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7
化学试题第I卷(选择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28道小题,每小题分,共56分)1.将空气中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氮。
下图中能实现人工固氮的是()A. 闪电B. 电解食盐水车间C. 根瘤菌D. 合成氨车间2.能把Na2SO4、NH4NO3、KCl、(NH4)2SO4四瓶无色溶液加以区别的一种试剂是(必要时可加热)()A.BaCl2B.NaOH C.Ba(OH)2D.AgNO33.下列物质能用来干燥NH3气体的是A.浓H2SO4 B.碱石灰 C.无水氯化钙 D.P2O54.下列关于主族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非金属元素都是主族元素B. 主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C. 稀有气体元素不是主族元素D. 主族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5.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比值最小的是A. NaFB. NaClC. MgI2D. KBr6.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 A2+、b B+、c C3﹣、d 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A>B>D>CB. 原子序数d>c>b>aC. 离子半径C3﹣>D﹣>B+>A2+D. 单质的还原性A>B>D>C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CaCl2晶体中只存在离子键B. HCl溶于水破坏了H+和Cl-之间的离子键C. 因为O的非金属性比S强,所以H2O的热稳定性比H2S好D. 干冰和石英晶体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其微粒间的作用力不同8.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A. H2OB. CaCl2C. NaOHD. Cl29.在“H2O(l)→H2O(g)→H2和O2”的变化过程中,被破坏的作用力依次是A. 分子间作用力、离子键B. 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C. 共价键、离子键D. 共价键、共价键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2C与14C为不同核素B.石墨和C60互为同素异形体C.O2和O3互为同位素D.3517X与3717Y为同种元素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任何分子中都含有化学键B. 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C. CO2、PCl3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D. D2O与H2O所含电子总数不相等1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A. 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188OC. N2的结构式:N≡ND. 二氧化碳的电子式:13.常温下,二氯化二硫(S2C12)是橙黄色有恶臭的液体,它的分子结构与H2O2相似,熔点为l93K,沸点为41lK,遇水水解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褪色。
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2.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3.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
按劳取酬。
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4.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5.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
试卷第1页,总3页 …………○…………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分卷I 分卷I 注释 一、 选择题(注释) 1. 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
据此判断( ) A.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 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 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2. 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 A. 掀起瓜分狂潮 B. 要求扩大市场 C. 扩大资本输出 D. 希望利益均沾 3.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 ) A. 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 B. 军事技术的落后 C. 英国的坚船利炮 D.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4. 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
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根据中国考古发现,在晚更新世(年代为距今12万年至1万年)的遗址中,除了被吃剩的兽骨外,一般很难见到食物遗存,尤其是碳化的粮食作物;而在全新世(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会有一些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
材料可用于说明( )A.粮食储存技术进步B.渔猎不能满足人类需要C.原始农业得到发展D.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2、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
某原始人墓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B.原始人群社会C.母系氏族社会D.父系氏族社会3、有学者说:“商人所谓‘上帝’(卜辞多称“帝”),既是至上神,也是宗祖神。
按照上古的宗教政治理论,‘王’正是由于它是上帝的嫡系后代,所以才有统治天下的权力。
”据此可知,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等级森严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私学,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
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
这种现象的影响是( )A.全社会文化水平整体提升B.官僚政治得以确立C.形成开放自由的文化风气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5、2022年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在构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系统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文化根脉。
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墨子6、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说明各国变法( )A.推动了社会转型B.消除了兼并战争C.确立了官僚政治D.促进了华夏认同7、王同学的历史小论文中有“从争霸到兼并”“从世袭到流动”“从贵族到民间”等标题,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秦始皇及其遗产B.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C.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D.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矛盾8、汉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残破,刘邦及其大臣在总结秦朝短命的教训时,认为秦朝之所以失天下,“乃举措暴政而用刑太极故也”,决定惩秦之失,改弦易辙,在统治政策方面做出重大调整。
2018-2019学年永年二中高一历史期末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宗法制D.内阁制2、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
” 这一状况的改变得益于国家实行了A.分封制B.郡县制C.察举制D.行省制3、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6、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皇明千家姓》首句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皇权的独尊C.等级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7、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华民国的成立C.清帝下诏退位D.《临时约法》的颁布8、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应把鬼子都杀掉……”。
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反映了三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国B.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封建主义矛盾的激化C.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平和性D.说明了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侵略和近代文明9、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A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B .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C .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D .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10、“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
永年二中高一历史期末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C.宗法制 D.内阁制2、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
”这一状况的改变得益于国家实行了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3、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6、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皇明千家姓》首句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皇权的独尊C.等级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7、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华民国的成立C.清帝下诏退位D.《临时约法》的颁布8、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应把鬼子都杀掉……”。
