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落崛起、经济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54.94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机制作者:盛亦男杨旭宇来源:《人口与经济》2021年第06期摘要:利用重心模型、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流动人口规模和密度的增长速度均有所放缓;流动人口重心向经济发达与人口高度集聚城市移动,与常住人口重心逐渐接近;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日益密集,内部结构分别呈双核分布稳定的星状网络、多中心发散网络与中心—外围层次结构明显的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房价水平、环境污染弱化了经济因素对京津冀流动人口集聚的吸引力,较高的公共服务能力与开放水平则分别促进流动人口持续向长三角、珠三角集聚。
研究结论可以为不同城市群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优化人口布局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群;空间集聚;人口空间格局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21)06-0088-20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1.00.050Abstract: Using methods such as the center of gravity model,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spatial lag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three city cluster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Pearl River Delta.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cal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three major city clusters continued to grow, but the growth rate of both the size and densit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slowed down.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he gravity center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moved to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highly populated cities, and approached the gravity center of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gradually. The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of three cityclusters is increasingly dense, representing as a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tarshaped, multicenter divergent and centerperiphera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network,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results show that high housing pri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ve weakened the attractiveness of economic factors to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hile higher public service and openingup have attracte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continue to flow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provid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different urban clusters to 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s and optimiz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Keywords:floating population;city clusters;spatial agglomeration;population spatial pattern一、引言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中心城市和若干不同规模、类型和等级的城市共同组成了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这类城市通过交通、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资金、物流和人才的紧密连接和流动[1-2]。
第24卷第5期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24No .52023年9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ep.2023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ɔ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判断王金营 范世杰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㊀ 收稿日期 ㊀2023-03-02㊀㊀ 基金项目 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经济实现发展的人口规模回旋空间及其作用研究 19ARK002 阶段性成果㊀ 作者简介 ㊀王金营 1963 男 河北黄骅人 经济学博士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 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河北大学人口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㊁人口与经济发展㊁区域经济发展 范世杰 1993 男 河北满城人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河北省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马坊乡政府四级主任科员. 摘㊀要 ㊀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充分掌握其空间结构的演进特征和趋势.