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463.81 KB
- 文档页数:13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导读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苏联新经济政策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1)罗斯福“新政”;(12)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学习目标:●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学习难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自主记忆:一、梭伦改革的背景:⒈政治:贵族制国家确立,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普通公民没有权力参与政府的运作。
2. 经济上:一方面,贵族大肆侵吞平民土地,许多平民因债务问题失去土地和人身自由。
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一些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改革的阶级基础)3.政治前提: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改革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1、积极意义:⑴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确保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物质基础⑵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的政治基础(最重要)⑶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扩大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⑷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崛起,巩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多元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⑸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2、局限性:⑴中庸政策决定改革的不彻底性: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但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保护贵族特权,但贵族利益受损而心生怨恨。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⑵按财产划分等级分配权力限制了平民参政治的机会。
五、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六、特点: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折中性——梭伦的“中庸”原则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
(参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考纲要求] 1.梭伦改革。
2.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点一 推动雅典城邦民主制发展——梭伦改革1.背景⎩⎪⎨⎪⎧ (1)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尖锐。
(2)解决危机的尝试失败⎩⎪⎨⎪⎧ ①建立僭主政治的尝试——基 伦暴动。
②法制改革——《德拉古法典》。
(3)萨拉米危机加剧了雅典社会内部矛盾。
4.评价⎩⎪⎪⎨⎪⎪⎧(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 的基础。
(2)稳定了小农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 基础。
(3)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4)完善了国家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 可靠的制度保障。
(5)局限性:“不偏不倚”的原则导致两面都不讨好。
1.图解梭伦改革2.多角度认识梭伦改革的特点 (1)从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措施上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
(3)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
(4)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3.梭伦改革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的举措(1)废除债务奴隶制,巩固了小农经济,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按等级高低享受相应的政治权利。
(3)创立四百人会议,使第三等级的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4)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平民获得了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讲史料史料一至公元前7世纪末,农民抵押土地的记债碑在雅典四郊比比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愤愤不平,雅典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庇护债权人的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
【步步高】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2)王安石变法;(3)欧洲的宗教改革;(4)明治维新;(5)戊戌变法。
[思维导图][知识主线]1.多样性:历史改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1)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2)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2.复杂性: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3.精神品质: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考向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典例1(2013·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有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知识定位王安石变法辨析设问本题以宋代话本为材料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史实。
第(1)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
由材料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新法扰民的现象。
第(2)问考查史料的相关知识,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需要仔细的研究考证,去除夸张、虚构、歪曲的内容,还原真实的历史后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依据。
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第2讲 古代与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改革[考纲要求] 1.梭伦改革。
2.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点一 推动雅典城邦民主制发展——梭伦改革1.背景⎩⎪⎨⎪⎧(1)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尖锐。
(2)解决危机的尝试失败⎩⎪⎨⎪⎧ ①建立僭主政治的尝试——基 伦暴动。
②法制改革——《德拉古法典》。
(3)萨拉米危机加剧了雅典社会内部矛盾。
2.主要措施⎩⎪⎪⎨⎪⎪⎧ 经济领域⎩⎪⎨⎪⎧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 切债务。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保障了平民生活。
政治领域⎩⎪⎨⎪⎧ ①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②进行政权机构改革,创设了四百人会 议和民众法庭。
3.基本特点⎩⎪⎨⎪⎧(1)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措施:带有“折中”色彩,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 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3)结果: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 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4.评价⎩⎪⎪⎨⎪⎪⎧(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 的基础。
(2)稳定了小农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 基础。
(3)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4)完善了国家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 可靠的制度保障。
(5)局限性:“不偏不倚”的原则导致两面都不讨好。
1.图解梭伦改革2.多角度认识梭伦改革的特点(1)从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措施上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
(3)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
(4)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3.梭伦改革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的举措(1)废除债务奴隶制,巩固了小农经济,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按等级高低享受相应的政治权利。
(3)创立四百人会议,使第三等级的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4)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平民获得了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讲史料史料一至公元前7世纪末,农民抵押土地的记债碑在雅典四郊比比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愤愤不平,雅典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庇护债权人的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
导读史料表明贵族对平民大肆剥削压榨,平民政治上无平等参政权,经济上丧失土地,债务沉重,贫富分化,内战危机严重。
史料二对当时统治秩序不满的还有靠经营工商业而致富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包括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船主)。
他们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由于大都出身于平民,在政治上也受到贵族的歧视,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他们反对贵族用高利贷和地租盘剥农民,推行债务奴隶制,因为这会造成雅典人口外流、农业生产萎缩、国内市场狭小,从而影响工商业的发展。
而且,工商业奴隶主随着本身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长也迫切要求推翻贵族统治,掌握城邦政权。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导读史料反映了贵族的特权统治,严重影响了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工商业奴隶主成为推动改革或革命的力量。
史料三梭伦说:我给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据优势。
梭伦改革后把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导读梭伦改革维护平民的最低尊严,不损害贵族的特权,体现了“中立”、“折中”的立场,但实质上仍然维护了贵族奴隶主的特权统治,并未真正解决阶级矛盾。
史料四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导读史料表明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及债务奴隶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史料五也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练史料(2014·江苏高考)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
阅读下列史料:史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史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史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探究:(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2)史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史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
(3)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答案 (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
(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3)理由: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考点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虽在19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阻碍,其水平远低于西欧。
(2)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
①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人身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
②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
(3)军事:俄国与英法为争夺中近东的霸权地位而进行克里米亚战争。
①性质:非正义战争。
②结果:俄国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
③影响: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
(4)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
2.改革的目的⎩⎪⎨⎪⎧ (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摆脱危机,增强国力,重 振国威。
(2)根本目的:巩固沙皇专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
3.主要内容⎩⎪⎨⎪⎧ (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 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
(3)组织上:为管理农民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 ——“村社”。
在村社上面设置了一个由地方贵族 担任的调停人。
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5.影响(1)积极性 ①经济近代化: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发展时期。
②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建立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
司法制度: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③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代替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2)局限性: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俄国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且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备考建议]在回答一些“作用”或认识类问题时,应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改革的认识”的具体指向的内涵。
前者是指改革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后者是从改革的成败中得出的一些有价值、规律性的启示。
1.图解俄国农奴制改革概况2.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
(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
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3.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1)不彻底: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3)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讲史料史料一图一19世纪50年代俄国与图二19世纪50年代俄、英、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德铁路里程对比表导读史料表明俄国虽已开展工业革命,但在生产能力、交通运输等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欧。
史料二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
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进行诉讼;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
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
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导读史料反映出《农民改革法令》使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但农民受到残酷掠夺。
史料三俄国1861年改革后,土地所有制的形式示意图导读史料表明农奴真正可支配的土地比例很小,实际上改革是对农民的变相掠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练史料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①右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