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赏析文言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语出孔子·《论语·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智慧,不要不懂装懂。
知:通"智"原句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看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中,曾仕强教授的意思是:我知道一件事是为了知道这件事的人而知道,我不知道一件事是为了不知道这件事的人而不知道。
我的理解是,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仕强教授举了一个孔子的学生和蚂蚱打赌的例子,蚂蚱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学生说有四季,后来他们一块问孔子,孔子看了看蚂蚱,对他们说,一年有三季。
蚂蚱走了之后,孔子的学生问原因,孔子说,蚂蚱活不过秋天,所以对他来说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争死还是有三季。
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应该是“知道某个知识”是为了“知道这个知识”的人/物。
(知之为知之),后半句同理。
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解读】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
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
知之为知之原文为: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为: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知之为知之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知之为知之出自《论语·为政》。
《为政》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翻译:仲由啊,我来教你吧,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为政》【注释】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
【评介】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
学习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呢!《论语·为政》原文及翻译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及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
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3、孔子说:“回顾你所学的知识,你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经验。
因此,你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5、孔子说:“中宇,让我来教你对知识和无知的态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6、孔子说:“当你看到一个既有能力又有美德的人,你就想和他一样好;当你看到一个不道德的人,你就要反省自己,看看你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7、孔子说:“当几个人聚在一起时,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如果你发现你和他们有同样的弱点,你应该及时纠正他们。
8、曾子说:“有雄心壮志的人必须坚强勇敢,因为他们有伟大的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把促进“仁爱”视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难道这场斗争直到死都没有停止吗?它离我们很远吗?9、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枯萎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电子课文及注译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
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
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10、【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
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
”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
”“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寓意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认知的一种阐释。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认知的境界,具有很高的哲学含量和启迪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和赏析这句话。
一、知之为知之这句话首先提到了“知之为知之”,这是对于知识的一种界定。
知之为知之,表示对于所学所知的主动掌握和理解。
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知之为知之,意味着要有主动的求知欲和学习态度,不断去探索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所知所能,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二、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又指出了“不知为不知”。
这是对于认知状态的一种明确描述。
不知为不知,意味着对于所不知的事物要有认真的态度和谦逊的心态。
在人类的认知历程中,我们总会面临着未知和未解的领域。
而要达到“知之为知之”,就必须要正视和承认自己的一知半解和无知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三、是知也这句话又指出了“是知也”。
这是对于认知境界的一种标示。
是知也,表示达到了真正的认知和智慧状态。
在人类的认知历程中,只有经历了知之为知之和不知为不知的阶段,才能达到“是知也”的境界。
这时的人已经能够对世界和事物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能够从容面对未知和挑战。
是知也,意味着对于知识和认知的更高境界的品味和领悟。
在这句话中,孔子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道出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哲学真谛,体现了他在认知论和教育理念上的深厚功力。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却包含了对于知识和认知的一种深刻理解和阐释。
这句话所传递的思想内涵,也为我们当代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往往很容易产生一种自满和骄傲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妨碍了我们对于知识和认知的深入理解。
而正是在这时,孔子这句话所传达的对知识和认知的态度和境界,对于我们调整心态和提高认知品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文翻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
是真正的智慧。
知:通“智”。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讲的是对待学业的的态度要
诚实,“知之为知之”,懂的就说懂,“不知为不知”不懂的不装懂。
这也是做人的态度。
做人要诚实守信、稳重踏实。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向孔子请教时孔子对他的教诲。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
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
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
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
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
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什么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孔子的论语中说的,字面的意思是,知道的是知道的,不知道的是不知道的,就是知道的。
2、知道的你就说知道的,不知道的你就说不知道,而不能不懂装懂,糊弄人,要有承认自己不知道的诚实勇气和客观精神,即便是犯错误了也要诚实说出所知所为,改正错误看,而研究学问,技术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弄虚作假,误人子弟,做到了这些,是知也,意思就是说这样才是勇于客观面对现实,承认错误缺点不足,勇气可佳,才有不断上进的底质和面对现状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本心,坦然有为,从容处理,这样是对自己有益的,是有智慧的表现!是知也,这个知也,也是智也的意思,就是智慧。
第 1 页共1 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
是真正的智慧。
知:通“智”。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讲的是对待学业的的态度要
诚实,“知之为知之”,懂的就说懂,“不知为不知”不懂的不装懂。
这也是做人的态度。
做人要诚实守信、稳重踏实。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向孔子请教时孔子对他的教诲。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
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
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
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
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
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五则:第八则:(第11、12、13则)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
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
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
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
—甲—
注定的吧。
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
”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
”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
孔子是到了卫国。
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
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
”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
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
”卫灵公说:“很好。
”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
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
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
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教学反思】
1、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