为此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㊁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 对1995 2020年间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分析 进而对其2020 2035年的空间结构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 1995 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规模高位次区县发展程度较高 表现出较强的集聚能力 2020 2035年中位次城市发展加速 形成新的集聚能力 1995 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规模中位次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 空间结构的全局相关性显示1995 2035年大体上分为 上升 降低 上升 三个阶段 说明各区县空间依赖性经历增强㊁降低㊁再增强的过程.局部相关性分析表明 各核心增长极需要加大辐射区域 雄安新区的初步发展 可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关键词 ㊀京津冀城市群 空间结构 人口规模中图分类号 F299.27㊀ 文献标识码 A㊀ 文章DOI 10.15883/j.13-1277/c.20230506813引用格式 王金营 范世杰.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判断 J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 68-80.一㊁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 城市群逐渐成为国家参加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 而以大都市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必将凭借其在人口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优势 形成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 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走到了关键的阶段 而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在其中将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其中京津冀㊁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渐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到2020年三大城市群的GDP 分别占全国的8.5%㊁20.9%和8.8% 合计占全国比重为38.2% 可以看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而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到2020年 京津冀城市群常住人口达到11036.9万人 占全国的7.6% GDP 达到86393.2亿元 近10年内年均增长7.1% 人均GDP 不断提高 达到78276.7元 比2010年提高了85.3% 一般预算公共收入达到了11233.3亿元 近10年内年均增长9.0%.京津冀区域内北京㊁天津和河北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功能定位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㊁转变生产方式 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 使得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到2020年 京津冀城市群中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7.2% 高于第二产业的39.3%①.可见京津冀城市群具有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光明前第5期王金营等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判断69㊀景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在未来将成为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重要区域.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特别指出东部地区城市群中的京津冀㊁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必须加快经济转型空间结构优化和环境质量提升等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最终目标打造成我国最具经济活力㊁开放程度高㊁创新能力强和具有强大吸引人才能力的区域.总的来说城市群的发展是区域空间结构重构的关键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各大城市群快速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作为国家级城市群的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发展也存在差距由于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的社会地域分工不同加之地理位置㊁经济基础㊁规章制度和内在外在条件的差异使得城市群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呈现出复杂的空间结构特征而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规模等级结构㊁空间经济联系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都将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对于京津冀城市群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群空间结构经历了怎样演变的过程现阶段又呈现出何种空间结构特征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其空间结构未来优化的趋势又是怎样这对京津冀城市群能否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至关重要.城市群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式实质上是地理单元上临近且联系密切的多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集合体不同于独立的城市经济单元.有关城市群的研究国外相对比较成熟形成了诸如中心-外围理论㊁区位理论 1 ㊁增长极理论 2 ㊁核心-边缘理论 3 等.在借鉴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深入研究形成点-轴理论 4 ㊁城市连绵区 5 ㊁双核型理论 6 等阐释了城市群内部的联系加之与外围区域的空间互动使其能够起到内部集聚效应和对外界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7 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增长极.进一步来说对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能够反映出城市群发展程度与阶段而城市群空间研究的基础是对城市群规模结构 8 ㊁空间结构 9 ㊁经济结构 10 ㊁职能结构 11 ㊁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充分认知并且发现各类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此来分析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 12-18 .