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反映了三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国B.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封建主义矛盾的激化C.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平和性D.说明了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侵略和近代文明9、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A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B .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C .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D .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10、“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
生物试题一、选择题(50分,每空1分)1.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能适用于哪些生物( )①噬菌体②乳酸菌③酵母菌④蓝藻⑤大型食用菌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②④2.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兔的长毛和短毛B.玉米的黄粒和圆粒C.棉纤维的长和粗D.马的白毛和鼠的褐毛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出现了“3∶1”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应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个体比接近1∶2∶1 4.已知一批豌豆种子,基因型为AA:Aa=1:2,将这批种子播种后自然生长(假设结实率相同),则其所结种子中,基因型AA、Aa、aa的数量之比为()A.4:4:1B.3:2:1C.3:5:1D.1:2:15.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A.1/4 B.1/6 C.1/8 D.1/166.基因型为AaBBccDD的生物,可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种类数是( ) A.2 B. 4 C.8 D.167.黄色皱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yyRr)豌豆杂交,F1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 ) A.4种,1∶1∶1∶1B.3种,1∶2∶1C.2种,1∶1D.4种,3∶1∶3∶18.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
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9.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高一历史期末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下列不属于其特点的是()A.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B.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组织形式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农民家庭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解析:选A。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小农经济的经营单位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的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解析:选B。
①是汉代出现的耧车;②是唐代的曲辕犁;③是三国时期的翻车;④是原始社会的骨耜。
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③②,B项符合题意。
3.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
其主要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土地私有化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抑制了土地的兼并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解析:选A。
材料“不论‘公田’‘私田’都是按田亩收税"说明该法令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因此其主要影响是加速了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
4.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
这说明( )A.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从“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可知,家庭手工业受到重视,说明家庭手工业收益比农业高,其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发展而不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不了政府的政策,排除C项;新的生产方式应该指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无法体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 项。
物理试题一、单选题1.狗拉雪橇沿位于水平面内的圆弧形道路匀速行驶,下列给出的四个关于雪橇受到的牵引力F 及摩擦力f的示意图(图中O为圆心)正确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且与接触面相切的,雪橇做匀速圆周运动,合力应该指向圆心,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小球m在拉力F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若小球运动到P点时,拉力F发生变化,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若拉力突然消失,小球将沿轨迹Pa做离心运动B. 若拉力突然变小,小球可能沿轨迹Pa做离心运动C. 若拉力突然变小,小球可能沿轨迹Pb做离心运动D. 若拉力突然变大,小球可能沿轨迹Pc做向心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A.若拉力突然消失,小球做离心运动,因为水平方向不受力,将沿Pa轨迹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C.若拉力突然变小,拉力不够提供向心力,做半径变大的离心运动,即可能沿轨迹Pb做离心运动,故B 错误,符合题意,C 正确,不符合题意;D .若拉力突然变大,则拉力大于向心力,可能沿轨迹Pc 做向心运动,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3.如图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的半径为r ,a 是它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的半径是4r ,小轮的半径为2r ,b 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的距离为r ,c 点和d 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
若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
则( )A. a 点与b 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B. a 点与b 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C. a 点与c 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D. a 点与d 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答案】C 【解析】【详解】左、右两轮通过皮带传动,在皮带不打滑的前提下,a 、c 两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b 、c 、d 三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即a c v v =b c d ωωω==由v r ω=可得b v r ω=c 2v r ω=d 4v r ω=显然d c b v v v >>则d a b v v v >>又a a v r ω=b b v r ω=则a b ωω>故ABD 错误,C 正确。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力,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A. 生活用具
B. 作战武器
C. 生产工具
D. 祭祀礼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耒耜”是古代一种像犁一样的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也用做农具的统称。依据材料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是生产工具,C正确;生活用具不符合“耒耜”的功能,A错误;“耒耜”不是作战武器,也不是祭祀用的礼器,B和D项错误。 2.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整地、改土、保墒、除草、通风、高产等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 A. 精细性 B. 封闭性 C. 分散性 D. 落后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表明,战国时期的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封闭性、分散性和落后性属于小农经济模式的消极影响,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C和D项排除。 3.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
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 ) A.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B. 土地买卖频繁 C. 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D. 小农经济破产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中“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故B项正确。A、C、D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 点睛:材料“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是解题的关键。 4.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随着棉纺织业快速发展,其又
