
D时间太久远,况且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并未引起西方社会制度的大变动。
只有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导致了世界各地人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疑心,故B正确。
答案:B2.读下表,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因素有( )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④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解析:表格反映了在1928—1932年间,德国纳粹党人数激增,在国会中的议席越来越多。
1929年经济大危机便利了纳粹的扩张,故①正确;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故②正确;一战后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重,德国人的民族复仇情绪高涨,故③正确;直到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中的名次才位列第一,并非“长期〞,故④错误。
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3.?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194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
歌颂了世界各地无数国际主义战士奔赴前线,大力支持当地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该作品历史背景是( )A.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B.西班牙内战C.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D.不列颠之战解析: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没有国际进步力量的参与,故A项错误;西班牙内战中有国际纵队的参与,而弗朗哥政权获得德国、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支持,故B项正确;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并没有和德意法西斯政权斗争,故C项错误;不列颠之战是英国和德国之间的较量,故D项错误。
台歐關係系列評析(二)法國篇
討好中國法國難一意孤行
陳世民/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就法國觀點來探討台歐關係之發展,或許是最令人感到悲觀。
法國在其戴高樂主義外交理念的影響下,強調追求法國的偉大和獨立,因而尋求建立多極化的世界,並期盼一個由法國領導的歐洲能扮演其中重要的一極,藉此以使法國的世界地位受到重視。
此外,法國做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聯合國一直是其發揮影響力的重要舞臺。
然而在2003年第二次波灣戰爭中,美國重傷聯合國的權威,並顯示其更高意願來運用其目前唯一超強的國力,以追求美國利益為優先考量的單邊主義政策。
這令法國擔憂世界是否因此朝向單極領導,而損及法國偉大和獨立外交政策的追求。
中法互相拉攏對抗美國
因而2003年波灣戰後,為阻止美國單極覇權世界的出現,中國便成為法國積極爭取的國際勢力,畢竟雙方在追求多極化世界,及強化聯合國角色等政策上有所相似。
因此近來法、中二國努力提昇彼此戰略關係,相互拉攏、利用以抗衡美國。
2004年1月,法國即以慶祝法中建交四十週年為由,邀請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來法進行四天國事訪問,並宣布2004為「中國年」。
在共同簽署的法中聯合聲明中,法國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惟一合法代表,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的立場。
法國更一改過去不介入兩岸問題的立場,不指名的批評台灣三二○公投「危險、不負責任,是一嚴重錯誤。
此外法國亦指出「歐盟一九八九年起對中共實施的武器禁運政策如今已與國際現勢脫節,毫無意義。
」,3月法國在臺灣選前更突然宣佈與中國舉行聯合軍演。
凡此均可看出法國多年來一向渴望與中國結盟,以達成巴黎創建多極世界的目的。
由於法國向來在歐盟政治上扮演領導角色,在歐盟的領導地位亦是法國提昇世界影響力的重要籌碼,法國自然也尋求影響歐盟朝向符合其對中政策目標的方向,最終目標則是追求中歐結盟以抗衡美國實力。
其中藉由解除對中國的武器
禁運,以提昇歐、中戰略關係,便被法國視為對中關係的重點。
因此法國近年促請歐盟解除軍售禁令上扮演急先鋒的角色,強調如果要真正與中國發展所謂的戰略性伙伴關係,就必須放棄過去以制裁等方式的思考。
此外,經濟上亦希望透過此一急先鋒的角色,換取中國在對歐商機分配中的最大利益。
不過2004年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的問題引起美、歐不小爭議,這在2005年中共通過「反分裂法」後告一段落。
此法及中國持續存在的人權問題為取消禁令創造了相當困難的政治氛圍。
歐盟在此問題上難以忽視美、日之意見,不少國家力求與它們達成一定共識,因而目前在歐洲聯盟內部決策體制內暫時受到抵制。
今年12月歐盟外長會議再次討論希望能通過一項新的歐盟軍售行為準則,法國則企圖將它和武器禁運案綁在一起。
但一些國家(如瑞典外長)則認為歐盟不應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但應設法通過軍售行為準則,因為它們是兩回事。
此外,瑞典外長也指出,歐盟不能祗想到商業利益,且必須考慮戰略因素,並對於亞太地區的安全與東亞和平有更深的瞭解。
現今法國仍將繼續支持推動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並認為歐盟國家如果不能獲致決議,實在沒有必要再為此事進行辯論,法國顯然亦不望此事破壞歐盟團結。
未來此問題之解決可能至少要有三個前提:一,歐盟嚴格限制對華武器出口;二,中國需完成批准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手續;三,北京須明確對台海問題表態,承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
取消武器禁運,但又不會提高武器出口量,如此兩方面都不得罪。
畢竟歐盟大多數國家所追求的是推動其在中國的經濟利益,而解除軍售禁令只是推動與華全面發展關係以更好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個手段。
大西洋主義更受重視
然而,對中國的武器禁運的爭議,促使歐盟各國從一更寬廣的戰略視野思考歐、中關係,其中,大西洋主義顯然更受重視,尤其歐盟東擴十國後,新會員國更不願忽視美國的意見。
近一年來歐盟對華政策已有微妙轉變,更願與美國協同對付中國。
目前美國和歐盟逐漸採取一個更為協調和挑剔的立場,要求北京修改其貿易政策並且在軍費開支上更加透明。
這一改變在貿易問題上尤其明顯,近一
年來美國和歐盟聯合就汽車零配件壟斷問題向中國施壓。
而歐盟對中國軍備建設也強化關注。
同時,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尋求成為以能源為導向的強權表示關注,因為這與美國和歐洲的政策相左。
美國國務院負責歐洲和歐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弗裏德(Daniel Fried)便讚揚對中國政策上的逐步協調,是大西洋兩岸關係改善的信號,歐盟官員已經開始介入美國長期以來就關注的議題。
他同時表示,這將加強與北京談判的籌碼。
一些歐盟官員便表示,這一轉變起源於2004-5年就取消對中國實施長達16年的武器銷售限制與美國進行的論戰,論戰的過程引起了歐盟對中國政策的重新評估。
當然,歐盟還遠遠沒有採取布希政府對中國的觀點,即視中國為潛在的軍事對手。
而歐盟外交官也擔心,美國頗具挑釁性的對華政策可能引發來自北京更多的敵意。
歐盟主要關注的比較是中國如果失敗所可能造成的後果,而美國更關注中國如果成功了將怎麼辦。
不象美國,歐盟畢竟在遠東沒有軍事存在,也沒有野心在這一地區扮演一個戰略性的角色以及做一些承諾要保護臺灣。
歐盟對亞洲與台海兩岸關係事務顯然也是在最近幾年才開始摸索,摸索而碰到問題時現實感就會出來。
台灣應力求凸顯出它在政治、經濟及科技上的角色,且在某些領域極具影響力。
讓歐盟知道台灣對國際社會而言是個貢獻者的事實,尤其台灣是個民主國家的事實,歐盟知道後就會欣賞台灣,讓他們跳脫「台灣是中國的附屬品」的印象。
中國雖是崛起的大國,歐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但歐盟也有理想的一面,它的願景亦望能讓世界一起走向和平、民主、繁榮。
歐盟現在也主張兩岸問題和平解決,同時也相當重視和平解決的過程,而非只是描述中國的和平解決方式,兩岸問題應強調過程而非結果,因為強調結果會很複雜且具有政治敏感性,強調過程則對雙方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