探究城市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评估㊁测度以及演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Zipf较早提出了城市规模分布的 位序-规模法则又称为齐普夫定律 19 .当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是不同地域空间上经济集聚产生的结果进而这一结果又使得各类经济体在空间上更加聚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单中心或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 10 .城市群可通过理性合理的规划使得的空间发展更加均衡 20 进而促进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如此看来城市群空间结构随着区域经济㊁人口等要素的集聚的相互作用是动态变化的应该存在演进的路径㊁规律.已有研究多运用分形理论㊁马尔科夫转移矩阵㊁等级钟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城市群城市规模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讨论 21 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㊁演化模式㊁演化规律以及演化动力机制进行具体阐述 22 .有关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虽然已有一系列理论和实证成果然而对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长周期㊁系统性的分析略显欠缺现有文献多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过去到现在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而对于其未来发展态势则较少涉及.特别是对于京津冀城市群需要从内部城市之间互动关系及强度的长远视角和未来趋势去研究.当然剖析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作用是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步骤在此基础上需对未来趋势及发展取向予以研判由此可获得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中应该注意的规律㊁发展路径和方向.二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研究方法如上所述城市群空间人口规模结构 8 ㊁经济结构是反映城市群空间特征和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要指标而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㊁演化模式㊁演化规律关乎各类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根据已有文献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位序-规模法则㊁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灰色关联预测模型方法.7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1 位序-规模法则齐普夫Zipf 19 综合杰斐逊和奥尔巴赫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齐普夫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P=A/Sξ1㊀㊀其中S为城市规模P为城市规模大于S的城市分布概率A为常数幂律指数ξ为1.对于指数ξ的其他取值作如下讨论当0<ξ<1时城市人口分散城镇体系中大城市不突出中小城市发达当ξ>1时城市人口集中城镇体系以大城市为主中小城市发育不够完善当ξңɕ时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当ξң0时所有城市的规模相等.借鉴现有文献的经验本文选取OLS回归方法计算齐普夫指数该方法是用位序的对数对规模的对数做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出幂律指数ξ 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22ln i=A-ξln S i2㊀㊀ 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23 能够借助空间统计和具有识别功能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可视化技术反映空间区域内的经济结构特征.ESDA分析空间相关性主要是利用全局相关性和局部相关性全局相关性是分析空间经济数据在整个时空系统中的相关性情况而局部相关性则是通过分析空间经济数据在局部区域或子系统表现出的相关性.全局相关性分析主要采用Moran s I指数来衡量公式如下I=ðn i=1ðn j=1w ij x i- x x j- xS2ðn i=1ðn j=1w ij3㊀㊀式中n是研究区域内地区总数w ij是空间权重矩阵其中如果以区域i和区域j是否相邻设定w ij则区域i和区域j相邻时w ij=1区域i和区域j不相邻时w ij=0x i和x j分别是区域i和区域j 的属性 x=1nðn i=1x i是属性的平均值S2=1nði x i- x 2是属性的方差.Moran s I指数可以看作是观测值与它的空间滞后之间的相关系数.变量x i的空间是x i在领域j 的平均值定义为x i -1=ðj w ij w ij/ðj w ij4㊀㊀因此Moran s I指数的取值一般在-1到1之间若大于0 则表示正相关其值越接近于1时表明具有相似的属性越集聚到一起即高值与高值相邻低值与低值相邻若小于0 则表示负相关其值越接近于-1时表明相异的属性集聚到一起即高值与低值相邻低值与高值相邻.如果Moran s I指数接近于0 则表示属性是随机分布的或者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23 .局部相关性分析主要采用局部Moran s I指数来衡量公式如下I i=x i- xS wðjʂ1w ij x j- x 5㊀㊀该式是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异的观察值集聚在一起并测度相邻区域的关联程度.正的I i表示一个高值被高值包围或者一个低值被低值包围.负的I i表示一个低值被高值包围或者一个高值被低值包围.3 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是指利用GM模型对系统行为特征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估计预测可以对在特定时区内发生事件如人口规模变动㊁经济指标的变动的未来时间分布情况做出研究等等.实质上是将 随机过程当作 灰色过程 随机变量当作 灰变量并主要以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 1模型来进行处理 24 .灰色预测模型中最主要的模型就是Gm 1 1 预测模型建立GM1 1预测模型的步骤如下令X0= X01X02 X0n其中X0 t ȡ0t=12 n对原始数据进行一次累加生成新序列d X1 t 即X1 t =ði m=1X0 m t=12 n6㊀㊀新数列的变化趋势近似地用下面的微分方程描述d X1d t +aX1=u7㊀㊀其中-a为发展系数其大小反映了原时间序列数据的增长速度u为灰色作用量.第5期王金营等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判断71㊀令Y n = X 0 2 X 0 3 X 0 n T B 用公式表示为B =-12x 11 +x 12 1-12x 12 +x 13 1︙︙︙-12x 1n -1 +x 1 n 1éëêêêê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úúúú 8㊀㊀a ^为待估参数向量 a ^=au()按最小二乘法求得a ^= B T B -1B T Y n 于是可得到灰色预测的离散时间响应函数X ^ 1 1 t +1 =X 01 -u a éëêêùûúúe -at +u a t =0 1 2 n -19㊀㊀X^ 1 1t +1 为所得的累加预测值 将预测值还原即为X ^ 0 t +1 =X ^ 1 t +1 -X ^ 1 t10㊀㊀最后 结果检验.GM 1 1 预测模型精度可以通过小误差概率与后验差比值检验 根据后验差的比值C 与小误差概率P 将灰色系统模型预测的精度等级分成4个级别 C ≦0.35且P ≧0.95 为一级 0.35<C ≦0.5且0.8≦P<0.95 为二级 0.5<C ≦0.65且0.7≦P<0.8 为三级 0.65<C 且P<0.7 为四级.