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这表明中国古代纺织业 A. 部门增加,分工细密 B. 历史较悠久 C. 分工协作,产品丰富 D. 规模化生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说明纺织业的部门增加,“轧花、纺纱、织布、印染”说明分工细密,故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纺织业的历史悠久,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产品的信息,排除C;材料中纺织业属于手工业生产,不是规模化生产,排除D。故选A。
5.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
A. 藩属国贡品 B. 官营作坊 C. 民营作坊 D. 家庭作坊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精美的手工业品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其中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供给皇室和贵族使用,故选B。 6.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暑袜店,利用雄厚资金购进大量的有尤墩布,分发给当地
男女居民缝制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这反映了( ) A. 当地男女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者 B. 暑袜店已成为手工工场 C. 当地男女成为专门被雇佣的生产者 D. 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商人将资金用来购买尤墩布,然后交给当地的居民进行生产,然后在投放到市场,体现的是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简单的雇佣关系,独立的手工业劳动者和手工工场与材料无关,AB选项排除;当地居民缝制暑袜只是小农经济的补充,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7.清代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官帽),继而买田置地、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是 A. 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 商业规模受到限制 C. 带动社会奢侈风气 D. 商人从政引起腐败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提及的是商帮一手执“红顶”,即依附于政府,并没有打破封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徽商依附于封建政府,进行“买田置地、大兴土木”,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C项提及的是社会风俗问题,不是设问所提,故C项错误;题干设问问及的是“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是政治腐败问题,故D项错误。 8.当今出租房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北宋并非如此。北宋有个姓陶的书生,盖了几座
房子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被叫着“痴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重商主义”观念的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对陶姓书生出租房屋行为的批判”体现的是宋朝社会对商业活动的贬低,这主要和重农抑商政策有关,B正确;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A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商业的限制,D排除。故选B。 9.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
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 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封建性特征,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见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故选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逆转,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低下,故AC两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
10.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 土地买卖的盛行 D. 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又分为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种形式。正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才使得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A错误;土地买卖的盛行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原因,C错误;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是政策因素,不是材料中现象的根源,D错误。 11.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的是 A. 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 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 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 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是:(1)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织”与“耕”分离;(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因此选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1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继昌隆缫丝厂等。这
里对“近代”的正确理解是 A. 使用机器生产
B. 兴办于东南沿海地区
C. 资金较为充足
D. 其产品直接投入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兴办的军用企业,二者均属于近代民族工业,都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企业不一定都是兴办于东南沿海地区,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资金较少,C错误;洋务企业不是直接投入市场,D错误。 【点睛】由于近代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实业更多的体现的是救国内容,同时由于资金少,基础薄弱等因素,大多是发展轻工业。洋务企业包括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民用企业进入市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3.下面为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
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B. 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 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
D. 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我国民族企业的分布,当时大致处于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排除A;材料直接反映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故选B;材料无关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比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14.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
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等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有效遏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构建起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D. 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1936年时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进行一定的产业调整,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工业以及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产业,结合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在全国的产业调整以及相关的战备措施,主要是针对日本侵华事件的发生,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是否有效遏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并且这一时期西方依然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对华经济侵略放缓,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C项错误。
15.1947年的上海,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
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 A. 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B. 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C. 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 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1947年的上海”“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纸币发行泛滥,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们争相购买实物,故C项正确,黄金无法购买实物说法不符合事实,A错误;当时的纸币不是缺乏,而是过多,B错误;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所以价格飞涨,故D项错误。 16.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
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