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95.33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张赛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综合经济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上海位居首位,排在2—5位的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无锡居第6位;C,DP总量超过1000亿元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和佛山。上海最多达4950.84亿元;佛山最少1068.36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6个,珠江三角洲城市3个;人均GDP超过3万元的城市依次是珠海、深圳、东莞、广州、上海、佛山、无锡、苏州,珠海最高为48931元,苏州最少30384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3个,珠江三角洲城市5个且排名靠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0%的城市依次是广州、上海、舟山、东莞、南京、深圳、杭州、江门、无锡、珠海、佛山,广州最高为54.1%,佛山最少为40.4%。11城市中长江三角洲5个,珠江三角洲6个。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上,尤其是人均GDP优势明显,而经济总量则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

表1: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解释方差在总方差中的比重

初始特征值修正载荷开方和

主成分总值总方差中的%累计的%总值总方差中的%累计的

1 7.538011 68.52737 68.52737 7.538011159 68.52737 68.52737

2 2.080464 18.91331 87.44068 2.08046362 18.91331 87.44068

3 0.605777 5.507065 92.94775

4 0.335989 3.054441 96.00219

5 0.180194 1.638129 97.64032

6 0.112921 1.026551 98.66687

7 0.070328 0.639347 99.30621

8 0.047409 0.430991 99.7372

9 0.016436 0.149421 99.88663

10 0.007114 0.064675 99.9513

11 0.004991 0.045371 100

表2:主成分得分系数表

主成分

1 2

GDP总量0.125222 -0.14087

人均GDP 0.092944 0.253179

第三产业比重0.089175 0.031097

固定资产投资0.124214 -0.16128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123108 -0.15729

货运量0.112143 -0.22298

外贸出口0.112914 0.18516

实际利用外资0.125726 -0.04145

财政收入0.123887 -0.13235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0.086453 0.33169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076488 0.362964

固定资产投资位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广州、深圳和佛山,而且第2位的广州与第1位的上海相比,差距很大。2001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984.31亿元,广州为978.21亿元,不及上海的一半。前6名分别是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南京和杭州,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两个,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投资需求相对不足。

国内贸易位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广州、深圳和佛山,前6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宁波,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两个。2001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61.3亿元,广州为1248.28亿元,深圳609.26亿元,深圳约为上海的1/3,广州的1/2。总的来说,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交通运输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有广州、佛山,深圳居15位。位于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广州、杭州、南京、佛山、宁波。2001年上海货运量5.4亿吨,广州2.49亿吨,深圳0.514亿吨,上海是广州的两倍多,是深圳的10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扩大交通流量。

对外经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惠州,位于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深圳、东莞、广州、苏州、佛山,其中外贸出口超过100亿美元的城市排序为深圳374.8亿美元、上海276.28亿美元、东莞189.89亿美元、苏州123.07亿美元、广州

116.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的城市有上海、深圳、广州、苏州、东莞、无锡、惠州、佛山,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3个,珠江三角洲城市5个。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外向型经济发达,尤其是实际利用外资优势明显,但广州的对外经济排名不仅落后于上海、深圳,还落后于东莞,主要是外贸出口有待进一步提高。

财政收入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有深圳、广州、佛山,位于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苏州、南京、宁波,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两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总量或经济活力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

人均收入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有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珠海、中山,前6名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宁波、珠海。除宁波外,其余5个城市都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的城市依次是深圳、东莞、珠海、杭州、广州、宁波、佛山、江门、上海、中山,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7个,深圳最高为23544元,东莞16938元,中山最少1280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于5000元的依次为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上海、苏州、无锡、宁波、嘉兴、绍兴、中山,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5个,且排名靠前。深圳最高9869元,东莞7366元,广州6446元,其余8城市都是5000多元。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的人均收入超过长江三角洲城市且优势明显。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珠江三角洲城市优势主要在于综合经济、对外经济、人均收入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在经济结构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尤其是人均收入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着城市运行成本高的问题。为此,珠江三角洲城市须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建立创新的城市协调机制,探索市场机制和行政干预的最优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区域经济联系的交易成本,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竞争力。然而珠江三角洲城市在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财政收入几方面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内需相对不足、城市流通功能相对薄弱,城市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