㊀㊀2.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㊁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 以及20个县级市 总共185个省市辖区以及县 市 的年末总人口㊁GDP 从城市规模结构以及空间经济结构两个方面来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 且数据均来自1996 2021年各地区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经济统计年鉴».三㊁京津冀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发展演进轨迹㊀㊀1.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人口规模构成及变动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华北㊁东北和华东之间重要的枢纽区域 按照行政规划包括北京㊁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 以及20个县级市 总共185个省市辖区以及县 市 从空间上来看 形成了以北京和天津为 双磁力中心 吸引资源要素聚集 25 周边廊坊㊁保定㊁张家口㊁承德㊁沧州的部分县等构成 环京津贫困带 的基本格局.根据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以2020年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 将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县级市及以上城市划分为五类城市类型 见表1 可以看出 各类型城市数量分布严重不均衡 小城市数量较多 且在500万 1000万的特大城市中出现断层 缺少超大㊁特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大中型城市.表1 京津冀城市群规模分类统计类型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北京㊁天津特大城市500万 1000万Ⅰ型大城市300万 500万石家庄Ⅱ型大城市100万 300万唐山㊁邯郸㊁保定㊁秦皇岛中等规模城市50万 100万张家口㊁邢台㊁衡水㊁沧州㊁承德㊁廊坊Ⅰ型小城市20万 50万定州㊁任丘㊁迁安㊁涿州㊁武安㊁遵化㊁滦州㊁三河Ⅱ型小城市20万以下深州㊁辛集㊁平泉㊁泊头㊁河间㊁黄骅㊁南宫㊁高碑店㊁晋州㊁安国㊁霸州㊁沙河㊁新乐㊀㊀资料来源 2020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㊀㊀在一个城市群体系中 如果按照城市规模进行排序 那么规模大的城市其等级处于较高的层次 则同层级的城市会相对较少 相对来说 规模小等级低的城市就会较少.如图1所示 根据京津冀城市群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规模和城市数量得到人口规模的金字塔 可以发现 2010 2020年之间 超大城市㊁特大城市㊁大城市㊁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比例由1ʒ1ʒ4ʒ5ʒ24调整为2ʒ0ʒ5ʒ6ʒ21.可以明显看出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在逐步扩大 特别是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加 而小城市72㊀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的数量有明显的减少 但是总体上城市的分布结构呈现 哑铃型 结构 底部和中上部的城市数量较少 与金字塔型的城市层级结构有明显差别 说明其区域发展存在不均衡.图1㊀京津冀城市群2010年和2020年的城市金字塔数据来源 2010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和2020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㊀㊀2.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规模及水平的不平衡性国民生产总值 GDP 作为衡量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比较京津冀城市群县域GDP 及县域人均GDP 可以看出区域内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县主要集中在 北京 天津 唐山 一线上 极化效应明显 京津两地对河北区县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 经济实力分别向北向南以及西部纵深地区递减 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此外 在京津冀城市群的中部和南部分别存在石家庄和邯郸两个小区域经济增长极 但其辐射带动能力与京津唐相比较弱 暂时无法形成以点带面的区域核心-辐射功能.从经济总量上来看 北京和天津各区县的GDP 总和占比始终是其它区县的2倍 且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说明两个增长极的集聚能力强大 而其周边城市GDP 占比却逐年减少 到2020年京津两地占比达到58% 突显了京津两地的强大虹吸能力 使得周边城市相较而言缺乏竞争力 而且除去京津两地之外 其他城市GDP 占比均未超过9% 缺乏中位次城市 从而发展受困 显现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极度不均衡.3.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等级结构变动趋势根据京津冀各设区城市人口规模 测算得到2010 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二城市指数㊁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见表2 .从表2中可以发现 京津冀城市群在2010 2017年间的二城市指数均大于理论值2 介于2和4之间 属于中度首位分布 26 2018 2020年间的二城市指数小于理论值2 属于低度首位分布.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在2010 2017年间也均大于理论值 而且十一城市指数与理论值相差较大 2018 2020年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趋于理论值1.一般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城市首位度与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 在发达地区 增长总是遍布于整个城市体系 而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则趋于向单个城市集中 增长的高集中度使城市首位度不断提高 24 .城市首位度与城市的规模等级有密切联系 各级城镇比例的失调会导致城市首位度的升高 由此可见 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相对不均衡 区域内的增长极高度集中于首位城市北京 相较于北京和天津 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城镇规模等级较低 总体上导致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的比例失调 使得城市体系发展不均衡.另外 可以看出京津冀城市群的二城市指数以2013年为节点 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2018后逐渐趋于理论值 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保持相同变化趋势.由此可见 2013年之前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迅速 首位城市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逐步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然而由于城市之间差距较大 城市首位度一直保持上升态势 2013年之后 城市首位度开始逐步下降 表明中小城市开始逐步加速发展 城市发展的集中度有所降低 尤其是在2017年之后 双第5期王金营等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判断73㊀核城市发展趋势增强 京津冀城市群的均衡发展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2㊀2010 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体系首位度指数变化年份S 2S 4S 112010 2.87011.67242.10912011 2.91181.70382.14252012 2.98841.74282.16492013 3.00111.76242.20252014 2.89151.69182.15442015 2.77421.65672.08822016 2.61351.59661.99502017 2.74041.64191.99642018 1.43691.05111.47912019 1.43041.01191.453620201.63181.11821.5670四㊁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分析㊀㊀1.基于城市群人口规模等级角度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区县的位序与人口规模按照位序-规模法则进行双对数回归获得人口规模的齐普夫指数 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 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的齐普夫指数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 由1.946下降至1.620 但仍大于最优值1.说明人口规模分布比较集中 与齐普夫定律的最优分布状态相偏离 人口分布的差异性较大 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 大城市发展突出 而中小城市的发展缺乏竞争力.当然 齐普夫指数一直是处于一个下降趋势 说明京津冀人口分布开始趋于分散 城市规模的合理性逐步提高 只是目前仍与最佳状态有一定差距.北京和天津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有较高的资源禀赋 对于人才的吸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大量高端人才的流入使得核心城市与周边河北城市差距不断扩大 致使资源配置失衡 产生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图2㊀1995 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的齐普夫指数㊀㊀由于京津冀城市群内县级城市较多 范围大分布广 而人口又多集中于各地级市市辖区 县级城市人口流失严重 市辖区对属地各县级城市产生向上虹吸力 而区域内部的重要核心京津两直辖市又对全区域产生更高一级的对人口的集聚能力 其作用力大于市辖区对县级城市人口的吸引力 导致全域人口向双核心流动 造成人口的过度集聚.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 河北省内各地市加速发展 磁力作用初步显现 齐普夫指数从2009年的1.851快速降至2020年的1.620 说明京津冀城市群正在形成新的人口集聚中心 逐步疏解京津两地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2.基于城市群经济规模等级角度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区县的位序与经济规模按照位序-规模法则进行双对数回归获得经济规模的齐普夫指数 结果如图3所示.可见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规模的齐普夫指数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5 2002年 齐普夫指数处于0.938 1.237之间 该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区县发展差异较大 高位次区县发展优势明显 中低位次区县经济发展有所欠缺 说明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 北京和天津作为核心城市 其各区县经济体量巨大 周边河北省内区县与之差距明显 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极化效应严重 形成了北京和天津 双磁力中心 虹吸的局面 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第二阶段为2003 2020年 齐普夫指数下降 基本稳定在0.8 0.9之间 该阶段中位次区县发展逐渐提速 高位次区县发展速度减缓.总的来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区县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 城市体系正在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图3㊀1995 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规模分布的齐普夫指数7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㊀㊀3.基于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自相关角度 1 京津冀城市群全局自相关分析根据ESDA中的全局自相关分析获得京津冀各区县的人均GDP的莫兰指数Moran s I .在过去的20多年发展中莫兰指数值均大于0 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各区县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是全局正相关关系核心区县通过聚集效应带动周边区县发展作用明显.2 京津冀城市群局部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相关分析可以具体度量每个地区与相邻地区之间的局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差异程度.因此通过绘制1995年和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各区县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来分析各区县与其周边区县的相互关系如图4所示.从数量来看L-L型区县一直占大多数而H-L型区县较少说明低发展水平的区县较多低发展水平包围高发展水平的区县较少.分年份来看1995 2020年H-H型与L-L型区县均占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的比重较大其中1995年H-H型占比为23.5% L-L 型占比为45.2% 两者总体的占比达到68.7% 而这一比重到2020年上升至82.9% 值得注意的是L-L型区县一直处于不断扩张的趋势形成连片的低发展程度区域到2020年上升至47.4% 而H-H型仅上升至35.5% 说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区县大部分还是处于较低的人均GDP水平且空间上呈现出相互依赖的特性造成了低发展水平的区县不断聚集导致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通过比较分析表明京津冀人均GDP较高的中心区县对周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空间相互促进作用较小经济水平较高地区虹吸能力大于辐射能力使得周边区县一直处于发展萧索地带.㊀㊀㊀㊀图4㊀京津冀城市群1995年和2020年县域人均GDP的莫兰散点图㊀㊀总的来说京津冀城市群经历了 先富的阶段经济水平高的区县快速发展表现出强大磁吸能力逐步壮大自身发展动能使得周边区县发展动力不足另外京津冀城市群也逐步朝着 先富带后富的道路前进在一定的时间段随着政策的调整资金㊁技术㊁产能的共享使得区域内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效应增加核心区县带动周边区县发展.但是L-L型区县一直占据较大比重发展滞后的区县仍然没有摆脱发展乏力的局面表明京津冀经济空间结构不仅存在着不平衡也还存在不充分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五㊁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未来演变趋势分析㊀㊀1.京津冀城市群未来人口经济规模预测按照GM1 1模型预测步骤利用软件Matlab R2018b计算出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区县的发展系数-a和灰色作用量u的数值构建不同区县年末总人口和GDP的灰色预测模型进而计算各阶段模型的小误差概率P值㊁后验差比值C值对各时期模型精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可以看出京津冀城市群各区县灰色模型均达到模型检验标准均通过检验从统计意义上说明所建模型合理.。
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群发展历程: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起初的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石家庄8地市。
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一直迟迟没有推出。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由于河北一共11地市,为了更好的衔接河北规划,新的京津冀规划将涵盖河北省全部。
即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石家庄11地市(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
二、区域基础:1.两个核心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城市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
天津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2.能源和重工业唐山:我国北方重化工产业基地,京津冀城市群主要重工业产品和能源供应基地,石油、铁矿石运输枢纽城市。
沧州:京津冀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带南部节点城市,以石油化工、盐化工为主的重工、化工产业基地,连接冀中南、鲁西北、西北地区的能源输出港。
邢台: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以装备制造、煤盐化工、新能源、汽车工业、新型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
一体化能否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程广斌;沈雨研【期刊名称】《调研世界》【年(卷),期】2024()1【摘要】本文基于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从交通设施、要素市场、产业、经济、制度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评价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研究发现:第一,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高低排序依次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
第二,制度一体化对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影响最为突出。
第三,三大城市群均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和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且随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进一步实证检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群综合一体化及交通设施、产业、制度一体化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要素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影响,经济一体化与其尚不存在显著影响。
【总页数】14页(P37-50)【作者】程广斌;沈雨研【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相关文献】1.长江流域城市群经济带城市流--基于长江干流30城市外向型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2.互联网、禀赋结构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三大城市群108个城市的实证分析3.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测度及影响因素r——基于劳动力工资视角的分析4.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对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5.区域一体化政策能否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检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财政分权、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5—2019年京津冀13个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赵向豪;胡蝶
【期刊名称】《财会研究》
【年(卷),期】2022()11
【摘要】文章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出发,选取京津冀地区城市数据研究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财政分权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作用机制在于财政自主度的提升促使地方政府合理配置资源,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考察区域异质性发现,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核心圈层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升级不能通过财政分权程度的提升实现,而中间及外围圈层城市群可以从中获益。
进一步通过门槛检验得出财政分权门槛值为0.8286,表明财政分权程度较低的城市可以继续提高分权度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财政分权程度较高的城市不宜继续提高分权度。
【总页数】8页(P4-11)
【作者】赵向豪;胡蝶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7
【相关文献】
1.财政分权、从业人口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实证分析
2.财政分权、政策协同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群面板数据分析
3.城市蔓延和财政分权对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基于2007-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财政分权、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5.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经评论》2011年5月第3期
城市群落崛起、经济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的分析
余静文王春超[摘要]本文选取2002—2007年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所涉及省份地区的县市数据对经济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问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集聚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将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比值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比值的增加,经济集聚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占主导,从而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当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值处于一定区间时,经济集聚不仅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关键词]经济集聚;全要素生产率;城市圈[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298《2011)03-0140-11
研究的背景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和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高速的城市化过程,2006年城镇人口为5.7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3.9%,2008年增加到45.68%。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未结束,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城市群落不断崛起,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是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这一阶段,包括行业内和跨行业的城市经济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突出。其中,行业内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规模经济、劳动力池和技术、知识的外溢效应;跨行业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产业的多样化能够刺激新的想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包括中间投入品的分享、交易成本的降低、生产的规模经济、消费的规模经济和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前后向关联。然而,无论是通过行业内的技术知识的溢出,还是通过产业多样化和行业问竞争程度的加大,经济集聚都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改进。同时,经济集聚也具有提高交通运输成本和生活成本
的负面作用,这是否会阻碍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由跨国数据得出的Williamson倒u字型假设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中是否成立?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由于城市化的建设是以经济要素的集聚为主要特征,研究经济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将有助于了解城市化进程和经济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城市和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评述;第三部分为数据包络分析;第四部分为计量实证的结果及分析;第五部分为简要结论。
二文献综述当前对于经济集聚的研究既有从理论上提出经济集聚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渠道的,又有从实证上对经济的集聚效应进行检验的。在理论方面,Marshall(1920)…曾指出企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都与经济集聚息息相关,他强调行业内的经济集聚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劳动力池和技术知识的外溢可以有效提高经济增长,可以说经济集聚是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城市得以壮大发展的理论基础。Jacob(1969)…亦提出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而基于城市多元化发展的经济集聚将更有
[收稿日期]2011—03—22[作者简介】余静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王春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余静文感谢纽约大学Stem商学院为其研究提供的便利。
・140・
万方数据利于地区缎济的增长。Boudeville(1966)【3o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即经济增长起始于推进型产业的技术
刨薪,经过上游产邋褪下游产监懿关联佟尾,使得一个区域中的中心城市成为绝送经济的增长极。增长撅理论裘裙,撵为增长裰的中心城市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舆有两个效应:第一是集聚效应,指由于增长极具有的产业联系和规模经济,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尤就是高质量雉产要素的流入,包括劳囊力资源霸资本资源,德壤资源豹流逛使褥中心壤赘静外莲缝区的经济绩效受赘搀麓;第二是鞲j;骛季效应,指通过产业互动和优势互补,牵心城市也能够提高阂边地这产品的需求,导致产品生产的增加,从而提高外围地区的经济绩效。Glaesereta1.(1992)H1则认为经济集聚虽然促进了竞争,但是
剖薪活动舆有很强的外部性,不完全产投的存在使褥竞争降低了生产拳,毽实证结果并没有支持这一假说。Saxenian(1994)拍’将硅谷(SiliconValley)和波士顿地区作对比,虽然这两个地聪在教育资源、科技水平和地理位置上具有相似之处,但是最终还是硅豁成功地发展成为了全球著名的高科技产簸区,他认隽导致产照集聚的原因是硅谷缝嚣穰波±顿逸送的商监文傀差异,尤其是对企煦家精神的蕊视和鼓励方面的差异。Porter(1998)冲3认为同行业企业聚集可以产嫩激烈的竞争,竞争强促进了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从币i提高生产效率。在实证方厦,研究者主要基于现有理论探讨了经济集聚与金监发震、经济增长之阁熬因果关系。Crozet鞠Koenig(2005)口’认隽如果经济集聚有糕于经济增长,就意昧着空间分布的不平等有利于缀济增长。他们将Theil指标和地区内经济发展指标的标准麓作为衡量空间不平等的变量,删用1980—2000年间欧洲15个国家的数据对这一阀题进行了研究。其塞证缮栗表甓空阔不平等有助予提赛经济效率,舞遴经济增长,著显,空趣不平等对默鼗缝嚣鋈家盼影响更为照著。目前,也有以中国为背撩对经济集聚进行研究的文献。Pan和Zhang(2002)IS]利用1995年第三次全国王监普查数据,估计了城市规模及城市产业总销售量对单个众监生产率的影睫,磐发瑰Jac豳提毒的跨行监集聚经济对企韭戆生产率没有影响。金莲,陈镪和隧铭(2006)》1泼薪经济地理学瑷沦为依据,利用1987—2001年问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原因。他们发现,经济开发、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旗的改善、跛_}|誊作鼹的骣讫有利于工业集聚;沿海地区有工鼗集聚翡戆理傥势,政策也是导致工监集聚鹃重要因素。傅卡翻和洪俊杰(2008)雅哪剩用2004年中圈制造业擒业的普查数据,检验了Marshall外部经济和Jacob外部经济在中国的溅用性,蕊褫究结果裘蹊,不圆类型企业在不同规模城市受益予不露形式的多}部经济。具体{ll;言,小燮企业在太孛城市孛受益予Marshall辩部经济,在特大城市中粼受益予Jacob外部经铸;串燮企照在大城市中受藏于Marshall外部经济,在特大城市中鼹益于Jacob外部经济;大型企业则很少受益予Jacob外部缀济。与前述研究不嗣的是,蓄先本文不褥研究经济集聚对地区GDP或者入均产穗静影响,丽是以城市圈区域为研究样本来验证Marshall和Jacob的理论所强调的生产效率魁否受益于经济的集聚;其次。本文馥臻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遘行分鳃,裁用城市嚣范雕蠹嚣城市赣范鸯外的城市纯差别来分祈这些差别对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瑙素的影响;最看,为了更准确地反映经济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尽量规避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动态耐板估计方法分别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成部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霸技术进步变纯搔数)进行{吉计。
・141・万方数据三数据包络分析(一)数据和实证方法说明本文选取2002—2007年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所涉及省份地区的县市数据对经济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变量包括:(1)地区生产总值,记为GDP;(2)资本投入,记为K;(3)劳动力投入,记为L;(4)金融发展水平,用存贷款之和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记为FinanceDev;(5)教育水平,用中学学生数量和小学
学生数量之和与地区总人口比值表示,记为Education;(6)政府支出水平,用政府支出的对数来表示,记为Loggovexp;(7)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记为Urban;(8)产业结构指标,用制造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之比来表示,记为MS。此外,本文还根据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的行政划分将样本分为城市圈范围内的样本和城市圈范围外的样本,并计算出城市圈地区与城市圈临界线的距离,其中城市圈范围内距离为正,城市圈范围外距离为负。本文首先利用地区生产总值、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三个变量,构建两种投入一种产出的生产模型,以投入要素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标准,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即Malmquist指数,同时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又是由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构成。其次,在计量实证分析阶段,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是由Malmquist指数分解得出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所构成,因此,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将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按照Brulhart和Sbergami(2009)¨¨的处理办法,本文将城市化水平作为经济集聚的代理变量,以考察经济集聚对生产率指标的影响。产业结构指标以及产业结构指标与城市化水平交叉项也作为解释变量纳入计量模型,Au和Henderson(2006)¨引的研究表明中国不同城市的最优集聚规模不尽相同,导致人均产出最大的集聚效应与制造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之比成负相关的关系。此外,为了得到可识别的计量模型,本文也将其它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作为计量模型的控制变量,包括金融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政府支出,其中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到了企业的融资和研发生产活动,从而与生产率水平相关,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出尤其是政府对不同行业的投资都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生产效率。(二)Malmquist指数分解一个企业或者区域的生产效率是通过技术效率来进行衡量的。描述技术效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产出角度来刻画技术效率。Farrel(1957)¨纠通过生产前沿面(Productionfrontiers)的概念
来衡量技术无效率的程度,称为“产出技术效率”。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采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技术关系,即特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配合可能生产的最大产出。这种理论生产函数所描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称为生产前沿面。在生产前沿面下,技术效率表示既定生产函数下实际生产与最佳生产之间的距离。技术效率用来衡量一个企业或者区域经济在等量要素投入条件下,其产出与最佳产出的距离,因此距离越大,技术效率越低。第二种是从投入角度刻画技术效率,称为“投入技术效率”,即给定产出和投入向量,最有效率利用生产投入的便是最有效率的企业或者区域,此时,技术效率表示给定产出的前提下实际投入与最佳投入之间的差别。根据经济学的对偶定理,两个概念一般是等价的。二十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数据包络分析法便是用来衡量技术效率的常用方法之一,Fareetal(1989)¨钊逐步发展了该方法,以生产理论的集合论描述为基础,形成了以数据包络分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